《红楼梦》里元春去世时,宝玉面无表情,是因为元春已出嫁吗?

云小音儿


《红楼梦》里元春去世时,宝玉面无表情,是因为元春已出嫁吗?

  简单说几句看法。

  元春去世时,宝玉面无表情,是因为元春已出嫁吗?

  个人感觉不是这样的。虽然宝玉在贾府乃至当时的社会都是个奇葩,他认为女子未嫁前是珍珠,嫁人后就变质了,看起来对已婚妇人有点恶意,但是嫁出去的元春迎春,包括凤姐,显然他没真把她们算在里面。元春去世,他面无表情,不是因为元春已出嫁,其实是另有原因。

  咱们看到的通行本里,元春去世是九十五回的事,按通常的理解,这已是高鹗的续本了,所以,宝玉的行止或者是故事本身,和前八十回对照着看,都不能太苛求。单就续作者给出的理由,还是勉强可以理解的。

  于元春而言,宝玉虽是弟弟,却是她带着大的,未入宫之前,那也是从来没离开过的,从宝玉三四岁起,元春就手把手地教他认字,七七八八总教会了几千个字,她和宝玉,名分是姐弟,情分则是如同母子一般。所以,入宫后,时常带信给父母,让他们好好养着宝玉,省亲时,见着宝玉也是“携手拦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省亲后,元春尤其担心他离了姐姐妹妹就过得寂寞了不开心,所以,借机让他住进大观园,之后年年节节的,也从来都是一份合适而又细心的礼物。在元春眼里,宝玉是她最不能割舍的存在。

  于宝玉而言,这个姐姐离得远远的,是已经嫁入皇家的贾家人。他对姐姐,是不是和姐姐对他有一样的深情?怕是没有的。他小的时候,姐姐教她看书识字,可是,哪个小孩子愿意成天上学?宝玉更是极恶读书。他长大了,姐姐进宫了,一(十)年见不着一次的疏离,更是让他对姐姐没什么特别的感情,身边的姐妹多了去了,这个威严的,端庄的,永远坐在上头,得要有旨才能见着的姐姐,会有多亲热呢?距离产生了美,距离也产生了隔阂,尤其是在端午赐礼之后,宝玉对姐姐的感观,只怕会少得可怜吧。如此,这个姐姐在多年后去世,他会有多少悲伤?何况这个姐姐,似乎一直得宠,就算是死了,也是该知足的一辈子,宝玉既冥顽不灵也通透无比,看得明白人世,他又怎会痛彻心扉?

  咱们书上的内容里写到,元春是身体发福,圣眷隆重,缺乏锻炼,结果侍宴回宫后沾了寒气,旧病一复发,就没得救了。四十三岁(岁数是个谜)的元春死后,贾母贾政等各个悲戚,一句话,真伤心的伤心,假伤心的也得表现出伤心的样子,贾宝玉呢?他:独有宝玉原是无职之人,又不念书,代儒学里知他家里有事,也不来管他;贾政正忙,自然没有空儿查他。想来宝玉趁此机会,竟可与姊妹们天天畅乐,不料他自失了玉后,终日懒怠走动,说话也糊涂了。并贾母等出门回来,有人叫他去请安,便去;没人叫他,他也不动。袭人等怀着鬼胎,又不敢去招惹他,恐他生气。每天茶饭,端到面前便吃,不来也不要……

  宝玉没有什么表示,合不合乎宝玉的形象?个人感觉还是很合乎的。

  宝玉的玉是他一身灵气的来源,现在玉丢了,他做什么都没有精气神,说话行事全是糊涂的,只有关于林妹妹的事情,他会上点心,其他的一概与他无关似的,元春既然不是林妹妹,在已然糊涂的宝玉眼里,那就是无关紧要的事情,既无关,那就无所谓,没什么表示也就正常了。

  宝玉对元春,并没有那么情深,以他的认知,他也认识不到元春的重要政治意义,何况又丢了通灵玉,糊里糊涂的,如此一切才是正常的,后来有被人掉包婚姻而不自知的情况发生,才合乎事实。

  以上个人浅见,期待留言关注,祝福各位朋友平安健康!


叶之秋


这个问题其实有点不太明白您的意思。《红楼梦》中元春在皇宫去世时,按照目前市面流行所续的版本,宝玉已经失了通灵宝玉,貌似书中也没有原话,我把我的理解说一下吧。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书中九十五回元妃薨毕,宝玉在九十四回就已经丢失了通灵宝玉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宝玉的精神已经变得恍恍惚惚,给吃就吃,给喝就喝,见贾母也只知道傻傻的笑。

其次,元春早年就入选凤藻宫,后来成了娘娘,元春薨毕时,九十五回说,她已经四十三岁了。而据书中终章说,宝玉出家时也才十九岁。元春和宝玉岁数相差很大,感情可能也并不深,而且元春省亲后对黛玉和宝钗的赏赐来看,元春对黛玉比不上宝钗,宝玉心中应该也有疙瘩。

因此,《红楼梦》里元春去世时,宝玉面无表情,跟他当时的状态有关,跟元春出嫁什么关系倒是没看懂,或者是提问者打错了?





秋阳读线装经典


不但宝玉失魂落魄无表情,后四十回所有人都失了魂。宝玉的异常表现无他,皆因后四十回非曹君所作耳。高鹗之续书,有些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走向背离了前八十回原作者的设定。所以,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几乎可以说是“剪辑错了的故事。”比如所谓“兰桂齐芳”、贾府复兴根本有违原作者的彻底悲剧的预设。高鹗的才华与曹雪芹(如果前80回真是其所作)差距不是一点点,他自知力道不足便将玉写丢失,他写不出的东西便有了解释:玉丢了,宝玉的魂没了。其实后四十回所有的人魂都没了,所以读之真真味同嚼蜡,不像前80回一些日常小事也是意味深长,饶有趣味,颇耐咀嚼,比如宝玉被打揭示的嫡庶矛值、贾府与其他贵族集团的矛盾、叛逆者与封建价值体系的矛值;又比如“送宫花”暗示惜春的归宿、贾琏戏凤姐与孤寂凄清的青年寡妇李纨的对比。所以高鹗的后四十回普遍认为还差强人意,但于我并不如此。张爱玲的平生三恨之“红楼梦未完”之恨尤引我深深共鸣,海棠无香也好,鲥鱼多刺也罢全不及红楼梦未完叫人遗憾。有时深夜揣想,“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还有甄士隐所解的“好了歌”中的“昨日黄土笼中送白骨,今宵红纱帐底卧鸳鸯。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昨怜破祆寒,今嫌紫蟒长。”如果说流落烟花巷的是湘云,枷锁傍身的是贾雨村,那“死里逃生”是谁?“枉送性命”者谁?红纱帐底的鸳鸯又是谁?归来丧的是谁?谁又作了强梁?谁又披了紫蟒袍?——这些未解之谜高鹗也只好装作不足解之,于是便终将要遗恨千古了。


玄真子桑


元春,是贾宝玉的姐姐,是他读书认字的启蒙老师。元春对宝玉有母姐之情。

书中元春是贵妃,实则在曹家真实的家族历史中她原是太子府的人。太子胤礽两度被废,终身囚禁。女眷重新分配,元春又入雍王府。之后,雍正当朝,她是雍正的嫔妃,但绝不是贵妃。因为之前是太子的人,加之贾家本来是太子党,之后又是八爷党,一直站在雍正的对立面,元春实际并不是宠妃。雍正继位后要清理门户,从元春下手,再问罪贾家,把这前朝勋贵连根拔起。

《红楼梦》也就写了三春景。元春薨时,曹雪芹不过五岁的幼童。书中贾宝玉没哭,一则可能是那时的小雪芹还不明生死之意,真得没哭。二则,隐喻元春并非“好死”,不敢哭。古人对婚丧之礼都很讲究,尤其丧礼的“哭”是很隆重的。为了场面盛大,甚至还花钱雇人来哭。可是元春死讯传来,宝玉没有滴泪,这不在情理之中。可见,元春的死是贾府大祸临头的征兆,贾府人人尽知元春死因。从《红楼梦》元春判词中:①“榴花开处照宫帏”,可以分析出,元春死时已有身孕。榴,为多子之果。榴花,是朱胎已结。元春的身孕与贾家从来的“不安分”,让身经兄弟相杀、夺嫡的雍正认为后果不堪设想。元春肚子里的皇子,将是贾家与一众权臣日后的“祸乱之根”。加之,本来就要搞“肃清运动”,拿元春下手是个有力的开端。②“虎兔相逢大梦归”,一是说明年份之交;二是暗含太子与雍亲王两股争斗的势力。最后,曾经要狩杀兔子的老虎失势了。赢了的兔子与老虎有不共戴天之仇。元春,是天子报仇的牺牲品。

所以,贾宝玉闻母姐元春死讯无泪,更多的是上诉第二种原因的隐射。浓缩成三个字称:不敢悲!


郁离星


2010版红楼梦宝玉见到元春很是伤心,抱头痛哭,个人感觉不是很合适,他们姐俩年级相差十几岁,在宝玉心里对这个姐姐本来就很模糊,相比之下87版的更为切合实际。至于元春死后宝玉自是没有太多感受,一是在他眼中嫁人的女子沾染了男子污浊不再清净,同时也没有对他爱慕的黛玉有特别爱护之情表露,更为让他不解元春唯独他和宝钗所赠之物相同,所以宝玉来说,把功名利禄富贵不顾,又何须嘘惜距己遥遥之人呢。


赢雪de



JXMIng


宝玉面无表情是因为吃惊,惋惜,心疼的无法表达了,小时候的宝玉可能不懂做贵妃的姐姐在宫里过的是什么日子,长大后知道姐姐牺牲了自己,成全了贾家的富贵,姐姐的死是意料之外,而且死因不明,就算是贾家心有疑惑也不敢问,姐姐那么年轻就这样突然暴毙,宝玉是心痛的太很了!


冬天的花06


元春最喜欢这个弟弟了,年龄的差距,更让姐姐犹如母亲一般的呵护宝玉。每次宫里东西,都给宝玉最好的。

元春去世,宝玉不可能无动于衷,肯定有其他原因。


china传统文化


虎免相逢大梦归。也就是说虎跟免交接那年是元春死期。元春封贵妃省亲时表面何等光鲜亮丽。她私下却对贾母和母亲说自己去了见不得人的去处。宝玉本来对官场尔虞我诈不感兴趣。更别说元春卷入那政治漩涡。谢谢!


用户7428322686415


你说的这个是《红楼梦》后80回内容,这个剧情不是曹雪芹所写,一般看《红楼梦》的人只看前80回,后40回基本不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