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史话:422个皇帝32个称“武”,名副其实仅3个半


皇帝史话:422个皇帝32个称“武”,名副其实仅3个半

​小编按:“校尉野史”开张后,开始陆陆续续写一些鸡零狗碎的历史文章,自没有太史公的“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以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皇帝史话”系列,以后会不时、陆续更新(当然间或会穿插别的系列,譬如太后系列、公主系列,佞臣系列等)。希望文有所益,文有所诤,欢迎批评、指正;拒绝谩骂、人攻......

中国绵延至今,仍未完全灭绝的帝制社会里(窃以为自辛亥后,社会一直处于半民主半帝制状态),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据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至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2132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22人。

皇帝,一般为普天之下独一无二的存在,所以民间才有“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之说,事关皇帝之物事,自然就显得尤为独特且重要。

譬如皇帝“称号”上,就有尊号(徽号)、谥号、庙号、年号四种,漫长岁月里,走马灯一样更替的皇帝,为后人所区分、熟知的也就谥号、庙号、与年号(一般是明以后帝王)罢了。


皇帝史话:422个皇帝32个称“武”,名副其实仅3个半

譬如那一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秦皇就先不说(后面会详解),汉武自然就是汉武帝刘彻,武就是其谥号,唐宗即唐太宗李世民,太宗就是其庙号;而“宋祖”之所指宋太祖赵匡胤,太祖亦是其庙号。

至于有明以后,皇帝因一个年号用至老死(或禅位),所以一般用年号来代称该皇帝,譬如明太祖朱元璋,后世呼之洪武皇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俗称康熙帝等。

纵览帝制时代,422个皇帝被冠以“武帝”称呼者,也不过32人,尚不足十分之一,足见能冠以此称,皆出类拔萃者。

皇帝史话:422个皇帝32个称“武”,名副其实仅3个半

毕竟,按照周礼古制来看,帝王之美谥无过于“文”、“武”。能得一“武”字谥号,并为后世传颂,可不是简单的事。因为“武”在《谥法》中,其除了“克定祸乱”这一明显意思外,还包括“刚彊直理”、“威彊敌德”、“刑民克服”、“夸志多穷”等四种含义。

以此来看,32个被谥“武”的皇帝,诸如周武王姬发、秦武王嬴荡、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曹操、晋武帝司马炎、南朝梁武帝萧衍等,真正名副其实者寥寥无几,充其量不过3个半罢了。

余者,不过是皇权帝制时代“子议父、臣议君”之背逆大势下,或无可奈何,或拍马溜须,给出的彻彻底底戴高帽子之“美谥”。

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相较于其他连“武”之谥也得不到(须排除得“文”谥之皇帝)的皇帝,这些“武”皇帝大多有尚武精神,武勇,志在开疆拓土、平定天下,有的更是亲自披坚执锐,黄沙百战,驰骋沙场以开皇朝帝业。

而这里面成就最大、名气最显,也最“名副其实”者,莫过于周武王、汉武帝、光武帝此三人,即“三个全人”者。

此“三武”皇帝,不但有宏图大略,更兼得超一流军事能力,在文治、武功上可谓佼佼者。


皇帝史话:422个皇帝32个称“武”,名副其实仅3个半

在这里,有人疑惑“周武王”姬发只能算作奴隶社会时期“天下共主”,算不得皇帝,何以列入其中?

实则是有缘故的。

首先,周武王之名气,因“武王伐纣”、牧野之战之大事,是以无论在民间,还是在学林,都广为人知;再者,据传《谥法》就是武王之弟——周公旦所作(事实上,近代学术研究谥法应成型于西周中期)。

当然还会有人疑惑,论及“武功”之高,兼并天下,首开帝制的“祖皇帝”——秦始皇嬴政,为何没在其中?

这,当然也是有缘故的。

想当年嬴政兼并六国,一统天下而建立大秦帝国,可真的是踌躇满志,自信满满。这份自信首先就表现在其称帝后的第一份诏书里,即废除谥号制度。

这位能把周朝所封的诸侯国一并剪灭的皇帝,自然对周朝的一套东西多有看不惯。他觉得君主的谥号并不能由自己在生前商定,只能在死后任人议论。所以他认为这是“子议父、臣议君”,是大逆不道,自然不可取。

谥法自此被废除,但这一情况,在汉高帝刘邦建立汉朝后,马上就恢复了,并从此延续,直至帝制时代的崩解。

在漫长的帝制时代,除了“祖皇帝”嬴政外,很多君主在“武功”上都是大有作为的,譬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为何没有被谥“武”皇帝?

这自然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在于,谥法之中,“文、武”最美,所以这些帝王大部分都被谥以“文”字,更甚者是“文、武”齐谥,譬如唐太宗李世民,初谥“文”皇帝,随后又被子孙们相继加谥“文武圣”皇帝、“文武大圣”皇帝,乃至“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可以说,谥法规则之乱,就是起于这个“混血的唐王朝”。

自唐以前,皇帝谥号定下一旦定下,甚少有改动者,且皇帝庙号中的“祖”、“宗”之用,甚有法度,并不是每个皇帝都能有庙号,更不是是个皇帝都成为“X宗”。

因为,按照《礼记·祭法》云:“祖,始也,言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

譬如西汉,称祖者只一人,即汉高祖刘邦,称宗者也就四个,即汉文帝刘恒称为太宗、汉武帝刘彻称为世宗、汉宣帝刘询称为中宗。

但从唐朝开始,美谥泛滥,庙号亦泛滥。是个皇帝,只要不是亡国之君,皆能美谥一长串,而且还能捞到一个庙号。

这也是自唐以降,单谥“武”皇帝者,少之又少(因为廉价、不稀罕了)。

连庙号算上,这其中正儿八经做皇帝者,也不过是唐武宗、元武宗与明武宗三人,且此三人中,唐武宗这个在唐朝中后期颇有作为(武功上平定内乱,击败回鹘,有大肆灭佛,其治被称为“会昌中兴”)的皇帝,其“武”乃庙号,谥号则为“肃”。

元武宗、明武宗亦是如此。


皇帝史话:422个皇帝32个称“武”,名副其实仅3个半

且明武宗朱厚照,被立以“武”宗之庙号(谥号为毅),算不得上是“溢美”,毕竟这位自幼聪慧,登基后却荒政纵乐,甚至连子嗣都没有留下的皇帝,因“喜博虎豹取乐”而设“豹房”,在明朝朝野中实非勤政爱民之辈,更说不上有什么可表的文治、武功。

唯一可取之处,也许是在于其曾亲征,取得“应州大捷,所以得了个“武”号。

除此之外,32个“武”皇帝中,尚有4人算“半名副其实”,即魏武帝曹操、晋武帝司马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及北周武帝宇文邕。


皇帝史话:422个皇帝32个称“武”,名副其实仅3个半

此四人,可以说都有“文治武功”,惜与前辈“三武”相较,都缺点不少。

譬如曹操,虽有文治武功,但毕竟没能一统天下,更是一生是没做过皇帝;

再说司马炎这个晋朝的开国皇帝,更是仗着父祖基业篡位曹魏,虽说在位时灭了吴国,一统天下,可惜立了个历史上有名的白痴儿子以嗣皇帝,留下一个危机四伏的烂摊子,最终引发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带来“神州陆沉”之三百六十年的血与火。

至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能以当时少数民族身份建功立业,一统北方,可惜终功败垂成。

更为可惜的还有北周武帝宇文邕,若不是英年早逝,一统天下的美名肯定落不到隋文帝杨坚,这个窃取了北周基业之辈的头上。

除此七人,虽然还有几个在历史上颇有名气者,譬如平民出身的宋武帝刘裕,长寿且崇佛信道的梁武帝萧衍,南陈武帝陈霸先,甚至成汉武帝李雄,只能称得上是区域一霸,雄踞一时之辈耳。

想来,若是这些“武”皇帝们之间也有一条鄙视链的话,大概情形应是如下:

周武王、汉武帝、光武帝>魏武帝>晋武帝、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南朝)宋武帝、(南朝)梁武帝、(南朝)陈武帝≥唐武宗>成汉武帝、(南朝)宋孝武帝、(北齐)神武帝......


皇帝史话:422个皇帝32个称“武”,名副其实仅3个半

野史杂记 | 评奇闻怪事

独立观点 | 传自由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