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兩人最終結局如何?難怪課本從不提起


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兩人最終結局如何?難怪課本從不提起

大家說起"負荊請罪"這個典故,相信大家腦海裡面想到的一定是廉頗和藺相如了,大家都在小學語文的課文裡面就學過"負荊請罪"的這個故事,這個故事出自於《史記》。

在戰國時期的趙國,有一名大將叫廉頗,他因英勇善戰而舉世聞名,使其在朝中地位極高。而藺相如因為在澠池會上不僅僅立下功勞,也維護了趙國的聲譽,因而被趙王封為了上卿,正是因為這件事,他的地位比廉頗高出了一個等級。

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兩人最終結局如何?難怪課本從不提起

澠池之會藺相如完璧歸趙

這件事情被大將廉頗知道了後,心裡很不服氣,廉頗就多次在不同的場合去找藺相如的麻煩。當藺相如知道廉頗要找自己的麻煩之後,對於廉頗都是能避則避的,不願與其有正面的衝突。

而廉頗也聽到有關於藺相如和自己門客說出對於對其避讓的原因之後,廉頗他自己感到非常的慚愧,覺得藺相如如此的寬容大度,自己卻因為在朝中的地位比他低,而處處尋找藺相如的麻煩,覺得自己這麼做是不對的。

正如孔子所言“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當廉頗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後,就準備去找藺相如,但是又覺得自己就這樣去找藺相如道歉有點不禮貌,於是廉頗從家出發的時候他就脫去了上衣,揹著荊條去向藺相如道歉,至此兩人也和解了。

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兩人最終結局如何?難怪課本從不提起

廉頗負荊請罪

這兩個人的交往,也就成為了一段君王樂見的佳話。但是就我們所瞭解的故事裡面,最後只是停留在廉頗做出了負荊請罪的這一行為上面,卻沒有說出這個故事的結果究竟如何?

在坊間有這樣兩個關於藺相如結局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澠池之會"後,當時的秦國計劃著攻打趙國,但是趙王為了自己不去送死,就派去了將軍趙奢的兒子趙括去秦國,但是趙王又擔心趙括的生命安全,於是就派去了藺相如侍從趙括的左右。

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兩人最終結局如何?難怪課本從不提起

可是事情出乎意料的是,趙括在去往秦國的路上得了疾病而去世了,隨同而去的藺相如因為趙括的死被判下了死罪,不久就被人處死了。

然而另外一種坊間的說法是在秦趙發生長平之戰的時候,雙方由於相持不下,趙王硬要趙括領兵。趙括雖然讀過不少兵書,但是根本沒有上過戰場,沒有任何經驗,可謂是"紙上談兵"。藺相如則害怕趙王的這個舉動將會導致趙國滅亡,於是多次上奏趙王,但是趙王不聽勸,還是讓趙括去,結果就像當初藺相如害怕的那樣,趙國慘敗,藺相如聽聞趙國慘敗這一消息後痛憤欲絕,不久就離開了人世。

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兩人最終結局如何?難怪課本從不提起

趙括紙上談兵

不過這些都沒有記載出來,只不過是坊間的一種說辭。但是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傳》中有這麼一句話:"藺相如病篤"。所以就從目前的歷史記錄來看,藺相如病死的可能性比被處死的可能性要高一些。

然而相比之下,廉頗廉大將軍他的下場就很慘了,他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一樣,遭受著大起大落,經歷了世態炎涼、人情冷暖。

本是一名舉世聞名的大將,結果卻因新上任的國君不信任自己,從而聽信小人的讒言罷了廉頗的官職。廉頗對此表示很生氣,於是一氣之下就投奔了魏國。雖然魏王收留了廉頗,但是由於以前廉頗在趙國的時候,沒少率領過趙軍攻打魏國,因此魏王對於他並不信任,這也導致廉頗在魏國並沒有得到重用。

後來他又去投奔出國,但是一直想被趙國再次重用,但是由於有一些小人從中作梗,終使廉頗未能回到趙國。最後在楚國鬱鬱而終,客死在他鄉。

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兩人最終結局如何?難怪課本從不提起

其實讓我們回顧趙國滅亡的整個過程,就是從秦國的那一條“反間計”開始的。歷史上的戰亂不斷,生存在這樣的時代,會讓許多人暴露出自己多疑的性格特別是掌握重權的人。要是不留一個心眼的話,隨時都會有可能被敵人弄得家破人亡。一些真相就會被一些小人扭曲成另外一種“真相”。

其實,當我們在批判趙王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換位思考一下,每個君王都是不希望自己的國家被滅亡,都不希望自己的臣民死去。最終落得亡國的下場,都是因為一些虛假的“真相”矇蔽了。

這兩位曾經都是備受眾人的期待,但是他們的結局著實的讓人可悲。當初在小學的課文裡面學到這篇故事,卻從來沒有想到過這篇看似美好的結局背後卻藏著誰會想到第二個結局,並且會這麼悲慘。

曾有人這樣感慨,假如藺相如和廉頗遇上一個能夠明辯事理的君主,並且重用他們兩個人的話,他們的才能也將會得到最大的發揮。可正所謂千金易得,知己難求。對這兩個人的結局,你們覺得他們誰最可惜呢?

參考文獻:

《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