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还能见到!西宁60年前的老建筑

对于一座城市来讲,老建筑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记忆,构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筋骨”。

有些还能见到!西宁60年前的老建筑

苏式建筑:一个时代的特殊记忆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在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广泛借鉴前苏联模式。现在,分布在中心城区的典型代表建筑依然存在人们的视线中。以特有的内涵与现代建筑完美集合,总能勾起人们对时代发展变迁的联想。五十年代的西宁城空间宽敞,高楼很少,四层以上的就算“大楼”了,基本都以苏式建筑为标准。大多都采用民族风格的“大屋顶”,可以说是苏联建筑“中国化”的表现。

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建筑设计队伍还未真正成长起来,在这个百废待兴之际,模仿苏联模式的做法在建筑界表现得比较明显,这段时期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大量的苏式建筑。这些建筑有苏联专家设计或参与设计的,如苏联援建的工厂,也有中国建筑师仿造苏联风格设计建设的,包括筒子楼式的宿舍和许多机关大楼。


有些还能见到!西宁60年前的老建筑

历数五十年代部分西宁老建筑

与城市变迁相伴的,是地域性建筑标注的更迭,不断发展中的西宁,高楼林立,曾经的地标建筑“大十字百货大楼”虽已穿上了时代的新衣,但这些老建筑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历史的车轮滑过西宁宾馆一号楼、青海剧场、胜利宾馆二号楼、西宁市电信局综合楼、大十字新华书店等的一幢幢历史建筑。从当年城市零星的建筑布局,到现在城市建筑布局合理、功能多样的发展中,我们看到了新一代更高端、更时尚、更耀眼的建筑出现在世人眼前。从新老建筑的更迭中,我们窥见了城市发展的脉络与方向……

有些还能见到!西宁60年前的老建筑

一、西宁宾馆一号楼

西宁宾馆始建于1953年,位于西宁市七一路中心地段,主体为二层、局部三层的公共建筑。建筑面积为4656平方米,背靠北禅寺,与青海省委、青海日报社为邻,面朝中心广场、大十字、水井巷商业繁华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一号楼被西宁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列为“市文物保护遗迹”。

有些还能见到!西宁60年前的老建筑

二、青海剧场

青海剧场,位于城西区五四大街南侧,1958年建成,建筑面积1665平方米,场前有广场2000平方米,该剧场一演大型歌舞为主,兼演戏剧电影,是青海省主要的多功能影剧院。该剧场于2001年拆除原址重建。

有些还能见到!西宁60年前的老建筑

三、胜利宾馆二号楼

胜利宾馆二号楼(原胜利公园招待所)位于城西区胜利公园(现胜利宾馆)内,1959年建成,建筑面积1678平方米,为一层平方砖混及砖木结构,正面采用民族形式的玻璃瓦大屋顶,雕梁画栋,室内设施齐全,布局灵活多变,空间有大有小,造型高低错落,古朴典雅,色彩柔和明快,是青海省当时唯一的高级招待所,现使用情况良好。

有些还能见到!西宁60年前的老建筑

位于城东区共和路北段路西,建于50年代,建筑平面呈工字型,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为三层建筑,局部四层,是青海省当时规模最大的住院楼,现使用情况良好。

有些还能见到!西宁60年前的老建筑

五、西大街百货大楼

位于城中区西大街南侧,建于50年代,2004年原址重新装修。

六、西宁市电信局综合楼

位于城西区同仁路和五四大街交叉口西南角,1959年4月开始筹建,1964年建成使用,是西宁建设较早的公共建筑之一。现状建筑中间主楼五层,两侧边楼四层,总建筑面积约11000平方米,现使用情况良好,建议原址保护

七、省工业厅原办公楼(现西部矿业)

位于城西区五四大街北侧,1956年建成,建筑面积4009.96平方米,2004年原址重新装修。

有些还能见到!西宁60年前的老建筑

八、大十字邮电大楼

大十字邮电大楼,位于城中区大十字西南角,建筑为4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约5600平方米。该项目于1957年1月筹建,1957年8月完成图纸审核,1957年9月施工,1959年底竣工并使用。

有些还能见到!西宁60年前的老建筑

九、大十字百货大楼

西宁大十字百货商店有限公司成立于1959年,是青海省成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商贸零售企业。现大十字百货大楼应城市发展,为形成与周边建筑的风貌统一,虽已穿上了新衣,但还在为西宁这座早期商业体的辉煌续写着传奇。

有些还能见到!西宁60年前的老建筑

十、大十字新华书店

青海省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大十字新华书店位于城中区东大街40号,宗地面积3220平方米。该建筑始建于1959年,原设计为地上2层砖混结构。该建筑于1975年加建至局部4层,并在使用过程中多次进行装修、改造。现状为地上4层,最大建筑高度14.9米,建筑面积6348平方米,西宁市大十字地段主要标志性建筑之一。

有些还能见到!西宁60年前的老建筑

在清末私家花园原址上建起的“西宁宾馆”

1955年,在冶家花园的原址建起了西宁宾馆,四座具有俄罗斯古典建筑风格的大楼,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别具异国情调。60多年来,西宁宾馆依然保留着曾经种植的树木,一万四千平方米的绿地让整个大院变得草木葱茏,繁花娇艳,鸟语花香,成为闹市中的“世外桃源”,处在城市的中心,但又远离城市的喧嚣。

1958年,中国第一个“原子城”开始在青海海北筹建,此后生产研制了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震惊世界。为了迎接苏联专家,1958年元月,北京外专局的60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千里迢迢来到西宁提前做准备。老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西宁宾馆从此有了西餐,至此,青海有了最早的西餐。

有些还能见到!西宁60年前的老建筑

“电信局综合楼”是一座有温度和情感的大楼

电信局综合楼的温度和情感是电波、书信、包裹成就的。每一个西宁老市民对位于同仁路和五四大街交叉口西南角“西宁市电信局综合楼”都存有温暖的记忆。大楼施工修建之时,当时正值国家百废俱兴,一切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伴随着全国掀起的建设高潮,雄伟壮观的邮电大楼屹立起来了,用“鹤立鸡群”这个词汇,比喻新建的电信综合楼和其所在地——周围低矮的平房一点也不为过。因为这在当时无论楼图纸设计、还是楼的质量都是一流水平,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西宁市显著的建筑之一。

西宁市电信局综合楼正式营业之后,就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电信局成为与外界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每到春节来临之际,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很多市民会掰着手指头在期盼,期盼着他们的远方亲人能够给他们来信,并寄来花生、虾米、各类糖果之类的东西。与此同时,他们用书信架起与亲人、恋人、朋友之间联系的桥梁。那时去电信局大楼买邮票寄信也就成为生活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那个年代,打长途电话、打电报,是奢侈的开销。没有重要的事一般是不使用的。除非父母病重、通知对方车站接人之类的事,才偶尔使用一次。而且是提前拟好稿,尽可能地缩短电文,节省打电报的费用。那个时候打长途电话需要排队填单子,然后就坐在大厅里等待叫号,有时要等一两个小时才能接通对方电话,热泪盈眶地拿着话筒,哽咽地说不出话来,一想到话费昂贵,忙强迫自己镇定下来,匆忙说几句家里情况,问候父母、兄弟姐妹,便匆忙挂了电话。

电信局综合大楼之所以能够历经50余年而至今巍然屹立,就充分说明人们需要它、离不开它。著名建筑学家路易斯·巴拉干曾说:“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筑,建筑的生命就是它曾经给人类生活带来温暖和庇护,它曾对人类生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有些还能见到!西宁60年前的老建筑

老建筑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文脉

2016年,一批世界级的建筑大师在讨论在大发展背景下的城市建筑时发表看法:“我们担心,许多城市的许多街区在换上新装之后,突然失去了时间的记忆。没有特色,没有乡愁,彼此相同,地平线上的城市轮廓何其相似。”

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这句话是沙里宁说的,他还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建筑知识堂,致力于建筑知识科普。《老建筑的故事》,《今日建筑欣赏》,《师人长技》,《世界各国标志性建筑》等系列在陆续展开中,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