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壇醫院:新冠病毒還會攻擊中樞神經,已出現合併腦炎患者

3月4日,北京地壇醫院發佈公告,醫院一位新冠肺炎危重型併合並腦炎的患者已出院,證實了新冠肺炎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當患者出現意識障礙時,要考慮病毒有可能攻擊中樞神經系統

“新冠肺炎患者可合併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心肌損害、凝血功能異常、腎臟損傷、肝臟損害等多臟器損害,多數不可逆,目前尚未大量發現新冠肺炎患者有中樞神經系統受累的報道,此病例在全球尚屬罕見,應提高重視。”主持該患者救治工作的該院ICU主任劉景院強調:“當患者出現意識障礙時,一定要考慮新冠病毒有可能會攻擊中樞神經系統。”

北京地壇醫院:新冠病毒還會攻擊中樞神經,已出現合併腦炎患者

病情急:起病第14天,確診病毒性腦炎


該患者在北京地壇醫院住院期間,醫務人員為他進行抗病毒治療,預防細菌感染,並給予中醫辨證用藥。但病情未見好轉,高熱、乏力,呼吸困難逐漸加重,患者出現煩躁不安。


起病第10天,在重症監護室(ICU)進行氣管插管。在他起病第14天時,出現頜面及口角頻繁抽搐,伴持續呃逆。醫生緊急進一步查體發現頸抵抗陽性,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遲鈍,四肢肌張力升高,雙側膝反射亢進等,但頭顱CT結果顯示顱內未見異常。


北京地壇醫院重症醫學科、檢驗科及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所聯合工作組對採集的腦脊液標本進行宏基因組二代測序、鑑定可能的感染病原體過程中,排除了其他病原體,獲得了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通過基因測序證實腦脊液中存在新冠病毒,臨床診斷病毒性腦炎。


隨後,在醫務人員經過對其14天的針對病毒性腦炎的治療後,觀察到患者肺病影像學檢查結果逐漸好轉、神經系統症狀消失,並在起病第32天轉出重症監護室,到新冠確診病房繼續接受治療。


提醒:患者突發意識障礙、昏迷,警惕病毒損害神經


最近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根據目前的屍檢和穿刺組織病理觀察結果,也提到了大腦部分的病理改變:腦組織充血、水腫,部分神經元變性。


北京地壇醫院:新冠病毒還會攻擊中樞神經,已出現合併腦炎患者

針對該病例,劉景院主任提醒,當新冠肺炎患者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如頭痛、頭暈、意識障礙、共濟失調、急性腦血管疾病和癲癇、神經痛和骨骼肌症狀等,一定要提高重視,做進一步檢查。對於普通新冠肺炎患者,在臨床治療中除了觀察呼吸系統症狀外,醫生還應密切注意任何神經系統表現。


尤其是抗疫救治一線的醫護人員,在臨床觀察中,不乏有頸抵抗、病理徵陽性、突發意識障礙甚至昏迷的病例存在,面對此類患者,需要警惕新冠病毒感染可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如若病情需要,可及時完善腦脊液新冠病毒核酸及基因測序等工作,從而進一步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


上海用“新冠病毒病”命名新冠肺炎


3月2日,備受關注的《上海市2019冠狀病毒病綜合救治專家共識》公佈,也被稱為是“上海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方案”中,“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被命名為“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而不是國家方案裡用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此前,2月11日世衛組織宣佈將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COVID-19,此英文縮寫象徵著“2019年發現的冠狀病毒疾病”;2月22日,國家衛健委決定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英文名稱修訂為COVID-19,與世界衛生組織命名保持一致,中文名稱保持不變。


對於更名的原因,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黨委書記、感染與免疫科盧洪洲教授向健康時報記者解釋,“對於上海的新冠患者,肺炎是典型表現,但也有很多患者全身多器官受累,還有很大一部分無症狀和輕症患者並沒有發生肺炎,但仍然有一定的傳染性。如果用肺炎來命名這個疾病,並不一定符合上海的情況。因此上海採用了這個名稱,和世界衛生組織保持一致,也有助於國際上有統一名稱用於學術交流。


盧洪洲同時也指出,國家方案裡強調“肺炎”,也有一定針對性。因為該病的主要發生地,湖北省內有很多肺炎患者是救治重點,因此在緊急時刻強調肺炎對於確診和治療更有針對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