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男」姜文,中国怎么就没人取代他

01

1963年1月5日,姜文

出生在唐山。

那时候,他不叫姜文,他爸姜洪齐忙于部队工作,妈妈高阳刚生完孩子,半醒半梦之间,忘了之前定的名字。医生支招:你家有个当兵的,叫姜小军吧。

「丑男」姜文,中国怎么就没人取代他

姜文儿时

父母忙时,姜文就在唐山乡下和姥姥姥爷过日子,父母有空了,他便跟着他们四处旅行,去了贵州,又去了湖南。

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过得惬意。

父亲爱看书,他便也随着看了许多书;父亲是电影迷,他也就随着看了许多电影。

艺术的生活沉浸时间长了,他还在学校话剧《消息树》里演了个美国大兵。

邻居们见了,乐呵呵说,要不是这孩子长得丑了点,兴许还能当个演员。

这句话深入骨髓。

10岁那年,姜文漂泊归来,住北京内务部街11号部队大院。

上房揭瓦,鸡飞狗跳,是当时的姜小军和几个大院哥们最流行的快活方式。闹够了,就蹲在房顶上,抽烟,喝酒,弹吉他,唱苏联歌。

趁着还没人知道姜小军,姜文这个名字就定下来了。

日子就像电影的开头一样带劲儿,仿佛永远是夏天,阳光永远耀眼。

这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的写照,也是姜文的青春年少。

「丑男」姜文,中国怎么就没人取代他

《阳光灿烂的日子》

回京两年,姜文考上了北京72中,班里,他最小,比同班同学平均年龄要小三岁。

身边来来去去,总是哥啊姐的,男生火爆阳刚,女生风韵成熟,打造了他贯彻一生的审美趣味。

学校里,姜文和英达要好。

当时,谁也不知道未来,他们一个能编能导能演,国内国外获誉无数,一个靠着《我爱我家》,成了国内家庭情景喜剧的开山鼻祖。

当然这是后话了。

「丑男」姜文,中国怎么就没人取代他

英达课余时总去找姜文玩,还鼓励他去演戏。

姜文“丑”字扎心,没什么自信。英达父亲是一等一的北京人艺台柱子,自然有了许多机会带着姜文,出没在北京人艺的台前幕后。

从《龙须沟》到《茶馆》,当时的名角于是之精湛的演技,配上发人深省的剧本,一次次冲击着姜文的认知。

原来美丑不是事,戏牛不牛才是真本事。

1979年,英达考上北京大学心理系,姜文却被北京电影学院刷了。

英达哥们义气,找了他爸英若诚亲自辅导姜文。

第二年,英达骑自行车带姜文去中央戏剧学院考场。

三场考试下来,再次被刷,最终还是中戏的张仁里老师捞了他一把。

02


幸运,张扬,顺风顺水,成了青春期里永远比“同龄人”小三岁的姜文的青涩烙印。

如此冲锋陷阵的小伙子,入了社会,依然是高调非常。

毕业后,姜文被分到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演了一年的话剧后,导演陈家林看中了姜文,希望他演《末代皇后》里的溥仪。

「丑男」姜文,中国怎么就没人取代他

80年代末,中西方都对末代皇室着了迷。

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电影《末代皇帝》在紫荆城开拍,改编自庄士敦的《紫荆城的黄昏》;

国内自然不想落后,周寰和张建民执导的剧版也在筹备中,剧本源自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

选了几轮演员,定下了还在中戏上学的姜文。可合同签订之后,剧组改选了陈道明。理由是陈道明比姜文讨喜。

被刷滋味,学前体验过一回,这次又来,姜文心里窝起了火。

之后的《末代皇后》,一听剧名就知道,主角不是溥仪,但姜文管不了这么多。他为雪耻而拍。

他找了溥仪的纪录片和《我的前半生》原著,反复观看,铭记于心。

他去拜访溥仪的弟弟溥杰,按照溥杰口述,在脑中还原溥仪的生活习惯细节,回家躺在床上还要和弟弟姜武说溥仪。

正是不计成本的投入,让姜文的溥仪一炮而红。

「丑男」姜文,中国怎么就没人取代他

《末代皇后》

之后,姜文因此得了谢晋导演的赏识,与刘晓庆一起出演《芙蓉镇》

一个是刚毕业的小伙子,谢晋就已称赞他是中戏最优秀的,是“五分中的五分”;一个高高在上,包揽了金鸡百花奖双料影后。

正是青春年少时,这位妩媚的大姐姐给姜文留下了美好印象,还没等刘晓庆开口,姜文就先看上了她。

后来进了剧组,谢晋和所有工作人员,眼看两人好上了。姜文录音录不好,谢晋还鼓励说:你想想晓庆,一下子就录好了。

「丑男」姜文,中国怎么就没人取代他

《芙蓉镇》

当然,艺术归艺术,现实一直都在。

戏外,刘晓庆当时的丈夫陈国军知道之后怒不可遏,直到离婚了“硝烟”还未散去,写下并出版《我和刘晓庆:不得不说的故事》,详细披露细节。

其中一段,按如今标准来看,倒是显得姜文爷们了。

我和姜某面对面地坐着。

我盯着他看了很久,平静地说:“你把你和刘晓庆的事写出来。”

这时,我把书架上的一把小折刀拿到手里翻来翻去,眼睛狠狠地盯着他:“你必须写!”

不知是我咄咄逼人的气势占了上风,还是我手里的小刀起了什么作用,他迟疑了一下,还是拿起了笔。

一九八七年在苏州拍戏,我与刘晓庆开始建立恋爱关系(包括两性关系)。

一九八七年底,我得知她已正式嫁人后,仍继续追求她,保持这种关系。

我看完了这份东西,姜某又把它要了回去,说:“我想添几个字。”

“你要添什么?”

“我想加上 ‘因为我爱她’。”

2002年,刘晓庆因偷税漏税入狱,早已分手数年的姜文仍为她四处奔走。

当然,《芙蓉镇》不仅仅是成就了姜文和刘晓庆的一段情缘,还助姜文得到了百花影帝,而此时他才不满三十岁。

年轻时不断闯祸,不断上升的人很多,但能闯出来的,就没几个了。

姜文正好就是闯出来的人。

03


姜文能闯出来,凭运气,更凭他对个人标签的塑造、对叙事环境的不妥协。

1988年,姜文拍了《红高粱》,国师和姜爷都是创造力极强的人,两人从开机吵到杀青,最后拿出的作品自然不差,一举夺得柏林金熊奖最佳影片。

成名对姜文来说,是水到渠成。而他想做的,不只是成名。

1993年,演员姜文转行做了导演。

他在《收获》上看到了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深更半夜看的,第一眼就忘不掉了,想拍出来。

当时他和刘晓庆还没分手,当姜文把自己关在西坝河北三环路边的小黑屋里,日雕夜琢地创作他的第一个电影剧本的时候,刘晓庆就当制作人,去云南,香港,甚至去美国给他拉投资。

当然,结果一出,过程已经不重要了。

《阳光灿烂的日子》成了姜文开启导演生涯最好的注解,它辉煌,梦幻,荒诞,情与欲在青春之梦的安魂曲里,如乌托邦一样存在着。

「丑男」姜文,中国怎么就没人取代他

男性,个个放荡不羁,松散而执着,喜欢挑点小事,却又似乎不想激起真正的水花;

女性,像被不知疲倦的阳光穿透的玻璃器皿,青春饱满,灵气膨胀。

他们真想改变世界吗?

或许只是想活出自己,顺便点缀一下那个暂时无关的压抑现实。

《阳光灿烂的日子》杀青后,姜文和刘晓庆分手了。

或许是刘晓庆的定格太过绚烂,此后姜文的恋情一律十分低调。

先是与法国汉学家默默结了婚,后来又和周韵默默生了两个孩子。离婚结婚像是皮影戏一般,神秘莫测。

「丑男」姜文,中国怎么就没人取代他

姜文和现任妻子周韵

1997年,世纪末,无论老少都感觉生活有些微妙,仿佛有什么事要发生,又仿佛什么事都不会发生。

那时候,姜文不惑之年将至,心里也想总得做点什么,来安抚一下慌乱的身心。

他拍了《鬼子来了》

电影成功了,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更明哲保身的抗日形象,“人民”这一有实际意义的词化作电影里的符号:

精明与猥琐并行,时刻想要美化自身行为的龌龊,又总是在推卸责任。

「丑男」姜文,中国怎么就没人取代他

《鬼子来了》

电影在豆瓣上有9.2分的高分,横扫戛纳评委会大奖。

可是,因为批判性太过严肃,夸大了精英主义对愚民的明晃晃的刺眼的看法。

姜文被禁拍五年。

04


1993年,中国电影开放市场。2002年,内地的电影市场才算是真正进入了大片时代。

2009年,全国票房连续以每年35%的增速暴涨,《阿凡达》创下最高票房纪录的同时,也创下了最长上映时间的纪录。

2010年,《唐山大地震》以6.6亿收官,打破国产票房纪录。

姜文会拍戏,但不意味着会投资。从公司名字就可以看出。

有刘晓庆帮衬时,《阳光灿烂的日子》拍摄顺利,期间还遇到了投资人,于是他与投资人一起开了阳光灿烂制片公司。

很快“阳光灿烂”烟消云散了,后来他自己开公司,再次戏耍,取名“不亦乐乎”。

认真和用心都在电影上了,剩下的哪怕与电影沾了一点儿边,都被戏耍下去。

神奇的是,姜文几乎每次出手,都能踩中商业的痛点。

2010年贺岁档,争夺激烈,陈凯歌携《赵氏孤儿》出山,冯小刚手里有《非诚勿扰2》,姜文有《让子弹飞》

「丑男」姜文,中国怎么就没人取代他

《让子弹飞》

冯小刚说过,如果哪一天姜文忽然醒悟,要开始拍商业片,那才厉害。

醒悟有多重含义,或从此隐于世,或与世一起喧闹。

姜文选择了中间的路。

《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以及陪得血本无归的《太阳照常升起》,是他的现实主义批判作品。

那么,到了2010年,47岁的姜文则遁入了魔幻主义的光影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他的人物、场景、叙事不是单独出现,而是埋在无限的隐喻和符号之中。

「丑男」姜文,中国怎么就没人取代他

《让子弹飞》

他在电影里说,让子弹飞一会儿。

他还说,我想站着也把钱挣了。

这些话,最终成了中国商业电影时代,观众对姜文最新的记忆点。

姜文不再是朝气蓬勃、自信飞扬的年轻人,而是正儿八经的姜爷。

这位姜爷在电影里的面孔,是粗糙的,是洋气的。他的嘴角总挂着一溜让人捉摸不透的笑,他的话,逗趣而迷惑,经得起解构。

《让子弹飞》无疑是成功的——6.59亿票房。

比起陈凯歌的野心勃勃,比起冯小刚的轻车熟路,这部“民国三部曲”的头炮,厚重,丰饶,充满诚意,每一步都在撩拨,却让人充满敬意。

但也正是这样一部电影的成功,给了姜文超出预计的自信。可谁不是这样呢?

当一个人可以将他童年时对火车的寄托,对兄弟义气的诚挚回顾,与最私人的对世界的看法,融进一坛最民国风味的新酿,玩得不亦乐乎时,还有源源不断的人愿意买单。

还有什么事比这更能让人飘飘然呢?

这种感觉就好像你觉得有人读懂你,理解你了,而你作为话题的中心,一个被理解了的人,总是情不自禁要试试到底是否真的如此。

四年后,《一步之遥》便是一份解码大礼,开头就是姜文和葛优超级冗长而绚烂的舞蹈表演。

「丑男」姜文,中国怎么就没人取代他

《一步之遥》

它没跟上叙事,只是无尽的绚烂,无尽的表演,浮夸又虚无,观众们一下子被拖入了与电影脱解的独立呈现中。

与其说自己在看电影,还不如正置身于一种被哭笑不得挤兑到无处落脚的境地,只能任凭愤怒扑面而来。

又四年,比起《一步之遥》,《邪不压正》的欢闹更胜。

「丑男」姜文,中国怎么就没人取代他

《邪不压正》

超快节奏的剪辑,超多人物线的平铺与交错,绚烂从一开始就拔得头筹,并像陀螺一般以超快的速度,拉扯着电影中的人物一次次让步,一次次荒腔走板。

最典型的,莫过于底层白姓与高层官员的对比。

比如,唐凤仪的正房野心与最终求死;关巧红的自由,独立与象征性十足的小脚。

比如,戏中大佬呢,他们从大恶之人变成了警察局长,从革命家变成了同流合污的骗子。

李天然要复仇,最后却发现自己身负使命,个人意志像烟花一般,只要需要,就要在国家重任的天空中化为灰烬。

而不单是李天然的理想要化为灰烬,大佬的荒腔走板与百姓的拼命向上,也在一片枪战中,丑态毕露,泥沙俱下。

「丑男」姜文,中国怎么就没人取代他

《邪不压正》

既如此,复仇意义在哪里?

而李天然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

05


《十三邀》里,姜文说过一句话:

“一天瞎担心什么啊,人毁灭不了地球也救不了地球,管好自己的事儿就得了。”

他这是在教训许知远焦心过头,但他也说,“我觉得我很正常。”

姜文曾想构建一个他的童话世界,马小军可以永远和哥们嬉闹,外面的时间可以像子弹一样,永远在别处飞一会儿。

但时代无异是强势的。

妖娆妩媚,极懂得运用自身情与欲优势的女性,本不应曾为姜文电影的专用符号,但她们如今只能在电影里,才能尽情美艳。

爷们本就是中年男人的群像符号,如今也被“油腻”、“大叔”消解了。

姜文57岁了。

他说,希望年轻人有本事取他代之。

如今,圈中大佬还有谁比他更像当年拼命融入时代又悲伤的马小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