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逝世後蜀漢政權的接班人順序,為何姜維只能排第五?

宙憒4LTn3495


說起諸葛亮的接班人是誰?我們下意識都會想到姜維。原因是後世的文學作品,以及影視劇、舞臺劇總喜歡把姜維“設定”為諸葛亮的接班人。長此已往,在我們的下意識中,就會不自覺的產生“姜維就是諸葛亮接班人”的認知。

然而!現實社會中,姜維肯定不是諸葛亮的接班人,不僅排不到第五位,甚至連入圍候補的資格都沒有。

諸葛亮號稱千古明相,他的接班人必定不能是武將。如果讓武將乾澀政事,蜀國很有可能變成“軍政府”所以!這個接班人只能是從政官員。

病逝五丈原前夕,諸葛亮安排北伐軍的撤退事宜。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商定。以魏延為第一斷後梯隊,姜維為第二斷後梯隊。而北伐軍的總指揮權,則交給了長史楊儀暫時代理,由司馬費禕輔佐。

從這套退軍節度來說,很顯然,他在抑制武將的軍權。最主要是為了防止魏延的權力過大而不聽指揮。然而對姜維,他同樣不敢給太多的軍權,只讓他統領小股部隊斷後。外加上姜維是魏國的降將,並沒有得到諸葛亮的完全信心。讓他做接班人的可能性為零。

至於楊儀,其人心胸狹窄,居功自傲,常常與朝中大臣不和。所以也不是接班人選,諸葛亮只是暫時藉助楊儀來抑制魏延。

那麼?諸葛亮的真正接班人是誰呢?

事實上,早在其染病初期,接班人的位置就已經內定了。不是長史楊儀,也不是徵西大將軍魏延。而是遠在京都的蔣琬。

劉禪聽聞諸葛亮染病,於是派尚書僕射李福前去探望,並向其諮詢國家大事。李福詢問接班人的人選。諸葛亮答道:“蔣琬最合適”李福於是又問蔣琬之後是誰,諸葛亮答道“費禕可以繼任”李福再問,諸葛亮默不作聲。

原內容如下:

福至,與亮語已,別去,數日復還。亮曰:“孤知君還意,近日言語雖彌日,有所不盡,更來亦決耳。公所問者,公琰其宜也。”福謝:“前實失不諮請,如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故輒還耳。乞復請蔣琬之後,誰可任者?”亮曰:“文偉可以繼之。”又問其次,亮不答。

說明在諸葛亮的心中,接班人只有蔣琬、費禕二人,除此之外,他再也想不到蜀國中還有誰可以擔此大任。

蔣琬、費禕繼承其位,諸葛亮作了多方面的考慮。

第一、蔣琬、費禕都是荊州派系

我們都知道,益州內部局勢非常複雜,其中包含三大派系。分別是原劉備荊州集團官員“荊州派”,原劉璋東州集團官員“東州派”以及益州本土派系。

劉備、諸葛亮制定的國策,向來都是重用荊州派,拉攏東州派,而打擊益州本土。所以諸葛亮接班人的人選,必須是荊州派系的骨幹成員。(費禕也算荊州派系,因為他最早投靠的是劉備集團)

第二、蔣琬、費禕德才兼備

論出身背景,楊儀跟蔣琬、費禕一樣,都是荊州派系骨幹成員。

論才能。諸葛亮愛惜楊儀之才,依賴魏延之勇,常嘆恨二人不能同心同力。楊儀曾得諸葛亮盛讚,其才不下於蔣琬、費禕。

但是論品德,楊儀則差一大截。其人心胸狹窄,居功自傲,常常看不起人,跟內部成員鬧分裂,彼此不和。蔣琬、費禕則德才兼備,不僅善於搞好同僚關係,而且謙卑懂理,有相才之風。

第三、蔣琬、費禕有管理蜀國的經驗,而且對蜀國絕對忠心

諸葛亮親自統軍北伐期間,蜀國內部的大小事務,幾乎都是蔣琬、費禕輔佐劉禪完成的。二人在治理國家方面,有非常豐富的經驗。

同時!蔣琬、費禕是諸葛亮親自提拔的得意門生,對蜀漢絕無異心,深得諸葛亮的信任。後來二人與諸葛亮並列為“蜀漢四相”對蜀國鞠躬盡瘁,也證明了諸葛亮沒有看錯人。


總的來說,連荊州派系骨幹政客楊儀都沒有接班人的入選資格。區區魏國降將,而且是武將身份的姜維,更加不可能有接替諸葛亮的可能。


愛尚文史


姜維不是隻能排第五,姜維是壓根沒有接班人的權力。如果你瞭解了蜀漢的政權結構,就能明白這個問題了。

諸葛亮臨死前確認的第一順位接班人是蔣琬,第二順位接班人是費禕,除此之外,再沒有人被視為諸葛亮的接班人。並且蔣琬和費禕是諸葛亮親自指定的接班人,並且得到了後主劉禪的貫徹執行。

雖然諸葛亮在臨死前將兵權交給楊儀,讓楊儀率領大軍回師成都,但這不過是暫時的,諸葛亮並沒有將楊儀作為接班人,不是因為楊儀沒有才能,而是楊儀性格原因,楊儀其人過於偏激、自傲、不能顧全大局。

諸葛亮病逝北伐軍中,當時蔣琬不在軍中,而費禕資質尚淺,從楊儀帶領大軍回到成都之後的人事安排也能看出諸葛亮的接班人安排,楊儀被任命為沒有實權的中軍師,相當於丞相府的幕僚,只是議政權,而沒有實權。

蔣琬就不一樣了,作為第一順位的蔣琬被劉禪任命為尚書令、益州刺史,並且假節,不久升遷為大將軍,錄尚書事。東漢時期的軍政大事都是由尚書檯處理,政治的實際權力都在尚書檯,而尚書檯的長官就是尚書令,這是蔣琬的政治權力。

蔣琬隨後又被任命為大將軍,大將軍是蜀漢最高軍事領導人,是掌握兵權的重要職務,這是蔣琬的軍事權力,蔣琬等於是政權、軍權一把抓,而且這個權力是皇帝劉禪按照諸葛亮的遺命安排的,諸葛亮生前也是政權、軍權一把抓,現在蔣琬也是,所以蔣琬是第一順位接班人,在諸葛亮去世後,蔣琬就成為執政者。

除此之外,蔣琬還有一個職務就是益州刺史,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個職務,蜀漢只有益州一個州,益州刺史等於是益州的最高行政長官,蔣琬的尚書令和大將軍職務是國家的職務,而益州刺史則是地方上的實權職務,換句話說,蔣琬是所有蜀漢中央官和地方官的上司,這同樣是接了諸葛亮的班。

費禕作為諸葛亮的第二順位接班人,資歷淺於蔣琬,但的確是作為接班人培養的,蔣琬執政後不久,費禕被任命為尚書令參與尚書檯的政務決策,在蔣琬去世的三年前,費禕被任命為大將軍,而蔣琬自任大司馬,費禕也開始逐漸接手蜀漢的軍政大權,這就是接班人的培養。

但是姜維顯然不是這樣,諸葛亮認為姜維是個人才,只是提拔並重用了他,並沒有當成接班人培養,況且姜維的身份也決定了他不可是諸葛亮的接班人。

姜維的身份是魏國降將,這是姜維的硬傷,註定了不可能在蜀漢政權中成為接班人,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導致姜維不能成為接班人,這個原因就是蜀漢的政權結構。

蜀漢是一幫外地人在益州建立的政權,維護蜀漢政權統治的基礎就是確保統治階層都是外地人,這個外地人準確的說應該是荊州人。

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和荊州的關係最為深厚,劉備從公元201年~公元219年關羽失荊州前,荊州都是劉備最重要的根據地和龍興之地,而且劉備政權的高層人才百分之九十來自荊州,或與荊州淵源頗深的人。

比如說諸葛亮算是半個荊州人,十幾歲就來到荊州,在荊州有極強的人脈關係,蔣琬是荊州零陵郡湘鄉(今湖南省湘鄉縣)人,費禕是荊州江夏郡(今河南信陽市羅山縣)人,楊儀是荊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魏延是荊州南陽郡義陽縣(今河南桐柏)人,董允是荊州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

如果你說這不過是巧合的話,那繼續舉例,向寵是荊州襄陽郡宜城縣(今湖北宜城)人,郭攸之是荊州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這兩人是寫進出師表的人,霍弋是荊州南郡枝江人,羅憲是荊州襄陽人,這兩人是鎮守一方的將領。

即使到蜀漢滅亡時期,當時執政的是董厥、樊建和諸葛瞻,董厥和樊建都是荊州南陽郡義陽縣(今河南桐柏)人,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廖化是荊州襄陽郡中盧縣人,宗預是荊州南陽郡安眾縣人。

從蜀漢的建立到蜀漢的滅亡,一直是荊州籍人士在當政,為什麼?

因為劉備的政權是外來政權,外來政權想要保持穩定,就必須要用外地人制衡本地人,這裡的外地人就是荊州人,因為荊州人沒有本地勢力,要想保住榮華富貴和職務地位,只有依附於皇權,荊州人依附皇權就利越有利劉備的江山穩定。

而本地人不一樣,本地豪強在當地有資源,有人脈,一旦勢力強大起來,隨時會搞掉皇權,所以蜀漢只能以荊州人來制衡本地人,維持統治,而姜維的情況又比較特殊,雖然也算是外地人,但卻是降將,姜維後期的地位完全是因為蜀中人才缺乏及自已能力爭取來的,是蜀漢政權可以拉攏的對象,如同當年的李嚴一樣,是爭取的對象,但絕對不可能成為主角,絕對不可能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諸葛亮死前,第一個召來的人便是姜維,將自己的平生著作悉數交給了他,讓他務必專研。此外,諸葛亮還將“連弩”之法畫成了圖本,交給了姜維,讓他依法造用。

然後,諸葛亮又召來了馬岱,交給了他一錦囊,告訴他:“我死之後,魏延必反;待魏延在陣前時,自有斬殺他之人。”

然後,諸葛亮向後主上奏,希望他聆聽教誨,任用賢臣,不要親佞小人,有損先帝英明。尚書李福就問諸葛亮:“丞相,百年之後,誰能繼承您的事業?”諸葛亮說,蔣琬可以繼承,次之費禕。李福又問:“費禕之後呢?”諸葛亮沒有說出人名,就一命嗚呼了。

諸葛亮死前,召見了長吏楊儀,並將軍權交給了他,讓他將軍隊撤回漢中。由此可見,諸葛亮十分信任楊儀。可以推斷出,諸葛亮即將要說出的繼承者,應該是楊儀。

那麼,楊儀之後,諸葛亮會任命誰為繼承人呢?

我的答案是魏延。

在這裡,首先要指正的一點是,諸葛亮死前,並沒有說過魏延會造反之類的話。在諸葛亮心目中,魏延一直是蜀漢大將,一個頂樑柱似的人物,為北伐曹魏立下了赫赫戰功。諸葛亮十分清楚,魏延是一個堅定的抗曹主義者,他畢生的目標就是要誅殺曹賊,興復漢室。因此,楊儀之後,諸葛亮會立魏延為繼承人。

那麼,諸葛亮逝世後蜀漢政權的接班人順序,為何姜維只能排第五?下面我將根據演義及正史的記載,分析如下。

首先,諸葛亮去世時,姜維才投降蜀漢七年,並未得到諸葛亮的信任。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間是在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北伐一開始,諸葛亮是節節勝利,不過後來攻打天水關時,中了姜維之計。諸葛亮對姜維,那是相當佩服的,於是決定招降他。諸葛亮就設下計謀,讓魏延假扮成姜維,天天在關前叫戰。天水關太守馬遵是個心胸狹隘、嫉賢妒能之人,他果然中了諸葛亮的反間計,扣押了姜維的親人。之後,諸葛亮讓趙雲攻下了天水關,並救下了姜維的親人。姜維走投無路,最終投降了蜀漢。

不可否認的是,諸葛亮確實欣賞姜維,也多次在眾人面前誇他:

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

即便如此,諸葛亮還是不可能完全信任姜維。有個事例可以說明這一點,諸葛亮寧願將鎮守街亭的重任交給馬謖,這個“飽讀兵書,好論軍計”的人,也不敢交給對曹魏軍隊瞭如指掌的姜維。此外,姜維就算有經天緯地之才,諸葛亮也只是封他為倉曹掾,後升為中監軍徵西將軍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此時距姜維投降蜀漢,僅僅才過去七年。七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可是要想讓諸葛亮徹底相信姜維,將蜀漢的前途和命運託付給他,那是不可能的。

其次,姜維不屬於劉備的“荊州派系”,他暫時只能屈尊二線。

姜維,天水冀(今甘肅甘谷東南)人,說白了他不屬於三國的荊州人。而楊儀,襄陽(今湖北襄陽)人;費禕,江夏(今河南信陽市)人;魏延,義陽平氏(今河南桐柏縣)人。簡而言之,他們都是三國時期荊州人士。

而我們都知道,劉備建立的蜀山政權是一個外來政權。關羽丟掉荊州後,蜀漢指的就是益州。對於劉備集團來說,益州只能退居二線,處於主導地位的只能是荊州人士,也就是劉備入川前的核心骨幹。諸葛亮成了蜀漢的一把手後,也要奉行劉備的既定政策,即“後來居上”的原則。就憑這一點,姜維在諸葛亮後面的接班人中,最多隻能處於第五的位置。

最後,諸葛亮去世時,姜維的職位低於蔣琬、費禕、楊儀、魏延等人。

諸葛亮去世時,蔣琬是長吏兼撫軍將軍,費禕是司馬,楊儀是長史,魏延是前軍師大將軍,假節。而姜維只是一個小小的護軍。於情於理,諸葛亮都不可能立即讓姜維當自己的接班人。姜維沒有辦法,只有拼命地熬,等那幾位都走了,他的機會就來了。

不過姜維的運氣是真好,魏延很快被楊儀所殺,楊儀也沒有得到好處,因言行不當被下獄,最終自殺。等到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諸葛亮去世二十二年後,姜維終於當上了大將軍,成了蜀漢的一把手。

那麼,大家怎麼看待此事呢?


元哥說歷史


很多人都有這麼個印象,姜維就是諸葛亮指定的未來接班人。造成這種印象的原因,是出自《三國演義》,在小說裡,姜維得到諸葛亮的衣缽真傳,顯然就是要當接班人的。但是,在真實的歷史裡,諸葛亮並沒有留下什麼遺囑指定姜維為未來的接班人。

第一,諸葛亮去世前,推薦蔣琬、費禕為第一、二接班人選

說諸葛亮指定接班人選,這也是不對的。因為諸葛亮畢竟只是丞相,任命權其實是在皇帝劉禪之手,因而諸葛亮只能說是推薦接班人選。

在諸葛亮病重時,皇帝劉禪派尚書僕射李福前來探望丞相,並且詢問國家的大政方針。諸葛亮雖臥病在床,仍是知無不言,李福牢記在心,回去向皇帝覆命了。不料李福剛剛回幾天,又風塵僕僕地來了。

還沒等李福開口,諸葛亮便說:“我知道你為什麼回來,因為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還未決定。你要問誰適合接替我的位置,蔣琬可以。”

李福聽罷大為歎服,又問道:“蔣琬之後,誰可擔任呢?”

諸葛亮答說:“費禕可以。”

李福又問:“費禕之後呢?”

諸葛亮沒有再答了。一個人再聰明,又如何能看到幾十年以後的事呢?他默然無語,沒有吭聲了。

所以大家看明白了,諸葛亮並沒有把姜維當作自己的接班人。

第二,楊儀、魏延都不是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

提問的人把姜維排在第五位,很明顯,除了蔣琬、費禕之外,還有兩人地位明顯比姜維要高。這兩個人,就是楊儀與魏延。

但是楊儀與魏延,都算不上諸葛亮的接班人。諸葛亮是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他去世前,把軍隊交給楊儀。實際上,當時魏延才是軍中一哥,為什麼諸葛亮卻把軍權交給楊儀呢?在諸葛亮看來,軍權是要控制於政權之下,有點類似今天我們說的黨指揮軍隊,當時則是丞相府指揮軍隊。楊儀的身份是丞相長史,因而諸葛亮把他的權力,置於魏延之上。

楊儀與蔣琬都是丞相長史,其地位比費禕要高。何以諸葛亮推薦的接班人是蔣琬與費禕,而不是楊儀呢?這是因為楊儀雖然能幹,但是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心胸狹隘,後來跟魏延鬥得不可開交,便是一例。這也說明諸葛亮是有先見之明的。

第三,姜維為什麼能成為費禕的接班人呢?

姜維能成為接班人,主要原因還是蜀國的人才實在太少了。

諸葛亮死後,楊儀與魏延相鬥,結果魏延以謀反被殺,不久後楊儀失勢自殺。兩大巨頭先後死亡,就給姜維的崛起提拱了有利條件。

儘管姜維並非諸葛亮推薦的接班人選,但他受到諸葛亮的器重卻是事實。他能在蜀國軍界、政壇崛起,多多少少也是沾了諸葛亮的光。諸葛亮稱姜維為“涼州上士”,“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諸葛亮並不喜歡只知打打殺殺的武將,一名優秀的軍官,比砍殺更重要的是要有知識,有信義,有謀略。

能達到諸葛亮標準的,或許只有姜維一人。楊儀有很強的組織能力,但心胸狹隘;魏延極具軍事天才,卻沒有大局觀,為報私仇差點令蜀軍陷入滅頂之災。這兩個人,在人品上都有欠缺。另一名重要將領、無當軍首領王平有勇有謀,也有責任心,但文化水平太低,認得的字不超過十個,沒辦法成為一把手。

時人對姜維的評價是:“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姜維位居上將軍,地位比群臣要高,但是他從不斂財,既不貪財,也不好色,著實非常難得。

諸葛亮十分器重姜維,正是因為他文武雙全兼品行端正,在蜀軍將領中,沒有一個人像姜維那樣在各方面都無懈可擊。諸葛亮去世後,蜀軍兩大將領楊儀與魏延內訌最終都死於非命,姜維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為後來掌權奠定基礎。

公元247年(蜀延熙十年),姜維升遷為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執掌中樞大權,實際上確認他作為接班人的地位。公元253年,費禕意外被刺身亡後,姜維實際上就成為蜀國政壇的一把手了。


君山話史


姜維“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又是諸葛亮的得意門生,按說在諸葛亮逝世後蜀漢掌權者應是姜維,可實際結果並非如此,諸葛亮死前曾密奏劉禪說:“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這著實令人費解,什麼原因呢?

一、忠誠度值得商榷

姜維繼承了諸葛亮衣缽不假,但是,姜維只是諸葛亮一出祁山時,從魏國用計招來的降將。曠世英雄很多,但蜀漢政權要的是像諸葛亮一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接班人!選賢用能大多講究根正苗紅,就算姜維才高八斗,計謀超群,政治上傾向的不確定性,諸葛亮作為蜀漢政權的創建者之一,他也是不敢冒極大的政治風險,讓姜維擔當起第一接班人的重任的。

二、政治資歷尚淺薄

姜維歸降蜀漢的時間不長,在他之前,資歷深、功勞大的人大有人在。像蔣琬、費禕、楊儀、魏延等各個都能做姜維的叔叔。很多人有從龍之功,征伐之功。他既不是劉備藉以發家的核心集團人物,也不是諸葛亮荊州集團的重要份子,如果諸葛亮將大權移交給姜維,很多元老估計會不服,國家政權就可能四分五裂。論資排輩這種情況不得不考慮進去,烽火狼煙絕對不能因為接班人的問題引入蜀漢。

三、武將難治國的先例

作為武將,偏重於四方征伐,馬上打天下。姜維雖說善於審時度勢,有可行的戰爭策略, 但他畢竟是武將。武將很難在夾縫中隱忍苟活的,武將造反比文臣造反後果更嚴重,往往擁兵自立,取帝而代之。前有馬超,後有魏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姜維畢竟年輕,來日方長,習得諸葛亮的鬼神不測之術,匡扶漢室,來日可期,經受各種磨礪和考察,才能將革命火種星火相傳,才能成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接班人。

當然,姜維最終不負所托,還是成了蜀漢後期政權裡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成了蜀漢小朝廷的第五代掌權人,繼承諸葛亮遺志,九次北伐,不改初衷,以身殉國,鳳凰涅磐,如流星般璀璨,最終漸成歷史中某種定格的永恆!


魔妃一笑很傾城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時,安排後事,指定了蔣琬和費禕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又將大軍指揮權交給長史楊儀,僅僅給了姜維“雞肋”兵書,就連不被信任的大將魏延,地位也在姜維之上。這麼看,姜維在恩師諸葛亮的眼中,地位在蔣琬、費禕、楊儀、魏延之後,只能排第五,這其中有何隱情?

個人認為有四個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姜維是一個剛剛歸附7年的降將,還未得到諸葛亮完全信任。

第一次出祁山時,姜維和諸葛亮鬥智鬥勇,多次識破諸葛亮的計謀。後來,諸葛亮派人偽裝姜維,以此來“陷害”姜維,最後姜維受到天水太守馬遵的排擠,不得不歸降蜀漢。此時是公元227年,而諸葛亮病逝時是公元234年,僅僅過去7年。說實話,7年時間很短的,諸葛亮雖然賞識姜維的才能,也委以重任,可是總有戒心。

如諸葛亮寧肯將街亭交給“紙上談兵”的馬謖,也沒交給對曹魏非常熟悉的姜維,而同樣是從曹魏那邊歸降來的王平,也只是作為馬謖的副將守衛軍事重地街亭。因此,新歸降的姜維,還沒有得到諸葛亮的完全信任,自然也不會被納入第一繼承人序列。

其次,姜維是天水郡人,不屬於諸葛亮的荊州派系。

姜維,字伯約,天水冀縣人,正宗的魏國人氏。他歸順諸葛亮,是迫不得已的,不是自己主動歸順的。他和王平一樣,都屬於新歸附蜀漢的優秀將領。而諸葛亮雖然是徐州琅琊陽都人,卻早年跟隨叔父諸葛玄到達襄陽,久居襄陽隆中,算荊州人士。荊州派系在劉備集團中,屬於一個大派系,文臣武將極多,還掌握大量資源。

諸葛亮作為荊州派系的首領,也是重點提拔荊州人士。如他指定的蔣琬、費禕、楊儀這三個接班人,都屬於荊州人,就連不被信任的魏延也是荊州人。此時的姜維就是一個外來者,他再怎麼努力,也不是荊州派系,很難真正融入荊州派系這個圈子內。《三國志·姜維傳》中記載如下:
姜維字伯約,天水冀人也。少孤,與母居。好鄭氏學。仕郡上計掾,州闢為從事。

再次,姜維官職低於蔣琬、費禕、楊儀、魏延四人。

雖然最後姜維成為了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位極人臣,可是在諸葛亮去世時,他還只是一個普通部將。在姜維輔助楊儀,將諸葛亮靈柩安全送回成都後,他才因功被封為輔漢將軍、平襄侯。輔漢將軍屬於不入流的雜號將軍,此時的蔣琬被封為丞相、大將軍、錄尚書事,費褘為尚書令,同理丞相事。《三國志·姜維傳》中記載如下:

十二年,亮卒,維還成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

如五虎上將中的趙雲,他是虎威將軍,也是一個雜號將軍,本質上和姜維的輔漢將軍差不多。

最後,姜維是一個青年幹部,還需要十幾年的基層鍛鍊,才能被委以重任。

姜維,出生於公元202年,諸葛亮病逝於公元234年,此時的姜維年僅31歲,還屬於青年幹部,經驗閱歷少,資歷威望低,不足以擔當拯救漢室江山的重任。

因此,一向謹慎的諸葛亮將蜀漢交給了老成持重的蔣琬和費禕,沒有交給年輕有為的姜維。他想的是,如果姜維經受住了考驗,再鍛鍊十幾年,或許能肩負起匡扶漢室江山的重任。歷史上的發展,也是這樣進行的,在諸葛亮病逝二十年後,即蔣琬和費禕相繼去世後,姜維也長大了,成熟了,帶領蜀漢大軍多次伐魏,勝多敗少。

總結:在諸葛亮病逝時,他沒有將蜀漢交給姜維,而是安排了蔣琬、費禕等繼承人,大概有上述四個原因。歸納起來就是姜維不被信任、不屬於荊州派系、官職低下、歲數小四個。


魁哥說歷史


說說我的看法,不到之處,請多指教。

我覺得問題很簡單。到了晚年,諸葛亮也變得更加清醒,承認了很多以前不能接受的事實。尤其是對自己的樂觀看法。

蜀國已經無法挽救,同樣姜維作為所謂的接班人夢想從諸葛亮這裡就破滅了,至於前面有幾個排名什麼的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平臺沒有了。


張鴻大


首先是出身,降將,太差了

其次是資歷,沒什麼好說的,沒有從龍之功,也沒有保駕之經歷,更沒有定策的資格!

再次是能力,長於軍事,短於政治,不是諸葛力挺,連接班的資格都沒有

如果不是最大的競爭對手魏延掛了,估計還要靠攢軍功熬著。


用戶84904406121


一個外來戶,既無資歷,又無威望,純粹是靠諸葛亮的個人提拔,能排到這麼前面已經很不容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