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逝世后蜀汉政权的接班人顺序,为何姜维只能排第五?

宙愦4LTn3495


说起诸葛亮的接班人是谁?我们下意识都会想到姜维。原因是后世的文学作品,以及影视剧、舞台剧总喜欢把姜维“设定”为诸葛亮的接班人。长此已往,在我们的下意识中,就会不自觉的产生“姜维就是诸葛亮接班人”的认知。

然而!现实社会中,姜维肯定不是诸葛亮的接班人,不仅排不到第五位,甚至连入围候补的资格都没有。

诸葛亮号称千古明相,他的接班人必定不能是武将。如果让武将干涩政事,蜀国很有可能变成“军政府”所以!这个接班人只能是从政官员。

病逝五丈原前夕,诸葛亮安排北伐军的撤退事宜。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商定。以魏延为第一断后梯队,姜维为第二断后梯队。而北伐军的总指挥权,则交给了长史杨仪暂时代理,由司马费祎辅佐。

从这套退军节度来说,很显然,他在抑制武将的军权。最主要是为了防止魏延的权力过大而不听指挥。然而对姜维,他同样不敢给太多的军权,只让他统领小股部队断后。外加上姜维是魏国的降将,并没有得到诸葛亮的完全信心。让他做接班人的可能性为零。

至于杨仪,其人心胸狭窄,居功自傲,常常与朝中大臣不和。所以也不是接班人选,诸葛亮只是暂时借助杨仪来抑制魏延。

那么?诸葛亮的真正接班人是谁呢?

事实上,早在其染病初期,接班人的位置就已经内定了。不是长史杨仪,也不是征西大将军魏延。而是远在京都的蒋琬。

刘禅听闻诸葛亮染病,于是派尚书仆射李福前去探望,并向其咨询国家大事。李福询问接班人的人选。诸葛亮答道:“蒋琬最合适”李福于是又问蒋琬之后是谁,诸葛亮答道“费祎可以继任”李福再问,诸葛亮默不作声。

原内容如下:

福至,与亮语已,别去,数日复还。亮曰:“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亦决耳。公所问者,公琰其宜也。”福谢:“前实失不咨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可以继之。”又问其次,亮不答。

说明在诸葛亮的心中,接班人只有蒋琬、费祎二人,除此之外,他再也想不到蜀国中还有谁可以担此大任。

蒋琬、费祎继承其位,诸葛亮作了多方面的考虑。

第一、蒋琬、费祎都是荆州派系

我们都知道,益州内部局势非常复杂,其中包含三大派系。分别是原刘备荆州集团官员“荆州派”,原刘璋东州集团官员“东州派”以及益州本土派系。

刘备、诸葛亮制定的国策,向来都是重用荆州派,拉拢东州派,而打击益州本土。所以诸葛亮接班人的人选,必须是荆州派系的骨干成员。(费祎也算荆州派系,因为他最早投靠的是刘备集团)

第二、蒋琬、费祎德才兼备

论出身背景,杨仪跟蒋琬、费祎一样,都是荆州派系骨干成员。

论才能。诸葛亮爱惜杨仪之才,依赖魏延之勇,常叹恨二人不能同心同力。杨仪曾得诸葛亮盛赞,其才不下于蒋琬、费祎。

但是论品德,杨仪则差一大截。其人心胸狭窄,居功自傲,常常看不起人,跟内部成员闹分裂,彼此不和。蒋琬、费祎则德才兼备,不仅善于搞好同僚关系,而且谦卑懂理,有相才之风。

第三、蒋琬、费祎有管理蜀国的经验,而且对蜀国绝对忠心

诸葛亮亲自统军北伐期间,蜀国内部的大小事务,几乎都是蒋琬、费祎辅佐刘禅完成的。二人在治理国家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同时!蒋琬、费祎是诸葛亮亲自提拔的得意门生,对蜀汉绝无异心,深得诸葛亮的信任。后来二人与诸葛亮并列为“蜀汉四相”对蜀国鞠躬尽瘁,也证明了诸葛亮没有看错人。


总的来说,连荆州派系骨干政客杨仪都没有接班人的入选资格。区区魏国降将,而且是武将身份的姜维,更加不可能有接替诸葛亮的可能。


爱尚文史


姜维不是只能排第五,姜维是压根没有接班人的权力。如果你了解了蜀汉的政权结构,就能明白这个问题了。

诸葛亮临死前确认的第一顺位接班人是蒋琬,第二顺位接班人是费祎,除此之外,再没有人被视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并且蒋琬和费祎是诸葛亮亲自指定的接班人,并且得到了后主刘禅的贯彻执行。

虽然诸葛亮在临死前将兵权交给杨仪,让杨仪率领大军回师成都,但这不过是暂时的,诸葛亮并没有将杨仪作为接班人,不是因为杨仪没有才能,而是杨仪性格原因,杨仪其人过于偏激、自傲、不能顾全大局。

诸葛亮病逝北伐军中,当时蒋琬不在军中,而费祎资质尚浅,从杨仪带领大军回到成都之后的人事安排也能看出诸葛亮的接班人安排,杨仪被任命为没有实权的中军师,相当于丞相府的幕僚,只是议政权,而没有实权。

蒋琬就不一样了,作为第一顺位的蒋琬被刘禅任命为尚书令、益州刺史,并且假节,不久升迁为大将军,录尚书事。东汉时期的军政大事都是由尚书台处理,政治的实际权力都在尚书台,而尚书台的长官就是尚书令,这是蒋琬的政治权力。

蒋琬随后又被任命为大将军,大将军是蜀汉最高军事领导人,是掌握兵权的重要职务,这是蒋琬的军事权力,蒋琬等于是政权、军权一把抓,而且这个权力是皇帝刘禅按照诸葛亮的遗命安排的,诸葛亮生前也是政权、军权一把抓,现在蒋琬也是,所以蒋琬是第一顺位接班人,在诸葛亮去世后,蒋琬就成为执政者。

除此之外,蒋琬还有一个职务就是益州刺史,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职务,蜀汉只有益州一个州,益州刺史等于是益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蒋琬的尚书令和大将军职务是国家的职务,而益州刺史则是地方上的实权职务,换句话说,蒋琬是所有蜀汉中央官和地方官的上司,这同样是接了诸葛亮的班。

费祎作为诸葛亮的第二顺位接班人,资历浅于蒋琬,但的确是作为接班人培养的,蒋琬执政后不久,费祎被任命为尚书令参与尚书台的政务决策,在蒋琬去世的三年前,费祎被任命为大将军,而蒋琬自任大司马,费祎也开始逐渐接手蜀汉的军政大权,这就是接班人的培养。

但是姜维显然不是这样,诸葛亮认为姜维是个人才,只是提拔并重用了他,并没有当成接班人培养,况且姜维的身份也决定了他不可是诸葛亮的接班人。

姜维的身份是魏国降将,这是姜维的硬伤,注定了不可能在蜀汉政权中成为接班人,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导致姜维不能成为接班人,这个原因就是蜀汉的政权结构。

蜀汉是一帮外地人在益州建立的政权,维护蜀汉政权统治的基础就是确保统治阶层都是外地人,这个外地人准确的说应该是荆州人。

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和荆州的关系最为深厚,刘备从公元201年~公元219年关羽失荆州前,荆州都是刘备最重要的根据地和龙兴之地,而且刘备政权的高层人才百分之九十来自荆州,或与荆州渊源颇深的人。

比如说诸葛亮算是半个荆州人,十几岁就来到荆州,在荆州有极强的人脉关系,蒋琬是荆州零陵郡湘乡(今湖南省湘乡县)人,费祎是荆州江夏郡(今河南信阳市罗山县)人,杨仪是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魏延是荆州南阳郡义阳县(今河南桐柏)人,董允是荆州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

如果你说这不过是巧合的话,那继续举例,向宠是荆州襄阳郡宜城县(今湖北宜城)人,郭攸之是荆州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这两人是写进出师表的人,霍弋是荆州南郡枝江人,罗宪是荆州襄阳人,这两人是镇守一方的将领。

即使到蜀汉灭亡时期,当时执政的是董厥、樊建和诸葛瞻,董厥和樊建都是荆州南阳郡义阳县(今河南桐柏)人,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廖化是荆州襄阳郡中卢县人,宗预是荆州南阳郡安众县人。

从蜀汉的建立到蜀汉的灭亡,一直是荆州籍人士在当政,为什么?

因为刘备的政权是外来政权,外来政权想要保持稳定,就必须要用外地人制衡本地人,这里的外地人就是荆州人,因为荆州人没有本地势力,要想保住荣华富贵和职务地位,只有依附于皇权,荆州人依附皇权就利越有利刘备的江山稳定。

而本地人不一样,本地豪强在当地有资源,有人脉,一旦势力强大起来,随时会搞掉皇权,所以蜀汉只能以荆州人来制衡本地人,维持统治,而姜维的情况又比较特殊,虽然也算是外地人,但却是降将,姜维后期的地位完全是因为蜀中人才缺乏及自已能力争取来的,是蜀汉政权可以拉拢的对象,如同当年的李严一样,是争取的对象,但绝对不可能成为主角,绝对不可能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诸葛亮死前,第一个召来的人便是姜维,将自己的平生著作悉数交给了他,让他务必专研。此外,诸葛亮还将“连弩”之法画成了图本,交给了姜维,让他依法造用。

然后,诸葛亮又召来了马岱,交给了他一锦囊,告诉他:“我死之后,魏延必反;待魏延在阵前时,自有斩杀他之人。”

然后,诸葛亮向后主上奏,希望他聆听教诲,任用贤臣,不要亲佞小人,有损先帝英明。尚书李福就问诸葛亮:“丞相,百年之后,谁能继承您的事业?”诸葛亮说,蒋琬可以继承,次之费祎。李福又问:“费祎之后呢?”诸葛亮没有说出人名,就一命呜呼了。

诸葛亮死前,召见了长吏杨仪,并将军权交给了他,让他将军队撤回汉中。由此可见,诸葛亮十分信任杨仪。可以推断出,诸葛亮即将要说出的继承者,应该是杨仪。

那么,杨仪之后,诸葛亮会任命谁为继承人呢?

我的答案是魏延。

在这里,首先要指正的一点是,诸葛亮死前,并没有说过魏延会造反之类的话。在诸葛亮心目中,魏延一直是蜀汉大将,一个顶梁柱似的人物,为北伐曹魏立下了赫赫战功。诸葛亮十分清楚,魏延是一个坚定的抗曹主义者,他毕生的目标就是要诛杀曹贼,兴复汉室。因此,杨仪之后,诸葛亮会立魏延为继承人。

那么,诸葛亮逝世后蜀汉政权的接班人顺序,为何姜维只能排第五?下面我将根据演义及正史的记载,分析如下。

首先,诸葛亮去世时,姜维才投降蜀汉七年,并未得到诸葛亮的信任。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间是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北伐一开始,诸葛亮是节节胜利,不过后来攻打天水关时,中了姜维之计。诸葛亮对姜维,那是相当佩服的,于是决定招降他。诸葛亮就设下计谋,让魏延假扮成姜维,天天在关前叫战。天水关太守马遵是个心胸狭隘、嫉贤妒能之人,他果然中了诸葛亮的反间计,扣押了姜维的亲人。之后,诸葛亮让赵云攻下了天水关,并救下了姜维的亲人。姜维走投无路,最终投降了蜀汉。

不可否认的是,诸葛亮确实欣赏姜维,也多次在众人面前夸他: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即便如此,诸葛亮还是不可能完全信任姜维。有个事例可以说明这一点,诸葛亮宁愿将镇守街亭的重任交给马谡,这个“饱读兵书,好论军计”的人,也不敢交给对曹魏军队了如指掌的姜维。此外,姜维就算有经天纬地之才,诸葛亮也只是封他为仓曹掾,后升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此时距姜维投降蜀汉,仅仅才过去七年。七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可是要想让诸葛亮彻底相信姜维,将蜀汉的前途和命运托付给他,那是不可能的。

其次,姜维不属于刘备的“荆州派系”,他暂时只能屈尊二线。

姜维,天水冀(今甘肃甘谷东南)人,说白了他不属于三国的荆州人。而杨仪,襄阳(今湖北襄阳)人;费祎,江夏(今河南信阳市)人;魏延,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简而言之,他们都是三国时期荆州人士。

而我们都知道,刘备建立的蜀山政权是一个外来政权。关羽丢掉荆州后,蜀汉指的就是益州。对于刘备集团来说,益州只能退居二线,处于主导地位的只能是荆州人士,也就是刘备入川前的核心骨干。诸葛亮成了蜀汉的一把手后,也要奉行刘备的既定政策,即“后来居上”的原则。就凭这一点,姜维在诸葛亮后面的接班人中,最多只能处于第五的位置。

最后,诸葛亮去世时,姜维的职位低于蒋琬、费祎、杨仪、魏延等人。

诸葛亮去世时,蒋琬是长吏兼抚军将军,费祎是司马,杨仪是长史,魏延是前军师大将军,假节。而姜维只是一个小小的护军。于情于理,诸葛亮都不可能立即让姜维当自己的接班人。姜维没有办法,只有拼命地熬,等那几位都走了,他的机会就来了。

不过姜维的运气是真好,魏延很快被杨仪所杀,杨仪也没有得到好处,因言行不当被下狱,最终自杀。等到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诸葛亮去世二十二年后,姜维终于当上了大将军,成了蜀汉的一把手。

那么,大家怎么看待此事呢?


元哥说历史


很多人都有这么个印象,姜维就是诸葛亮指定的未来接班人。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是出自《三国演义》,在小说里,姜维得到诸葛亮的衣钵真传,显然就是要当接班人的。但是,在真实的历史里,诸葛亮并没有留下什么遗嘱指定姜维为未来的接班人。

第一,诸葛亮去世前,推荐蒋琬、费祎为第一、二接班人选

说诸葛亮指定接班人选,这也是不对的。因为诸葛亮毕竟只是丞相,任命权其实是在皇帝刘禅之手,因而诸葛亮只能说是推荐接班人选。

在诸葛亮病重时,皇帝刘禅派尚书仆射李福前来探望丞相,并且询问国家的大政方针。诸葛亮虽卧病在床,仍是知无不言,李福牢记在心,回去向皇帝复命了。不料李福刚刚回几天,又风尘仆仆地来了。

还没等李福开口,诸葛亮便说:“我知道你为什么回来,因为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还未决定。你要问谁适合接替我的位置,蒋琬可以。”

李福听罢大为叹服,又问道:“蒋琬之后,谁可担任呢?”

诸葛亮答说:“费祎可以。”

李福又问:“费祎之后呢?”

诸葛亮没有再答了。一个人再聪明,又如何能看到几十年以后的事呢?他默然无语,没有吭声了。

所以大家看明白了,诸葛亮并没有把姜维当作自己的接班人。

第二,杨仪、魏延都不是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

提问的人把姜维排在第五位,很明显,除了蒋琬、费祎之外,还有两人地位明显比姜维要高。这两个人,就是杨仪与魏延。

但是杨仪与魏延,都算不上诸葛亮的接班人。诸葛亮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他去世前,把军队交给杨仪。实际上,当时魏延才是军中一哥,为什么诸葛亮却把军权交给杨仪呢?在诸葛亮看来,军权是要控制于政权之下,有点类似今天我们说的党指挥军队,当时则是丞相府指挥军队。杨仪的身份是丞相长史,因而诸葛亮把他的权力,置于魏延之上。

杨仪与蒋琬都是丞相长史,其地位比费祎要高。何以诸葛亮推荐的接班人是蒋琬与费祎,而不是杨仪呢?这是因为杨仪虽然能干,但是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心胸狭隘,后来跟魏延斗得不可开交,便是一例。这也说明诸葛亮是有先见之明的。

第三,姜维为什么能成为费祎的接班人呢?

姜维能成为接班人,主要原因还是蜀国的人才实在太少了。

诸葛亮死后,杨仪与魏延相斗,结果魏延以谋反被杀,不久后杨仪失势自杀。两大巨头先后死亡,就给姜维的崛起提拱了有利条件。

尽管姜维并非诸葛亮推荐的接班人选,但他受到诸葛亮的器重却是事实。他能在蜀国军界、政坛崛起,多多少少也是沾了诸葛亮的光。诸葛亮称姜维为“凉州上士”,“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诸葛亮并不喜欢只知打打杀杀的武将,一名优秀的军官,比砍杀更重要的是要有知识,有信义,有谋略。

能达到诸葛亮标准的,或许只有姜维一人。杨仪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但心胸狭隘;魏延极具军事天才,却没有大局观,为报私仇差点令蜀军陷入灭顶之灾。这两个人,在人品上都有欠缺。另一名重要将领、无当军首领王平有勇有谋,也有责任心,但文化水平太低,认得的字不超过十个,没办法成为一把手。

时人对姜维的评价是:“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姜维位居上将军,地位比群臣要高,但是他从不敛财,既不贪财,也不好色,着实非常难得。

诸葛亮十分器重姜维,正是因为他文武双全兼品行端正,在蜀军将领中,没有一个人像姜维那样在各方面都无懈可击。诸葛亮去世后,蜀军两大将领杨仪与魏延内讧最终都死于非命,姜维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为后来掌权奠定基础。

公元247年(蜀延熙十年),姜维升迁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执掌中枢大权,实际上确认他作为接班人的地位。公元253年,费祎意外被刺身亡后,姜维实际上就成为蜀国政坛的一把手了。


君山话史


姜维“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又是诸葛亮的得意门生,按说在诸葛亮逝世后蜀汉掌权者应是姜维,可实际结果并非如此,诸葛亮死前曾密奏刘禅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这着实令人费解,什么原因呢?

一、忠诚度值得商榷

姜维继承了诸葛亮衣钵不假,但是,姜维只是诸葛亮一出祁山时,从魏国用计招来的降将。旷世英雄很多,但蜀汉政权要的是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接班人!选贤用能大多讲究根正苗红,就算姜维才高八斗,计谋超群,政治上倾向的不确定性,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创建者之一,他也是不敢冒极大的政治风险,让姜维担当起第一接班人的重任的。

二、政治资历尚浅薄

姜维归降蜀汉的时间不长,在他之前,资历深、功劳大的人大有人在。像蒋琬、费祎、杨仪、魏延等各个都能做姜维的叔叔。很多人有从龙之功,征伐之功。他既不是刘备借以发家的核心集团人物,也不是诸葛亮荆州集团的重要份子,如果诸葛亮将大权移交给姜维,很多元老估计会不服,国家政权就可能四分五裂。论资排辈这种情况不得不考虑进去,烽火狼烟绝对不能因为接班人的问题引入蜀汉。

三、武将难治国的先例

作为武将,偏重于四方征伐,马上打天下。姜维虽说善于审时度势,有可行的战争策略, 但他毕竟是武将。武将很难在夹缝中隐忍苟活的,武将造反比文臣造反后果更严重,往往拥兵自立,取帝而代之。前有马超,后有魏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姜维毕竟年轻,来日方长,习得诸葛亮的鬼神不测之术,匡扶汉室,来日可期,经受各种磨砺和考察,才能将革命火种星火相传,才能成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接班人。

当然,姜维最终不负所托,还是成了蜀汉后期政权里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成了蜀汉小朝廷的第五代掌权人,继承诸葛亮遗志,九次北伐,不改初衷,以身殉国,凤凰涅磐,如流星般璀璨,最终渐成历史中某种定格的永恒!


魔妃一笑很倾城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安排后事,指定了蒋琬和费祎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又将大军指挥权交给长史杨仪,仅仅给了姜维“鸡肋”兵书,就连不被信任的大将魏延,地位也在姜维之上。这么看,姜维在恩师诸葛亮的眼中,地位在蒋琬、费祎、杨仪、魏延之后,只能排第五,这其中有何隐情?

个人认为有四个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姜维是一个刚刚归附7年的降将,还未得到诸葛亮完全信任。

第一次出祁山时,姜维和诸葛亮斗智斗勇,多次识破诸葛亮的计谋。后来,诸葛亮派人伪装姜维,以此来“陷害”姜维,最后姜维受到天水太守马遵的排挤,不得不归降蜀汉。此时是公元227年,而诸葛亮病逝时是公元234年,仅仅过去7年。说实话,7年时间很短的,诸葛亮虽然赏识姜维的才能,也委以重任,可是总有戒心。

如诸葛亮宁肯将街亭交给“纸上谈兵”的马谡,也没交给对曹魏非常熟悉的姜维,而同样是从曹魏那边归降来的王平,也只是作为马谡的副将守卫军事重地街亭。因此,新归降的姜维,还没有得到诸葛亮的完全信任,自然也不会被纳入第一继承人序列。

其次,姜维是天水郡人,不属于诸葛亮的荆州派系。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正宗的魏国人氏。他归顺诸葛亮,是迫不得已的,不是自己主动归顺的。他和王平一样,都属于新归附蜀汉的优秀将领。而诸葛亮虽然是徐州琅琊阳都人,却早年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达襄阳,久居襄阳隆中,算荆州人士。荆州派系在刘备集团中,属于一个大派系,文臣武将极多,还掌握大量资源。

诸葛亮作为荆州派系的首领,也是重点提拔荆州人士。如他指定的蒋琬、费祎、杨仪这三个接班人,都属于荆州人,就连不被信任的魏延也是荆州人。此时的姜维就是一个外来者,他再怎么努力,也不是荆州派系,很难真正融入荆州派系这个圈子内。《三国志·姜维传》中记载如下: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仕郡上计掾,州辟为从事。

再次,姜维官职低于蒋琬、费祎、杨仪、魏延四人。

虽然最后姜维成为了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位极人臣,可是在诸葛亮去世时,他还只是一个普通部将。在姜维辅助杨仪,将诸葛亮灵柩安全送回成都后,他才因功被封为辅汉将军、平襄侯。辅汉将军属于不入流的杂号将军,此时的蒋琬被封为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费袆为尚书令,同理丞相事。《三国志·姜维传》中记载如下:

十二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

如五虎上将中的赵云,他是虎威将军,也是一个杂号将军,本质上和姜维的辅汉将军差不多。

最后,姜维是一个青年干部,还需要十几年的基层锻炼,才能被委以重任。

姜维,出生于公元202年,诸葛亮病逝于公元234年,此时的姜维年仅31岁,还属于青年干部,经验阅历少,资历威望低,不足以担当拯救汉室江山的重任。

因此,一向谨慎的诸葛亮将蜀汉交给了老成持重的蒋琬和费祎,没有交给年轻有为的姜维。他想的是,如果姜维经受住了考验,再锻炼十几年,或许能肩负起匡扶汉室江山的重任。历史上的发展,也是这样进行的,在诸葛亮病逝二十年后,即蒋琬和费祎相继去世后,姜维也长大了,成熟了,带领蜀汉大军多次伐魏,胜多败少。

总结:在诸葛亮病逝时,他没有将蜀汉交给姜维,而是安排了蒋琬、费祎等继承人,大概有上述四个原因。归纳起来就是姜维不被信任、不属于荆州派系、官职低下、岁数小四个。


魁哥说历史


说说我的看法,不到之处,请多指教。

我觉得问题很简单。到了晚年,诸葛亮也变得更加清醒,承认了很多以前不能接受的事实。尤其是对自己的乐观看法。

蜀国已经无法挽救,同样姜维作为所谓的接班人梦想从诸葛亮这里就破灭了,至于前面有几个排名什么的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平台没有了。


张鸿大


首先是出身,降将,太差了

其次是资历,没什么好说的,没有从龙之功,也没有保驾之经历,更没有定策的资格!

再次是能力,长于军事,短于政治,不是诸葛力挺,连接班的资格都没有

如果不是最大的竞争对手魏延挂了,估计还要靠攒军功熬着。


用户84904406121


一个外来户,既无资历,又无威望,纯粹是靠诸葛亮的个人提拔,能排到这么前面已经很不容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