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和陳平究竟誰更高明,到底是誰更勝一籌?為什麼?

用戶69361648305


在劉邦的諸多謀士之中,張良是最著名的一個,其次是陳平。就謀略上來說,自然是張良更高明,更勝一籌。這是因為張良多是治國平天下的大謀略,而陳平之計,大都是小計謀,這在戰略上,不是一個檔次。還有一點,張良的口碑好,多為人所稱頌。而陳平口碑不好,私德上為人所不齒。無論從人生的格局,還是謀略的格局,陳平皆不如張良,故民間對張良有“謀聖”之譽。

張良張子房,本是韓國貴族,秦末大亂,眼看韓國煙消雲散,便投奔劉邦,從此鞍前馬後,獻計獻策。劉邦在總結自己成功的原因時,曾把蕭何、韓信、張良當作自己成功最堅貞的力量,儼然自己打平天下、坐上龍椅的“三大功臣”,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這“三大功臣”之中,沒有陳平,說明陳平對於漢朝建立的功勞,沒有張良大。而同時,在劉邦的眼睛裡,陳平的印象也沒有對張良的好。後世之人,在看待陳平和張良時,也大多采取這種有差異的眼光。大家在說張良時,往往會說:“謀聖”,都是謀略界的聖人了,多麼崇敬!說陳平呢?則會說是個“帥哥”,陳平長得帥,甚至賽過了他的計謀。

而史學界對他倆的評價呢?對於二人的謀略,也有不同的看法,稱陳平為“奇計”,稱張良有“良策”。言下之意,“奇計”雖奇,但陰謀很多;“良策”雖不奇,但長遠有用。這就是陳平計與張良謀之間,最不同的地方。

陳平一生為劉邦所獻的“六奇計”分別是:“巧施反間,計除范增;金蟬脫殼,脫險滎陽;窮寇宜追,滅楚垓下;潛躡帝足,請封齊王;偽遊雲夢,智擒韓信;借力閼氏,解圍白登。”然縱觀這“六奇計”,大多是陰謀詭計,尤其是除范增、擒韓信這樣的計策,真是陰毒得很,這種陰毒之計,也體現了陳平性格上的特點,說明陳平在做人上沒什麼底線和操守。

事實上也是如此,陳平被劉邦封為都尉,眾將中就有人告狀,說陳平曾和嫂嫂私通,朝秦暮楚,還貪汙受賄。這可能有點添油加醋,但無風不起浪,基本事實可能還是有一點的,尤其是貪汙受賄,陳平自己都向劉邦坦然承認。說明陳平私德不夠好,更遠不如有禮有節、謙虛恭讓的張良了。

所以,在謀略上,陳平不如張良,在做人處世上,也不如張良,即使是在後世對他們的評價上,陳平也不如張良,因此可以說,張良比陳平更高明,比陳平更勝一籌。


帝國的臉譜


張良與陳平都有一個共同的角色,那就是都是劉邦的謀臣,但是在劉邦的心目中,張良對他的作用顯然最大,有兩個證據最能說明,第一,劉邦說,他有三傑,分別是韓信,蕭何,張良,而張良就是這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人。

第二,劉邦讓張良任挑在齊地任挑三萬戶,要知道像蕭何與曹參這些列侯第一,第二的,也不過才萬戶侯,可見劉邦是何等的看中張良。那我們來看看張良都起了哪些作用。

劉邦打南陽宛城的時候,因為久攻不下,就打算繞過宛城西進,但被張良勸住了,張良任為,如果宛城不拿下的話,很容易被宛城的秦兵給斷了後路,到時候前後夾擊,就危險了,最後劉邦勸降南陽太守,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宛城,而南陽的其他城池看到南陽太守都投降了,就紛紛向劉邦投降。

劉邦到達了嶢關,而嶢關過去就是咸陽了,也是一個易守難攻的關隘,而且有重兵把守,劉邦又想要強行攻關,張良給劉邦獻了一計,虛張聲勢,讓守將以為劉邦大軍人很多,另外再帶些金銀珠寶勸降守將。

守將大喜,願意投降,並且要與劉邦軍共同攻打咸陽,劉邦想答應,但是張良卻說,守將願意投降,秦兵不見得投降,到時候如果秦兵造反,那就不好控制了,不如趁機攻打秦軍,劉邦依計,秦軍大敗,劉邦就順利的進入了咸陽城。

劉邦進入咸陽城之後,就想享受咸陽宮中奢靡的生活,樊噲勸諫,劉邦根本不聽,張良對劉邦說,我們為什麼能到咸陽城裡來?就是因為秦王做了很多不義的事情,而您進來就想享受,跟他們又有什麼區別呢?您應該節儉,讓秦地的百姓看到你好的一面。

劉邦恍然大悟,把咸陽城宮殿的東西都封存起來,還軍於灞上,劉邦另外還採信了張良的建議,跟秦地百姓約法三章,秦地百姓很高興,紛紛向劉邦獻糧食,劉邦說軍中糧食充足,不要老百姓的東西,秦地百姓更覺得劉邦是仁義之王,希望他能做秦地之王。

劉邦派兵駐守函谷關,不讓項羽與諸侯軍進入,項羽聽說劉邦想做關中王,就攻破函谷關,並打算攻打劉邦,劉邦自然不是項羽的對手,剛好項羽的叔叔項伯因為與張良有舊,就連夜來找張良,勸張良離開劉邦。

張良卻把劉邦找來,劉邦趕緊向項伯解釋,並結為兒女親家,項伯答應說服項羽原諒劉邦,劉邦赴項羽的鴻門宴,范增讓項莊舞劍,要劉邦的命,張良趕緊找到樊噲,樊噲一席話讓項羽羞愧無比,最後劉邦在張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離開了項羽大營。

劉邦賜給張良很多財物,張良卻把這些財物再送給項伯,項伯就勸說項羽把漢中地區封給劉邦,而劉邦之前只得到巴蜀之地。

張良勸說劉邦,將入蜀的棧道全部燒燬,這樣就可以消除項羽的猜忌,而其他諸侯王也打不進漢中之地,而後來韓信暗度陳倉,拿下了三秦之地。項羽聽說劉邦拿下了三秦之地,十分生氣,準備發兵攻打劉邦。

張良寫了一封信給項羽說,劉邦就是想做個關中王,如今拿了關中,就不會再往東擴展了,而如今你的敵人在東面,項羽聽從了張良的建議,沒有攻打劉邦,這個就給劉邦發展的時間。

彭城之敗後,劉邦十分洩氣,張良給他分析,九江王英布和彭越,可以爭取一下,用來對付項羽,另外要重用韓信,只有他成大事,劉邦依計行事,這個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謀”。

劉邦與項羽對峙於滎陽的時候,酈食其建議劉邦採用分封制,但被張良所勸阻,張良講了八大理由,這個就是著名的張良借箸。

劉邦這邊不順利,但是韓信那邊卻十分的順利,拿下了魏地,代地,趙地,燕地,齊地,韓信向劉邦請求做為假齊王,劉邦很生氣,剛好要發作,張良就向他使了個眼色,劉邦會意,說做假齊王有什麼意思,要做就做真齊王,於是封韓信為齊王。

劉邦約彭越與韓信合圍項羽,可是劉邦去了,發現他們兩個根本沒來,就被項羽打敗,劉邦就問張良是怎麼回事,張良說他們兩個在等著你給他們封土地呢,劉邦一下子就明白了,就依計行事,果然彭越和韓信都來了,最後在垓下打敗了項羽。

張良總在最關鍵的時候,都向劉邦獻策,指明瞭方向,怪不得劉邦要說,他打嬴項羽,就是靠張良、蕭何、韓信三個人,而沒有提到陳平。


歷史簡單說


張良與陳平,都是劉邦最著名的謀士,倆人為大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絕世功勳。要說兩人到底誰更勝一籌,自然是張良更偉大出色,其實劉邦對於二人也早有評判,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劉邦稱其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推崇備至。那為什麼說張良強於陳平呢?

一是情懷與目標。張良,韓國貴族,祖父與父親共擔任五位君王的國相,早已是富貴中人。秦國滅亡韓國後,張良深懷亡國之恨,立志為韓國復仇。秦統一六國後,秦二世胡亥,昏庸無道,強施暴政,民生困苦不甚,特別是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後,各地諸侯紛紛起事,中原大地硝煙四起, 普通百姓更是陷入戰亂的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


張良胸懷天下,悲憫蒼生,立志救民於水火,結束戰亂,恢復百姓平靜的生活。放眼天下英雄,唯劉邦仁義,張良於是欣然投奔,輔佐其成就王業,一統天下,同時也實現了張良自己的人生理想——救天下民眾脫離戰亂的苦海。


天下初定,漢六年正月,劉邦大封功臣,張良堅決不受三萬戶的封賞,之後更是功成身退,不戀權貴,歸隱山林。張良的隱退,不同於害怕帝皇誅殺功臣的自保,完全是自身理想實現後的一種告別。這就是張良的情懷,家國的情懷,以天下蒼生為念的情懷,高尚純粹!


陳平,陽武戶牖鄉人,年少的時候,家裡非常貧困,長大後老大年紀了也娶不到老婆,好不容易找了個寡婦,還費盡周折。受盡了人間困苦,歷盡了人間冷暖的陳平,立志出人頭,追求功名利祿,榮華貴富。於是,陳平先後投魏咎、投項羽,最後投劉邦,直到人生目標的實現。


情懷,是心無旁騖,胸無雜念,無慾無求,只為理想;目標,只是追求的方向,努力奮鬥的動力,兩者之高低,立判矣!


二是王道與權術。王道,是人間正道,天下大道,推行仁義,顧全道德。王道的出發點是以下蒼生為念,以維護或成全絕大多數人至少是大數人的益利為根本目標;王道的手段是遵循社會道德和行為準則,以堂堂皇皇的方式和手段贏得勝利和取得成功。張良,以王道助王業,成就大漢王朝,成就天下百姓。


權術,是謀略,是心機,是駕馭人事之術,是權衡利弊之策,其最終的出發點是實現個人或小集團的目標,而且為達目標,不擇手段,不畏公德良俗,不惜傷天害命。陳平,用權術,常出奇謀,屢助劉邦化險為夷,客觀上也成就了大漢的天下。


王道與權術的高低,也立判矣!


三是陽謀與陰謀。陽謀,是光明正大的策略。縱觀張良一生的謀略,多是為劉邦制定大政方針,比如建議劉邦“明燒棧道,暗蓄精銳”,為後來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打下基礎;比如建議劉邦不要將土地分封給原六國的後代,而是將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功臣戰將等等。


陰謀,是暗中算計,陰謀詭計。陳平的計謀,大都是暗中出奇制勝,以比如誘捕楚王韓信,比如離間項羽和范增等等。


陽謀與陰謀的高低亦立判矣!


晨風曉月趣歷史


我認為陳平更厲害。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朝代,所以也就有許多做官的,有的人可以富貴一生,有的人卻早早的送了命。而在歷史上有這樣的一個人,他這一生中都是大富大貴,不管跟著誰,都是手握大權的人。他就是被譽為中國的"官聖"陳平。

在政治的漩渦中,他能保全其身,又能為國家出謀劃策,這一個度他把握的十分的好。在一個皇帝身邊,不僅要有一些謀士,幫助君王治理天下,也要有一些謀士為皇帝出"陰謀",這個人就是陳平。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但是在他身上似乎都失去了作用,在楚漢戰爭,漢朝建立的這一段時間,他為這一個國家出了許多的"陰謀"。在這期間他做的事情,就讓我一一為你道來。

第一:詭計捉韓信

韓信這個人為漢朝的建立是立下了巨大功勞,但是在劉邦被困的時候,韓信卻說讓劉邦立他為王,這讓劉邦十分的憤怒,當著韓信的使者說自己在這裡被困了這麼久,等來的竟然是這!突然陳平在桌子下面悄悄的踢了劉邦一腳,劉邦也是一個聰明人,瞬間就明白了陳平的意思,於是就說韓信為漢朝立下了漢馬功勞,理應封王,就封韓信為齊王。

韓信在知道後感動不已,此後無論誰來勸說他,他都堅定為漢朝征戰的決心。在漢朝六年的時候,有人上密奏說楚王韓信準備謀反,劉邦聽了以後震怒不已,問下面的人說怎麼辦,下面的人都說直接派兵過去攻打,顯然這不是劉邦想要的答案。

於是劉邦過去問陳平,陳平說:"韓信知道有人揭發他沒",高祖說不知道,陳平又問:"如今軍中有沒有將領可以勝過韓信,兩軍哪家士兵更強省一點?"高祖說:"漢軍之中無人能勝之,無兵可敗之"。陳平總結道:"現在漢軍中沒有適當的將領,沒有強大的軍隊,如果貿然出兵攻打韓信,怕是凶多吉少"。高祖問道:"那你準備怎麼辦,怎麼能夠除掉韓信?"

陳平想了一會便獻上一個計謀,說道現在我們的優勢也就在於韓信並不知道他準備謀反這個事情已經被我們所知道,所以陛下可以到時間說是去會見諸侯,引韓信出來,在會盟的時候韓信無法帶兵,我們只要出一個有武功高強的人就可以了。劉邦聽了以後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裝作什麼都不知道前往雲夢,韓信聽到消息後果然前去迎接,結果被劉邦帶人拿下,在拿下的過程中,韓信高呼:"我幫你打了天下,你現在卻要殺功臣了嗎!"但是韓信做夢也沒有想到這個計謀就是當初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陳平所出的。

第二:取捨有當,保全自我

劉邦平定英布叛亂的時候被流箭射中,在返回了長安以後病情就開始加重,在劉邦的病情越來越重的時候,有人通報說樊噲準備謀反,當劉邦聽說樊噲準備謀反以後就大怒,說道我對樊噲這麼好,而他卻趁我病重,奪我江山!

於是劉邦便召見周勃和陳平,命令他們兩個人前往樊噲駐紮的地方,並讓他倆把樊噲殺掉。當兩人走了以後陳平覺得不管樊噲現在怎麼樣,他的地位還是十分的尊貴,他還是呂后的妹夫,皇上也只是一時的惱怒,等過了這個時間說不定就會後悔了,說不定還會遷怒於我們,所以在我看來我們不用把他殺掉,我們只用把他帶回宮中,生殺交給皇帝來決定,這樣我們就不會招來禍端。

周勃覺得這也是一個好辦法,因為伴君如伴虎,所有的事情都要考慮周全。當兩人把樊噲押往長安的路途中,突然劉邦病故了,此時宮中是呂后掌權,陳平就感到大事不妙,現在可喜的是樊噲還活著。於是陳平就快馬加鞭的跑到皇宮,在劉邦的靈前演了一齣戲,大哭說到:"您讓我處決樊噲,但是我不敢輕易處決大臣,於是就把他帶回來了"。這句話實際上也就是說給呂雉聽的,當呂雉聽到以後便放心了,於是就命人放了樊噲,接著讓陳平在宮中做事了。但是如果想一下,如果陳平如實的按照劉邦的指示殺掉了樊噲,在以後的呂氏掌權以後,陳平又能活過幾天。

漢高祖劉邦駕崩以後,以呂雉為首的人開始掌握大權,當她們準備立呂氏為諸侯王的時候。陳平和王陵兩個人為左右相,呂雉打算聽一聽兩個人的意見,王陵這個人十分的耿直,他直接說到,不可以這樣做,高祖說過,不能立異姓人為王,但是當呂雉問陳平的時候,陳平十分的識趣說到此事完全由太后定奪,我沒有任何意見。

最終兩者相比,陳平更加聽話一點,所以王陵被貶為太傅,再也沒有重用過他,反而將陳平提拔為右丞相。遭貶的王陵始終放不下,心懷不滿,在以後的上朝中,始終不上朝,而陳平為了使呂氏信任自己,他終日尋歡作樂,把酒言歡。當呂雉知道以後反而更加的放心了,她恨不得陳平每天紙巾迷醉,也就是因為陳平這樣子做,使他保全了自身。在呂雉死了以後。陳平立刻就聯繫自己的老夥計周勃,在自己以前夥計們的配合下,終於剷除了呂氏集團,然後擁立漢文帝登基。

陳平這一個人一生善用詭計,並且他對人心研究的十分透徹,如果他在呂雉當政的時候表達了自己的不滿,那麼他是不是也會像王陵那樣被貶,那麼大漢的王朝什麼時間又能重新回到劉氏一族,只有他的忍辱負重,才換來了劉氏王朝的興盛,他能在政治的漩渦中獨善其身,他雖然是一個陰謀家,但是他這一生之中為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也是別人無法比擬的,所以他稱得上"官聖"。


文藝大觀園


張良,運籌帷幄的人傑,西漢傑出的軍事謀略家。與蕭何、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他在輔助劉邦奪取天下時,以智慧聞名於世,被劉邦譽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人傑。陳平,西漢有名的開國功臣,曾獻策賄賂單于的親信,助劉邦逃過一劫。因此被封為曲逆侯。張良和陳平都是西漢初年有名的大功臣,西漢成立時立下不少功勞。歷來人們對於張良和陳平的比較從未間斷,如果真要作一個高下,當然張良更勝於陳平。其一,張良一直的評價都比陳平更勝一籌。人品,關係著兩個人的性格。西漢成立時,張良急流勇退。如聖人般,高高在上不可企及,成為古代文人的偶像。他之所以能成為千古良輔,被後世謀臣推崇備至,不僅在於他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輔助劉邦創立西漢王朝,還在於他能因時制宜,適可進止,最後功成名就。而相對於陳平,更現實一點,他一直活躍於官場,直到離世。可謂是一位頂尖的政治家。張良、陳平的差別,除了人物性格,身份也有所不同,一般都把他兩當成謀臣,而實際上張良才是正統謀臣,只管出謀劃策,具體執行就不再多過問。陳平則不同,每一件事的策劃到執行,全部一手跟進。縱觀兩人一生,張良行的是堂皇正道,陳平走的則是詭道,陳平的計策看似簡單,實則有效,三番五次獻策,助劉邦建立西漢,鞏固統治。張良、陳平,對於劉邦,缺一不可!🦄🌺🌺





飛天ZY漫雪


張良的事蹟記載於《史記留侯世家》,陳平的事蹟記載於《史記陳丞相列傳》,一個是“世家”,一個是“列傳”,足以彰顯兩人地位高下。劉邦本人曾經在一次評論中,將張良、蕭何、韓信單獨拿出來論述,後人根據他的這番論述,將此三人並稱“漢初三傑”。從這個側面也驗證了,張良的地位遠非陳平可比。

在劉邦集團中,張良和陳平都是劉邦最重要的參謀人員,不過,縱觀兩人的貢獻,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兩個人的貢獻差別:張良的計策是決勝千里,是“戰略家”,陳平的計謀立竿見影,是“戰術家”。顯然,戰略對全局的影響,更具長遠意義。

張良的重大戰略獻策

1.搶先入關

在滅秦戰爭中,楚懷王曾經發出“先入關者為王”的誓約,結果這個頭籌被劉邦拔得,其中的功勞當屬張良。

張良的兩個計策,幫助劉邦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實現了義軍多年的夢想,滅了大秦。張良的兩個計謀,一個是必須拿下宛城,第二個是智取嶢關。

劉邦太急於求成,拿不下宛城,就想直接繞過它西進。張良敏銳地指出,義軍之所以不能入關,就是因為宛城這個咽喉作用,攻取很難,繞過就會被前後夾擊。無疑,劉邦企圖用躲避的方式,直接繞過,是不計後果的急於求成,很容易被秦軍包了餃子。

張良以殺回馬槍的方式,以及攻心策略,竟然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宛城。

嶢關之戰,張良充分利用了守軍的心理薄弱環節,輕鬆打敗秦軍。啃下這兩塊骨頭,大秦王朝正是宣告滅亡。

與此同時,項羽及此前的陳勝吳廣,百十萬人馬,打了幾年,不是失敗,就是被死死拖住。劉邦僅僅幾萬人馬,幾乎兵不血刃,一年就入關滅秦。張良的軍事才能,真的是決勝千里之外。

2.計定鴻門

人們都習慣於將鴻門宴,比作最兇險難測的事件。其實,鴻門宴就是一場普通的宴會,沒有所謂的殺機,殺機都被張良在宴會前解決了。

鴻門宴前,張良做了兩件大事:收買項伯、說服項羽。項伯是項羽的叔父,地位很重要,他在鴻門宴前,與劉邦約為親家,成了劉邦的奸細,項羽的蠹蟲,有他在,劉邦的安全起碼有了保障。在項伯的周旋下,“軟耳根”的項羽竟然不顧范增的反對,完全輕信了劉邦的鬼話,讓一場充滿殺氣的宴會,變成了“交易會”後的“慶功宴”。

鴻門宴,本來應該是給劉邦準備的斷頭酒,在張良的運作下,完全成了把酒言歡的喜慶會,瞎緊張的都是看客,這就是張良謀劃於事前的能力。

3.謀劃關中

劉邦入川前,張良給他獻計:燒棧道惑項羽,攻三秦爭天下。也就是說,在劉邦尚未入川,張良就已經幫劉邦想好了,未來爭天下的戰略步驟。

他的“燒棧道”,給了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精彩表演機會。滿血復出的劉邦,按照張良的計策,出其不意地攻下三秦地區,為圖霸天下,打通了“龍道”。

張良的這種戰略遠謀,在劉邦陣營中,無人能及。

4.下邑之謀

“下邑之謀”發生在彭城之戰失利後,劉邦五十六萬大軍,被項羽一擊而破,劉邦連老爸和老婆都丟給項羽做了俘虜。重大打擊之下的劉邦心灰意冷,整個集團士氣低落,感覺前途渺茫。

張良卻在危亡時刻,看到了一個重大機會,他向劉邦提出,扶植拉攏三股力量,共同對付項羽,讓項羽形成首尾不相顧的局面。這個計策就是:策反英布、拉攏彭越、放飛韓信。

事實證明,張良的這個“下邑之謀”改變了楚漢相爭的局面。從此,項羽不能專心致志於追著劉邦死掐,項羽在三人的牽制下,疲於奔命,按下葫蘆起了瓢。在這種情況下,本來已經僅剩半口氣的劉邦,終於得到喘息之機,重新發展壯大。

劉邦一生屢敗屢戰,像一隻打不死的小強,就是得益於張良的“下邑之謀”。

5.破除分封

滎陽之戰時,劉邦苦於孤立無援,採用了酈食其的建議:分封天下。這個建議的核心思想就是,分封天下後,被分封的人一定感恩劉邦,為了拿到利益,必然跟隨劉邦,死打項羽,從劉邦與項羽的單打獨鬥,變成劉邦帶領下的,對項羽的群毆!

其實,這個思想受到“下邑之謀”的影響,是擴大版的“下邑之謀”。沒想到,“下邑之謀”的首創者張良,立刻阻止了這種行為。他對劉邦說,一旦分封,你的霸業就徹底歇了。這又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下邑之謀”可行,反而擴大版的就不行了呢?

張良指出其中的兩個死結:其一,一旦分封,受封人必然為自己的利益而戰,形不成“全國一盤棋”,你的號召力大大受損;其二,在弱勢條件下分封,這些受封者是願意追隨你這個弱者,還是願意追隨項羽這個強者?顯然,出於保證既得利益,項羽的吸引力要大於你。

一句話嚇得劉邦沒摔個跟頭,趕緊停止分封計劃。由此可見,不能把握精髓的東施效顰,往往會鬧出大笑話。

6.楚漢決戰

劉邦與項羽達成鴻溝議和後,本打算真的就跟項羽劃地而治了。想想他這輩子被項羽東攆西追,幾次差點丟了老命,做出這個選擇也不足為怪。

張良卻看到了決勝的機會,他說服劉邦,一定要乘項羽不防備的時候,完成最後一擊,統一天下。這個看似很不道義的做法,從歷史發展趨勢看,其實是對國家最負責任的態度。分治格局不可能長久,與其多年後再動干戈,莫不如畢其功於一役。

正是這個建議,幫劉邦實現了一統天下的夙願。

陳平的主要計謀

1.龍歸漢中

滅秦後,項羽大封諸侯,劉邦被封為漢王。不過,項羽聽了范增的意見,扣下了他,不讓走。顯然,范增對劉邦一直虎視眈眈。

在張良的建議下,劉邦走了陳平的後門,那時候陳平穿的不是“漢服”,而是給項羽打工,不受重用。陳平早就有心投靠劉邦,現在機會送上門,當然不能錯過。

陳平和張良演了個雙簧,由陳平出主意,把范增騙離大營,接著,他使勁給項羽灌迷魂湯,弄得四肢發達的項羽,一時糊塗,不但放走了劉邦,還給了他一塊漢中封地。

2.挑撥離間

項羽手下最出彩的謀士,當屬范增無疑。但范增死得比較憋屈,這全拜陳平所賜。他大把花錢造謠言,耍盡小伎倆,弄得頭腦簡單的項羽,懷疑起了范增的忠誠,竟然把范增氣得撂挑子不幹了。

項羽不是一般的糊塗,竟然批准了,范增很窩囊,一路走一路憋氣,竟然委屈死在回鄉的路上。

陳平的詭計,讓項羽失去了最忠誠,也是最有智慧的謀士。

3.滎陽脫險

滎陽之戰,劉邦再次面臨生死存亡,他這一輩子,一旦跟項羽直接PK就玩完。劉邦被項羽困死滎陽,外無救援,眼看又要重演彭城之戰的悲劇。

陳平獻上一計,在東門詐降,用千餘名婦女出城,吸引項羽守軍,同時以紀信假冒劉邦,代他出城投降。項羽一時被矇蔽,全軍把注意力都放在這個假劉邦,及隊伍龐大的婦女身上。真劉邦乘機從西門逃脫昇天。

4.假授齊王

楚漢戰爭進行到關鍵的時候,韓信打了一把小算盤,對劉邦玩起了陰奉陽違,並讓劉邦授他為“假齊王”。劉邦很生氣,破口大罵,竟然忘了韓信的使者還在跟前。

聰明的陳平,悄悄踢踢劉邦的腳,劉邦立刻明白了,迅速改口說:當什麼假齊王,男子漢大丈夫,要當就當真的!直接封韓信為齊王,從而避免了韓信可能的背叛行為。

5.智擒韓信

楚漢戰爭後,韓信被改封為楚王,不久有人告發他謀反,劉邦準備發兵征討。陳平趕忙阻止了劉邦的行為,他說,以韓信的戰力,您還真不一定是他的對手,那時候立刻天下大亂,征討不是好辦法。

接著,陳平給劉邦出了個主意:遊雲夢澤。輕車簡行,令韓信到楚國邊境接駕。韓信見劉邦沒帶隊伍,絲毫沒有料到,劉邦此舉的目的就是抓捕他。就這樣,猛虎般的韓信,輕而易舉就落了網。

6.妙解白登

高祖七年,韓王信和匈奴人勾結,不斷侵擾漢境,劉邦不顧大臣勸阻,率30萬大軍親征匈奴,結果,中了匈奴人的計,被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

好在這次出征,劉邦帶上了陳平,關鍵時候,陳平又獻上一計:一面以珠寶賄賂單于閼氏,一面以送美女給單于恐嚇閼氏,逼得她充當漢朝的說客;同時一面以救兵將至恐嚇冒頓單于,一面以納貢和親誘惑單于。

在陳平左手糖右手刀的計謀下,冒頓單于不得不放劉邦一條生路。

7.左右逢源

劉邦駕崩前,有人向他告狀,呂后與樊噲勾結,準備對戚夫人和劉如意動手。震怒之下,劉邦派陳平陣前斬殺樊噲(此時很蹊蹺,我將在下週專文探討此事)。執行人落在陳平頭上。

陳平很狡猾,他怕得罪劉邦,更怕得罪呂后(劉邦病得很重,快駕崩了)。於是他不惜抗旨,沒殺樊噲,而是將樊噲解押進京,準備交給劉邦自己處理。沒想到,人還沒到京城,劉邦就駕崩了。

陳平趕緊將樊噲交給呂后,從而獲得了呂后的信任。陳平這種左右逢源,在刀尖上也能舞蹈的本領,真的非同凡響。

交相輝映

從以上兩個人的功績比較看,顯然陳平的故事更精彩,更具觀賞性,也往往立竿見影,就像西藥,用上就好使。

張良的計策很平淡,平淡到讓人記不住,如果不仔細分析,他的功勞用放大鏡都很難看到。但仔細推敲就會發現,張良的計策都是影響深遠的戰略抉擇,是從根子上解決問題的良方,就像中藥,喝了很久都看不到效果,但不喝就會要命。

這就是兩個人的高度差距,張良是戰略家,陳平是戰術家,一個從戰略高度,揮斥方遒,一個從戰術角度,破冰斬浪,兩個人相得益彰,交相輝映,為中華歷史,譜寫了一篇篇精彩的篇章!


尋根拜祖


所謂“良臣擇主而事”,歷史上能開創一代偉業的帝王,他們都胸襟寬廣、虛懷若谷、器欲難量。他們有著獨特的個人魅力,能吸附各種人才匯聚於身邊。而那些流垂千古的名臣將相慧眼識珠,無論在處於低谷或是危機下都能正定自若、忠言獻策,始終跟隨擇主不離不棄,排除千難。終是功成名就!

張良在被黃石公授予太公兵法後,常與人談論其書,別人總是不明白。在初遇劉邦後張良用太公兵法的道理說與他聽,劉邦都能領悟,按張良的話說是“沛公殆天授”。至此張良正式作為劉邦的首席謀士,多次救劉邦於危難。張良的謀略多著眼於大局,具有前瞻性,總是在事情未發生前向劉邦獻策,並時刻提醒他。張良的謀略屬於戰略方面。

彰顯大氣,劉邦評價張良“坐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裡的“千里之外”不是指距離上的,應該是跨越時間上的比喻。因為張良的謀略並沒有具體到任何一場戰役中,能有這麼高的讚譽,可見張良謀略的高明之處。


陳平為人公平正義,鄉人有過“陳儒子之為宰”的讚辭,鄉人不經意的一說,若干年後居然成真。楚漢戰爭期間劉邦能識人用人,多次採用陳平之計使的勝利天枰向漢方面傾斜,更是解白登之圍,呂后當政期間作為丞相能安撫天下,又能在剷除諸呂時居功甚偉。陳平是維持漢家天下順利傳遞的功臣。他的謀略在於細微之處顯威力,專注於具體的事件或難題,每出奇計都能成功,陳平一生用計次數史料記載不多,但每次都能解倒懸於危難,更顯出他的與眾不同。


這樣看來張良的謀略是佈局長遠,陳平則是計出當下,張良好像要更勝一籌。但是放在劉邦的一生中,張良、陳平都是他最重要的依靠。


玉鉉


《自由體詩》

——(位不入三傑,自然平平安)

高與不高看帝王,帝王不疑身可安。

若是王爺生疑慮,千萬智慧乃竹籃。

乃竹籃,空好看,實際沒有啥用場。

千方百計求自保,生與死間老大難。



如若天風



但是相對於陳平,張良的計策或許沒有這麼大威力,見效這麼快,但是他的計策都是非常遠了,每一次用計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像郭嘉的“十勝十敗論”!他的計策是一針見血,他才是大智慧,而陳平更想當是小智慧,他是大謀,陳平是小謀!劉邦對張良是稱子房,這待遇在劉邦時代沒第二個。張良善於陽謀 ,陳平則是陰謀。論手段張良高級點,陳平有些低級。但才能沒有高低之分,都是頂級的謀士。張良是正路,陳平是邪路。邪路可以讓你強大,但不能長久,打天下最終還是靠正路

另外陳平自身雖然有汙點,但是無可否認,他自身的計謀和為人處事的策略比張良更強,張良懂得知難而退,而陳平不是,他更懂得圓滑世故,官場作風。

所以我認為張良更計高一籌 而且他還是漢處三傑!

希望各位動動你的小手指點個贊,關注一下喲!


修遠談歷史


張良和陳平誰更高明?

張良陳平兩人作為漢初傑出的人才,大漢王朝的建立,他倆功不可沒。

要說他們誰更厲害一點,個人認為,他們各有長處,以彼之長攻己之短,這是一個不合理的比較。

張良擅長大謀略,大策劃,他適合做規劃。陳平適合出奇謀,往往出奇制勝。他們兩個都有一個非常相似的地方就是——懂得順應時勢。

同為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為劉邦鞍前馬後,立下汗馬功勞,結果呢?被呂后設計致死。這是韓信不懂得順應時勢的後果,等他明白高鳥盡,良弓藏的時候,已經晚了。

韓信很強,也正是因為太強,強大到威脅到劉邦的地位了。要說他強大本身是沒有錯的,但是對於劉邦來說,小弟太強始終不是一件好事兒。所以韓信涼了。

其他三位呢。蕭何一直給劉邦打理各種家事,穩定後方,雖然劉邦幾次對他動了殺心,但是他都提前示弱,躲過了危機。

張良則是清楚的明白,劉邦可以同生死,但不可以共富貴。所以功成之後,選擇了一個小地方做了一個小官兒,安居樂業。

陳平這個人就是為了利益而生的,雖然取得了極大的榮譽,但是他並不願意像張良一樣回家養老。但是又不能強大到威脅到主子的地位,所以他選擇依附權勢,在朝廷中游走。雖然沒有太大的權利在身,但是也足以保證他榮華富貴,安享晚年了。

要說蕭何,陳平,張良,他們都是一類人。他們渴望榮譽,當然也有能力去獲得榮譽,最難得的是他們知道底線,懂得收手,也懂得揣摩主子的意思。雖然選擇不同,但是他們的結局都相似,可以說殊途同歸。

陳平,張良二人,如果單單是簡單的比較誰更厲害,個人認為意義並不大。畢竟在他們自己的專業裡面,兩人都是大師級別的人物。

下面的第一張圖,大家應該可以知道韓信,陳平,張良的命運結局如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