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时东方六国在干什么?

大漠孤峰1


作为秦国崛起的关键,商鞅变法共分两个阶段,从公元前356年开始,至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历时近二十年。而商鞅变法之所以如此成功,相对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至关重要,那么商鞅变法的同时,东方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无人关注秦国的变化呢?我们不妨逐一分析一下:

魏国:围魏救赵、围魏救韩两战之后,魏国国势开始衰败

历经魏文侯、魏武侯两代君主的努力,魏国得以在战国初期成为中原霸主,然而随着魏惠王的继位,以及围魏救赵、围魏救韩两战的爆发,魏国国力开始迅速衰败。

△《大秦帝国》中的魏惠王魏罃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而卫国乃是魏国的保护国,魏国于是联合宋国出兵反攻赵国,魏、卫、宋三国联军一路攻入赵境,直逼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无奈之下只得向齐楚两国求援,而以魏国为主导的联军则围困邯郸,意图一举攻灭赵国,从而破开被诸侯围困的死局。

结果,不仅秦国趁着魏国主力不在的机会夺取了少梁。齐威王更是在将军段干朋的建议下,待魏赵两国相持一年多,在两国两败俱伤的情况下,才命令田忌率兵出战。而在孙膑的建议下,齐军直逼魏国大梁,迫使魏国回援,并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一带)击败魏国回援主力。不过,魏国虽然遭遇伏击,但伤亡并不严重,且实现了攻破邯郸的目的。

△“围魏救赵”中的桂陵之战

前352年,魏国联合韩国战败齐国,迫使齐楚求和。前350年,魏国则反攻秦国,将秦孝公包围于定阳,迫使秦国战败求和。

前343年,魏惠王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史称逢泽之会。由于韩国对魏国称王不服从,魏国于次年出兵攻打韩国,韩国则遣使向齐国求援。齐威王在征求了孙膑的意见后,再度坐山观虎斗,直到魏韩双方两败俱伤,这才委任田忌为主帅,田婴为副帅,孙膑任军师,率领齐军直逼魏国首都大梁,又上演了一出“围魏救韩”。

△“围魏救韩”中的马陵之战

魏国为了避免“围魏救赵”的覆辙,于是停止进攻韩国,将主力撤回之后,任命太子申为上将军,以庞涓为将,统率十万魏军攻向齐军,意图与齐国决战。齐军军师孙膑则采用“减灶诱敌之计”,诱使庞涓率军追击,魏军最终于马陵遭遇齐军伏击。

马陵之战,魏国十万主力几乎被全歼,此战过后魏国实力遭到严重削弱,从战国初期的头号强国,开始沦为二流强国。

齐国:齐威王任用邹忌变法,齐国开始崛起

前391年,田和将齐康公流放,自立为国君,是为齐太公,并于前386年被周安王承认,史称“田氏代齐”。至此,田齐开始步入历史舞台。

△齐威王田因齐

齐国传至齐威王手中后,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实行改革,在邹忌的主持下,齐国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不过,齐国的改革却没有秦国那般彻底,更多是从政治层面的吏治改革。

在“围魏救赵”、“围魏救韩”两战之后,魏国国力大受损伤,而就此揭开了齐国、秦国争霸的序幕。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

△《大秦帝国》中的孙膑

不过,齐国虽然崛起,但由于距离秦国较远,双方并无什么厉害冲突。同时,在齐威王统治晚期,齐国陷入了国相邹忌和将军田忌的权力之争当中,使得齐国政坛出现了一定波动。

楚国:吴起变法国力有所增长,但主要在向南方发展

楚国在楚悼王任用吴起推行变法后,楚国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在楚悼王去世之后,吴起随即被杀,楚国的变法至此夭折。楚肃王继位之后,七十余家宗亲权贵因“毁坏王尸”之罪而被屠戮,使得楚国政局变得动荡不安,楚肃王为了稳定统治,只好采取对外妥协退让的策略。

△楚宣王熊良夫

到了楚宣王时期,趁着秦、魏激战正酣,楚国沿汉水西上夺取褒汉之地,并一度将势力伸入巴蜀地区。楚宣王十六年(前354年),在齐国“围魏救赵”的同时,楚宣王采纳景舍的意见,派景舍起兵救赵,不但夺取了魏国的土地,而且和齐、赵交好,楚国又一度为中原各国所畏惧。

不过,楚国虽然趁着魏、齐、赵争战时期向中原地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渗透,但楚国在吴起变法之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仍然是南方,对于北方中原地区的争斗,楚国基本采取了作壁上观、以待时机的策略。

赵国:在魏国攻击下国力大损,恢复之后向魏国发动反攻

韩赵魏三家分晋初期,赵成侯先是于前358年与魏惠王在葛孽会盟,后于前356年与齐国、宋国在平陆会盟,与燕国在阿地会盟。趁着外部环境较为稳定,赵国国力一度得以快速发展,并适当的对外进行了扩张。

△赵肃侯赵语

前354年,赵国因攻打卫国而触怒魏国,遭到魏、宋、卫联军的攻击,都城邯郸被围攻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并最终被攻破,赵国国力大损。直到前351年,魏国才将邯郸归还给赵国,两国在漳水之畔缔结和约。但同年,赵国蔺地便遭到了秦国的进攻。

赵成侯去世之后,太子赵语在与公子赵緤的争夺中胜出,继承赵国国君,是为赵肃侯。赵肃侯在位期间,赵国先是夺取了晋君的封地端氏县,将晋君迁居到屯留(今山西屯留南),后又平定了公子赵范的叛乱。

在内部统治稳定之后,赵肃侯开始向外扩张。前344年,赵国攻打并夺取齐国高唐,前343年、前340年、前339年、前333年,赵国先后四次攻打魏国。

在秦国忙着变法的同时,赵国由于遭到魏国攻打的原因,国力大损,而在恢复国力之后,便开始频繁向魏国发动反攻,对于秦国自然是顾不上理会。

韩国: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却因魏国进攻而毁于一旦

三家分晋之后,韩哀侯灭郑国,并将国都迁至新郑。不过,韩国由于地处诸国包围之中,发展空间相对较小,国力始终得不到大幅提升。

△韩昭侯韩武

为了强大国力,不至于被其他国家攻灭,韩昭侯于前351年开始任用法家申不害为相,在韩国实行变法。申不害虽然是法家人物,但其却主要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使得官吏各司其职,相当于官吏的任免考核制度。

申不害通过整顿吏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此后,申不害又开始为韩国训练新军,其自任韩国上将军,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使韩国的战斗力大为提高。

△一战将申不害变法成果毁于一旦

经过改革,韩国国力的确得到大幅度提升,堪称国富军强。强大起来的韩国自然不愿继续做魏国的小弟,结果没想到却遭到魏国的攻打,在魏国进攻之下,韩国损失惨重,变法成果几乎毁于一旦,再度沦为了打酱油的角色。

燕国:仍然在打酱油,崛起还要等20多年

燕国乃是战国七雄中出身最为高贵者,是周天子同宗封地。然而,燕国又是七国之中最没有存在感的那一个,一方面源于燕国自视甚高,既看不起逐渐衰落的同宗周天子,又看不起其他出身低微的诸侯;另一方面则源于其相对较为弱小的国力。


△燕昭王之前的燕国基本在打酱油

前380年,秦、魏两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表面上答应了救援韩国,实际上却秘密集结军队,对燕国发动了进攻,一举攻占了桑丘(今徐水县东南)。此后,一直到前355年,齐国和燕国之间几乎是交战不断,但双方却一直没能取得什么实质性进展。

秦国在变法图强的同时,燕国仍然在打酱油,而他的崛起要到燕昭王时期,也就是秦国完成变法20多年后。


综上所述,在秦孝公启用商鞅变法的同时,齐、赵、韩、魏打成了一锅粥,结果魏国从霸主打成了二流强国,齐国虽然崛起但距离秦国较远,赵国、韩国则被魏国打的元气大伤;楚国则仍然在憋发育,依旧在向南发展;而燕国则仍然是个打酱油的角色。


香茗史馆


秦孝公即位后,因为他的父亲秦献公在与魏国河西之战中失败,秦孝公被迫割地求和,之后秦孝公在天下七国范围内发布求贤令,决心改革图强。


之后,商鞅因在魏国仕途受阻,前往秦国,然后为秦孝公提出了秦国强大的《强秦九论》,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些列整套变法改革的策略,与秦孝公谈了三天三夜,深得秦孝公的信任,被授予左庶长。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商鞅变法,变法内容分别涉及到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


而在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50年商鞅变法的这段时间里,山东六国都在干嘛呢?


齐国——整顿吏治,对外用兵,走向霸业


公元前356年,齐桓公死后,儿子齐威王即位。齐威王刚即位,赵魏韩就一起攻打齐国,真是可恨。


齐威王二年(公元前355年),齐威王采纳邹忌谏言并任邹忌为相,开始整顿吏治。


公元前354年,魏国攻打赵国,魏国围困赵国国都邯郸。公元前353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于是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让坐在带着蓬帐的车子中出谋划策。十月,齐军取得桂陵之战的胜利。


齐威王六年(公元前351年),齐威王开始贪图玩乐,不理政事。


齐威王七年(公元前350年),卫国攻打齐国,齐筑长城。


齐威王九年(公元前348年),赵国攻打齐国,占领齐国的甄城。


魏国——前脚打人,后脚被打,走下坡

公元前356年,鲁、宋、卫、韩的国君都到魏国去朝见魏惠王,魏惠王又成为诸侯的领袖,魏国称霸。


公元前354年,魏国攻打赵国,魏国围困赵国国都邯郸。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战败。


公元前352年,秦军进攻魏国,夺取魏国安邑与少梁。同年,魏惠王面西修筑长城以抵御秦国。魏国开始走下坡路。


赵国——挨打,公子夺嫡

赵肃侯找不到图片,只能用地图了


公元前356年,赵成侯与齐国、宋国在平陆会盟,与燕国在阿地会盟。


公元前355年,魏国贡献给赵国建筑良材荣椽,因而用它来修建檀台。


公元前354年,魏国攻打赵国。


公元前353年,魏国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


公元前351年,魏国将邯郸归还给赵国,赵魏两国结盟。 同年,秦国进攻赵国。


公元前350年,赵成侯去世,公子赵緤与太子赵语争立君位失败,逃奔韩国。于是太子赵语即位,是为赵肃侯。


韩国——申不害变法,诸侯不来侵伐

公元前357年,韩昭侯攻打东周,占领东周的陵观、邢丘。


公元前355年,韩昭侯任命申不害为丞相,力行变法,实行改革。申不害运用法家的权术,内政修明,加强中央集权,以“术”治国,使韩国国内得到治理,诸侯不来侵伐。

公元前352年,韩昭侯前往秦国与秦孝公会见。


楚国——趁人之危,攻城略地

前358年,楚伐魏,决河水以攻长垣。

前354年,魏军攻围赵都邯郸,楚军援赵。并向西侵入巴地。


前353年,楚伐魏。魏拔邯郸,楚取魏睢濊间地。



燕国——没事开会

公元前356年,燕后文公与赵国在阿地举行会议。


商鞅变法十几年之后,前334年,苏秦来到燕国,游说燕后文公,而后初使赵国,联合六国合纵攻秦。

这是后话。


以上就是秦国在商鞅变法期间,山东六国正在做的事,除了韩国申不害变法,齐国整顿吏治之外,其他四国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争霸战争打的不亦乐乎。


题主的问题无外乎是想问,在秦国商鞅变法的时候,山东六国为何不能效法秦国也变法,其实,从上面的罗列也不能说明山东六国的短视,只能说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国情,不过那段时间秦国确实获得了战略上的安全期,不仅没有山东六国侵略,还出兵攻打过赵国和魏国。


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也,势也,更在人为也!


我是摆渡人日记的萌主,欢迎阅读摆渡人日记的独家原创答案,欢迎点赞、评论、转发~


学会看报实验室


题主所问商鞅变法时期,东方六国在干什么?



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时候

商鞅变法可以说是当时秦国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非要重要的一件大事。商鞅变法革除了秦国的积弊,极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后来秦国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回答不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我不做过多赘述。

商鞅变法(此处不计算商鞅为变法做准备工作的时间,只计算变法发生的时间节点)发生在秦孝公六年和秦孝公十二年,周显王十三年和周显王十九年,换算成公元纪年,就是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

“商鞅变法时期”这个概念我们不能单单说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这两个时间节点,鉴于各国的政策都有一定的持续性,我按照秦孝公在位期间其他国家在位的国君来讲一下。

东方六国在秦孝公时代之间发生过什么大事

魏国魏惠王

之所以先讲这个大哥,因为就是这个大哥不重用商鞅,把商鞅放到秦国的搞变法的。

农业上,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干了一件大事,他用人工开辟了鸿沟,就是后来楚汉争霸时期那个大名鼎鼎的鸿沟。鸿沟连通了黄河淮河水运系统,使得黄淮平原地区的灌溉有了极大的进步,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军事上:重用庞涓,大力发展军事,成为了中原强国,不过也为后来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准备了最一手的素材。

魏惠王还是比较兼顾发展的,农业、军事两大块古代国家的硬实力,他是一个都没少。

齐国齐桓公和齐威王

这个年代的齐国正处在权力交替阶段,齐桓公在公元前357年去世,齐威王继位。商鞅变法时期大致就是齐威王初期。

齐威王初期的时候沉迷于酒色,声色犬马,一副和其他六国各安天涯的样子。

但是这老哥身上也发生一件需要高中生背诵的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也有一件广为传颂的“齐王召即墨大夫”。“田忌赛马”也是这老哥时期发生的。政治上,这个时候的齐威王算是毁誉参半了,毕竟他的崛起是在稍微晚一点的时候。

军事上重用孙膑,和魏国搞军备竞赛,最终打出了围魏救赵的成语,使魏国一蹶不振。

燕国燕后文公

燕国这个时期存在感极其低,除了后来稍晚时期的合纵连横,燕国在这个时期除了吃饭睡觉,跟着大国的屁股后面玩一玩,没有什么大事。

楚国楚宣王

这老哥一辈子的主要工作都是在做内部改革,当然了,他的改革比不上商鞅变法那么有名。对外“广辟土地,著税伪财”就是这个老哥弄出来的。

虚怀纳谏啊,教育臣下啊,对外小规模战争也不少。打打蔡国,稳定一下巴蜀啊这是基本功。“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就是这个老哥教育臣下的时候说的。

赵国赵成侯

这个哥们一辈子基本不是在打人的路上,就是在被人打的路上。军事记录远比政治记录要精彩。比如前面提到的“围魏救赵”,救的就是赵成侯。不过最后还是和魏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韩国韩昭候

韩国,从战国到现在都是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伪强国。不过,韩昭候算是韩国国君里边比较有作为的国君了。昭候继位之初,韩国内政混乱,军事比至于其他国家也是弱旅。但是昭候任用了历史上也很出名的法家大腕申不害为相,在公元前355年进行政治改革,和商鞅变法一前一后。申不害变法也取得了相当好的成就。

太史公在《史记》中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

小结

商鞅变法时期,东方六国除了韩国同时进行了申不害变法,其他五国的工作的主要重心还是在打仗或者发展农业,其目的主要是争霸中原。

当然了,由于时代的限制,当时的英雄豪杰不可能开上帝视角看到未来国家的发展历程,也由于其他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选择了那个阶段对自己政权比较有利的发展方案。

但是,上天是眷顾秦国的,赐给了他商鞅这种改革家,也赐给了他秦孝公这种明君,更赐给了他反商鞅稳定人心、不废变法稳定局势的后代。最终才有了“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的英雄故事,拉开了中国两千年封建历史的帷幕。


风陵流度


战国初期,各国新兴地主阶级虽然已夺取了政权,但国内的旧势力旧传统影响仍然很大,封建制尚不完备。为了进一步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和封建经济,增强在激烈兼并中的军事力量,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各国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

1、李悝在魏国的变法这是战国时期最早的一次变法。李悝是法家的鼻祖,子夏的学生。魏文侯即位后,他被任用为相,推行变法。

李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新兴地主阶级的愿望,因此变法后魏国经济迅速发展、政权逐渐巩固,国力日益强盛,成为战国初年最强的国家。

2、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吴起是战国初期的杰出军事家和政治家。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他在魏27年,曾协助李悝改革。魏文侯死后,因受猜忌,离魏入楚。楚悼王十分赏识他的才干,于公元前382年任命他为令尹,主持变法。吴起认为,楚国贫弱的原因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因此,他变法的重点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势力和整顿吏治。

但吴起变法侵犯了旧贵族的特权,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楚悼王一死,他们便联合围攻吴起,吴起后遭车裂而死,新法也被废除,变法天折。

3、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秦国地处西陲,比较落后。从秦献公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他布“止从死”,废除了野蛮的人殉制度;又“初行为市”,允许国内从事商业性活动;还实行“为户籍相伍”,将个体小农按五家为一伍编入国家户籍。这些改革为商鞅变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子即位,他就是有名的秦孝公。他为了改变“诸侯卑秦”的局面,决心变法图强,下了“求贤令”。在这样的背景下,商鞅来到秦国。商鞅,卫国人,也叫卫鞅,后因在秦变法有功,封为商君,故历史上称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历时20多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执行。使封建制度在秦国得到发展和巩固,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秦国一跃成为当时最富强的国家,为以后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

然而,商鞅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不可避免地要遭到奴隶主旧贵族的疯狂反抗。如在变法中,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公孙贾唆使太子犯法,进行干扰和破坏。商鞅以“罚不讳强”的精神,对公子虔、公孙贾分别处以黥刑和劓刑,还处死了反对新法的旧贵族700多人,确保了变法顺利推行。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公太子驷即位,旧贵族趁机诬告商鞅“谋反”,将商鞅以车裂的酷刑处死。但“商君虽死,秦法未败”,由于新法推行多年,深入人心,所以商鞅死后,新法继续实行,变法取得了成功。

战国各国的变法运动中就数秦国的商鞅变法是诸国变法成功的典范,也为后来的秦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情感职场说


在商鞅变法刚刚开始时,魏国是战国最强大的国家,没有之一,他是名副其实的霸主。魏国是各国中最早变法的国家,使得他们国家一家独大,拥有现役的训练有素的军队50万,这还不包括他紧急征发的兵员数量。而且他刚刚接手了秦国的函谷关等地(实际上他们本来联合山东五国分秦,只是被秦国从中作梗使得盟约解散才未能得手),加之刚刚与齐国大战胜利,同时刚刚灭了中山国不久,实力空前强大,财力民力等其他国力方面也是无与伦比的。但是由于公叔痤老丞相的病亡,使得朝政落入新丞相公子昂手中,公子昂与上将军庞涓联合,摒弃了争霸中原的战略,取而代之的是统一中原的大业,也就是不再以自身的强大实力来秉持中原各国的均衡状态,而是向各国表示好战姿态。虽然庞涓力主灭秦,在这一点上与公子昂不合,无奈魏惠王听取了公子昂的意见,也轻视秦国,转而在中原地区四面出击,这就导致魏国丧失人心,与其他五国关系越来越差,终于势同水火。这一阶段齐国韩国相继变法,国力也大大增强。魏国为了保持其霸权,先后发动了对赵国和韩国的战争。但是由于齐国的援救,使得魏国先后大败,这也就是著名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者更是使得上将军庞涓兵败人亡。期间魏国还动用大批人力物力来营建他们的新都城;而其他几国相继变法也是的他们的经济优势慢慢衰退。这一切都使得他们的国力渐渐空虚。这期间秦国还收回了原来割让给魏国的河西地区,但是没有引起魏国的足够重视。马陵之战后,魏国一蹶不振,齐国取代了他成为新的霸主,威加天下。这之后不久秦国变法大成,向魏国开战,魏国此时已经完全没有实力与之抗衡,只有拉来老仇人韩国,捐弃旧恶,组成联军与之抗衡,最后还是失败了,接下来的事基本就就知道了。山东开始合纵共同抗击秦国。







香橙味的小伙子


秦国,是诸侯国中最后一个变法的。


引言:变法的需求

随着诸侯国战争规模的扩大,旧的朝廷运作体系已经不能调动更多士兵(资源)来满足战争的需要,这时,谁的办法(变法)能有效的调动更多的士兵,胜利的天平将倾向于谁。

军备竞赛的开端

(公元前400年)魏国的李悝变法:第一个变法的诸侯国,摇身一变成了战国前期的强国,并击败过秦国。

飞轮效应启动

“修昔底德陷阱”,一个国家的崛起,必然挑战到其他国家,其他国家将会回应这种威胁。各诸侯国开始抵制魏国,同时也纷纷变法,来威胁制衡。这个历史的车轮已经开启,无法逆转。

最后但最有效的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内容,我就不细说了,商鞅变法更好的整合了国家的资源,更有效的提高军队战力。

同时秦国地理位置优异,易守难攻,坐看六国相互制衡(坐山观虎斗),并看准时机,侵占他国。


回答

秦国在商鞅变法时,诸侯国其实都有变法,不同的是各国认准的思想家不同而已,秦国把法家思想用到了极致。


龙毅小圣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变法,商鞅的奖励耕战、赏罚分明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

那么此时的东方六国正在干什么呢?

1、魏赵韩三驾马车开始瓦解

战国初年,魏赵韩三晋联手东破齐,南却楚,西败秦,称霸中原,时间在公元前400年左右。

当公元前386年赵烈侯去世时,魏武侯妄想趁机控制赵国,魏武侯的野心导致了三晋同盟的瓦解,从此魏国成了真正的四站之地。

之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击败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秦献公病逝,魏国迁都大梁,魏惠王想要重新恢复霸业。

与此同时,魏国也迎来了一位名将,一位想要成为天下第一名将的庞涓。

魏惠王在国境西部筑了一条长城阻挡秦国东进,然后专心与齐国争霸中原。

2、齐威王西进,与魏惠王争霸

商鞅变法的同一年,齐威王即位,任用名相邹,名将孙膑,齐国重新强大起来。

接下来的故事,我们便比较熟悉了——孙膑战庞涓。

公元前353年,齐国孙膑围魏救赵,之后在桂陵以逸待劳击败魏军,庞涓束手就擒。

公元前352年,魏惠王与齐国修好,赎回庞涓,第二年又修好与赵国。

3、魏惠王西进,大战秦国

与齐国修好后,魏惠王的霸主梦并没有就此破灭,他转身向西,于公元前350年开始进攻秦国。

此时秦国变法初成,商鞅连败魏国,之后商鞅主动与魏国讲和,开始了第二次变法。

这一次变法,商鞅组建了“秦锐士”,一个堪与当年吴起在魏国组建“魏武卒”媲美的职业军人,同时迁都咸阳。

向东迁都咸阳,标志着秦国正式有了吞并天下之心。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十二路诸侯大会逢泽,共伐秦国,商鞅以身犯险,亲赴魏国,说动魏惠王称王,魏惠王大喜,霸主梦是魏惠王的弱点,商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解除了秦国的一次危机。

假如不算楚国,这是诸侯正式称王之始。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4、围魏救韩,齐国败魏,魏国永远失去了霸主之位

公元前342年,刚刚成为名义上的霸主的魏惠王派庞涓攻韩,孙膑故技重施,围魏救韩。

马陵一战,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全军覆灭,庞涓兵败自杀。

之后,齐国和赵国联合夹击魏国,魏国大败,从此一蹶不振。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公元前340年,商鞅在西河击败魏国公子昂,占领了整个河西之地,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

同年,秦孝公去世,两年后,公元前338年,商鞅被车裂、灭族

5、楚国、韩国、燕国

楚国最后一次强大起来是在商鞅变法之前的吴起变法,时间在公元前386年,早于商鞅30年,但不为楚国贵族所容,随着吴起被杀,楚国再也没有成为战国时代左右时局的国家。

韩国,唯一一次雄起就是齐国“围魏救韩”之前,申不害在公元前351年在韩国开始变法,但韩国国力刚刚有些起色,魏国庞涓便攻了过来,当然这一战不仅打掉了韩国的强国梦,也断送了魏国自己霸主梦。

燕国,其在战国时期的存在感比韩国略强,魏国中衰之后,齐、秦最强,商鞅去世50年后,燕军曾经在乐毅率领下几乎灭了齐国,齐国后来复国,但从此衰落。


心向青山


商鞅变法之前秦国一直处于悲惨的情景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是截然不同的,在我们的印象中春秋时期的秦国在秦穆公等历代秦王的带领之下国力还是很强盛的,实力强到甚至能与东方强国晋国掰手腕,当时的秦穆公还是非常有抱负的,他一直想要率军东进,以扩大秦国的领土面积和国家影响力,但是此时的秦国一直无法跨越晋国这座大山。



到了战国时期,晋国内部出现了矛盾,强大的晋国分裂成了魏,赵,韩三个国家,历史上将这次事件称为"三家分晋"。当时的秦国一度非常高兴,认为强大的晋国已经不复存在,秦国可以实施东进战略了。但事实证明他们错了。

此时的秦国国力相较于春秋时期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此时的秦国内部充斥着大贵族,可以这么说,有能力的大贵族掌握着秦国的朝政,君王只能在某种程度上依附他们。当时秦国内部的贵族势力为了争夺权利打的不可开交,常年的内部斗争使得秦国国力大为衰减。



战国初期,魏国的魏文侯第一个拉开国家变发的序幕。魏国在进行改革之后国家生产水平大幅度的提高,国力非常强盛,在这一期间还诞生了"魏武卒"这一横行天下的精锐部队。强盛的魏国因为河西之地与秦国拉开了战争帷幕,没想到魏国的吴起仅仅率领数万魏武卒就将大秦几十万军队打的丢盔弃甲,经此一站后,秦国元气大伤,魏国成为了战国初期的霸主。之后的秦国经常被楚国魏国等战国强国欺辱,一时间秦国甚至快要到了国破家亡的地步了。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秦孝公广纳人才,希望秦国能够走向强盛

商鞅这个人物终于在秦国得到了重用,商鞅变法的实施使得秦国变得国富民强,商鞅变法非常注重国家的生产,生产多的人甚至可以得到额外的奖励,而且商鞅还在秦国实施了"军功制度",在战场杀掉越多的敌人,军衔就越高。这一制度为秦国打造了一批虎狼之师。

秦国在实行商鞅变法时,东方六国在干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说魏国,魏国在多次打败秦国之后非常瞧不起它,认为他只是一个蛮夷国家,魏国高层盲目自大的行为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种子。当时的魏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与齐国和楚国的争霸上面,长时间的争霸和魏国名将的流失使得魏国国力衰减,这也为秦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发展好时机。秦国在商鞅变法实行数十年后在第五次河西之战中大败魏国,使得魏国一蹶不振,彻底走向了衰落。

第二个是赵国,战国前期的赵国是非常累弱的,他一直被秦国、魏国和齐国欺负,秦国商鞅变法时期赵国和魏国的关系变得恶化,这两个国家一直忙着内斗,哪有时间管秦国啊。

燕国处于东北角,与秦国没有任何交集,再说了燕国挨着一个强大的齐国就已经够郁闷的了,哪有功夫管秦国变法啊。

齐国的确十分强大,但是齐国高层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断葬送了齐国君临天下的大好机会。齐国没有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还经常于魏国掰手腕,齐国在燕国国力最弱的时期曾在燕国境内大规模的少杀抢掠,这也导致了后来燕国与齐国的长时间斗争。当时的齐国眼力根本就没有秦国,它只不过是一个蛮夷国家罢了。


楚国的基本目标就是与齐国共同联合对抗魏国,再加上秦国是他的手下败将,它也不将秦国放在眼里。

韩国就更不用说了,虽然韩国在战国初期也进行了改革,改革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韩国的国力,但是韩国土地太小了,而且资源较为匮乏,只能守卫住自己现在的国土,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干涉他国内政。


汤姆猫谈历史


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在公元前356年开始的,当时秦国的国君是秦孝公。在此期间六国都在干什么呢?

燕国

燕国在整个战国时期基本上都是处于一个配角的角色。当时燕国与南方的齐国发生冲突,基本上没有关注远在西方的秦国。

韩国

当时的韩国在商鞅变法的第二年公元前356年,在韩昭侯的支持下通过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申不害变法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了成效,但其中也存在的许多的不足之处。只能说当时的韩国只能做到“国治兵强,无侵韩者”而已。面对迅速发展强大的秦国,韩国还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干涉的

赵国

赵国自三家分晋以来就被魏国所压制,没有进行过变法改革。直到后来的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才逐渐发展起来,在商鞅变法期间赵国与魏国曾发生过数次战争,当时魏国是天下第一强国,赵国把所有精力都放到对付魏国上面去了,自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关注秦国的变法了。

齐国

由于春秋时期,齐国受到晋楚两国的压制,齐国一直与两国不断发生战争,直到战国时期,晋国解体后魏国通过“李悝变法”又强大起来,齐国又开始与魏国争霸。在此期间,齐国的主要目标还是魏国。

楚国

从春秋时期开始秦楚两国之间的关系还是很友好的,很少有战事发生。加上当时的楚国的国力相对较弱,楚国的主要战略还是魏国和齐国,同时与南方的越国发生战争。对商鞅变法的关注度不是很高。

魏国

商鞅变法之所以会发生,魏国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当时的魏国已经严重威胁到秦国的国家安全了,商鞅原名叫卫鞅,他曾去过魏国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但没有受到魏惠王的重用,从而来到了秦国。当时的魏国是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也使得魏惠王居高自大,忽视的对秦国的关注。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与齐国的争霸中去了。


莱奥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至公元前338年被杀,前后十八年。这段时间,东方六国在做什么呢?

下面,我把这一段时间东方诸国重要事件梳理一下。

第一,齐国崛起于东方

在商鞅变法前一年,即公元前357年,齐威王以邹忌为相,大力改革内政。邹忌入主内阁后,给齐国政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在他的努力下,推动了齐国言论自由的风气,开百家争鸣之先河。

齐威王是齐国走向超级强国的关键人物,他不仅在政治上清明、从谏如流,对人才也极其重视。由于齐国的开明政策,儒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法家、兵家等形形色色的人才涌入齐国。在这些人才中,有一个对齐国崛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人便是一代兵法家孙膑。

公元前353年,齐国正式挑战魏国霸权,围魏救赵,在桂陵之战中大破魏军,孙膑成为光芒四射的军神。公元前342年,齐国又一次在马陵之战取得对魏国的完胜,杀魏国太子申及主将庞涓,歼灭魏军主力十万人。此役正式终结魏国的霸权,齐国由此迈向超级强国。

第二,魏国丧失霸主的宝座

魏国是战国时代第一个霸主,然而在商鞅变法前夕,国力已经走下坡路了。

魏国处四战之地,自三晋反目后,与赵、韩两国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为了集中精力向中原发展,魏惠王迁都到大梁,西线对秦国采取守势。在商鞅变法前两年,即公元前258年,魏国在西陲筑长城以防备秦国。魏国战略东移,让秦国的商鞅变法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外部环境。

公元前354年,魏国大举进攻赵国。魏赵战争整整持续四年之久,尽管齐国出兵救赵,取得桂陵之战的胜利,仍未能阻止魏师攻破赵国首都邯郸。公元前351年,在魏国的压迫下,赵国不得不签订城下之盟。此时魏国的兵力达到最盛,总兵力达到七十万人。泗上十二诸侯,包括鲁、宋、邹、滕等国,皆朝于魏国。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以朝天子为名,纠集众小国,谋攻秦国。秦王以商鞅之计,以支持魏国称王为诱饵(此时魏惠王还未称王),诱使魏师退兵。魏惠王是战国时代第一位称王的诸侯,然而,这只是魏国霸业的回光返照罢了。两年后,魏国在马陵之战惨败给齐国,同时在西线惨败给秦国。魏国的霸业,就此画上句号。

第三,赵、韩、燕、楚四国概略

先说说赵国。公元前354年-351年的魏赵战争,令赵国损失惨重,首都邯郸一度沦陷,被迫屈服于魏国。然而,赵国对魏国只是阳奉阴违。在马陵之战后,魏国遭到重创。赵国认为机会来了,于公元前341年及339年,连续两度发动对魏国的战争。

再来说说韩国。韩国在一代雄君韩昭侯的统治下,以申不害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国治兵强。随着韩国实力的增长,韩昭侯摆脱魏国控制的意愿越来越强烈,韩、魏最终兵戎相见。公元前344年,魏、韩战争爆发,韩国不敌魏国,只得向齐国求援。齐军故意等到韩军五战五败后,方才参战,在马陵之役大破魏师。经此一役,韩国倒向齐国。

第三是燕国。燕国基本上没有存在感,此时是燕文公统治时期,超然于世外。仅仅在公元前354年,燕国与齐国发生过一次战争。该年齐国攻燕,战于泃水,齐军遁。

第四个是楚国。楚国同样没什么存在感。公元前353年,楚宣王乘魏、赵战争,打着救援赵国的旗号,派军队偷袭魏国,夺取睢水带的土地。公元前340年,楚宣王去世,楚威王继位,他是战国时代楚国最有雄才的君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