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拼音」音節結構劃分、聲母、韻母、聲調


「粵語拼音」音節結構劃分、聲母、韻母、聲調




概述


一般所說漢語指的是普通話,但嚴格意義上普通話是以漢語的一個方言制定的標準。漢語包括普通話、粵語、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語、閩語等。


漢語及漢語方言拼音方案採用拉丁字母和一些附加符號表示漢語的發音。對應漢語音系學(現代音韻學)的漢語音節結構劃分,漢語及漢語方言拼音的形式構成分為聲母、韻母和聲調三部分。


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簡稱粵拼,由香港語言學學會於1993年制定的粵語羅馬化拼音方案。其制定的目的在於以一套簡單、合理、易學、易用的粵語語音轉寫方案來統一社會各界在粵語拼音使用上的混亂情況。


這套方案目前得到了香港教育、電腦中文資訊處理等多方面的支持。基於粵拼的電腦中文輸入法/粵拼輸入法也發展得相當成熟,除了香港以外,臺灣和日本也有使用此方案的輸入系統出售。因此該系統遂成為目前標準化程度最高也是最普遍的一種粵拼形式。


粵拼的拼音字母是由拉丁字母 a 至 z 組成,聲調則以阿拉伯數字 1 至 6 標示。




聲母


聲母,中國古代又稱紐、聲紐、音紐等,是韻母前的輔音,跟它構成一個完整音節。韻母響度大、能延長、有音節核心而且是音節中可押韻的部分。而聲母則通常響度低、不能任意延長而且不用於押韻。


粵拼聲母共19個([ ng ]可寫作[ ŋ ]),如下表所示:

「粵語拼音」音節結構劃分、聲母、韻母、聲調

  • 注意:粵語發音標註為對應漢字的粵語發音,聲調為粵語九聲中的陰平聲。




韻母


韻母是一個音節中除聲母外的部分。它必須包含響音,一般是元音。由一個元音構成的韻母稱為單元音韻母,由多個元音構成的稱為複元音韻母。複韻母由韻頭、韻腹、韻尾組成。


韻頭

介音是漢語語音學的術語,指在漢語音節的構成中位於輔音和主要元音之間的過渡音,都是閉元音。介音又叫介母,與韻腹和韻尾並提時則也稱韻頭。


韻腹


當一個韻母只含有一個響音,該響音就是韻腹。當一個韻母含有兩個以上的響音,其中最低的元音是韻腹;此韻母裡比該韻腹高的元音如果處於韻腹的前面,就是韻頭;此韻母裡的輔音或者比韻腹高的元音如果處於韻腹的後面,就是韻尾。

如果幾個音節有共同的韻腹和韻尾,那麼這幾個音節就是嚴格的押韻。

粵拼韻腹共9個,如下表所示:

「粵語拼音」音節結構劃分、聲母、韻母、聲調


韻尾

韻尾(syllable coda)是跟在做韻腹的元音後面的輔音或者元音,和前面的元音以及元音前面的輔音組成一個音節,和做韻頭與韻腹的元音一起組成韻母。

漢語方言裡常見的韻尾有:-u -i -m、-n、-ŋ、-p、-t、-k、-ʔ等。

粵拼韻尾共8個(ng可簡寫作ŋ),如下表所示:

「粵語拼音」音節結構劃分、聲母、韻母、聲調


韻母表


韻腹加韻尾組成粵拼的韻母,(方括號([ ])內為國際音標,所有例字均只取其韻母),共56個:

「粵語拼音」音節結構劃分、聲母、韻母、聲調




聲調


聲調(英語:Tone)的完整意義是指音節在發音過程中的高低抑揚性(音調,或稱音高)及頓挫性(韻尾或閉塞音)。聲調是依附在音節上的超音段成分。聲調不同會導致相同輔音和元音的音節和詞語含義不同,此即所謂的變調時所造成之語意歧異性。古代漢語的聲調有四個調類,古人叫做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合起來叫做四聲。現代漢語普通話和各方言的調類都是從古代的四聲演變來的。


普通話入聲的調類已經消失,粵語、潮州語、客家語側保留入聲的調類。

「粵語拼音」音節結構劃分、聲母、韻母、聲調

  • 聲調以調值標示在每個音節的拼音之後,調值需以上標標示。如:分 fan⁵⁵
  • 聲調以調號標示在每個音節的拼音之後,調號不需以上標標示。如:分 fan1
  • 實際上高陰入、低陰入、陽入聲調的音高,與陰平、陰去、陽去是一樣的,不過是用-p、-t、-k 韻尾的入聲字用以區分。由於聲調的定義,是包括抑揚性(即實際音高)和頓挫性。而入聲韻尾-p、-t、-k正是影響了其頓挫性。因此,即使只以1至6標示,我們仍然要說是有九個聲調,或者說有“九聲六調”,不能稱作只有六個聲調。
  • 聲調及調值請參照公眾號圖文【拼音相關概念】--五度標調法




延伸


【國際音標相關概念】

音素、元音、輔音、音標、音節、音位


【國際音標】

音節結構劃分,輔音、元音、發音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