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阿甘正傳》為例:父母如何衝破“刻板效應”,幫助孩子成長

生命就如同一顆巧克力,你永遠不會知道你將得到什麼。 —小阿甘媽媽

以《阿甘正傳》為例:父母如何衝破“刻板效應”,幫助孩子成長

週末一個人難得清靜在家,因此準備選一部安靜的電影看個痛快。在電影庫裡再三斟酌,最後還是選擇了《阿甘正傳》,決定重溫一遍。

第一次看《阿甘正傳》還是12年前,那時剛進入大學,因此把這部電影當做勵志片來看。當自己抱怨命運不公或想要放棄某事時,我就用傻阿甘來提醒自己堅持下去。

但12年後重看電影《阿甘正傳》,作為一個3歲小孩的媽媽,我不再關注阿甘有多勵志,而是對小阿甘媽媽的育兒方式產生了更大的興趣。

我邊看電影邊一直琢磨一個問題:為什麼小阿甘能從一個智障兒童成長為一個比常人更聰明的智者?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把電影中只要有阿甘媽媽出現的情節片段,全部又看了一遍。

其實,這個看似柔弱的單親媽媽身上有一種非常執著的信念,並支撐她整個育兒過程:為了阿甘能健康成長,她竭力衝破環境中的 “刻板效應”及由此帶來的種種桎梏,給阿甘營建了良好的成長環境

今天我們不妨具體分析下小阿甘媽媽是如何衝破環境中的“刻板效應”,幫助小阿甘健康成長的。

以《阿甘正傳》為例:父母如何衝破“刻板效應”,幫助孩子成長

阿甘媽媽


01

刻板效應:在孩子毫無還擊能力的情況下,被別人貼上了標籤

我們回到電影中,當戴了腳箍的小阿甘和媽媽一起走出診所,沒走多遠腳被卡在下水道時,路人紛紛投來異樣的眼光。在他們眼裡,小孩戴腳箍是件很奇怪的事情。因此,他們形成了一種固定認識:小阿甘不正常。

而這種心理上對某事的固定認知就是“刻板效應”,它的科學解釋是:

也稱刻板印象,指對某事或某人形成的一般看法和個人評價,認為某種事物或某人應該具有其特定的屬性,而忽視個體差異。

對此,社會心理學家博爾達洛也指出,身處“刻板效應”中,個人受到社會環境或周圍人的影響,對某些人或事形成固定的看法。

因此,“刻板效應”有兩層含義:一種是自己深陷“刻板印象”中,對別人產生固定認知,比如上文提到的圍觀小阿甘的路人;另一種是自己被人“刻板化”,成為“刻板印象”的受害者,比如小阿甘。

當然我們不能一概認為依據“刻板印象”做出的判斷就是錯的,但是這種判斷很容易超出限度,形成固定偏見甚至歧視,給別人隨意貼上標籤。

以《阿甘正傳》為例:父母如何衝破“刻板效應”,幫助孩子成長

校長拿出智商表給阿甘媽媽看

小阿甘媽媽帶著他去綠弓縣最好的學校面試,但校長拿出一張智商測試表,告訴小阿甘媽媽:

這是正常水平,但是Forrest只有75,州政府要求智商起碼要達到80。

由此可見,校長用全社會都公認的標準給小阿甘貼上了一個標籤:Forrest智力不正常

如上文所說,我們不能就此認定這種錄取學生的標準不正確;相反,就全局來看,這種標準符合情理,而且省時省力;但對於小阿甘來說,僅5分之差就被人為地“標籤化”了,而他自己卻無能為力。

假如小阿甘媽媽也接受這種“刻板印象”的話,也許阿甘只能上殘障兒童學校,接受特殊教育,從此他的人生被徹底改寫。

因此,“刻板效應”對孩子的影響尤為深遠。接下來,我們從“刻板效應”的形成機制來分析它對孩子會產生哪些影響。

以《阿甘正傳》為例:父母如何衝破“刻板效應”,幫助孩子成長

02

“刻板效應”形成因素及對孩子的影響

針對“刻板效應”的起因,前蘇聯心理學家包達列夫專門做過一項實驗:

他將一個人的照片分別給兩組被試者看,照片的特徵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翹。

他向兩組被試者分別介紹情況時,賦予照片中的人不同的身份:對一組人說是罪犯,對另一組人說是學者。

接著,請兩組被試者分別對此人進行評價。

最後結果顯示,被告知是罪犯的那組人說: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兇狠、狡猾,下巴外翹反映著其頑固不化的性格;而另一組人則說: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思想深邃,下巴外翹反映他頑強地探索真理。

為什麼兩組被試者對同一照片的面部特徵做出完全不同的評價?

巴達列夫深入進行社會調查後得知:人們對社會各類人有著一定的定型認知。當把他當罪犯來看時,自然就把其眼睛、下巴的特徵歸為兇狠和狡猾;而把他當成學者來看時,便把相同的特徵歸為思想的深邃性和意志的堅韌性。

這也就是說,之所以產生“刻板效應”,就是因為:人們內心已存在了固定認知,而且非常容易被間接獲得的信息“先入為主”,從而排斥重新做任何認知努力。

當小阿甘被幾個壞小孩追趕,小阿甘使勁跑,直到穿過正在競賽的橄欖球場時,教練問旁邊的同事那人是誰,其同事回答說:“那是弗雷斯特·甘,是當地的傻瓜。

以《阿甘正傳》為例:父母如何衝破“刻板效應”,幫助孩子成長

阿甘是別人口中的傻瓜

在阿甘的社區裡,大家都認為他是傻瓜,這種口口傳播的言論早已變成了人們內心的固定認知,因此沒有人願意花時間去重新認識或瞭解阿甘。

因此,被“刻板效應”籠罩的孩子,表面上看只是貼了一個名稱而已,但其實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有些孩子會因此產生自卑心理,比如社會中出現的很多留守兒童問題;有些孩子可能乾脆自暴自棄,比如影片中的珍妮,從此踏上“浪蕩女”之路;有些甚至乾脆報復社會,比如我們時常聽到未成年孩子殺人的新聞,其實很多時候這是孩子對別人施加的“刻板印象”的一種報復。

雖然小阿甘沒有受到明顯的心理困擾,但他沒有朋友,在孤獨中過了很多年。而和阿甘相依為伴的媽媽,不忍心他活在這種人生中,她用自己的方式衝破各種“刻板印象”,還給阿甘一個幸福的童年。

以《阿甘正傳》為例:父母如何衝破“刻板效應”,幫助孩子成長


03

小阿甘媽媽告訴我們:衝破“刻板效應”,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說過:

有多少對父母,就有多少種不同的教育觀念,這些觀念就是孩子去理解、認知這個世界的框架,它奠定、影響、塑造了孩子的感情和行為。

對於小阿甘來說,被別人“標籤化”實屬無能為力,但對於小阿甘的媽媽來說,怎麼和孩子進行溝通並從根本上撕掉孩子身上的標籤是她必須要做的事。

事實上,她確實做到了。

1.運用善意的謊言,“掩蓋”刻板效應的負面影響,保護孩子的童心並激發孩子的自信心

當小阿甘腳被卡住而被人圍觀時,媽媽對小阿甘說:“如果上帝的旨意是要人人平等,他會給我們所有人腳箍。”甚至當阿甘問起“爸爸去度假”中的“度假”是什麼意思時,她回答說:“度假就是你去一個地方,然後就一去不回。

以《阿甘正傳》為例:父母如何衝破“刻板效應”,幫助孩子成長

從這些類似的言語中可知,阿甘媽媽平時生活中沒少對小阿甘說些善意的謊言,來掩蓋刻板印象有可能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所謂的“善意的謊言”,指的是:

指出於某種善意的原因說的謊言,並不帶有惡意,而且它本身是不為自己利益。善意的謊言一般出於好意而說出的謊言,是為了他人著想而說出的謊言,可給予人靈性。

避免刻板效應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時,“善意的謊言”更多側重於保護孩子的童心,讓孩子置於事外,在“人人都一樣”甚至“優於他人”的世界裡感知自我、找到自我,建立自信心。

有位朋友曾經分享過他小時候長跑的故事。他是個小短腿,一直被人嘲笑跑不快。但讀初一那年,他的體育老師告訴他:你特別適合長跑,上次1000米考試你跑了第二名,所以加油訓練耐跑能力,你會在跑步上超過任何人。

就是老師這句話,他鼓勵自己加油跑步,最終獲得全校長跑冠軍,並代表縣參加市裡長跑比賽。

但多年後朋友回去拜訪老師時,他才知道那年1000米跑他僅僅只是及格,遠沒跑到什麼第二名。

但老師的善意的謊言使他屏蔽了其他人的偏見認知,保護了他的長跑夢,直到現在他還有跑步的習慣。

以《阿甘正傳》為例:父母如何衝破“刻板效應”,幫助孩子成長

因此,

阿甘媽媽的謊言小伎倆,把小阿甘與刻板印象的偏見隔離開,而不會因自己的特殊而產生自卑心理。

2. 引導孩子主動介紹自己,弱化刻板效應的偏見,融化周圍環境中的“堅冰”

影片一開場,阿甘坐在公交站椅子上,看到有位女士也坐下來等車時,他主動介紹到:“你好,我叫Forrest, Forrest Gump”。而阿甘這樣主動介紹自己的習慣其實從小就養成了。

在他第一次去上小學時,他站在校車門口,看到不熟悉的校車司機多蘿西小姐,主動介紹道:“我是Forrest, Forrest Gump”。

以《阿甘正傳》為例:父母如何衝破“刻板效應”,幫助孩子成長

當然這並不是媽媽強迫小阿甘這麼做的,但媽媽是位民宿老闆,平時肯定經常主動問候別人,而小阿甘從她的一言一行中知道:主動向陌生人介紹自己,可以給別人樹立好的印象或成為朋友。

因此,小阿甘學會了主動自我介紹,從而把陌生人納入到熟悉人的行列,加快融入周圍的環境,弱化環境中固定認知對自己的傷害。

曾在網上也看到這樣一則社會調查,當一個人主動做自我介紹時,會贏得他人更多的好感和喜愛。這在心理學上來說,這都屬於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例子。

同時,著名古代哲學家蘇格拉底也說過:

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主要是如何讓它發光。

小阿甘媽媽知道阿甘並不是出眾的孩子,甚至有點笨,但她可以用自己的言行引導孩子,讓小阿甘發出自己的光,主動去融化周圍環境中的“堅冰”。

當阿甘主動介紹完自己後,看起來十分霸道蠻橫的多蘿西小姐叼著一根菸,抿嘴微笑著,並也對小阿甘做了自我介紹。至少,在多蘿西小姐心裡,阿甘是個友愛的孩子,而不單單是個傻瓜。

以《阿甘正傳》為例:父母如何衝破“刻板效應”,幫助孩子成長

校車司機多蘿西笑對阿甘


3.支持孩子投身各種社會活動,直面各種可能存在的“刻板效應”,讓孩子親身去感知並學會處理

上學後,小阿甘交上了珍妮這個朋友。對於小阿甘來說,這是幸運的。但是對於阿甘媽媽來說,這並不見得是一件非常好的事,畢竟珍妮經常扯著小阿甘不讓他回家。

但縱觀整部電影,阿甘媽媽並沒有反對。而且隨著阿甘慢慢長大,她也支持阿甘去做自己愛做的事情。

當阿甘因為擅長跑步而被選進橄欖隊時,媽媽一路支持他將橄欖球打進大學;當阿甘畢業後去參軍並加入越戰時,阿甘媽媽一路祈禱;當阿甘榮歸故里,年老的她依然支持阿甘去阿布老家完成戰友的遺願……直到臨死的前兩天,阿甘媽媽才把阿甘叫回身邊。

雖然經歷越多,孩子越有可能面臨各種刻板偏見的困擾,但只有孩子親自去感知並學會處理,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無疑,阿甘媽媽做到了放手,讓孩子自行成長。

以《阿甘正傳》為例:父母如何衝破“刻板效應”,幫助孩子成長

阿甘出發去越南戰場

心理學博士沙法麗·薩巴瑞通過對孩子成長進行長時間研究後指出:

父母首先應當努力做到的是讓孩子享有身為自己的權利,讓他們在自己的命運軌跡下生活。

當被放手的小阿甘按照自己的軌跡,逐步融入整個美國主流社會並用努力創造出成績後,阿甘變得比常人更優秀。他入選了全美橄欖球明星隊並獲得肯尼迪總統接見,之後順利拿到學士學位,越戰光榮退伍後獲得總統榮譽勳章,甚至將從沒幹過的捕蝦業也幹得風生水起。

孩子走出固定的生活圈後,不僅走出了別人早已給他設定的“固有認知”,也學會面對各種新的刻板印象,真正地融入了社會中。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和阿甘媽媽一樣,應支持並積極鼓勵孩子投身社會各種遊戲中。

以《阿甘正傳》為例:父母如何衝破“刻板效應”,幫助孩子成長

4.堅持“不放棄”原則,悉心陪伴孩子走出“刻板效應”,用自己的愛暖化孩子的心靈

小阿甘相對於普通孩子來說,確實反應有點遲鈍,因此別人的“刻板印象”並非空穴來風。正因為如此,要想把小阿甘身上的固定標籤撕掉,是一場持久戰。

但阿甘媽媽一直堅持“不放棄”原則,陪伴小阿甘慢慢地一步一步走出刻板效應造成的偏見圈。

當校長指明小阿甘與別的小孩不同時,阿甘媽媽冷靜地說“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但其實阿甘媽媽非常清楚自己兒子的情況,只是她知道阿甘這點“笨”並不會影響社會的整體秩序。

小阿甘第一天上學,阿甘媽媽一遍又一遍地叮囑:“Forrest,你要盡全力。”她給小阿甘打氣,暗示自己一直會陪伴在旁;當阿甘要奔赴越南,阿甘媽媽抱緊阿甘,堅定地對他說:“

你要平平安安地回來。

當全世界似乎都在放棄小阿甘的時候,阿甘媽媽沒有放棄,而是用最溫柔的愛暖化小阿甘的心靈,讓他順利大學畢業,順利從越戰回來,順利開啟人生事業……

而與阿甘媽媽教育觀完全相反的是珍妮的爸爸。他不僅自暴自棄,整日在菸酒的昏暗世界裡度過,同時對孩子要麼不管不問,要麼拳打腳踢,從一開始就放棄了孩子們的未來。

以《阿甘正傳》為例:父母如何衝破“刻板效應”,幫助孩子成長

小珍妮一直不願回家


前蘇聯兒童心理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兒童的成長是否健康全面依賴於家長在兒童面前是怎麼樣的人,當然也依賴於兒童在家長的行為中如何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難題,會被周圍環境貼上很多標籤。孩子想要健康成長,需要走出“刻板印象”的影響,找到真正的自己。而這些,都需要父母的助力。

在成就孩子的路上,阿甘媽媽積極樂觀,一直陪伴在阿甘身邊,衝破“刻板效應”對阿甘造成的種種桎梏及影響。而小阿甘在媽媽的持久耐心教育下,也理解了人生的終極意義,一路活出了自己的風采。

以《阿甘正傳》為例:父母如何衝破“刻板效應”,幫助孩子成長



結語:

《阿甘正傳》是全世界電影界的勵志佳作。多少年來,它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拼搏向上、勇往直前。但重看《阿甘正傳》,我折服於阿甘媽媽的育兒睿智。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那麼呆呆的“小阿甘”,都會在社會這個大環境裡遭受各種“刻板效應”而被標籤化。如果家長不給予積極引導和幫助,孩子只能在全社會的“固定認知”裡逐步沉淪。

但單親母親阿甘媽媽做到了。總結起來,阿甘媽媽之所以能衝破環境中的“刻板效應”, 幫助孩子成長為一位非常優秀的社會人,她做到了以下幾點:

1. 運用善意的謊言,“掩蓋”刻板效應的負面影響,保護孩子的童心並激發孩子的自信心

2. 引導孩子主動介紹自己,弱化刻板效應的偏見,融化周圍環境中的“堅冰”

3. 支持孩子投身各種社會活動,直面各種可能存在的“刻板效應”,讓孩子親身去感知並學會處理

4. 堅持“不放棄”原則,悉心陪伴孩子走出“刻板效應”,用自己的愛暖化孩子的心靈

同為父母,一起學習,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