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为清朝续了命?为何说没有列强侵略清朝反而会更早灭亡?

静夜史


我们都知道,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清朝末期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屈辱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不单单遭受了西方列强军事上的入侵,还有经济和文化上的入侵。那么也有人会问,如果没有列强的侵略,大清王朝能延续至今或是延缓灭亡时间吗?答案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列强的入侵的话,清朝反而会更早的灭亡。

“天朝上国”这个说法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时至今日我们仍会开玩笑的以“天朝上国”来自称。不过在清朝中早期,尤其是从康熙到乾隆的这一百多年中,此时期的中国可谓是真正的“天朝上国”。那时候的中国经济繁荣,雄视世界。可惜自乾隆之后,尤其是受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便不可逆转的开始走向了下坡路。经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强,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所以急需进行商品输出,自然便盯上了固步自封却地大物博的中国,便有了后来一系列的侵略。说是侵略,其实也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它使得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另一方面它也为逐渐落后于世界的中国带来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思潮”。

清朝与明朝其实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明朝国祚276年,清朝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开始,正好也是276年,除此之外清朝还延续了许多明朝的制度,就是所谓的清承明制。历代王朝的覆灭大都离不开天灾人祸,除了统治阶层内部腐朽外,更少不了农民起义不断。纵观明清历史,末期皆是起义纷纷,其中相对出名的,明朝有李自成,清朝有太平天国。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最后都发展成了燎原之势,震荡了王朝统治的根基。李自成更是直接推翻了崇祯皇帝的统治,而太平天国却被中西势力联合绞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列强侵略中国,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朝的统治,否则清朝可能在各种不断的起义中便被推翻了。

列强入侵中国的目的只是为了进行商品输出,从而获取利益,并没有想要推翻清朝。虽然列强的入侵削弱了清廷的统治,战败的赔款也极大的增加了财政支出。但是正是由于列强的入侵,一定程度上的转移了社会矛盾,并且通过往来贸易和技术引进,促进了国内经济和技术的短期发展,也使得清廷间接的增加了一部分财政收入。

除此之外列强想要获取更大的利益,就需要一个稳固的社会环境,自然是积极维护清廷的统治。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列强确确实实为清朝续了命,没有列强的侵略,或许清朝会更快的走向灭亡。

综上所述,列强的入侵某种程度上延缓了清朝灭亡的时间,可清朝的灭亡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今的我们必要铭记那段被侵略的屈辱历史,奋发图强,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邓海春


列强从1840年入侵满清以来,没有消灭清朝,只是把清朝当做一个代理人来的扶持,在小的范围来看,列强没有干掉清朝,反而让清朝做列强的代理人,似乎达到以华治华保住了列强的利益,既然这条狗听话好用,那就做多几年吧,因此满清得以续命继续当列强的走狗。但是从大的范围来看,列强的入侵,加速了清朝的腐化堕落,让民众清醒认识到满清腐败软弱无能,满清是列强压榨民众的一条狗,不会为国家民族利益考虑,所以民众很清醒,只有干掉满清才有希望,因此才有此起彼伏的革命党起义,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列强之所以没有干掉清朝,还不是为了让清朝做自己的一条狗,去剥削民众的财富和扩大市场,掠夺原材料嘛!清朝这条狗还听话,所以列强就让清朝继续统治中国。当然清朝也很奸诈,总是有意无意的把民众的仇恨从自己身上引到列强身上,由当初的民族矛盾转到对外矛盾下来。开始民众还是被蒙蔽了,义和团运动不就是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号嘛,当然义和团最后还不是被出卖了,列强一强硬,八国联军攻入故宫,慈禧逃跑,后来签订《辛丑条约》清朝赔款几亿两白银,这赔款的担子全压在了民众身上。而那以后,清朝就完全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步,满清完全就是列强的走狗罢了,它借着列强撑腰,拼命压榨老百姓,把钱交给了列强,自己也留了部分。列强的控制,反而让清朝当权者更腐化无能,对百姓是往死里剥削,对洋人是卑躬屈膝,一副走狗模样,为了讨好洋人,什么割地赔款都是轻的。满清的腐化无能自私自利,让民众彻底清醒了,相对于赶跑洋人,干掉清朝这个狗腿子成功率大的多,清朝这么软弱无能,只要推一推就倒了,因此各地的革命党推翻清朝的起义不断,清朝当权者头疼不已,没有能力去镇压,去求列强吧,列强变态中立,反正清朝这条狗没用就没用了,换个代理人也许更好。走投无路的清朝为了安抚大家,搞个什么“君主立宪”委员会,结果里面的人几乎全是满人,这下子,大家都明白了,清王朝真是自私自利透顶,什么国家民族大义都是虚的,这样的王朝还有存在的必要吗?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满清终于灭亡了!



列强的入侵说到底是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就像一个大公司,列强是董事长,清朝是经理人。懂事长才不管你员工死活,能为我赚钱就好了,而经理为了讨好董事长,就拼命压榨员工,结果员工爆动,爆揍了经理人,董事长为了安抚员工,把清朝这个经理炒掉,换一个好点的经理人。后来经理和员工一起把董事长给干掉了,自己开公司当老板多好啊!所以说清朝只不过是列强随时可以牺牲的棋子,听话了,就让你多活几年,不听话的话,随时让你完蛋,而清朝无能统治不了国家,最后被革命党推翻也是很正常的事!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先说是不是,然后再问为什么?

列强为清朝续命这个命题是伪命题,是不成立的。

清王朝是中国传统的封建政治达到顶峰的状态。在清朝,以往困扰封建统治的外戚专权、宦官专政、权臣凌主等各种问题都没有出现,宗室内部也没有发生过公开的武装叛乱。因为愚民政策的成功实施,农民起义得不到知识分子的加入和支持而始终不成气候。所以,虽然清王朝内部各种问题不断,如天理教、白莲教等武装叛乱也接连不断,但清朝的统治依然稳如磐石。



在清王朝统治危机尚没有到来时,两广地区因土客矛盾产生的太平天国起义闹到了席卷14个省,极大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这是清王朝立国300年来最大的一次王朝危机,然而,太平天国早在1856年就早早地消磨了锐气,而且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太平天国简直是要把民族解放、宗教革命、武装起义、文化革命等一齐做了,而洪杨们不管是领袖魅力还是施政水平,显然还达不到到这样的高度,因此,太平天国沦为了一个不可能取代清朝统治地位的流寇政权。

然而,此后的清王朝因为战争的洗礼,导致全国经济政治秩序的彻底洗牌,从而再次焕发了生机,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清王朝的统治将会正常进行下去。

中国的王朝周期律,其根本性的问题在于“马尔萨斯陷阱”。即是我们经常说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说,因为土地等财富在农业社会的生产关系里,不可能存在突然性的大范围的增产,随着人口的增加,财富不断的被稀释,越来越多的人会因为吃不饱饭,从而揭竿而起,斩木为兵。一个不能让老百姓吃饱肚子的政权的统治合法性危机因此发生。

然而,在清王朝,导致这个经济因素出现的概率却被消除了,为什么呢?

因为明朝末年,从美洲和菲律宾引入的耐旱农作物,如马铃薯、玉米等,在全国范围,尤其是西北地区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使得这些土地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给了老百姓一口活命的粮食。

另外,在清王朝统治者内部,由于清王朝执行的是一套比较严格的封爵制度,而且清王朝作为军事殖民政权,他也没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扶持起自己统治基本盘,清王朝的土地兼并状况比起以往的封建王朝,得到了一定的抑制。以满清晚期四万万人口,来供养几百万的旗人,对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而言,都是能够接受的代价维持着社会稳定。

更为重要的是,满清统治者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实现了民族和解,这有两个方面的体现。一个是汉民族的抵抗高潮没有形成有效的打击,反而损失了大量的民族精英,最后逐渐接受了新的秩序,因为人总是要吃饭过日子的。一个是满清政府他实现了汉民族很大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于秩序稳定的最基本的政治诉求,成为了汉民族知识分子认可的正统政权。因此,满清政府统治合法性的危机也得到了解决。

(太平天国起义)

满清的愚民政策,使得全国老百姓变成了一群只会耕作的农业奴隶,使他们失去了独立的个人意志,也失去了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所以为什么孙中山这样的革命者,即使失败了,他们也依然伟大呢?

他们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为什么黄花岗72烈士明明失败了却在中国革命史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为正是这72个烈士,他们本来就是富二代、官二代,他们不愁吃喝,但是他们却选择与清王朝作对,反抗腐朽反动的殖民统治,追求自由、民主的新秩序,而这代表的满清统治阶级的政治破产。这帮年轻人,让老于世故的老一辈感到了政治理念、文化理念的脆弱,从而让位于新生的政治秩序。

正是这些人,打破了满清统治者“以利禄驱众”的统御之术。他们让人们知道,除了利益之外,还有价值更高的自由、民主和尊严。他们是在用鲜血浇灌了民族精神的种子,用生命作为土壤孵化自由民主的价值观。

这才是让满清可怕的所在。人可以杀绝,但精神杀不死。当人们在想为什么林觉民这样的人也成了革命党的问题时,革命就已经在酝酿了。

西风东渐,都是因为列强的存在,使得铁板一块的满清统治裂开了一条缝隙,让中国更多的有识之士走出国门,看到了国外的变化而产生的民族自由解放运动。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列强的出现才导致了满清统治的彻底解体。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那么又为什么说是列强的存在,才使得满清王朝得以续命呢?

所以,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

一、列强的出现使得满清天朝上国的尊严荡然无存,满清统治者的道统和正统的合法性被质疑。

当一个一直被视为天之骄子的民族,突然沦为人人可宰割的东亚病夫的时候,满清统治者的合法性就破产了。为了能够重新塑造合法性,满清统治者,必须与时俱进、改弦更张,而不能冥顽不灵。因此,列强的出现,等同于促使满清统治者开启民智,中国近代化实际上是在晚清末期开始的。也因为如此,满清统治者主动顺应了世界历史的大潮流,才得以续命。

二、满清统治者能够继续存活下去,除了政权合法性被重新塑造以外,还有满清统治者借助于西方的先进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成功的使得政府统治的效率大大增加。最突出的表现,即使政府的税收得到增加。

在宣统元年,有一个英国人去世了,这个人叫罗伯特.赫德。满清统治者给这位赫德颁发了勋章,给她的封赏之厚,历代罕见。满清为什么对这样一个英国人表达了如此情深义重呢?

这是因为支撑满清后期统治的经济基础是来自海关的税收收入,到晚期已经占到了满清统治者年收入的24.35%。海关收入年入2000多万两白银,成为满清统治者镇压民乱的军费、开办洋务运动的启动资金。在甲午战争之后满清统治者又利用海关收入重新建设了新军,不过,这次,建设的新军要了清王朝的命。


(罗伯特.赫德也贪污)

正是由于比较充沛的经济收入作为基础满清统治者才有可能在洋务运动和镇压叛乱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满清统治者得以续命。

三、列强的出现给满清统治者的续命,是因为满清已经逐渐成为英国和法国等列强的在华利益代言人。在19世纪末,英法列强逐渐从工业帝国变成了金融帝国。这一现象就导致了满清统治者可以以有限的代价来争取更多的资金用于维稳。比如以海关收入做抵押,到四国银行去贷款。有道是债多了不愁,满清欠他们钱,他们就得维持清王朝的命,不然就亏的底儿掉。



庚子拳乱后,列强本来要杀慈禧太后,后来意识到大清王朝还有可以利用的价值,就留下了太后的命,达成了4.5亿两银子的赔偿。慈禧太后说的那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简直是比儿皇帝还儿皇帝。

当慈禧太后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满清统治者的政治合法性就全部失去了,他们变成了一个不值得人们再去寄予希望的政权。革命党开始在全国各地频繁地发生革命起义。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并不是说因为列强的存在才导致了满清王朝可以续命。

恰恰相反,如果没有列强的存在,满清统治者依旧按照中国传统的政治伦理继续统治下去,参考现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中国的结局极有可能如印度一样,刹帝利阶层是满清统治者,而大量的汉人只能作为第三层、第四层的奴隶来存在。

列强的出现,给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伦理一个新的出路,不管是资本主义的还是共产主义的。中国人终于在封建统治的道路之外有了更多的选择。在

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完成,也是因为新政权建立在承认列强帝国主义在华特殊利益的前提下,保证了列强在中国发生革命战争的时候,处于中立状态。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完成的原因则是在于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传统意义上的殖民帝国体系崩溃,中国人又以勃兴的力量击败了了外国军的干涉。

(跨过鸭绿江)

所谓天佑中华,即是如此。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人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更有来自于国际社会局势的波诡云橘。中国人在那个多事之秋把握住了机会,成功实现了翻身当家做主人,中华民族得以复兴。

而这些与列强与满清他们的之间的关系又有多大呢?


而知而行的历史


西方列强的入侵,确实在客观上起到了为清王朝续命的作用。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看法,供大家探讨。

1,西方列强的入侵,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满清政府向西方列强学习的愿景。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向西方学习,但确实在客观上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清政府的统治。

2,西方列强的入侵,在很大程度上转移了国内人民的注意力和对清政府的不满情绪。中国民族在面对强敌外侮的时候,总是能够极大的激发华夏儿女的爱国情操,甚至很多民众不仅不反抗满清政府,还自发协助满清政府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例如,义和团运动。

3,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并使得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但是,面对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西方列强始终很难建立起来一套有效统治中国的方式方法,并且逐渐认识到满清政府尽管腐朽不堪,但是仍能够有效的统治中国,所以西方列强在中国推行了“以华制华,以华治华”的侵略策略,扶植满清政府成为他们侵略中国的代言人,这种一致的利益关系,使得西方列强不得不维护、维系满清政府的统治,以便达到更好侵略中国的目的。

综上所述,西方列强的入侵,确实在客观上起到了为满清王朝续命的历史作用。





随意-D


列强名为清朝续命,实则以华治华,维护其在中国的核心利益罢了.没有列强侵略,清朝会亡,会在农民起义浪潮中灭亡,但因为我们强大的文化根基,绝不可能沦落到任人摆布,半殖民状态.

首先,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的出发点是寻求更大的贸易,接着是摆脱贸易的逆差追求贸易的顺差,最好是能实现以华治华,长期维护既得利益的目的。

举列:帮忙打击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七国联军分华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所有的这些事看起来出钱出力,都不是白给的,钱是外国银行高利贷的,派兵也只是协助震场子,最重要的是列强坚信只有统一的市场才能有更好的商品流通,还不如趁此机会一石二鸟帮你扫清内乱获得好处,同时换得一个更大的市场。

为啥列强不侵略清也会亡呢, 查看中国历史进程你会发现一个有规律的数据,但凡大一统的王朝都接近300年的样子,客观的分析我们发现大一统都是打仗打出来的,每打一次几百万人不见了,战死的,饿死的,逃亡的,国君新上台第一件事就是休养生息,奖励耕种,免除赋税,鼓励生育.可是你会发现皇帝后代到刘备那辈都只剩下卖草鞋的命,你刀耕火种的多生几个最后不得要饭,流寇,造反?封建社会是农耕文明,土地就是命,不像我们今天有那么多的商业模式,14亿人放到古代农耕,换普京的话说就是你行你上,反正我不行。

列强侵华与否中国都不会亡,有的只是朝代更替,列强侵华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不管是经济上,领土上还是民族精神上,同时也被迫卷入近代的文明中来,就如拿破仑的那句话中国是只沉睡的雄狮,没事不要去打扰他,希望他永远也不要醒来.

回望过去,100年的耻辱,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铭记,展望明天,我们的国家是最安全的,国力蒸蒸日上,我相信每个人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感谢100年前的列强大开了我们的大门,感谢先烈和我们继往开来的付出,明天会更好.


逍遥湖畔崽


满清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原为明朝的统治范围。后来反明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在李自成灭掉明朝之后,入关平贼。由地方割据势力发展成为中央政府。

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源自3000多年前“肃慎”, 汉-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隋唐称“靺鞨”,辽金时期称“女真”,辽书中也作“女真”。灭掉北宋的金国就是女真族建立的。

元朝以后,女真族一直居住东北地区。明朝初期,女真族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明初在今中国东北一带设立奴儿干都司及远东指挥使司来管理东北,女真各部皆臣服于明朝。

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出身于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袭封为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东海女真部,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曰大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定都于赫图阿拉。为清朝的前身。

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公布“七大恨”的讨明檄文,开始公开起兵反明。

1635年(明崇祯九年),清太宗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1636年,清降服漠南蒙古,清太宗皇太极称帝且改“金”国号为“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元崇德。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陷北京,明朝崇祯帝自杀于皇城后的景山。明亡。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大顺政权。明朝山海关大将吴三桂夹在农民军和清军中间腹背受敌,迫于形势邀请摄政王多尔衮入关“平贼”。联军打败大顺军。李自成军一路南撤。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迁都北京。清朝由地方割据政权上升为全国性的中央政权。

清朝自1636年建立,1644年成为全国性的中央政权,至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授权袁世凯建立中华民国。共历十二帝,入关后传十帝。从1644年成为中央政权算起,享国268年。是元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清朝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鼎盛时领土达1300多万平方公里(不含附属国领土面积)。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1840年之后,中国遇到了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内忧外患,清朝前后有四次大变革或变革的尝试:太平天国后的变法自强,戊戌前后的维新,义和团事件后的新政,1910-1911年的请开国会运动,都是中国和列强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加上丢失领土乃至亡国的危机感,激发了统治集团和民间变革图存的意识。

19世纪,皇族和满汉大臣的共同利益是保护江山不变色:内不被民众推翻,外免被外国占领。

改革共识是挨打逼出来的。保位子的私利则是改革的阻力。真正导致清朝改革失败的最大原因是皇族不肯放弃特权。皇族最大的私利是保住皇位和专制权力。

宪政必须在保障公民自由、实行民主基础上以分权制约政府权力。1911年5月,清政府却以实行内阁制为名,进一步把大权集中到皇族手上。

第一,组织皇族内阁,减少汉族官员人数,加强集权专制。1911年5月8日,他们先后颁发几道关于组织内阁的圣旨,分别任命内阁总理大臣、2位内阁协理大臣和10位各部大臣,组成所谓责任内阁。13人中,汉族4人,蒙古族1人,满族8人,其中皇族又占了5位。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比较开明但以贪婪和颟顸著称;度支部大臣载泽等三人居然是20来岁的皇族,德与才都无法服众。舆论称之为皇族内阁。

第二,收兵权。除其他措施外,竟让毫无实际军事经验的20来岁的皇族毛头小伙子荫昌、载洵分别出任陆军、海军大臣。而在新练陆军中最有威望和实际权力的袁世凯则被迫退休,回乡“养病”。

拒绝在1911年召开国会和皇族内阁上台后,立宪派绝望了。他们转向与革命派结盟。由于他们在知识阶层和工商界中有巨大影响,在各省谘议局中占据优势和领导地位,同时有自己的武装——各城市的商团,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推动了各省纷纷宣告“独立”,并维护了过渡期的治安。但他们没有成为革命派,对革命派后来一些错误的举措是坚决抵制的。准确地说,他们一直是辛亥革命前后的稳健力量。

最终一个偶然事件引发的辛亥革命,导致了中国各种势力重新洗牌。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下诏袁世凯组建中华民国,清朝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终止。也就是说中华民国是清宣统帝退位时授权袁世凯建立的。

现在许多人仍然在重谈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实际上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清朝不是辛亥革命推翻的。中华民国是当时中国的各派势力本着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相互妥协、互相理解,在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的情况下,谈出来的。

武昌起义爆发时,清政府已经成立了二十六镇新军。共有军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除此之外还有直隶混成旅,其中江南、江北、安徽、江西、河南、浙江等各个地区总计14师、18旅、4团、1禁卫军。另外还有巡防营兵力共计276981人,使用的武器也都可以,全都是毛瑟枪,再加上八旗军兵力225000人以及绿营兵133000人,总体来说清政府当时至少还有百万军队。实力并没有得到极大削弱。

同盟会只是一个松散性的联盟,不论财政上,还是军事上,都没有消灭清廷的实力。而且当时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没有获得世界各国的承认。因此当时通过谈判能让清帝退位、建立共和是最好的结果。实践也证明,当时中国的各派势力本着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相互妥协、互相理解,最后在没有经过大规模流血的情况下,谈出了亚洲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共和国——中华民国。在这个过程中,隆裕皇太后功不可没。是她保证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权平稳过渡。使得中华民国成为清朝的法定继承者,继承了清朝的所有权力、责任、义务和版图。

辛亥革命实际上和孙中山无关。辛亥革命爆发时孙中山还在美国。孙中山之所以能够出任临时政府大总统,是因为黎元洪、黄兴坚辞不就。其实孙中山没有那么伟大,他的一切都是蒋介石给的。同盟会是由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领导的兴中会,黄兴、宋教仁、陈天华领导的华兴会,陶成章、章炳麟、蔡元培、秋瑾领导的光复会等组织构成的松散性联盟。由于出现两次倒孙风波,1910年6月孙中山拒绝宋教仁“整理党务”,声称“同盟会已取消矣”。而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则是由华兴会根据黄兴“发动兵运”的思想发起的,当时参加的主要是湖北的新军,是由黎元洪领导的。因此和孙中山没有关系。现在中国国民党的正统史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论,对孙中山的评价有点过高,对黄兴、宋教仁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点不妥,应该重新给与公正的评价。

蒋介石通过贬低黄兴、宋教仁,暗杀陶成章,否定袁世凯,将一个和辛亥革命无关之人,一个没有参与缔造中华民国之人,强行封为了“中华民国国父”(1940年)。这是不妥的。中华民国是清朝宣统帝退位,授权袁世凯组成的全国统一的政权,和南京那个由17省组成的临时政府,是两回事。因此袁世凯是中华民国的真正缔造者。

1912年1月1日革命党人十七省临时代表在南京成立具有地方割据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世界各国无人承认。所谓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向日本借款,筹备战事,也未能成功。而当清帝退位之后,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中华民国政府时,各国列强立即承认,并给与贷款支持。中华民国政府成为清朝的法定继承者,继承了清朝所有的责任、义务、权力,以及版图,保证了中国领土完整和统一。

  

  


伯乐公


首先从列强的角度来说。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列强为了寻求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需的原料产地和商品与资本市场,不断发动对亚非拉落后国家与地区的侵略扩张,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从鸦片战争以后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反封建社会。中国的国情与其他东方国家不同,一个是疆域辽阔,再一个是人口众多且人民反抗尤为强烈,所以即便是八国联军侵华,也不能实现它们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当时联军统帅瓦德西哀叹:“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在这种情况下,列强不得不采取以华制华的策略,扶持清政府作为它们的代理人和工具,实现对中国的间接统治。其实,在面对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时候,列强实际上很多时候也是站在清政府一边的,比如与清政府联合镇压天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

其次,从清政府的角度来说。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也是迫使请政府自我调整的契机。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力图挽救统治危机、巩固统治秩序。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睁眼看世界、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开展了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军、推动新式教育、办理近代外交,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又开展了清末新政。这些活动从客观上都增强了清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延缓了清政府灭亡的时间。

综上所述,如果说列强的侵略为清政府续命,那也是出于以华制华策略的需要。此外,清政府自身的调整与变革也是重要的原因。


品味通鉴


列强为什么要帮助清朝?从1840开始一直到清朝覆灭,列强和清朝的关系战战和和,打打停停,列强甚至占领了首都北京,灭掉清朝是有可能的。但为什么列强们不灭了清朝后像在世界其他地方那样建立殖民地,反而在还帮助清朝?

中国地大物博,对列强们来说,那就是一块财富圣地,除了银子多,还有他们工业生产的各种资源。但是,与世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中国人口多,圈地是容易的(列强多,对一方独大也看不惯),但管理那么多人就太难了,他们也没有那么多人可以完全制服自古就高傲的文明人(对外国夷人看不起的传统),还有很多原因让列强选择维持清朝的统治。

清朝对列强来说就是一只顺服的羊,不服了就打到服。清朝和列强签订了那么多条约,关系到它们的利益。赔款、租界割地、通商贸易、最惠国待遇等等,那是他们辛辛苦苦打来的。清朝灭亡了,或是新政权不承认之前的条约,那谁来维持他们的在华利益?

太平天国占领南京时,势头正大,清朝岌岌可危,列强便跑到南京,偷偷商议如果太平天国承认与清朝签订的条约,便援助太平天国。但太平天国不答应,让面对它们认为无可救药的满清很为难,直到满清遏制住了起义军,它们的在华利益才得以继续维持。


朕惊历史


八国联军侵华,加速了大清王朝的灭亡,怎么能说是为大清续命呢?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慈禧出逃。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权威彻底沦丧,这为大清的灭亡埋下了重要伏笔。

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犯下累累罪行。不仅使普通百姓遭受劫难,连皇亲国戚、高官达贵也无一幸免,同治皇后的父亲崇绮一家,不堪妻女被辱,全家自尽。这些暴行极大得引起了社会各阶层对大清无能的不满和愤慨,人们对朝廷的依赖渐渐消弱并倾向其他政治力量,社会加剧分裂。

1901年9月7日。清王朝与列强签署了《辛丑条约》,清廷向各国赔偿共计4亿5千万量白银。大清国库空虚,百姓生活举步维艰,巨额赔偿不但摧毁了大清的经济命脉,更让整个社会,陷入不可逆转的跌荡状态。

清廷权利的弱化和经济的崩溃,促使汉民族领导的政治力量愈渐强大。为后来的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所以,《辛丑条约》的签订,虽然保住了清廷的统治地位,但列强的这次入侵,却是直接加速了清朝的灭亡,这是毋庸置疑的。至于为清朝续命一说,纯属歪理邪说,不知来自何方神圣之口。


青史精蕴


自1840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东西方列强借此在中国攫取了太多的利益,也给广大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是一段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深感屈辱的历史。但是,有人说,因为东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反而延续了清王朝的寿命,这是为什么呢?

一、客观与世界接轨,学习新事物,运用新事物

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以祝寿为名访华,向乾隆皇帝进献了很多西方工业革命后新的工业成果,希望能与大清通商贸易。但是乾隆皇帝自诩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拒绝了英国人的要求。结果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惨败,割地赔款。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居然发现67年前马嘎尔尼送给清朝皇帝的礼物居然没有开封,依然堆放在圆明园的库房里,其中里面就有当时西方最先进的新式火器。

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刺激,清朝统治者也被动的开始了解西方,学习西方。其中,尤以同治中兴时期的洋务运动为代表。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建造了一系列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机器制造局等。北洋水师也曾一度为“亚洲最强大之水师”。对这些新事物的学习和运用,客观上在一定程度增加了清政府对国家和百姓的掌控和统治力度。

二、转嫁国内矛盾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古代政权的更迭,有一定的历史规律性。强大的大一统王朝,如汉、唐、明等,享国不过300年必有动乱。清朝自1644年顺治入关,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也已经200多年了。政治僵化,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如果没有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中国内部,白莲教起义、捻军、太平军、义和团等反对现状,要求以武力反抗的军事集团,都有可能使清朝灭亡。但因为西方列强对中国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侵略,使得与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上升,国内阶级矛盾下降。比如,义和团运动,就是因为西方传教士深入基层,在经济、政治上都有一定特权,又有文化上的冲突,最终激起山东、直隶等地百姓的反抗,最终酿成一场规模浩大的反帝运动。

三、利益驱使列强支持清王朝

其实,西方列强最初来到中国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获取经济利益,可以通过平等的方式。在清朝后期,国力衰微,西方列强就通过军事政治手段,通过不平等的方式来攫取利益。西方列强希望在中国有一个能维护自己的利益的政权做代理人。太平天国时期,因为太平天国自称也是信“上帝”的,在上海的西方人曾跟洪秀全等人有过接触,希望了解这个可能将来是中国合法政府,和欧洲有着同样信仰的政权。但最终结果是,西方人了解到,太平天国的“拜上帝会”纯粹是被一帮对基督教义一知半解的无知之人随意篡改的,不伦不类的宗教。所以,欧洲人的军舰和洋枪队都在军事和政治上站在一起,镇压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同样因为八国联军的联合入侵和清政府的倒戈,而最终失败。

欢迎各位读者关注、点赞、收藏、转发。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共同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