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強為清朝續了命?為何說沒有列強侵略清朝反而會更早滅亡?

靜夜史


我們都知道,清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清朝末期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最為屈辱的一段時間。在這段時期中,中國不單單遭受了西方列強軍事上的入侵,還有經濟和文化上的入侵。那麼也有人會問,如果沒有列強的侵略,大清王朝能延續至今或是延緩滅亡時間嗎?答案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列強的入侵的話,清朝反而會更早的滅亡。

“天朝上國”這個說法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時至今日我們仍會開玩笑的以“天朝上國”來自稱。不過在清朝中早期,尤其是從康熙到乾隆的這一百多年中,此時期的中國可謂是真正的“天朝上國”。那時候的中國經濟繁榮,雄視世界。可惜自乾隆之後,尤其是受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國便不可逆轉的開始走向了下坡路。經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西方列強,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所以急需進行商品輸出,自然便盯上了固步自封卻地大物博的中國,便有了後來一系列的侵略。說是侵略,其實也有其兩面性,一方面它使得中國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另一方面它也為逐漸落後於世界的中國帶來了一些“先進的技術和思潮”。

清朝與明朝其實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明朝國祚276年,清朝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開始,正好也是276年,除此之外清朝還延續了許多明朝的制度,就是所謂的清承明制。歷代王朝的覆滅大都離不開天災人禍,除了統治階層內部腐朽外,更少不了農民起義不斷。縱觀明清歷史,末期皆是起義紛紛,其中相對出名的,明朝有李自成,清朝有太平天國。我們可以發現,兩者最後都發展成了燎原之勢,震盪了王朝統治的根基。李自成更是直接推翻了崇禎皇帝的統治,而太平天國卻被中西勢力聯合絞殺。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列強侵略中國,可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清朝的統治,否則清朝可能在各種不斷的起義中便被推翻了。

列強入侵中國的目的只是為了進行商品輸出,從而獲取利益,並沒有想要推翻清朝。雖然列強的入侵削弱了清廷的統治,戰敗的賠款也極大的增加了財政支出。但是正是由於列強的入侵,一定程度上的轉移了社會矛盾,並且通過往來貿易和技術引進,促進了國內經濟和技術的短期發展,也使得清廷間接的增加了一部分財政收入。

除此之外列強想要獲取更大的利益,就需要一個穩固的社會環境,自然是積極維護清廷的統治。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列強確確實實為清朝續了命,沒有列強的侵略,或許清朝會更快的走向滅亡。

綜上所述,列強的入侵某種程度上延緩了清朝滅亡的時間,可清朝的滅亡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如今的我們必要銘記那段被侵略的屈辱歷史,奮發圖強,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鄧海春


列強從1840年入侵滿清以來,沒有消滅清朝,只是把清朝當做一個代理人來的扶持,在小的範圍來看,列強沒有幹掉清朝,反而讓清朝做列強的代理人,似乎達到以華治華保住了列強的利益,既然這條狗聽話好用,那就做多幾年吧,因此滿清得以續命繼續當列強的走狗。但是從大的範圍來看,列強的入侵,加速了清朝的腐化墮落,讓民眾清醒認識到滿清腐敗軟弱無能,滿清是列強壓榨民眾的一條狗,不會為國家民族利益考慮,所以民眾很清醒,只有幹掉滿清才有希望,因此才有此起彼伏的革命黨起義,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列強之所以沒有幹掉清朝,還不是為了讓清朝做自己的一條狗,去剝削民眾的財富和擴大市場,掠奪原材料嘛!清朝這條狗還聽話,所以列強就讓清朝繼續統治中國。當然清朝也很奸詐,總是有意無意的把民眾的仇恨從自己身上引到列強身上,由當初的民族矛盾轉到對外矛盾下來。開始民眾還是被矇蔽了,義和團運動不就是打出了“扶清滅洋”的旗號嘛,當然義和團最後還不是被出賣了,列強一強硬,八國聯軍攻入故宮,慈禧逃跑,後來簽訂《辛丑條約》清朝賠款幾億兩白銀,這賠款的擔子全壓在了民眾身上。而那以後,清朝就完全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步,滿清完全就是列強的走狗罷了,它藉著列強撐腰,拼命壓榨老百姓,把錢交給了列強,自己也留了部分。列強的控制,反而讓清朝當權者更腐化無能,對百姓是往死裡剝削,對洋人是卑躬屈膝,一副走狗模樣,為了討好洋人,什麼割地賠款都是輕的。滿清的腐化無能自私自利,讓民眾徹底清醒了,相對於趕跑洋人,幹掉清朝這個狗腿子成功率大的多,清朝這麼軟弱無能,只要推一推就倒了,因此各地的革命黨推翻清朝的起義不斷,清朝當權者頭疼不已,沒有能力去鎮壓,去求列強吧,列強變態中立,反正清朝這條狗沒用就沒用了,換個代理人也許更好。走投無路的清朝為了安撫大家,搞個什麼“君主立憲”委員會,結果裡面的人幾乎全是滿人,這下子,大家都明白了,清王朝真是自私自利透頂,什麼國家民族大義都是虛的,這樣的王朝還有存在的必要嗎?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滿清王朝,滿清終於滅亡了!



列強的入侵說到底是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就像一個大公司,列強是董事長,清朝是經理人。懂事長才不管你員工死活,能為我賺錢就好了,而經理為了討好董事長,就拼命壓榨員工,結果員工爆動,爆揍了經理人,董事長為了安撫員工,把清朝這個經理炒掉,換一個好點的經理人。後來經理和員工一起把董事長給幹掉了,自己開公司當老闆多好啊!所以說清朝只不過是列強隨時可以犧牲的棋子,聽話了,就讓你多活幾年,不聽話的話,隨時讓你完蛋,而清朝無能統治不了國家,最後被革命黨推翻也是很正常的事!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先說是不是,然後再問為什麼?

列強為清朝續命這個命題是偽命題,是不成立的。

清王朝是中國傳統的封建政治達到頂峰的狀態。在清朝,以往困擾封建統治的外戚專權、宦官專政、權臣凌主等各種問題都沒有出現,宗室內部也沒有發生過公開的武裝叛亂。因為愚民政策的成功實施,農民起義得不到知識分子的加入和支持而始終不成氣候。所以,雖然清王朝內部各種問題不斷,如天理教、白蓮教等武裝叛亂也接連不斷,但清朝的統治依然穩如磐石。



在清王朝統治危機尚沒有到來時,兩廣地區因土客矛盾產生的太平天國起義鬧到了席捲14個省,極大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這是清王朝立國300年來最大的一次王朝危機,然而,太平天國早在1856年就早早地消磨了銳氣,而且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太平天國簡直是要把民族解放、宗教革命、武裝起義、文化革命等一齊做了,而洪楊們不管是領袖魅力還是施政水平,顯然還達不到到這樣的高度,因此,太平天國淪為了一個不可能取代清朝統治地位的流寇政權。

然而,此後的清王朝因為戰爭的洗禮,導致全國經濟政治秩序的徹底洗牌,從而再次煥發了生機,在不出意外的情況下,清王朝的統治將會正常進行下去。

中國的王朝週期律,其根本性的問題在於“馬爾薩斯陷阱”。即是我們經常說的“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意思是說,因為土地等財富在農業社會的生產關係裡,不可能存在突然性的大範圍的增產,隨著人口的增加,財富不斷的被稀釋,越來越多的人會因為吃不飽飯,從而揭竿而起,斬木為兵。一個不能讓老百姓吃飽肚子的政權的統治合法性危機因此發生。

然而,在清王朝,導致這個經濟因素出現的概率卻被消除了,為什麼呢?

因為明朝末年,從美洲和菲律賓引入的耐旱農作物,如馬鈴薯、玉米等,在全國範圍,尤其是西北地區得到大面積的推廣,使得這些土地的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給了老百姓一口活命的糧食。

另外,在清王朝統治者內部,由於清王朝執行的是一套比較嚴格的封爵制度,而且清王朝作為軍事殖民政權,他也沒有必要在全國範圍內扶持起自己統治基本盤,清王朝的土地兼併狀況比起以往的封建王朝,得到了一定的抑制。以滿清晚期四萬萬人口,來供養幾百萬的旗人,對於統治者與被統治者而言,都是能夠接受的代價維持著社會穩定。

更為重要的是,滿清統治者在相當程度上已經實現了民族和解,這有兩個方面的體現。一個是漢民族的抵抗高潮沒有形成有效的打擊,反而損失了大量的民族精英,最後逐漸接受了新的秩序,因為人總是要吃飯過日子的。一個是滿清政府他實現了漢民族很大一部分知識分子對於秩序穩定的最基本的政治訴求,成為了漢民族知識分子認可的正統政權。因此,滿清政府統治合法性的危機也得到了解決。

(太平天國起義)

滿清的愚民政策,使得全國老百姓變成了一群只會耕作的農業奴隸,使他們失去了獨立的個人意志,也失去了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所以為什麼孫中山這樣的革命者,即使失敗了,他們也依然偉大呢?

他們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把不可能變為了可能。

為什麼黃花崗72烈士明明失敗了卻在中國革命史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因為正是這72個烈士,他們本來就是富二代、官二代,他們不愁吃喝,但是他們卻選擇與清王朝作對,反抗腐朽反動的殖民統治,追求自由、民主的新秩序,而這代表的滿清統治階級的政治破產。這幫年輕人,讓老於世故的老一輩感到了政治理念、文化理念的脆弱,從而讓位於新生的政治秩序。

正是這些人,打破了滿清統治者“以利祿驅眾”的統御之術。他們讓人們知道,除了利益之外,還有價值更高的自由、民主和尊嚴。他們是在用鮮血澆灌了民族精神的種子,用生命作為土壤孵化自由民主的價值觀。

這才是讓滿清可怕的所在。人可以殺絕,但精神殺不死。當人們在想為什麼林覺民這樣的人也成了革命黨的問題時,革命就已經在醞釀了。

西風東漸,都是因為列強的存在,使得鐵板一塊的滿清統治裂開了一條縫隙,讓中國更多的有識之士走出國門,看到了國外的變化而產生的民族自由解放運動。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說,列強的出現才導致了滿清統治的徹底解體。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那麼又為什麼說是列強的存在,才使得滿清王朝得以續命呢?

所以,看待問題的視角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

這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解釋。

一、列強的出現使得滿清天朝上國的尊嚴蕩然無存,滿清統治者的道統和正統的合法性被質疑。

當一個一直被視為天之驕子的民族,突然淪為人人可宰割的東亞病夫的時候,滿清統治者的合法性就破產了。為了能夠重新塑造合法性,滿清統治者,必須與時俱進、改弦更張,而不能冥頑不靈。因此,列強的出現,等同於促使滿清統治者開啟民智,中國近代化實際上是在晚清末期開始的。也因為如此,滿清統治者主動順應了世界歷史的大潮流,才得以續命。

二、滿清統治者能夠繼續存活下去,除了政權合法性被重新塑造以外,還有滿清統治者藉助於西方的先進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成功的使得政府統治的效率大大增加。最突出的表現,即使政府的稅收得到增加。

在宣統元年,有一個英國人去世了,這個人叫羅伯特.赫德。滿清統治者給這位赫德頒發了勳章,給她的封賞之厚,歷代罕見。滿清為什麼對這樣一個英國人表達瞭如此情深義重呢?

這是因為支撐滿清後期統治的經濟基礎是來自海關的稅收收入,到晚期已經佔到了滿清統治者年收入的24.35%。海關收入年入2000多萬兩白銀,成為滿清統治者鎮壓民亂的軍費、開辦洋務運動的啟動資金。在甲午戰爭之後滿清統治者又利用海關收入重新建設了新軍,不過,這次,建設的新軍要了清王朝的命。


(羅伯特.赫德也貪汙)

正是由於比較充沛的經濟收入作為基礎滿清統治者才有可能在洋務運動和鎮壓叛亂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滿清統治者得以續命。

三、列強的出現給滿清統治者的續命,是因為滿清已經逐漸成為英國和法國等列強的在華利益代言人。在19世紀末,英法列強逐漸從工業帝國變成了金融帝國。這一現象就導致了滿清統治者可以以有限的代價來爭取更多的資金用於維穩。比如以海關收入做抵押,到四國銀行去貸款。有道是債多了不愁,滿清欠他們錢,他們就得維持清王朝的命,不然就虧的底兒掉。



庚子拳亂後,列強本來要殺慈禧太后,後來意識到大清王朝還有可以利用的價值,就留下了太后的命,達成了4.5億兩銀子的賠償。慈禧太后說的那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簡直是比兒皇帝還兒皇帝。

當慈禧太后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滿清統治者的政治合法性就全部失去了,他們變成了一個不值得人們再去寄予希望的政權。革命黨開始在全國各地頻繁地發生革命起義。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並不是說因為列強的存在才導致了滿清王朝可以續命。

恰恰相反,如果沒有列強的存在,滿清統治者依舊按照中國傳統的政治倫理繼續統治下去,參考現在印度的種姓制度,中國的結局極有可能如印度一樣,剎帝利階層是滿清統治者,而大量的漢人只能作為第三層、第四層的奴隸來存在。

列強的出現,給了傳統的中國政治倫理一個新的出路,不管是資本主義的還是共產主義的。中國人終於在封建統治的道路之外有了更多的選擇。在

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之所以能夠完成,也是因為新政權建立在承認列強帝國主義在華特殊利益的前提下,保證了列強在中國發生革命戰爭的時候,處於中立狀態。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能夠完成的原因則是在於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傳統意義上的殖民帝國體系崩潰,中國人又以勃興的力量擊敗了了外國軍的干涉。

(跨過鴨綠江)

所謂天佑中華,即是如此。不僅僅是因為中國人捨生忘死的犧牲精神,更有來自於國際社會局勢的波詭雲橘。中國人在那個多事之秋把握住了機會,成功實現了翻身當家做主人,中華民族得以復興。

而這些與列強與滿清他們的之間的關係又有多大呢?


而知而行的歷史


西方列強的入侵,確實在客觀上起到了為清王朝續命的作用。下面就這一問題談談我的看法,供大家探討。

1,西方列強的入侵,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滿清政府向西方列強學習的願景。無論是出於何種原因向西方學習,但確實在客觀上推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這也在很大程度上維持了清政府的統治。

2,西方列強的入侵,在很大程度上轉移了國內人民的注意力和對清政府的不滿情緒。中國民族在面對強敵外侮的時候,總是能夠極大的激發華夏兒女的愛國情操,甚至很多民眾不僅不反抗滿清政府,還自發協助滿清政府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例如,義和團運動。

3,西方列強憑藉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並使得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但是,面對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中國,西方列強始終很難建立起來一套有效統治中國的方式方法,並且逐漸認識到滿清政府儘管腐朽不堪,但是仍能夠有效的統治中國,所以西方列強在中國推行了“以華制華,以華治華”的侵略策略,扶植滿清政府成為他們侵略中國的代言人,這種一致的利益關係,使得西方列強不得不維護、維繫滿清政府的統治,以便達到更好侵略中國的目的。

綜上所述,西方列強的入侵,確實在客觀上起到了為滿清王朝續命的歷史作用。





隨意-D


列強名為清朝續命,實則以華治華,維護其在中國的核心利益罷了.沒有列強侵略,清朝會亡,會在農民起義浪潮中滅亡,但因為我們強大的文化根基,絕不可能淪落到任人擺佈,半殖民狀態.

首先,列強打開中國的大門的出發點是尋求更大的貿易,接著是擺脫貿易的逆差追求貿易的順差,最好是能實現以華治華,長期維護既得利益的目的。

舉列:幫忙打擊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七國聯軍分華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所有的這些事看起來出錢出力,都不是白給的,錢是外國銀行高利貸的,派兵也只是協助震場子,最重要的是列強堅信只有統一的市場才能有更好的商品流通,還不如趁此機會一石二鳥幫你掃清內亂獲得好處,同時換得一個更大的市場。

為啥列強不侵略清也會亡呢, 查看中國歷史進程你會發現一個有規律的數據,但凡大一統的王朝都接近300年的樣子,客觀的分析我們發現大一統都是打仗打出來的,每打一次幾百萬人不見了,戰死的,餓死的,逃亡的,國君新上臺第一件事就是休養生息,獎勵耕種,免除賦稅,鼓勵生育.可是你會發現皇帝后代到劉備那輩都只剩下賣草鞋的命,你刀耕火種的多生幾個最後不得要飯,流寇,造反?封建社會是農耕文明,土地就是命,不像我們今天有那麼多的商業模式,14億人放到古代農耕,換普京的話說就是你行你上,反正我不行。

列強侵華與否中國都不會亡,有的只是朝代更替,列強侵華我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不管是經濟上,領土上還是民族精神上,同時也被迫捲入近代的文明中來,就如拿破崙的那句話中國是隻沉睡的雄獅,沒事不要去打擾他,希望他永遠也不要醒來.

回望過去,100年的恥辱,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捱打我們銘記,展望明天,我們的國家是最安全的,國力蒸蒸日上,我相信每個人都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感謝100年前的列強大開了我們的大門,感謝先烈和我們繼往開來的付出,明天會更好.


逍遙湖畔崽


滿清本來就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原為明朝的統治範圍。後來反明成為地方割據勢力,在李自成滅掉明朝之後,入關平賊。由地方割據勢力發展成為中央政府。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源自3000多年前“肅慎”, 漢-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靺鞨”,遼金時期稱“女真”,遼書中也作“女真”。滅掉北宋的金國就是女真族建立的。

元朝以後,女真族一直居住東北地區。明朝初期,女真族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後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明初在今中國東北一帶設立奴兒干都司及遠東指揮使司來管理東北,女真各部皆臣服於明朝。

1583年(明萬曆十一年),出身於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襲封為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併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稱汗,國號曰大金,史稱後金,年號天命,定都於赫圖阿拉。為清朝的前身。

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公佈“七大恨”的討明檄文,開始公開起兵反明。

1635年(明崇禎九年),清太宗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1636年,清降服漠南蒙古,清太宗皇太極稱帝且改“金”國號為“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元崇德。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陷北京,明朝崇禎帝自殺於皇城後的景山。明亡。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大順政權。明朝山海關大將吳三桂夾在農民軍和清軍中間腹背受敵,迫於形勢邀請攝政王多爾袞入關“平賊”。聯軍打敗大順軍。李自成軍一路南撤。隨後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遷都北京。清朝由地方割據政權上升為全國性的中央政權。

清朝自1636年建立,1644年成為全國性的中央政權,至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退位,授權袁世凱建立中華民國。共歷十二帝,入關後傳十帝。從1644年成為中央政權算起,享國268年。是元朝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清朝奠定了中國疆域的基礎,鼎盛時領土達1300多萬平方公里(不含附屬國領土面積)。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

1840年之後,中國遇到了千年未有之變局。面對內憂外患,清朝前後有四次大變革或變革的嘗試:太平天國後的變法自強,戊戌前後的維新,義和團事件後的新政,1910-1911年的請開國會運動,都是中國和列強社會發展水平差距很大,加上丟失領土乃至亡國的危機感,激發了統治集團和民間變革圖存的意識。

19世紀,皇族和滿漢大臣的共同利益是保護江山不變色:內不被民眾推翻,外免被外國佔領。

改革共識是捱打逼出來的。保位子的私利則是改革的阻力。真正導致清朝改革失敗的最大原因是皇族不肯放棄特權。皇族最大的私利是保住皇位和專制權力。

憲政必須在保障公民自由、實行民主基礎上以分權制約政府權力。1911年5月,清政府卻以實行內閣製為名,進一步把大權集中到皇族手上。

第一,組織皇族內閣,減少漢族官員人數,加強集權專制。1911年5月8日,他們先後頒發幾道關於組織內閣的聖旨,分別任命內閣總理大臣、2位內閣協理大臣和10位各部大臣,組成所謂責任內閣。13人中,漢族4人,蒙古族1人,滿族8人,其中皇族又佔了5位。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比較開明但以貪婪和顢頇著稱;度支部大臣載澤等三人居然是20來歲的皇族,德與才都無法服眾。輿論稱之為皇族內閣。

第二,收兵權。除其他措施外,竟讓毫無實際軍事經驗的20來歲的皇族毛頭小夥子蔭昌、載洵分別出任陸軍、海軍大臣。而在新練陸軍中最有威望和實際權力的袁世凱則被迫退休,回鄉“養病”。

拒絕在1911年召開國會和皇族內閣上臺後,立憲派絕望了。他們轉向與革命派結盟。由於他們在知識階層和工商界中有巨大影響,在各省諮議局中佔據優勢和領導地位,同時有自己的武裝——各城市的商團,在辛亥革命爆發後,推動了各省紛紛宣告“獨立”,並維護了過渡期的治安。但他們沒有成為革命派,對革命派後來一些錯誤的舉措是堅決抵制的。準確地說,他們一直是辛亥革命前後的穩健力量。

最終一個偶然事件引發的辛亥革命,導致了中國各種勢力重新洗牌。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統帝遜位,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下詔袁世凱組建中華民國,清朝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終止。也就是說中華民國是清宣統帝退位時授權袁世凱建立的。

現在許多人仍然在重談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實際上這個說法是不確切的。清朝不是辛亥革命推翻的。中華民國是當時中國的各派勢力本著對國家、對民族負責的態度,相互妥協、互相理解,在沒有發生大規模流血的情況下,談出來的。

武昌起義爆發時,清政府已經成立了二十六鎮新軍。共有軍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除此之外還有直隸混成旅,其中江南、江北、安徽、江西、河南、浙江等各個地區總計14師、18旅、4團、1禁衛軍。另外還有巡防營兵力共計276981人,使用的武器也都可以,全都是毛瑟槍,再加上八旗軍兵力225000人以及綠營兵133000人,總體來說清政府當時至少還有百萬軍隊。實力並沒有得到極大削弱。

同盟會只是一個鬆散性的聯盟,不論財政上,還是軍事上,都沒有消滅清廷的實力。而且當時在南京建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並沒有獲得世界各國的承認。因此當時通過談判能讓清帝退位、建立共和是最好的結果。實踐也證明,當時中國的各派勢力本著對國家、對民族負責的態度,相互妥協、互相理解,最後在沒有經過大規模流血的情況下,談出了亞洲的第一個全國統一的共和國——中華民國。在這個過程中,隆裕皇太后功不可沒。是她保證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政權平穩過渡。使得中華民國成為清朝的法定繼承者,繼承了清朝的所有權力、責任、義務和版圖。

辛亥革命實際上和孫中山無關。辛亥革命爆發時孫中山還在美國。孫中山之所以能夠出任臨時政府大總統,是因為黎元洪、黃興堅辭不就。其實孫中山沒有那麼偉大,他的一切都是蔣介石給的。同盟會是由孫中山、胡漢民、汪精衛領導的興中會,黃興、宋教仁、陳天華領導的華興會,陶成章、章炳麟、蔡元培、秋瑾領導的光復會等組織構成的鬆散性聯盟。由於出現兩次倒孫風波,1910年6月孫中山拒絕宋教仁“整理黨務”,聲稱“同盟會已取消矣”。而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則是由華興會根據黃興“發動兵運”的思想發起的,當時參加的主要是湖北的新軍,是由黎元洪領導的。因此和孫中山沒有關係。現在中國國民黨的正統史論、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史論,對孫中山的評價有點過高,對黃興、宋教仁等歷史人物的評價有點不妥,應該重新給與公正的評價。

蔣介石通過貶低黃興、宋教仁,暗殺陶成章,否定袁世凱,將一個和辛亥革命無關之人,一個沒有參與締造中華民國之人,強行封為了“中華民國國父”(1940年)。這是不妥的。中華民國是清朝宣統帝退位,授權袁世凱組成的全國統一的政權,和南京那個由17省組成的臨時政府,是兩回事。因此袁世凱是中華民國的真正締造者。

1912年1月1日革命黨人十七省臨時代表在南京成立具有地方割據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世界各國無人承認。所謂的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向日本借款,籌備戰事,也未能成功。而當清帝退位之後,袁世凱出任臨時大總統,建立了一個全國性的中華民國政府時,各國列強立即承認,並給與貸款支持。中華民國政府成為清朝的法定繼承者,繼承了清朝所有的責任、義務、權力,以及版圖,保證了中國領土完整和統一。

  

  


伯樂公


首先從列強的角度來說。工業革命以後,西方列強為了尋求資本主義發展所必需的原料產地和商品與資本市場,不斷髮動對亞非拉落後國家與地區的侵略擴張,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從鴉片戰爭以後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反封建社會。中國的國情與其他東方國家不同,一個是疆域遼闊,再一個是人口眾多且人民反抗尤為強烈,所以即便是八國聯軍侵華,也不能實現它們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當時聯軍統帥瓦德西哀嘆:“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在這種情況下,列強不得不採取以華制華的策略,扶持清政府作為它們的代理人和工具,實現對中國的間接統治。其實,在面對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的時候,列強實際上很多時候也是站在清政府一邊的,比如與清政府聯合鎮壓天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等等。

其次,從清政府的角度來說。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也是迫使請政府自我調整的契機。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統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力圖挽救統治危機、鞏固統治秩序。鴉片戰爭後,林則徐睜眼看世界、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開展了長達三十年的洋務運動,創辦近代企業、建立新式海軍、推動新式教育、辦理近代外交,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歷程。《辛丑條約》簽訂以後,清政府為挽救統治危機,又開展了清末新政。這些活動從客觀上都增強了清政府應對危機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延緩了清政府滅亡的時間。

綜上所述,如果說列強的侵略為清政府續命,那也是出於以華制華策略的需要。此外,清政府自身的調整與變革也是重要的原因。


品味通鑑


列強為什麼要幫助清朝?從1840開始一直到清朝覆滅,列強和清朝的關係戰戰和和,打打停停,列強甚至佔領了首都北京,滅掉清朝是有可能的。但為什麼列強們不滅了清朝後像在世界其他地方那樣建立殖民地,反而在還幫助清朝?

中國地大物博,對列強們來說,那就是一塊財富聖地,除了銀子多,還有他們工業生產的各種資源。但是,與世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中國人口多,圈地是容易的(列強多,對一方獨大也看不慣),但管理那麼多人就太難了,他們也沒有那麼多人可以完全制服自古就高傲的文明人(對外國夷人看不起的傳統),還有很多原因讓列強選擇維持清朝的統治。

清朝對列強來說就是一隻順服的羊,不服了就打到服。清朝和列強簽訂了那麼多條約,關係到它們的利益。賠款、租界割地、通商貿易、最惠國待遇等等,那是他們辛辛苦苦打來的。清朝滅亡了,或是新政權不承認之前的條約,那誰來維持他們的在華利益?

太平天國佔領南京時,勢頭正大,清朝岌岌可危,列強便跑到南京,偷偷商議如果太平天國承認與清朝簽訂的條約,便援助太平天國。但太平天國不答應,讓面對它們認為無可救藥的滿清很為難,直到滿清遏制住了起義軍,它們的在華利益才得以繼續維持。


朕驚歷史


八國聯軍侵華,加速了大清王朝的滅亡,怎麼能說是為大清續命呢?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破北京,慈禧出逃。清王朝在中國的統治權威徹底淪喪,這為大清的滅亡埋下了重要伏筆。

八國聯軍在北京燒殺搶掠,犯下累累罪行。不僅使普通百姓遭受劫難,連皇親國戚、高官達貴也無一倖免,同治皇后的父親崇綺一家,不堪妻女被辱,全家自盡。這些暴行極大得引起了社會各階層對大清無能的不滿和憤慨,人們對朝廷的依賴漸漸消弱並傾向其他政治力量,社會加劇分裂。

1901年9月7日。清王朝與列強簽署了《辛丑條約》,清廷向各國賠償共計4億5千萬量白銀。大清國庫空虛,百姓生活舉步維艱,鉅額賠償不但摧毀了大清的經濟命脈,更讓整個社會,陷入不可逆轉的跌蕩狀態。

清廷權利的弱化和經濟的崩潰,促使漢民族領導的政治力量愈漸強大。為後來的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所以,《辛丑條約》的簽訂,雖然保住了清廷的統治地位,但列強的這次入侵,卻是直接加速了清朝的滅亡,這是毋庸置疑的。至於為清朝續命一說,純屬歪理邪說,不知來自何方神聖之口。


青史精蘊


自1840年英國人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大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東西方列強借此在中國攫取了太多的利益,也給廣大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這是一段在每一箇中國人心中都深感屈辱的歷史。但是,有人說,因為東西方列強的殖民侵略,反而延續了清王朝的壽命,這是為什麼呢?

一、客觀與世界接軌,學習新事物,運用新事物

1793年,英國使臣馬嘎爾尼以祝壽為名訪華,向乾隆皇帝進獻了很多西方工業革命後新的工業成果,希望能與大清通商貿易。但是乾隆皇帝自詡天朝上國,物產豐盈,拒絕了英國人的要求。結果兩次鴉片戰爭,中國慘敗,割地賠款。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居然發現67年前馬嘎爾尼送給清朝皇帝的禮物居然沒有開封,依然堆放在圓明園的庫房裡,其中裡面就有當時西方最先進的新式火器。

受到西方列強侵略的刺激,清朝統治者也被動的開始瞭解西方,學習西方。其中,尤以同治中興時期的洋務運動為代表。洋務運動以“自強”和“求富”為口號,建造了一系列中國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比較有代表性的如漢陽鐵廠、輪船招商局、機器製造局等。北洋水師也曾一度為“亞洲最強大之水師”。對這些新事物的學習和運用,客觀上在一定程度增加了清政府對國家和百姓的掌控和統治力度。

二、轉嫁國內矛盾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國古代政權的更迭,有一定的歷史規律性。強大的大一統王朝,如漢、唐、明等,享國不過300年必有動亂。清朝自1644年順治入關,到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也已經200多年了。政治僵化,國內階級矛盾尖銳。如果沒有西方列強的侵略,在中國內部,白蓮教起義、捻軍、太平軍、義和團等反對現狀,要求以武力反抗的軍事集團,都有可能使清朝滅亡。但因為西方列強對中國在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侵略,使得與帝國主義的民族矛盾上升,國內階級矛盾下降。比如,義和團運動,就是因為西方傳教士深入基層,在經濟、政治上都有一定特權,又有文化上的衝突,最終激起山東、直隸等地百姓的反抗,最終釀成一場規模浩大的反帝運動。

三、利益驅使列強支持清王朝

其實,西方列強最初來到中國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獲取經濟利益,可以通過平等的方式。在清朝後期,國力衰微,西方列強就通過軍事政治手段,通過不平等的方式來攫取利益。西方列強希望在中國有一個能維護自己的利益的政權做代理人。太平天國時期,因為太平天國自稱也是信“上帝”的,在上海的西方人曾跟洪秀全等人有過接觸,希望瞭解這個可能將來是中國合法政府,和歐洲有著同樣信仰的政權。但最終結果是,西方人瞭解到,太平天國的“拜上帝會”純粹是被一幫對基督教義一知半解的無知之人隨意篡改的,不倫不類的宗教。所以,歐洲人的軍艦和洋槍隊都在軍事和政治上站在一起,鎮壓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同樣因為八國聯軍的聯合入侵和清政府的倒戈,而最終失敗。

歡迎各位讀者關注、點贊、收藏、轉發。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共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