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听红歌之一:《春天的故事》

再听红歌之一:《春天的故事》

今年是建国70周年,那天在整理红色影片推荐时,忽然想再听听红歌,于是在听歌过程中,这首《春天的故事》我听后很有感触,跟大家分享下体会。

一、先来了解下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1992年的春天,南方一条《东方风来满眼春》的强大信息长着翅膀一样飞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木林县,刚刚退居二线的县政协副主席蒋开儒拿着报纸,被上面饱含激情的叙述震动了。深圳,那个他在1979年去香港探亲时路过的边境小乡,真的一眨眼就成了现代化的新都市了?一个念头再也挥之不去--我要去看看,我一定要去看看是不是真的。他果真把家里仅有的2000元一把揣着南下了。

走出深圳火车站的蒋开儒,一下子糊涂起来,这不是香港吗?回头一看,火车站大楼上分明写着“深圳”两个大字,还是小平的题字。噢,真是深圳!与13年前他路过的乡野一样的深圳比,真是恍若隔世。

假如不曾见过严冬的万物凋零,又怎会有看到春天蓓蕾绽放时惊喜?蒋开儒在小平同志刚刚走过的深圳大街上追踪着伟人的脚步,真切地感受着春天的声音。他的脑子里盈荡着一个场面--就在他去香港探亲的1979年,小平同志也在广东,听了省委一位领导同志的汇报之后,说:先在你们广东找一个地方,办一个经济特区,杀出条血路来……

蒋开儒的心不断地被“杀出条血路来”这句话猛烈地撞击着。他当过兵,知道杀出条血路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小平是统率过百万大军的,绝不会轻易说这句话,说了,就意味着背水一战,意味着流血牺牲,意味着成败在此一举。蒋开儒的脑子里同时浮出一个画面:小平同志站在中国的大地图前指点江山,寻找着中国经济腾飞的突破点,寻找着创办经济特区的理想之地,他在中国的南海边找到了深圳,就在这个地方划了一个圈……这个感觉一出来,一首混着春天的馨香,唤醒了心灵深处热烈的共鸣和憧憬的歌词就如清泉一样流淌出来:“春天的故事……"

1994年3月,又是一个春天,由团省委、省青联和省音协主办的广东省青春歌曲创作大赛掀起了一股热潮,成百上千首参赛歌曲涌向设在各市的分赛区。在深圳分赛区,蒋开儒作词、王佑贵作曲的参赛歌曲《春天的故事》落选了。

蒋开儒、王佑贵有点沮丧,又不甘心让这首歌就此泯灭,思来想去,希望能找个高手“起死回生”。曲作者王佑贵想到了时任东深供水局副局长、省青联常委叶旭全,这位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当时已是活跃在深圳词坛的业余作家。

一个平常的日子,叶旭全热情地接待了两位贸然找上门来的词曲作者。在水库酒店420房,蒋开儒、王佑贵两人将落选的歌曲递给叶旭全,希望他能进行修改并予以推荐。叶旭全仔细一看歌词,心里就有底了,说:“确实是一个好胚子,修整修整可能有希望入选,我来试试吧。"

当时,叶旭全在深圳已工作了14年,可以说是与特区共同成长的一代人。这位喝东江水成长起来的农民儿子,亲身体验、目睹了改革开放给特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对1992年小平南巡后深圳日新月异的面貌,更有着深刻的体会。他感到以春天来引出、比喻这样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的确别具一格。只是原作有点冗长,立意只着眼于深圳,还有一些词语表述不够准确,容易引起歧义。

为了挽救这首立意新、题材好却不无“硬伤”的歌曲,叶旭全立即着手在结构、立意和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二度创作。他的原则是:精简结构、提升境界、去芜存真。

精简结构:把原歌词的三段改成两段,将7分多钟长的原歌曲缩短为4分半钟左右,消除了歌词的拖沓,利于传唱,更将两个历史性的时刻凸显出来。

提升境界:针对原歌词中只是就深圳说深圳写深圳的立意偏低之弊,把歌曲放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和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中去修改,让歌曲跳出唱深圳而唱全国。比如,将原歌词第一段“1980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伟人在南中国的海边划出特区一片”,改为“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把时间往前推一年,把背景放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紧扣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背景;将原歌词“啊,深圳深圳,你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改为“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将原歌词“神话般崛起一座城”改为“神话般崛起座座城”……整首歌曲的立意从深圳一地提升至全中国的高度,从特区一事提升至改革开放的大业,内涵加深,境界升华。

去芜存真:将原歌词中一些政治上不准确,或容易引起歧义的词语进行重大修改,用拟人、比喻的手法使之更加贴切,更深刻。比如,将原歌词中“有一位伟人在南中国的海边写下宣言”改为“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因为用“南中国”来标示“南方”是不准确的,而用“宣言”来表述一位已交班的老领导人的言论,更是不恰当,改为“中国的南海边”和“诗篇”则更加妥帖。原歌词中用“你挣脱一穷二白的铁锁链,走进了乍暖还寒的春天”描述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环境,“铁锁链”、“乍暖还寒”等词,很容易使人产生歧义以致引出错误的联想,改为“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之后,则导向正确,气势磅礴,意境优美。

经过反复的推敲斟酌,叶旭全终于把《春天的故事》润色完毕,二度创作后的歌词结构完美、立意鲜明、用词精准、大气磅礴,赋予了新的内涵。

拿着新歌词,作曲家王佑贵又重下一番功夫。这首词在一些人的眼里有点“滑稽”。比如“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一句话17个字,大白话似的。但王佑贵没有被这些说法所动摇。他用心去体味歌词,感到这样写真好,把一个很重大的政治题材生活化了,群众化了。17个字在作曲家的心中是一个段落,而不是一句,如果作为乐句来写就会很难。王佑贵每天都对着《春天的故事》歌词反复读,读着读着,感觉就出来了。他找到了适合老百姓平和心态的音高--它不是唱歌,它是说话,平和、亲切、感人。这就是《春天的故事》叙事的音乐主题。

王佑贵用音乐将不规则的词变成完整的乐段,在口语化的基础上增强平和朴素、亲切感人的风格。谱曲时还将南方的秀美与北方的粗犷糅合起来,抹掉单独南方或北方的音乐风格。这看起来什么都不是,但什么都不是往往什么都是。

虽然只是一首歌曲,却有着史诗般的气势;它讲述的是大题材、大人物,同时它又如百姓家常话,真切细腻,令人如沐春风,倍感亲切。歌声中,一幅改革开放的画卷徐徐展开,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和伟人重现眼前……几经锤炼,面目全新的《春天的故事》再生了。

叶旭全把二度创作后的歌曲直接交到了广东青春歌曲创作大赛评委会。此时,评委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多数评委认为,这是一首政治题材歌曲,唱的是改革开放,是国家领导人,用“画了一个圈”和“一位老人”这样通俗的语句来写,不够严肃,不能选用。但另有两位评委却坚持认为,群众歌曲正是需要这种通俗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写法,需要清新贴切充满深情的比喻,这首歌写出了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小平同志的崇敬,是真正的百姓心声。

《春天的故事》又一次站在了命运的分岔口上。两位评委的据理力争,再一次使这首佳作走出了险被埋没的命运,在他们的坚持和说服下,其他评委也转变了看法,最后这首歌在广东“94青春歌曲创作大赛”中独占鳌头,被评为金奖,一举成名。《春天的故事》迎来了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叶旭全自信这是一首属于时代的歌曲,是一首将政治和抒情结合得非常完美的歌曲,应该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流行,于是,他想到了将歌曲拍摄成刚刚在中国落地不久的音乐电视--MTV。可是,当时他和蒋开儒、王佑贵都不富裕,而拍摄一个音乐电视片要十几万元!

叶旭全和曲作家王佑贵一琢磨,没有钱,那就自己动手筹,无论如何,也要把春天的故事唱响!于是,叶旭全回到老家东莞,找几个中学同学筹集款项,其中一个姓雷的同学听完这首歌后激动地说:“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改革开放,我也不可能有机会从一个机修工变成拥有千万身家的老板!”当即决定拿出10万元支援叶旭全。其他几个同学也受到感染,纷纷慷慨解囊,很快筹集了16万元。

接着,歌曲传给了中央电视台的孟欣,传给了精于摄像的张国立,传给了名满全国的歌唱家董文华,打动了这些充满激情的艺术家。他们不约而同自费从北京飞到深圳,现任广东团省委副书记的张春生也赶来了,大家一致表示要义务拍摄这部音乐电视片。

拍摄的策划、创意、脚本和文案制订在东莞金湖酒店里进行,总策划孟欣接连3天每晚策划到凌晨3点,北京的工作电话也追了3天;刚演完《宰相刘罗锅》的张国立义务当起此片拍摄的总导演,亲自参与分镜头的讨论和文案制作;歌唱家董文华日夜揣摩、练习这首歌,直到嗓子不适;张春生则将灯光、道具一并揽上身;叶旭全、王佑贵负责买矿泉水、买饭盒、拉电线,甘当勤杂工。

1994年10月,这部由孟欣总创意、策划,张国立总导演兼摄像,董文华演唱的音乐电视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一炮而红,12月,又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届音乐电视大赛中荣获金奖。一时间,《春天的故事》在大江南北到处传唱,红遍中国。后来,这首歌被选入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获得了1995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6年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以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音乐奖等奖项,成为获得国家奖项最多的“金曲”.

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样:“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这首歌曲传遍了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成为真正代表中国人心声和记录一个时代风采的歌曲,蒋开儒、叶旭全、王佑贵的名字也因此载入了中国音乐的史册。

二、再来说说这首歌的原唱董文华。

2000年厦门远华案东窗事发,社会上的一些黑书、小报出于商业目的编造了一些传闻: “有位以专门演唱主旋律歌曲著称的著名女歌唱家,如何如何……”文章里讲的所谓消息都是用“据说”和“据传”为依据,谁都知道,这个传闻中说的“著名女歌唱家”就是董文华。而且据说消息还是来自中央“4.20专案组”的第一手资料。谁能不相信呢?

董文华15岁参军,从担任独唱,到2001年那个黑暗的日子,董文华的独唱生涯已经走过24年,可她才39岁。这个年龄加上她的演唱经历,正是黄金时代,但一夜之间,她被人利用职权打入“地狱”。这是为什么?

据可靠人士透露,当年厦门远华集团开业庆典等大型活动曾多次通过总政首长邀请总政歌舞团赴厦演出,当时董文华作为总政歌舞团的主要演员,当然这些演出少不了她参与。如果论交情总政歌舞团当时去厦门演出过的那些演员们恐怕没有人不认识赖昌星本人吧,但就在此后远华案东窗事发后,传闻开始纠缠着董文华一个人,让当时事业正处巅峰的董文华承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压力。

但就在此事发生后,当时的某位领导不知是为了保全自己、还是出于何种想法?不但没有第一时间对这件事情做出正确的处理,还任由此事无限量的扩大导致后来恶性循环,转移大众的视线,将一个很善良、单纯、厚道的演员丢给了社会,给一些黑书、小报创造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其中以涉黄为主流的绯闻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也对董文华的人身形象及名誉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

据悉后来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还曾专门赴厦门向“4.20”专案组询问了董文华的问题及情况,得到的一致答复是董文华与“远华走私案”和赖昌星本人没有任何关系,为此回到北京后谷建芬还专门约见了董文华。

试问董文华作为人民喜爱的跨时代歌唱家,她凭什么要承受这些谣言和脏水?一个艺术家的生命是有限的,这些谣言当时也都是可以说清楚的,为什么当时组织不去澄清?原因究竟出在哪里?我想大家也心知肚明了。

虽说谣言止于智者,但在当时不是非常公开透明的大环境中,涉及的又是董文华这位国人最喜爱的歌唱家,加上中国的一些人特擅长的想象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发挥,雾里看花无法让人切实分清孰真孰假,对于董文华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这种现象是国人的悲哀,也是中国歌坛的一大损失!

2012年5月26日晚,总政歌舞团《名家与经典》大型演唱会在人民大会堂唱响,总政歌舞团老中青三代歌唱家克里木、董文华、程志、王秀芬、熊卿材、阎维文、蔡国庆、白雪、王宏伟等人悉数亮相,而最大的看点却是著名歌唱家董文华的出场,令现场气氛达到了空前的热度,记者特别注意到董文华三次出场演唱歌曲时,音乐声和人还没出来,现场大屏幕刚打出“董文华演唱”的字幕,现场就开始掌声雷动,尖叫声不断,可见其受欢迎程度。报道说,董文华分别以军装和红色亮片彩服装示人,在谢幕时记者发现有歌迷捧着鲜花冲向台前,在众人高喊:“董文华,我爱你”后才在现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把鲜花献了出去。

除了董文华的歌唱实力还有群众基础无人能比外,更大的意义在于军队总政治部借此公开宣告,表示愿意站在体制内正义力量一边。董文华受欢迎的程度,同时也标志着当年“不负责任的那个人”已经彻底垮台,公布其问题,只是个时间问题。

事实也证明时至今日作为中国歌坛殿堂级歌唱家及八十年代至今最富盛名的中国歌坛巨星之一的董文华,无论是在华语歌坛的地位,还是其群众基础及作品的流传程度,都是他人无法撼动和逾越的高峰,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期待董文华能为广大喜爱她的国人们,带来更多更好更优质的作品!

三、我再听这首歌的感受。

去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也将近40岁,所以相当于跟改革开放是同龄人。这40年新中国的变化是很大的,大家也有目共睹。尤其是今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措施及华为事件,让世界人民都知道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经济实力不容小觑!

歌词里面两段的第一句话写的非常好: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分别代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重要历史时刻。现在的雄安新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东北振兴等等国家规划如果成形的话,中国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