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打的科技股,流水的“血汗工廠”

離開蘋果玩不轉,是對中國不少電子行業細分龍頭最好的概括。

受益於蘋果,國內電子細分行業龍頭們成長迅速,但由於業務過於依賴蘋果,都患有嚴重的“蘋果依賴綜合徵”。

這導致,看起來很硬核的高科技企業,其實尤為“脆弱”。

這些企業大多處於產業鏈底端,主要從事模組製造和設備代工業務,看似業務科技含量十足,但實則賺的是成本紅利的錢。超級大牛股立訊精密,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正所謂鐵打的科技股,流水的“血汗工廠”。市場紅利轉瞬即逝,興於人工成本優勢的公司,終將衰於人工成本優勢。尤其是蘋果產業鏈企業。

唯有掌握上游關鍵器件和關鍵材料的核心技術,才能真正擺脫低被取代的宿命。

/ 01 /摁下歌爾和瑞聲,起了立訊精密

為了保障自己的利潤率,蘋果對供應商的態度是“始亂終棄”:很多廠商因為成本更低切入其供應鏈,也因為有更低價格的被競爭對手替代。

2013年之後,蘋果開始有意扶持大陸供應商,以期制衡臺灣供應鏈。得益於蘋果的“平衡術”,後來者大陸電子廠商們因此茁壯成長,其中包括立訊精密。

2010年至2018年,立訊精密收入從10億元增長至358億元,年複合增速超過30%;更驚為天人的是其股價,上市至今漲幅超過30倍,目前仍在屢創新高,牛氣沖天。

立訊精密原本是一家連接器廠商,強大的臺灣背景,不僅使得公司傳承了鴻海精密優秀的管理基因,還給公司的產業鏈整合提供大量的機會。

通過併購業內成熟企業,獲得其下游大客戶的供應商資格,再通過低價爭奪市場份額……在這一戰略的指引下,立訊精密在蘋果產業鏈上不斷擴展新產品。

如下圖所示,僅在2018年,立訊精密就擴充了iphone lcp天線、線性馬達、iphone 無線充電rx等新產品。

鐵打的科技股,流水的“血汗工廠”

這一年,立訊精密來自蘋果的收入為160.79億元,較2017年83.49億元增長近80億。可見,立訊精密的橫向擴張戰略是成功的。

這依然要得益於蘋果的平衡術。2018年,為制衡歌爾股份和瑞聲科技,蘋果在聲學領域引進了立訊精密。立訊精密的加入,也讓歌爾股份、瑞聲科技等蘋果產業鏈公司備受影響。這一年,瑞聲科技利潤下降了29%,歌爾股份利潤大跌59%,兩者股價雙雙腰斬。

作為受益者,立訊精密業績表現出色。2018年,即便全球智能手機銷量下滑,蘋果概念股增長普遍停滯,立訊精密的收入依然增長了57%。

上市至今,立訊精密完成近20次併購。通過併購,立訊精密業務版圖已經覆蓋“機+電+聲+光”,儼然一副 “全能王”的模樣。

但,這一切真的那麼完美嗎?並非如此。一個看上去越來越強勢的立訊精密,並不是蘋果所樂意見到的;在蘋果的平衡術下成長起來的公司,終究將受制於蘋果的平衡術。

在立訊精密不斷橫向擴張的同時,來自蘋果的收入不斷攀升,也讓立訊精密對蘋果的依賴越來越嚴重。

2017年,蘋果收入佔其營收比重為36.58%;2018年,這個數字上升到44.85%;2019年,在成為蘋果Air pods 頭號代工商後,蘋果貢獻的收入可能超過55%。

這,正是立訊精密最大的隱憂。

/ 02 /紅海市場“掠食者”

要說蘋果沒有無法割捨的供應商,也並非如此。

有兩類公司可以得到豁免:要麼像高通,掌握尖端核心技術,蘋果無從替代;要麼如富士康,雖然技術附加值較低,但規模大到極致、成本足夠低,優勢明顯。

很遺憾,立訊精密並不屬於這兩者。

手機產業鏈中,可以分為“關鍵材料、核心元器件、功能模組和整機設計裝配”4個環節。

上述4個環節中,關鍵材料和元器件行業,具有技術門檻高、研發週期長、毛利率高、行業集中度高的特點;而功能模組製造和整機裝配代工環節,處於產業鏈底端,技術門檻、研發週期相對較低。

兩者本質上都是資本驅動的人力密集性產業。

尤其是整機設計裝配環節的純代工企業,利潤率基本是消費電子產業鏈中最低的。最典型的就是富士康。2018年,富士康4153億營收只帶來169億淨利潤。淨利潤率3.64%,賺的是實打實的血汗錢。

從事模塊/模組加工企業,雖然技術含量相對純代工企業要高一些,但壁壘終究不高。行業廝殺慘烈,模組企業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蘋果產業鏈明星公司歐菲光、舜宇光學的攝像頭模組業務,毛利潤也不過10%左右。

立訊精密目前的業務版圖中,除了連接器屬於核心元器件外,聲學、射頻、無線充電、手機攝像頭業務都處於功能模組和整機裝配環節。

這也很好解釋了,為什麼以連接器起家的立訊精密,能夠橫跨多個領域,並且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因為立訊精密從來乾的都是精密組裝這事,沒有任何改變。

即便是起家的連接器模塊,技術優勢也不突出。立訊精密主要生產消費電子和互聯網用連接器,儘管兩類產品市場規模大,但技術門檻和毛利率都不高。

總體來看,立訊精密過去幾年毛利率維持在20%左右,淨利率維持在8%左右。其毛利率不僅遠低於國內直接競爭對手,甚至還不如格力電器、美的集團等傳統制造企業,高科技屬性並不突出。

技術優勢不突出,立訊精密的規模優勢也不明顯。目前來看,立訊精密“聯合體”成員的規模,在各自領域都不算佼佼者。

從立訊精密上市10年來的發展路徑來看,立訊精密並不是一個善於做大市場蛋糕,發展新技術,或者實現進口替代的“開創者”,而是扮演一個紅海市場存量蛋糕“掠食者”的角色。

業務規模和技術都難言突出,競爭壁壘也未必可靠,“掠食者”立訊精密之所以成長迅速,本質上要歸功於蘋果的扶持,市場的紅利。

/ 03 /終究只有一個富士康

過去十年,像立訊精密這樣的公司,享受了智能手機產品紅利和成本紅利。牛股輩出,中國電子行業黃金十年成績固然可喜。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大部分中國電子龍頭,依然只是半個富士康。

2018年,超過一半的中國電子龍頭,淨利潤率還不到4%。大部分A股明星公司,依然從事產業鏈中的低附加值業務。

從這一點來看,中國大部分依賴蘋果公司訂單的電子龍頭,都不能說是安枕無憂。尤其是在智能手機紅利消失的當下。蘋果日子不好過,砍單砍價的“大刀”就會揮向供應商。對蘋果沒有議價權的低附加值企業,必然首當其衝。

這也意味著,中國企業電子龍頭,必須要在當下做出改變了。

立足市場,要麼將“血汗”工廠的規模擴大到極致,索性成為下一個富士康。但若非迫不得已,相信沒有人情願成為富士康。“血汗”工廠,在資本市場可不性感。富士康一年的營收相當於蘋果營收的60%,但市值不到蘋果的4%,其根本原因在於毛利太低。

更何況,迄今為止也只誕生了一個富士康。缺乏技術壁壘,市場最終一定會被加工組織能力最強的企業橫掃。大部分企業註定要被時代淘汰,成為炮灰。

除此之外,必然是要擺脫低附加值的宿命,切入關鍵上游元器件和關鍵材料領域,賺高附加值的錢。

也只有聚焦附加值高、強調硬技術硬實力的環節,擺脫“血汗工廠”的地位,才能在產業鏈中掌握話語權,經久不衰。

目前來看,這正是絕大多數中國電子龍頭企業的選擇。包括立訊精密在內的企業,近年來紛紛加大研發投入,瞄準上游高附加值的環節。

在持續的高研發投入下,我們期待有公司能夠脫穎而出,擺脫“血汗工廠”的宿命,完成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