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三國魏蜀都有一統天下之志,孫吳政權卻甘願偏居一方?

縱觀中國漫長曆史長河,三國曆史可謂是異彩紛呈、影響廣泛。那麼三國因何而在?皆由於曹操、劉備、孫權三人在三國政治舞臺上,憑藉軍閥割據勢力,所形成的三國鼎立局面。在世人眼中,這“魏蜀吳”三國相爭天下之時,似乎只有魏國與蜀國在進行統一天下的鬥爭,吳國始終處於割據江東,偏安一方的狀態,在三國鼎立的大趨勢之中,孫吳不僅沒有統一三國的心思,甚至以“限江自保”為基本國策。然而於江東帝國的孫吳,卻是這三國之中立國時間最久的一個政權,究竟是何原因,讓孫吳政權沒有一統天下的心思呢?


為何三國魏蜀都有一統天下之志,孫吳政權卻甘願偏居一方?


無宗室正統,統一三國名不正言不順

孫吳政權之所以會採取在江東地區偏安一方的戰略國策,其實與孫吳政權的建國過程有關。孫吳集團首次登上歷史舞臺是在公元172年,這個政權集團的首任領袖,則是孫策、孫權的父親孫堅。孫堅並非名門貴族出身,他只是從屬袁術討伐董卓的將領之一,後來在襄陽之戰中被黃祖軍所殺。孫堅去世這年,孫策年僅17歲,他收集父親昔日舊部,再次投奔袁術。袁術雖然對孫策讚賞有加,可是並不願意重用孫策,多次給他許下攻城奪地之後加官進爵的諾言,可是都未曾實現。

為何三國魏蜀都有一統天下之志,孫吳政權卻甘願偏居一方?

後來孫策利用救援舅父的名義,向袁術借兵,就這樣孫策帶著父親原先的一批手下回到江東。江東之人聽聞孫堅之子到來,紛紛自願歸降,隨著軍隊實力的壯大,孫策又一舉奪下會稽等地,佔領江東大部分地區。當時北方正處於曹操和袁紹對抗階段,這給了孫策在江東崛起的機會,也激發了孫策進取天下的雄心。然而孫策最終以自持英勇、疏忽大意被手下門客所刺殺,在他臨死之際,將孫吳政權交到了年僅19歲的孫權手中。

孫權繼承政權後,由於兄長被人謀殺去世,他最主要的目標在於鞏固地位,並不是與魏蜀一爭天下。畢竟在他繼位以後,曹魏集團已經佔據了北方絕大多數區域,形成了“天下十有其八”的局勢,再加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正統自居,孫權根本不可能在北方區域分得一杯羹。再觀劉備,他號稱自己是“帝室之冑、漢室宗親”,身上留有宗室正統的血脈,足以令天下人信服。

為何三國魏蜀都有一統天下之志,孫吳政權卻甘願偏居一方?

他的父親孫堅出生低微,沒有給繼位的兩兄弟留下雄厚的軍事力量,也不具備宗室正統的血脈。如此一來,孫吳政權的立國之本,就被侷限在了江東地區。這種客觀的政治背景,讓孫權既要應對內部與之相抗的集團,又要與曹魏、劉漢集團,相爭相持,在四面八方的巨大威脅之下,孫權採取“限江自保”,聯合劉漢抵抗曹魏,才能夠為孫吳政權謀得一個長久生存的空間。

國力不足,難以反守為攻

其次,孫權之所以會制定“限江自保,偏安一方”的國策,與許多制約因素有關。孫吳政權在江東所佔區域,在孫權繼位之時基本形成。整個江東地區是指“北抵長江,西起皖南,東至大海,南到浙江”的區域。這一部分區域是整個南方經濟發展較早,經濟綜合實力最為雄厚的地區。孫吳政權與與實力雄厚的曹魏政權相比實在是差距較大,這讓孫權只能立足於“保”,而非採取積極擴張的國策。

為何三國魏蜀都有一統天下之志,孫吳政權卻甘願偏居一方?

在這種旗鼓不相當的軍事實力背景之下,孫吳政權可以依託長江之險,抵抗魏蜀的千軍萬馬;而且這裡還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可以增強吳國的經濟基礎,這才能夠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中獲得立足之地。但是這些自保因素,其實都透露出了吳國活力不足的局面。從國家戰略層面出發,一個國家所採取的攻守之策,取決於國力強弱。

為何三國魏蜀都有一統天下之志,孫吳政權卻甘願偏居一方?

孫吳政權在依託長江為自保之策時,就是由於孫權已經意識到了吳國經濟與軍事實力在三國之中實屬最末。南方地區雖然地域面積廣闊,但是與遼闊的北方相比其開發時間較晚,南方的人口也並不多。這樣一來,吳國的經濟實力發展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過程,人口數量的短缺又導致軍事實力不足。更何況江東地區一直有大族世家掌控多年,孫吳政權想要在這裡調動軍隊,不要受到世家大族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之下,孫吳能夠割據一方已經實屬不易,根本沒有足夠的力量,對其他兩個政權採取反守為攻的國策。

豪門大族不願捨棄江東安穩之地

孫吳政權的“自保”國策,其實也不是由孫權一人而決定的。孫吳政權之所以能夠在江東地區出現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得到了江東世家大族的支持,這些豪門大族,之所以會支持孫吳政權的建立,只是為了維持江東穩定的局面,以此來謀求各個家族的利益。正是由於有了這些大族的支持,孫吳才能夠在江東扎穩腳跟,當然這些人也進入了政治統治階層。如若孫吳執意北定中原,那麼孫吳政權註定就會與這些豪族的意願相違背,難以以繼續維護江東局面,導致這些人的經濟利益受到損傷。

為何三國魏蜀都有一統天下之志,孫吳政權卻甘願偏居一方?

尤其是目睹了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以後,豪強大族想要偏居江南的意願更加強烈,他們根本不願意自己得來的穩固地位受到撼動。因此孫權在制定國策與戰略決策之時,他必須將豪族利益考慮進去,甚至順從他們的意見。即便孫權懷有一顆統一天下的決心,這些只願意穩中求勝,追求經濟利益的豪強大族,從一定程度上而言,也限制了孫權統一三國的決心。

從以上幾個方面來看,孫吳政權既不具備雄厚的軍事實力與國力,又沒有魏蜀那樣名正言順的血統出身,再加上內部豪強大族的限制,導致孫權只能夠偏安一方,採取“限江自保”的國策。這些客觀因素,讓即使有統一三國心思的孫權,也沒有辦法在歷史舞臺上施展拳腳。


《孫權時期孫吳戰略決策研究》

《孫吳“限江自保”國策芻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