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人話三分,不可全拋心

逢人話三分,不可全拋心

話不說盡,事不做絕,人不信全。


有這樣一則故事。

戰國時候,范雎見秦昭王。可第一次、第二次見面的時候,范雎都不說話,這讓推薦他去見昭王的人覺得很難堪。

范雎卻說,他的建議可以讓秦國很快強大起來,並能在諸侯中稱霸。

但是,秦昭王顯得心不在焉,不能專心,所以他不能跟昭王講什麼。

推薦的人聽范雎這樣說了以後,就跑去跟秦昭王說明原因。

到了第三次見范雎時,秦昭王就推掉了所有的公事,並叫所有侍從都下去,單獨和范雎見面,客氣地向他請教。

范雎見時機成熟,且隔牆無人,才一吐真言。

《論語》裡有言:“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所以說話需謹慎,切不可交淺言深,不可輕言妄語

逢人話三分,不可全拋心


01

  • 逢人且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

唐朝武週年間,有個詩人叫宋之問,為了媚附權貴,他巴結武則天面前的紅人張易之。

後來發生神龍政變李顯復位,宋之問因依附錯了對象,被貶為瀧洲參軍。

他難忍瀧洲的艱苦,秘密逃返洛陽,當時他的朋友張仲之出於好心,收留了他。

當時張仲之拿宋之問當自己人,於是對他無話不說,甚至把自己秘密除掉武三思的計劃,也和盤突出。

誰知此時的宋之問聽了此番話以後,不僅沒有幫朋友保守秘密,甚至還打了小算盤,私下派侄兒去告發他。

可憐的張仲之識人不善,因為多言,毀了自己,也株連了全家。

古語有言:“逢人且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

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人因為說了太多不該說的話,洩露了太多不該洩露的秘密,然後讓自己陷入困境。

你並不知,有時你的無心之言,卻被別人當作有意之圖。

有時你把對方當朋友,別人未必把你當知己。

你信任別人的人品,別人未必值得你信任。

人也要經過時間和歲月的考驗,才能去交心和暢言。

逢人話三分,不可全拋心


02

  • 畫人畫虎難畫皮,知人知面不知心。

不知你是否有這樣的體會:

有時你掏心掏肺地對待一個人,但最終出賣你的,恰恰就是你曾無比信任的人。

有時你真心實意對待一個人,但最終絆倒你的,恰恰就是你曾情同手足的人。

有時你披肝瀝膽對待的人,但最終背叛你的,恰恰就是你曾視為知己好友的人。

北宋詩人蘇軾,曾因為得罪王安石,而被貶杭州任通判。

當時他的好朋友沈括,是一名監察御史。

有一次,他被派往杭州巡視水利,臨行前皇帝宋神宗特別交代沈括,一定要順路去看望被貶的蘇軾。

當時宋神宗以為這兩人是好朋友,所以在沈括面前,流露出了自己對蘇軾的欣賞。

但這句話卻引起了沈括的嫉妒,在他看來,自己是一個堂堂翰林學士,官至三品,為什麼要去看望一個被貶的小官員呢。

但當著皇帝的面,他並未露出任何不滿,而是應承了下來。

後來當他去到杭州,見到了蘇軾。

蘇軾以為沈括,是個值得信賴的人,也從未懷疑過他的真心,於是奉上了自己寫下的詩作給沈括看。

沈括假意敘舊,然後把他的新作抄錄下來,最終通過牽強的“註釋”陷害蘇軾反對改革,諷刺聖上,誹謗新政等。

當時龍顏大怒,於是蘇軾招來了牢獄之災,也險些喪命。

有一句古話說:“畫人畫虎難畫皮,知人知面不知心。”

在與人交往時,要多留一份神,多留一分心,切不可一味地信任他人。

畢竟,人心隔肚皮,內外兩不知

一旦你看錯了人,交錯了友,最終只會讓自己跌入深淵,陷入險境。

逢人話三分,不可全拋心


03

  •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這個社會,魚龍混雜,泥沙俱下。

有時我們並沒有火眼金睛,可以認出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壞人。

有時我們也並非明察秋毫,可以從細枝末節處,看清一個人的人品。

甚至有時,我們也並非高瞻遠矚,可以看出每個人心裡藏著的歹心和惡意。

有一句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當我們分不清良莠,辨不了敵友,斷不了虛實時,一定要有所防守,有所戒備,有所警惕。

尤其在職場上,人與人之間,並沒有永遠的朋友。

名利的紛爭和誘惑,會讓你招來許多明槍暗箭,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

不要說對人說抱怨的話,以便被人小題大做。

你的想法,計劃和打算,也不要輕易地告訴任何人。

為人處世一定要真誠,但也要有所防備。

心眼這東西,多了不行,少了不可。

心眼太多,沒人靠近;但沒有心眼,就會招來禍患。

人活在這個世上,會遇見君子,也會遇見小人。

有時我們很難去辨別其中的真偽,曲直和好壞。

有一句話說:“花枝葉下猶藏刺,人心怎保不懷毒。世間海水知深淺,唯有人心難忖量。”

為了明哲保身,也為了不被欺騙和背叛,一定要謹言慎行,切不可疏忽大意。

不要對任何人都推心置腹,不要隨便就暢所欲言。

切記:話不說盡,事不做絕,人不信全

與朋友們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