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傳》提出的“大一統”思想,對後世影響有多大?

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文學古籍《公羊傳》。

《公羊傳》提出的“大一統”思想,對後世影響有多大?


《公羊傳》亦稱《春秋公羊傳》、《公羊春秋》,是專門解釋《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訖年代與《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釋史十分簡略,而著重闡釋《春秋》所謂的“微言大義”,用問答的方式解經。《公羊傳》與《春秋》起訖時間相同。相傳其作者為子夏的弟子,戰國時齊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說流傳,西漢景帝時,傳至玄孫公羊壽,由公羊壽與胡母生(子都)一起將《春秋公羊傳》著於竹帛。《公羊傳》有東漢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詁》、唐朝徐彥作《公羊傳疏》、清朝陳立撰《公羊義疏》。

《公羊傳》提出的“大一統”思想,對後世影響有多大?


《公羊傳》的作者是戰國時齊人公羊高,他受學於孔子弟子子夏,後來成為傳《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公羊傳》是春秋三傳之一即註釋《春秋》的書,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稱為“春秋三傳”。另有鄒氏、夾氏二家,早在漢朝即已失傳。《漢書·藝文志》,《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將春秋三傳的淵源說得很詳細。晉範寧評《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氏》豔而富,其失也巫(指多敘鬼神之事)。 《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

《公羊傳》提出的“大一統”思想,對後世影響有多大?


在這裡給大家普及一下,春秋時期的經文,言簡義深,如無註釋,則無法瞭解。註釋春秋的書,有左氏、公羊、谷(榖)梁三家,稱為春秋三傳。另有鄒氏、夾氏二家,早在漢朝即已失傳。所以自漢至今,學者們只通過讀三傳而研讀春秋。

《公羊傳》提出的“大一統”思想,對後世影響有多大?


“春秋三傳”中,《春秋》是記事的,後多散佚,僅留下經孔子整理的魯國的《春秋》,《春秋》和《左傳》是編年體史書。《公羊傳》的體裁特點,是經傳合併,傳文逐句傳述《春秋》經文的大義,與《左傳》以記載史實為主不同。《公羊傳》是今文經學的重要經籍,歷代今文經學家時常用它作為議論政治的工具。

《公羊傳》提出的“大一統”思想,對後世影響有多大?


《公羊傳》提出的“大一統”思想,對後世影響有多大?


《公羊傳》的主要仁政主張有:一是主張寬民力,不奢泰,不妨民;二是薄賦斂,反對橫徵暴斂;三是實倉廩,重民食。究其核心就在以民為本。《公羊傳》在西漢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學術統治需要,從而大顯於世,得到了很好的學術發展。東漢時期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流傳。在魏晉時期以後,《公羊傳》的發展得不到重視,比較消沉;直至清朝末年的鴉片戰爭、維新運動時期有了重新復興,並且是當時重要的思想武器。

《公羊傳》提出的“大一統”思想,對後世影響有多大?


《公羊傳》主張的“大一統”,是與尊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強調“王者欲一乎天下”。尊王,加強王權,限制地方諸侯的權力,其目的就是維護大一統。國家的統一、社會的穩定成為最高的價值、核心的價值。尊王是為恢復社會秩序、維護社會穩定所採取的一種制度安排。它所極力強調的周王一統天下的局面,其實只是一種寄託,在春秋時代是不可能實現的。它系統總結了孔子的“夷夏之辨”思想,一方面批判“夷狄”侵害“中國”(“諸夏”);另一方面又認為如果“夷狄”遵循禮義,認同“中國”的文化,則可以進為“中國”,而如果“中國”放棄了禮義,也可以退為“夷狄”。即取消了夷、夏之間的種族差別,而以文化的先進與否來區分“夷狄”和“諸夏”。“大一統”裡沒有狹隘的民族觀念,它嚮往的是一種多民族融合的統一,表現出一定的民族平等意識,具有鮮明的進步特徵。

《公羊傳》提出的“大一統”思想,對後世影響有多大?


《公羊傳》所主張的統一不只是一種統一的形式,其深層要求是安天下之民。只有仁政的統一才能保持穩定,長治久安。暴秦的速亡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公羊傳》提出的“大一統”思想,對後世影響有多大?


《公羊傳》它在大一統學說的發展上的成績是其它經學流派所不能比擬的。它把一統在空間中的拓展與在時間中的延續結合為一,並把一統的基本原因或前提理解為儒家的仁學的實行以及由之而來的不同族群的文化的趨同。這種思想對於中國歷史上一統事業的發展是有其深度影響的。

今天的介紹到這裡,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