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薑為什麼大芽產量低,而中小芽產量高?難道不是母大子肥嗎?

  • 最近經常回答有關生薑種植方面的問題,也寫過好幾篇關於生薑栽培方面的短文,也有很多人或私信或留言,提出了許多問題。但有一個問題我覺得很有好,有一個人曾經問我,為什麼我最先挑出來的大芽姜種播下去後,生長的也很好,但收姜時產量卻不高於後期用中小芽播種的大姜?我忽然想起來,確實如此,我曾經也對此做過實驗,有過記錄。現就此問題進行一下分析,有不足之處請斧正。
生薑為什麼大芽產量低,而中小芽產量高?難道不是母大子肥嗎?

我們就先從生薑產量的構成要素說起。

  • 一,構成生薑產量的因素

生薑的產品器官是地下的根莖,也就是生薑塊。一畝生薑的產量就是平均單株生薑的根莖重量和畝總株數的和。其計算公式如下:

畝產量=畝株數x平均單株根莖重量。

在生薑的生產過程中,構成產量的這兩個方面的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兩者之間只有協調好了,才可能有生薑的高產量。比如說,你栽培的生薑,因播種過密,導致單位面積上的株數增加,但是因管理不善或者是因太密導致生薑單株生長太弱,根莖很瘦小,或者是單株生長勢強,根莖較肥大,重量高,但是播種的太稀,單位面積上的株數太少,其結果就是難以獲得高產。

因此在生薑的栽培中,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條件,因地制宜地合理確定適宜的播種密度,既能使群體獲得豐產,也能保證單株發育良好。

就播種密度的問題,我問過這個朋友,他說是同中小姜芽的播種密度是一樣的,都是按照1米5墩的標準進行的,肥水管理等都是一樣的,也沒有因病蟲害導致的缺苗斷壟。那就排除了播種密度造成產量下降的因素,就只有與單株根莖重量有關。

生薑平均單株根莖的重量是由單株上的姜球數和其平均重量所構成的。因此在播種密度適宜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姜球的數量和重量就成了提高產量的重要措施。一般情況下,姜球數量越多,姜球越大,那麼產量就會高。

生薑為什麼大芽產量低,而中小芽產量高?難道不是母大子肥嗎?

生薑根莖圖

  • 二,生薑根莖的組成

一墩生薑是由一個薑母和若干個姜球組成。薑母發生最早,體積很小,重量很輕,一次姜球(子姜)較多,大多數有3–4個,二次姜球(孫姜)最多,平均每墩能達到6個以上,佔到全部姜球數的一半左右,可佔全部鮮姜重的一半以上。因此說來,第一次和第二次姜球是生薑根莖組成的主體,是構成根莖產量的主要部分,在產量形成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三次姜球(孫孫姜)和悶芽子姜球雖然數目也不少,但是由於姜球發生的時間晚,體積一般都不大,而且組織比較幼嫩,重量較輕,對產量的形成所起的作用較小。而生薑第一次和第二次姜球的形成時間都是在生薑生長前期和中期形成的,在中後期進入膨大階段,幹物質增加,從而增加產量。

此友在肥水管理相同的情況下,發生大芽姜的產量不及中小芽姜的原因,我首先就想到了我曾經做過的事情。

  • 三,姜芽大小對生薑生長和產量的影響

我在2000年開始種姜的時候,就發現我的姜田裡兩側的姜生長的不好,矮,而中間的姜生長的旺盛,高。對此我很不解。你說最後播種的生薑生長不好情有可原,因為挑剩的弱芽姜,小塊姜都在最後播下,生長的差,但最早開始播種的生薑,都是精挑細選的第一批大芽姜,可它為什麼也長得不好呢?不是強調"母大子肥"嗎?為什麼啪啪打臉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最後經其他人的講解,才知道是因姜芽催芽過大造成。因為我是第一年種姜,不懂,導致催芽太大。到底大芽對產量有多大的影響,我在第二年就專門為此事進行了試驗。

生薑為什麼大芽產量低,而中小芽產量高?難道不是母大子肥嗎?

中芽姜種

生薑的健壯幼芽的標準是,芽長0.5–2釐米,粗0:5–1釐米。但實際上在催芽的過程中,你不可能保證每個芽都是標準芽,總會有大芽的出現。而大芽就是指芽長超過2釐米,芽粗超過0.8–1釐米,芽芽的基部已經發生了毛絨絨的不定根。為了獲取第一手資料,我就專門挑選出大芽進行單獨播種,看看到底對產量有多大的影響。

我將第一批挑出來的姜芽按照大芽,中芽,小芽分別播種了兩溝,結果發現,大芽姜塊出苗要比中芽姜早3–4天,比小芽姜早出苗7天左右。在同樣的管理條件下,在幼苗期,大芽姜無論是株高,莖粗,分枝數,還是單分枝葉片數都比中小芽的姜佔優勢。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生薑進入旺盛生長期後,就應了那句老話了"先胖不算胖,後胖壓塌炕"。大芽姜就開始出現生長緩慢,葉片出現早衰,植株生長勢逐濺減弱,葉片小而發生的少等不良現象。而中小芽姜雖然出苗晚,前期生長弱,但卻有後勁,在旺盛生長期生長速度加快,慢慢攆了上來,表現出比大芽姜植株較強的生長優勢。

  • 下面是我記錄的幾組數字。

我分別是在7月18日,8月18日和10月18日作的筆記。

在7月18日,大芽姜平均株高63釐米,平均分枝數為2.0個。中芽姜平均株高65釐米,平均分枝數1.9個。小芽姜平均株高52釐米,平均分枝數不足1個。

在8月18日,大芽姜平均株高65釐米,平均分枝數4.9個。中芽姜平均株高73釐米,平均分枝數為4.8個。小芽姜平均株高73釐米,平均分枝數為4.6個。

在10月18日,大芽姜平均株高80釐米,平均分枝數為12.1個。中芽姜平均株高94釐米,平均分枝數為15.0個。小芽姜平均株高93釐米,平均分枝數為14.8個。

最終收穫後,大芽姜平均單株重約1.4斤,中芽姜為1.67斤,小芽姜為1.7斤。摺合畝產量為,大芽姜4113斤,中芽姜為6237斤,小芽姜為6434斤。中小芽姜平均畝產量要比大芽姜高出2000多斤。

以上是我2001年在播種密苗型小姜時所做的記錄,在2002年僅記錄過摺合的平均畝產量,大芽姜4780斤,中芽姜為5976斤,小芽姜為5986斤。中小芽姜要比大芽姜高出1200斤左右。

生薑為什麼大芽產量低,而中小芽產量高?難道不是母大子肥嗎?

大芽姜種

我後來播種疏苗型大肉姜後,也常會發現早播的大芽姜生長不如中小芽姜的現象,但後來沒有再做過試驗。但是大姜田中出現"幾"字形姜苗生長的現象,我差不多就可以判定是姜芽催芽不均造成的。

看到這裡大家也許會有疑問,為什麼大芽姜會出現越長越差的問題?對產量的影響會如此的大呢?下面就我所瞭解到的情況同大家探討一下。

  • 四,大芽姜對生薑生長和產量影響的原因

生薑幼芽是影響其產量和生長的重要因素,只有健壯的幼芽才能生長出茁壯的幼苗,為生薑植株的旺盛生長和地下根莖的良好形成打下一個好的基礎。這已為廣大種姜戶所熟知,所以種姜戶都是捨得花大力氣,大價錢來提高催芽的質量。如採用電熱溫床催芽,在寒冷的冬天騰出熱炕頭來催芽等,都不想催出過大或過小的姜芽。

大姜的前期生長主要靠種姜內貯藏的營養來提供,凡是生有大芽的姜塊,一般都是肥壯的胖大姜球,其體內含有的營養豐富,所以在幼苗期表現出旺盛生長勢。但是,由於大芽已經生出了不定根,而生薑本就是根系少的稀罕,我們在播種的時候,難以避免的會損傷到這些不定根,使得幼根生長受阻,影響到根系的正常發育,對養分的吸收就會減弱,從而導致了旺盛生長期後的越來越弱。

再一個原因就是,大芽姜前期由於生長過快,消耗了大量的營養,導致後期因養分不足,出現了早衰,分枝減慢,光合效率明顯降低。

一般情況下,生薑產量的60%是在收穫前的50天左右形成的,此時的生薑本應枝繁葉茂,大量的分枝形成,從而形成大量的孫姜。葉片面積增加,葉綠素含量增加,從而製造大量的營養物質供應姜球的膨大,增加姜球幹物質的含量,增加單株重量,從而增加產量。但是,大芽姜卻偏偏在此時出現了衰老的現象,本該出力的時候卻早衰,而中小芽姜卻後來居上,表現出旺盛的生長勢頭,此消彼長,就導致了產量上的差異,所以會出現產量不及中下芽姜的問題。

瞭解了大芽姜對生薑產量的影響,那我們在生薑栽培過程中,如何來避免和解決問題呢?

生薑為什麼大芽產量低,而中小芽產量高?難道不是母大子肥嗎?

壯芽姜種

  • 五,解決辦法

1,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生薑的催芽過程中,保持適宜的溫度是最根本的措施。要保持溫度在22–25℃,不要長時間的高於28℃以上。

在催芽期間,如果發現有大芽發生的趨勢,要降溫處理。有實驗證實,生薑在20–21℃的溫度下,姜芽生長緩慢,經30天左右,姜芽才可長至1.6–1.9釐米,而在16–17℃的溫度下催芽,發芽速度極慢,60天后幼芽才可長至1釐米。

2,早掰姜

催芽期間如果發現姜芽已達到壯芽播種標準,但卻不在適播期內,可先挑出掰下,另行存放於17–20℃的環境中,不可低於15℃以下,減緩其生長勢,待機播種。

3,注意保護不定根

如果在播種時已有大芽發生,可挑選出來單獨播種,切要注意保護好根系,儘量減少對不定根的傷害,播後及時澆水。

4,偏施肥

在大芽播種的區域要著重加強肥水的管理,在大芽姜株生長的旺盛期前,可偏施肥水,同時多噴幾次葉面肥,延長姜葉的功能期,減緩衰老的速度。

生薑為什麼大芽產量低,而中小芽產量高?難道不是母大子肥嗎?

壯芽姜種

  • 總而言之,生薑幼芽是其幼苗的基礎,幼芽的大小和健壯程度對幼苗的生長乃至發棵期和根莖形成期的生長都有重要影響,從而也是影響產量的重要因素。所以一定要注意做好生薑的催芽工作,儘量避免催出大芽姜。而常說的"母大子肥"是指在生薑催芽時,大的生薑球可以催出肥壯的姜芽,並非是大芽姜可以產出肥大的姜球。恰恰相反,大芽姜卻成了低產的罪魁禍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