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發佈最新研究成果!戰疫“神器”究竟是“何方神聖”?

3月7日,鍾南山院士在首屆新冠肺炎多學科線上論壇“走出至暗時刻”上發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鍾院士及其團隊經過針對72000多個病例的研究,開發出針對新冠病毒感染的IgM檢測試劑。

回顧3月3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以下簡稱“第七版”)中,在原有核酸檢測和測序基礎上,增加了血清學檢測的診斷標準:即“血清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和IgG抗體陽性”或“血清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G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或恢復期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也可確診。

也就是說,原方案的診斷標準中實驗室檢查是以病原學檢測,即抗原的檢測作為依據,而第七版則增加了抗體的檢測作為依據。

鍾南山發佈最新研究成果!戰疫“神器”究竟是“何方神聖”?

這項檢測方法與之前的核酸檢測相比有何過人之處?試劑的推廣意味著什麼?一起來了解一下。

IgM和IgG的檢測有何意義?

大家也許都知道,IgM和IgG都屬於免疫球蛋白,但兩者也有區別。

當人體受到病毒入侵後,最先產生抗體IgM,約在病毒入侵一週後出現,且持續時間較短;如果身體再次受到病毒入侵,則會產生抗體IgG。與IgM不同,IgG會在機體內存在很長時間,有的甚至可以持續幾十年。

可以說IgM是近期感染的標誌,而IgG是既往感染的標誌。通過檢測IgM和IgG,不僅可以鑑別人體是否感染,還能判斷出患者是近期感染還是既往感染。

根據第七版,新冠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多在發病3-5天后開始出現陽性,IgG抗體滴度恢復期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高。

IgM檢測與原來的核酸檢測相比有何優勢?

鍾院士介紹,這一檢測方法是通過側流式免疫層析法實現。

針對新冠病毒的IgM檢測是對現有核酸檢測的一個補充。

相對於目前的核酸檢測,IgM檢測方法最大的優勢在於:操作更為簡單、快捷,也無需藉助任何儀器設備,方便許多基層醫療機構使用,這對基層的篩查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而且樣本來源於血液(血清、血漿、全血均可),極大程度上避免了核酸檢測採樣時呼吸道樣本對醫護人員暴露的風險。

鍾南山發佈最新研究成果!戰疫“神器”究竟是“何方神聖”?

IgM檢測試劑的準確性如何?

據瞭解,IgM檢測試劑最大的問題還是準確性。但目前我們並沒有獲得官方公佈的試劑靈敏度和特異度數據(靈敏度和特異度都是試劑準確性的重要指標)。所謂靈敏度是指能患者中檢測出陽性的概率,靈敏度越高,意味著假陰性率越低,漏診越少。而特異度則表示在非患者中檢測出陰性的概率,特異度越高,意味著假陽性率越低,誤診越少。

理論上,IgM檢測滯後於核酸檢測,不能在患者感染第一時間得出檢測結果。因為身體受到病毒入侵後產生抗體需要時間,檢測存在一定的窗口期,窗口期內容易出現“假陰性”。如果機體的免疫功能弱的話,“假陰性”存在時間可能更久。

但需要明確的是,IgM檢測本身定位也是初篩,即作為核酸檢測的補充。

哪個才是戰“疫”神器?

目前,核酸檢測的操作要求較高,假如出現採樣不當導致樣本病毒含量低,或運輸儲存條件不當等情況,都有可能導致核酸檢測可能出現“假陰性”結果,因此核酸檢測從採樣到檢測,對人員的專業度,以及運輸和實驗室等客觀條件的要求都比較高。

儘管IgM檢測方法的準確性不足以成為確診金標準,但相比核酸檢測,它操作簡便快捷,更容易落地和下沉到基層。

鍾南山發佈最新研究成果!戰疫“神器”究竟是“何方神聖”?

綜合所述,雖然病毒核酸檢測和IgM檢測都存在不足之處,但對面臨嚴峻的疫情而言,兩種方法互補可提高新冠肺炎的鑑別效率。

鍾院士強調,通過抗原、抗體的雙重檢測,早期快速篩查病例、排查疑似病例和進一步確診病例非常重要。

[1]鍾南山公佈新冠肺炎檢測新方法:IgM檢測試紙、恆溫擴增芯片,頭條

[2]《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解讀,國家衛健委官網

[3]Molecular and ser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2019-nCoV infected patients: implication of multiple shedding routes,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4]《首批新冠IgM檢測試劑盒獲批,鍾南山力推!一滴血15分鐘出結果是何方神聖?》,21新健康(Healthnews21)

[5]《快速檢測新型冠狀病毒IgM抗體的臨床意義》,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