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往上升 梅花價格落

【前言】2月中旬,西北地區中東部、青藏高原東北部及雲南等地平均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我國其餘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1~3℃。13-16日,受寒潮影響,我國短時間出現大範圍雨雪和大風降溫天氣過程,江漢東部、江淮、江南、華南及貴州東部、吉林東部、遼寧東部,黃淮及東北降水量較常年同期顯著增多。

2月下旬,除雲南地區氣溫偏低外,全國天氣持續升溫,四川盆地東部、黃淮、江漢、江淮、江南西部和北部、貴州,江南地區降雨,大部分地區提前20天進入春天,甚至40天。對梅花花蕾的形成很好的促進效果,隨著產量增加的衝擊,多年高價開始波動。

近幾年,綠梅花產量不大、庫存薄弱,致使價格節節攀升。2017年綠梅花刷新歷史最高價記錄,統貨售價高達390元;2018年綠梅花價格穩步上升,衝向480元;2019年春,受雨雪天氣影響,綠梅花產新進入掃尾階段時,統貨價格來到490-500元,全年行情堅挺。

綠梅花產區分佈在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其中安徽黃山歙縣種梅歷史較悠久,種植面積最大,品質最好。綠梅花在1-2月寒冬季節產新,此時正是雨雪、凍害等天氣多發時期,多少會對綠梅花產出量有所影響。其中下雨對採摘的影響較大,含水量大且晾曬不易,直接影響產量,而今年卻是異常溫暖,這對梅花的採摘來說卻是利好。

品種分析 | 氣溫往上升 梅花價格落

2015年,在綠梅花產新前,受市場貨源走銷不暢影響,加之產新逼近,持貨商積極拋售,致使價格出現下滑,統貨價格在230元左右。但在產新後,受雨水天氣影響,造成減產,價格出現短暫小幅回升。

2016年,產新天氣正常,隨新貨衝擊市場,價格逐步下滑,最低下滑至130元左右;隨著用季的到來,藥廠陸續尋貨,貨源走銷順暢,市場庫存量逐漸薄弱,價格隨之上漲。

2017年採摘時期天氣正常,但產新量不大,庫存薄弱已成事實,行情持續上漲。並受價高影響,吸引了許多商家介入,產新結束後,價格節節攀升,統貨價格最高至390元左右,刷新2013年350元的歷史最高價記錄。

2018年產新後,新貨量依然不大,加之庫存的消耗,商家購貨力度依舊不減,持貨商惜售心理加強,行情穩步上升,最高漲至480元上下。

2019年新年期間,正值綠梅花產新,採摘時節受持續雨雪天氣影響,採摘無法進行,上新緩慢,市場備用可供陳貨稀少,行情較堅挺。現在市場統貨質量不一,價格在450-500元之間,顆粒選貨售價在540元上下,一季度末價格鬆動下滑,價格在年中企穩於450元。

據悉,梅花種植產地不多,且老化嚴重,可以看出從2016年的藥市行情恢復後,綠梅花一直處於上行勢頭,受益於採收務工人員不多,採摘難度大,支撐了原料價格;產地的集中,也促成了當地閒散資本的關注。

品種分析 | 氣溫往上升 梅花價格落

2020年務工人員返鄉滯留時間長,在家幫襯勞動力多,城市高端需求被壓抑,由於產地高價促進採收,鮮貨採集情況較好,加上天氣良好,花蕾密度大,採收容易,新貨不斷加工上市,高價行情快速滑落,藥材市場開市後,統貨售價降至320元,顆粒貨價格在360元左右,受疫情影響,需求暫時受到抑制,預計綠梅花後市仍難以平靜。

(無特殊說明時,價格單位為元/千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