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有38條的“沙漠魚”生存現狀堪憂,為什麼不將它們轉移到水源和食物充足的地方?

獵奇動物社


理論上,轉為人工養殖,是絕對可以令他們繼續生存下去的。

但是某些人卻不這樣做,他們認為不要人為干擾大自然,卻沒想到,現在自然界,就是人類的世界,人,則是自然。

同樣道理,犀牛,熊貓等,轉為人工養殖,都是可以防止他們滅絕的。

但是有些人不想那樣做,一方面,他們吵吵鬧鬧,說什麼保護動物,一方面,卻提出了不合實際的生物鏈理論。

是的,我認為目前的生態理論是錯誤的,西方人提出了生態理論錯得離譜!

因為人類已經代替了很多動物,很多肉食者動物早已經失去了他們維持生態平衡的功能了,它們的數量,說明了一切。

打個比方,一隻老虎,一年可以殺死幾百只其他野生動物,但是一個農民,只要你給他合法性,他一年可以殺死幾萬只其他動物,也就是說,維持生態平衡的功能,人類的能力,遠遠超過了其他動物。

大多數肉食類野生動物有的,人類都具備,它們沒有的功能,人類也具備。

現在如果談保護動物,唯一的道路就是人類養殖,沒有其他的辦法,不然任由他們在野外,對它們來說遲早是死路一條,對人類也不好,全沒有任何益處。

人,就是自然的一個環節,很多人總是把自己看成了另類,一味的反人類,卻不知道,大自然製造人類,讓人類變得如此強大,是有它的道理的。也許,目的就是讓人類控制其他生物。

就好像你養狗,要讓它看家,養貓,讓他抓老鼠,大自然讓人類制約其他動物,你承認不承認也好,已經早已經成為了事實。

人類應該發揮人類的功能,加強控制和管理,而不是讓野生動物自己自生自滅。

要讓它們自生自滅,還要人類幹什麼?以前沒有人類的幾十億年,還不是那樣?所以大自然滅絕了恐龍,滅絕了幾萬萬億種類的生物。

但是有人類養殖的雞,狗,貓等動物,它們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至少從生物學來說,從動物學來說,它們是成功的。

大自然要滅亡人類實在是太容易了,地震,天體運動,疾病,收拾人類真是分分鐘,但是我們發現,古代的災難太多了,但是現在卻越來越少了。

這就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結果,是大自然所要的結果。它就是要你那樣。

而不是某些西方人所說的,什麼人類危害大自然之類,那樣是錯誤的。

人類一直為大自然工作,替天行道。

如果某些物種,有利用價值,應該養殖,沒有價值,應該滅絕,這就是自然定律。

我們應該遵從真正的自然定律,而不是西方人自以為是的自然定律,他們的理論是錯誤的!

上天選擇了人類,人類就是天選之物,凌駕於其他動物之上,(細菌和病毒除外)。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們應該大力運用對我們有用的生物,只談保護,不談利用,那麼,保護來幹什麼?


玄法水星


在美國的死亡谷,有一個水池與世隔絕了幾十萬年。由於隔絕的時間太長,在這個水池內的一群魚進化成了獨立的種群,和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魚類存在生殖隔離。也就是說,這是整個世界唯一一個整個種群都生活一個地方的物種。由於這個種群的特殊歷史,其一經發現就極大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而人們也命名這群魚為沙漠魚。



沙漠魚在發現的時候有好幾百條,然而由於幾名美國醉漢在裡面嘔吐暢遊,導致沙漠魚數量急劇下降,最終只剩下38條,幾乎瀕臨滅絕。如果沙漠魚生存的環境持續惡化,說不定過幾年我們就再也見不到這個神奇的種族了。所以,人們不僅十分著急,詢問為何不把沙漠魚養在水源和食物充足的地方繁殖呢?



其實不是科學家不想這麼做,而是不能這麼做。沙漠魚經過幾萬年的進化,其已經適合於現在的環境。如果盲目把他們放在其它地方生活,那麼之後加速他們的死亡。就像我們人類在地球上適合生存,如果突然把我們放在其它環境於地球差別很大的星球,見不得我們人類能夠生活下去。遠的不說,僅僅是氧氣含量不一樣,我們到達西藏等高原地區,都會有高原反應,而且西藏還是我們人類活動的區域。

沙漠魚整個種群都生活在死亡谷的小水池裡面,而這個小水池低溫、低氧、很少見陽光,這樣的極端環境卻剛好適合沙漠魚存活。如果環境改變的和這個小水池不一樣,那麼即便食物在充足,沙漠魚也很難存活。


科學探秘頻道


網上盛傳的“沙漠魚”就是魔鱂(jiāng),生活在美國西部內華達州死亡谷國家公園一個名叫“魔鬼洞”的地下水潭裡。魔鱂的歷史只有5-6萬年,沒有50萬年。38條是2018年6月的數據了,如今魔鱂的數量已經增加到200條以上,這一物種正在逐漸遠離滅絕。科學家建立了魔鬼洞的複製品,以此對魔鱂進行人工繁育並獲得成功。

所以,你這些話全都不對。

物種保護主要有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兩種方式,一般實行的是就地保護。就地保護:即保護物種的野生環境,比如建立保護區、國家公園地等方式,讓物種繼續在其原生環境中繁衍生息,擴大種群。

遷地保護:主要針對野外功能性滅絕或原生環境破壞殆盡的物種,這些物種待在野外遲早會滅絕,就把它們收集起來,移入繁育中心、動物園、水族館、植物園等地,對其進行人工繁育,保存種群,等到合適時再進行野化放歸。
魔鱂全名叫魔鬼洞鱂,是一種死亡谷魔鬼洞裡特有的鱂魚,只有生活在魔鬼洞裡的鱂魚才能叫魔鱂,把它轉移到其它地方它就不是魔鱂了。所以魔鱂與魔鬼洞是不可分割的,科學家在人工環境裡繁育出魔鱂,再將其放歸到魔鬼洞裡。

魔鱂的概況

美國西部的死亡谷國家公園是地球上最炎熱的地區之一,這裡曾達到過56.7℃的極端高溫。在死亡谷中心地帶的一個石灰岩洞穴裡,被稱為魔鬼洞,裡面有一汪水潭。1930年Wales在這個小水潭裡發現了一種小魚,是一種全長2.5釐米左右的鱂魚。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伊斯梅爾·薩拉姆和邁克爾·米勒領導的研究團隊將魔鱂與生活在美國西部的歐文鱂和異鱂進行基因比對,確定魔鱂在5-8萬年前就和它們分離了。而且結合地質研究,魔鬼洞約在5-6萬年前形成。

▲魔鬼洞

以此推測,魔鱂原本是一種生活在美國西部沙漠裡的普通鱂魚,後來地質變化,被困在了這個小水潭裡,進行了5-6萬年的獨立演化,適應了這個狹小、高溫的小水潭,成為特有的魔鱂。魔鬼洞水潭一端有一處石灰岩平臺,大約6米長3米寬,平臺上受陽光照射而長滿藻類,成為魔鱂的覓食和產卵場所。正是有了這出平臺,魔鱂才能在這裡生存數萬年之久。

魔鱂屬於鱂形目-鱂科-鱂屬。

鱂形目是一大類生活在美洲、非洲、亞歐大陸的小型魚類,已發現數千種,大者可以長到15釐米,小的不足1釐米,很多種類都可作為觀賞魚。

鱂魚主要分為一年生鱂魚和多年生鱂魚。

▲沙漠水潭裡的一年生鱂魚

一年生鱂魚:顧名思義,它們像野草一樣,只能存活一年,有些種類在人工環境裡可以存活16個月。這些鱂魚多生活在乾旱地區,甚至能在沙漠裡生存。沙漠裡會形成季節性河流和水域,土裡的鱂魚卵趁機孵化出來,幼魚快速長大進行交配產卵,水體乾涸之後,成魚全部死亡,魚卵埋在土裡,等著下一次水源來臨時又破土而出。它們的魚卵能夠在乾燥的土壤裡存活8個月,甚至只有在乾燥的環境裡才能正常發育。

多年生鱂魚:它們可以存活幾年,多分佈在西非和美洲的熱帶雨林裡,這裡降水豐沛,所以它們不用像一年生鱂魚那樣將魚卵埋在乾燥的土裡才能催熟。▲食蚊魚

鱂形目魚類雖然小,但生存力都非常頑強,比如【世界百大入侵物種】之一的食蚊魚就屬於鱂形目。

鱂形目魚類各自生活在狹小的環境裡獨自演化,受環境的影響而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和形態,生物學上稱之為表型可塑性,是指同一基因型受環境影響而呈現出不同的形態、行為和生理特徵,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魔鱂原本只是一種普通的鱂魚,因困在魔鬼洞水潭裡,為了適應這裡的環境而具備了與眾不同的特點。

魔鬼洞水潭目前只有約3米寬,20米長,最深處有130米左右,所以魔鱂可能是現存棲息地最狹小的脊椎動物之一。魔鬼洞每年有2個月的時間無法獲得足夠的陽光,水中的藻類光合作用降低,水體缺少氧氣,而且水溫長期維持在33.3-33.9℃,這是大多數魚類能容忍的溫度上限。

魔鱂的保護

1930年發現魔鱂時,魔鬼洞裡還能看見成百上千條魔鱂,到了60年代,農業灌溉使得地下水位下降,魔鱂的棲息地不斷縮小。▲左邊是雄性,右邊是雌性

1967年,它成為瀕危物種保護法案(Endangered Species Preservation Act)裡的第一批物種。1976年,美最高法院規定要保留魔鬼洞的最低水位,減少地下水的抽取,保護了魔鱂與洞中的其他生物。

90年代,洞裡的魔鱂只有500餘條,保護人員將魔鬼洞用鐵絲圍起來,限制遊客參觀。
▲研究人員用肉眼觀測並統計魔鱂數量

2013年,科學家推測魔鱂的數量只有兩位數了,在非繁殖季節只能觀察到35條魔鱂。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在魔鬼洞外不到一英里的地方,啟用了阿士梅多斯魚類保護區,建造了一個類似於魔鬼洞的人工環境,相當於遷地保護。各種媒體開始宣傳魔鱂,使其名聲大噪,以此來引起人們的關注,以求更多的人投入到魔鱂的保護工作之中,但也為其引來了“殺身之禍”。

2016年4月,當地的三名醉漢闖入了死亡谷,開槍破壞了魔鬼洞圍欄的門鎖,跑到水潭邊上大肆破壞,他們在水潭邊上亂踩,有一名男子甚至還跳進水裡游泳。最後留下了嘔吐物、空酒瓶和一潭渾水,甚至還有一條魔鱂屍體。三名男子隨後被逮捕,判罰了一年左右的監禁。

當時正值魔鱂的繁殖期,三名男子毀壞了很多魚卵,讓魔鱂艱難的處境雪上加霜。2018年6月,科學家觀察統計時,只發現了38條魔鱂。但此時,魔鱂的人工繁育卻不順利。“僅剩38條魔鱂”的消息發佈不久後,科學家們才找到了問題所在,原來是一種龍蝨在搞破壞。這種龍蝨在魔鬼洞裡也有,科學家在複製魔鬼洞環境時將龍蝨也投放進去,誰知這些龍蝨卻大肆繁衍併吞食魚卵。

▲龍蝨,俗稱水鱉

科學家們只好將龍蝨清理出去,魔鱂才得以成功孵出幼魚,再把這些幼魚放生到魔鬼洞裡去壯大野生種群。等到2018年底再次觀察時,魔鬼洞裡的魔鱂數量增加到了187條,短短几個月就翻了好幾倍。

2019年魔鱂還會進行一次繁殖,因此目前為止,魔鬼洞裡魔鱂的數量保守估計在200條以上。

結論

魔鱂是死亡谷魔鬼洞裡的一種特有鱂魚,它在魔鬼洞這樣的特殊環境中生存了數萬年,已經適應了魔鬼洞的環境,轉移到其它地方就會不適應,也會喪失它的獨特性。

“38條魔鱂”已經是2018年6月時的統計數據了,如今以遠不止這些,只要能保證魔鬼洞的水位處在一個穩定的水平,外部環境不發生劇烈變化,魔鱂就沒有滅絕的危險。


百科千尋君


可能換了新環境更不利於存活



仙人掌7788


“沙漠魚”顧名思義是生活在沙漠中的魚,其實這是一種泛稱,指的是一大類一年生的鱂魚,而問題中所說的個體近剩餘38條,那麼就特指的是魔鱂(mojiang)。它們生活在北美洲的莫哈韋沙漠與科羅拉多沙漠生物圈保護區內,因為惡劣的生存環境,這個沙漠峽谷又被稱為死亡谷,而在死亡谷中就有一個魔鬼洞,深度超過130米,在魔鬼洞底部的小水池內生活著一整個物種,在2018年統計沙漠魚數量是38條,這就是這個物種全部的成員。

魔鬼洞底部的這個小水池長度20米、寬3米、深度為15米,這就是沙漠魚的整個世界,雖然這個魔鬼洞的形成時間是50萬年前,但是這些沙漠魚這個小水坑裡只發展繁衍了5萬年。科學家認為在死亡之谷曾經存在著一個大的鹽水湖“曼利湖(Manly Lake)”,而這些沙漠魚就曾經是這個湖泊的主要生物,但是在地球上一個冰河期末期乾枯,最終這些沙漠魚逐漸地適應環境開始演化形成今天的樣子。

沙漠魚平均體長僅僅3.7cm左右,最長的不過8cm,由於魔鬼洞是位於沙漠地帶,它們生活的小水池晝夜溫差超過40攝氏度,並且含鹽度是海水的4倍以上,就是在這樣極端的環境中它們生存發展了5萬多年。


為了解救這個物種科學家想過很多辦法進行救助,最長被提及的就是把它們轉移到更加優越的環境中。實際上這種觀點並不正確,對於一個生物在自然界中發展繁衍,只有最適合的環境才是最優越的環境,即使給沙漠魚尋找新的家園,也需要模擬魔鬼洞下小水池的環境,不然一個弄不好可能就要滅絕了一個物種。


科學家曾建造了三個模擬魔鬼洞環境的生存避難所,但是不能轉移成魚,只能轉移一些魚卵孵化,但是最後這三個模擬生存場地中的沙漠魚在外形上和魔鬼洞中的出現了差別,這一方面說明了即使盡力的模擬了環境,但還是有所改變,第二點就是沙漠魚的適應環境能力很強。現在沙漠魚的數量已經有數百隻了,依然很脆弱,但科學家不能立刻就轉移這些沙漠魚。實際上為了儘量少的打擾沙漠魚,科學家每年只潛水兩次觀察沙漠魚,在平常的時候都是封鎖的。




但2016年的的時候美國內華達州三名醉漢闖進死亡谷國家公園(Death Valley National Park)裸泳,從監控來看三個醉酒男子破壞大門後跳進淺水區,在池中胡亂踩踏,並且留下了很多的嘔吐物和空啤酒瓶。導致了一條成魚的死亡,同時正巧趕上沙漠魚的繁殖季節,三名醉酒男子很可能損壞很多魚卵。

對於這種非常脆弱的物種,科學家是非常想要保護它們的,但是並不能盲目行動,隨意的給它們搬家,必須要謹慎的應對。





科學黑洞


首先非常感謝能為您解答這個問題:

沙漠魚生活在美國加州死亡谷的一個地下洞穴。之所以叫它沙漠魚,就是因為它的生存環境彷彿沙漠一般,美國加州的死亡谷是北美洲最為乾燥和溫度最高的地方,這個地方年均降水量不到50毫米。

50毫米是什麼概念呢?僅僅比非洲的撒哈拉沙漠高一點點,最極端的時候氣溫達到57攝氏度,夏季平均氣溫大概是38攝氏度。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沙漠魚適應了這種高溫乾燥的環境。

沙漠魚是魚類的一種,所以不可能脫離水源來生存,科學家發現死亡谷在50萬年前還是比較溫暖潮溼的,但是後來隨著地質運動,周圍高山的隆起讓這個地方變成了地勢較低的區域。於是海洋的水汽就很難深入,氣候也變得乾燥了起來,沙漠魚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古老的魚類,我們都知道在自然生存中優勝劣汰,在經歷了這種環境變遷之後,很多生物都消失了,但是沙漠魚卻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在這裡生存了下來,看似與世隔絕的沙漠魚實際上有著非常頑強的生命力。

沙漠魚棲息的地方水源狀況是非常不好的,並且它們所居住的洞穴光照不充足,不充足到什麼程度呢,一年平均下來不到兩個月光照。所以很多生物都沒辦法生存,尤其是一些植物,而沙漠魚為了減少自身能量的損耗呢,身體也變得越來越小,因為這樣活動消耗的能量會少一些。

沙漠魚平均長度不到5釐米,它的食物主要是水域內的浮游生物。沙漠魚還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地方,就是它身體的顏色能隨著環境而改變,這也是他一種長期演化而來的生存本能。

剛開始發現沙漠魚的時候,數量是有上千條的。之後該地區的氣候更加乾旱,再加上當地居民抽取地下水,這樣洞穴內的水位一直在下降,所以沙漠魚的生存環境受到了非常大的威脅。

另一方面呢,沙漠魚的名聲越傳越響,美國本土和外地的遊客的光顧讓沙漠魚的棲息地變得更加的糟糕,數量隨之也減少了。就如題目所說的,到2006年的時候已經只有38條了。

既然沙漠魚的數量變少了,就要對它們進行保護,它們也算是稀有魚類了,所以美國官方是採取了禁止當地居民抽取地下水,以及在洞穴四周加上鐵絲網來圍住這樣魚兒,除此之外,還禁止了遊客的參觀。

在這樣的情況下,沙漠魚的數量稍微增加了一些,到現在已經大概有200條左右。同時科研人員科研人員會嘗試將沙漠魚放到其他的幾個洞穴,這些洞穴的條件會比較優越一些。部分是人工營造的環境,他們想要看一下這樣沙漠魚的數量是否會增加。

很奇怪的現象這些沙漠魚的生存環境轉變了之後,它們的顏色很快發生了變化,連身長增加了。所以說沙漠魚的可塑性是比較強的,但是這樣“被塑造之後”的沙漠魚還能稱得上沙漠魚嗎?

北岸木子在這裡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共同討論這一話題。


北岸木子


動物和人是不一樣的,人突然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雖不至於丟掉性命,但多多少少都有一點不適應,而動物們一旦離開它們長期生活的環境,死亡只是時間的問題,哪怕是食物鏈最頂端的生物也不行,舉個例子,老虎在森林當中是無敵的,但如果把它們放到非洲大草原,它們賴以生存的本領就很難施展出來,時間一長這些老虎就會慢慢消失。

沙漠魚本身就很脆弱,它們只在美國莫哈韋沙漠的一些地下洞穴中存在,從生物學的研究來看,這種魚非常的古老,早在6萬年前它們就誕生在地球上,但正是因為它們存在的年代太久了,又長期生活在特定的區域,轉移它們只會讓它們喪命,因為它們已經適應了自己所在的小環境,強行改變它們的後果可想而知。

當然,遺憾的說,這種魚滅絕只是時間的問題,人類上個世紀90年代發現它們的時候,沙漠魚的數量大概還有500只左右,而今天只有30多隻了,當一個物種的種群數量小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幾乎可以宣佈它們已經滅絕了,而且沙漠魚的人工繁殖至今也沒有成功,總之沙漠魚恐怕會和曾經的渡渡鳥一樣,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不要以為一些動物的滅絕,好像和人類沒有什麼關係,客觀的說,任何一種物種的消失,對人類都是重大的損失,因為這些物種的基因組當中,包含了巨大的財富和秘密,只不過由於人類的技術發展有限,我們無法去探索和挖掘這些財富,所以不要以為死的不是人類,就不當做是一回事.......


種植恆星


簡單說,就是沒有意義。38條已經註定滅絕的命運。而且沙漠中,生死對整個生態環境沒有啥影響。所以就隨它們自生自滅而已。


Vosamo202


“沙漠魚”生活在美國加州“死亡谷”一個地下洞穴內,這個名稱是對它的一個形象地稱呼。美國加州“死亡谷”是北美洲最乾燥和溫度最高的地區,年均降雨量還不到50毫米,僅比非洲撒哈拉沙漠高一點點,極端最高氣溫為57攝氏度,夏季的平均溫度也高達38攝氏度。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沙漠魚逐漸適應了這種高溫乾旱的環境。

沙漠魚本身也是一種魚類,它不可能脫離水源也生存。據科學家研究發現,“死亡谷”在50萬年以前還是氣溫非常溫暖溼潤的區域,後來由於地質活動的影響,周圍逐漸隆起了高山,使得這裡成為一個地勢較低之處,來自海洋的水汽就很難再抵達這裡,氣候也變得比較乾旱起來。沙漠魚作為一個古老的魚類,也親身經歷了這種環境變遷,原本這裡很多的生物都因此消失,而沙漠魚也慢慢地改變它的生活習性,隱藏在有地下水源補給的洞穴內,過著“與世隔離”的生活。

沙漠魚所棲息的洞穴內陽光照射非常不足,一年平均下來還不到2個月時間,因此生物量很少。為了減少能量的過度損耗,沙漠魚的身體演變得越來越小,到現在平均還不到5釐米,主要以洞穴裡水域內的浮游生物為食。與此同時,沙漠魚還演化出了根據周圍環境的不同變換身體顏色、以及適應高鹽度水的能力。

在最初發現沙漠魚的時候,其數量還有上千條,不過隨著氣候的逐漸乾旱,以及周圍居民不斷抽取地下水,引起洞穴內的地下水位下降,其生存的環境受到了極大的干擾。同時,由於名聲的傳播,在沒有有效地保護之前,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觀賞,在一定程度上對棲息地又造成了破壞,沙漠魚的數量逐漸減少,到2006年的時候已經減少到38條。

為了加強對這裡的保護特別是對沙漠魚的保護,美國官方採取了禁止周圍居民抽取地下水、在洞穴四周用鐵絲網圍住、禁止遊客參觀等一系列措施,從而避免了沙漠魚數量的減少,其種群數量也逐步增加起來,到目前為止,已經恢復到近200條。

與此同時,科研人員嘗試將部分沙漠魚放到附近另外幾個洞穴裡,這些洞穴的環境要比原來的“優越”一些,看看能否起到快速增加沙漠魚數量的作用。結果,當引進到另外的洞穴之後,沙漠魚的身體發生了很大改變,不但顏色發生了變化,而且身體也越來越大,似乎是被壓抑許久一下子放到舒適的環境中,立馬“放飛了自我”,這種情況被生物學家稱之為“表形可塑性”,也就是說改變環境之後沙漠魚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沙漠魚了。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僅有38條的“沙漠魚”生存現狀堪憂,為什麼不將它們轉移到水源和食物充足的地方?

在北美洲的莫哈韋沙漠與科羅拉多沙漠生物圈保護區,存在著一個面積14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山谷,因為這裡海拔很低,山谷周圍的高山又擋住了來自太平洋的溼潤海風,所以這裡就成了北美洲最炎熱、也最乾旱的地區。統計數據顯示,這裡的夏季氣溫通常都在37.7攝氏度以上,而最高的氣溫則達到了驚人的56.7攝氏度,在極度乾旱時,這裡的溼度幾乎為零。

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給所有的生命都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因此人們將這個沙漠山谷稱為“死亡谷”(Death Valley)。然而就在這樣一個令人生畏的“死亡谷”內,卻生活著地球上最堅強的魚——沙漠魚。

看到這可能有人會非常奇怪,魚不是應該生活在水裡的嗎?事實上,沙漠魚的確是生活在水裡的,在“死亡谷”的東部,有一個被稱為“魔鬼洞”的地下含水層,所有的沙漠魚都生活在這裡的一個水塘裡。

沙漠魚的平均體長大約只有2.5釐米,是鱂魚中的一種,因此人們也將它們稱為“魔鬼洞鱂”(簡稱“魔鱂”)。科學家經過研究後發現,“魔鬼洞”大約形成於50萬年前,而沙漠魚的祖先則是在大約6萬年前來到了這裡。

關於沙漠魚的祖先是如何來到這裡的,目前仍然沒有確定的結論,有人猜測是因為6萬年前的某種地質活動,也有人猜測可能是路過此地的鳥類將它們祖先的魚卵帶到了這裡,不管怎麼說,至少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這些沙漠魚在沙漠裡與世隔絕了6萬年。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魔鬼洞”內遠離了太陽的直射,但是這裡的生存環境依然非常惡劣,根據測量,這個小水塘裡的水溫常年保持在33.3至33.9攝氏度之間,並且水裡的含氧量極低,幾乎沒有魚能夠在這樣的環境裡生存。

這些沙漠魚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苦苦求生,在過去的6萬年裡,它們利用進化的力量演化出了極小的體型,並一直堅強地撐到了現在,這完全稱得上是進化史上的奇蹟,然而由於人類的活動,這些“進化史上的奇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自從1960年開始,受農業灌溉用水的影響,這裡的地下水位就持續地下降,這導致了沙漠魚棲息地不斷地縮小,儘管後來人們對沙漠魚採取了相應的保護措施,但是它們的棲息地仍然縮小到了一個令人吃驚的程度。

上圖中這個深約130米、長約20米、寬約3米的小水塘,就是沙漠魚在地球上全部的自然棲息地,而它們在地球上的數量最低時僅有38條。值得一提的是,當知道了沙漠魚的珍貴之處後,這個小小的水塘就引起了人們的深厚興趣,在過去的日子裡不斷地有人前來參觀遊玩。


這無疑對沙漠魚又造成了另外的威脅,比如說在2016年,曾經有三個醉酒後的遊客在這裡游泳和嘔吐,直接造成了一隻沙漠魚以及部分魚卵的死亡。為了保護沙漠魚,動物保護協會的工作人員不得不在水塘周圍架設了高達2.4米的鐵絲網。

雖然在人們的精心呵護下,近年來“魔鬼洞”裡的沙漠魚數量有了較大的提升,估計這裡的沙漠魚如今已有大約200只,但就目前來看,自然棲息地終歸是有限的,因此這種地球上最堅強的魚仍然沒有擺脫滅絕的陰影。


既然沙漠魚生存現狀堪憂,為什麼人們不把它們轉移到水源和食物充足的地方去呢?

要知道沙漠魚的數量就有限的,每一隻都非常的珍貴,再加上它們的生存環境非常特殊,一旦離開了這裡,稍不注意它們就可能因為環境異常而死亡。因此科學家對人工繁育沙漠魚持有非常謹慎的態度,儘管如此,科學家還是人工仿製了三個與這個水塘非常相似的環境,讓這些沙漠魚有了額外的生存環境。

然而進入新環境的沙漠魚,很快就出現了變化(例如體型增大),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沙漠魚有一種特殊的本領——表型可塑性,所謂表型可塑性是指同一基因在不同的環境中會產生不同的表型,簡單地講就是,在不同的環境裡,沙漠魚會漸漸演化成不同的樣子,時間久了,此沙漠魚就不是彼沙漠魚了。

相關數據顯示,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目前地球上的物種滅絕速度比之前提高了接近1000倍,平均每1個小時,都會有一個物種永遠地退出地球的舞臺。對此有生物學家表示,假如這種情況沒有得到改善,那麼地球上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將不可避免,人類也不可能獨善其身。


回答完畢,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