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叫“祖国母亲”而不是“祖国父亲”?背后大有深意

在我们对祖国的日常称呼中,“母亲”是与之关联最高的一个词,“祖国母亲”

表达了我们对于祖国最深沉的热爱。这一形象化的称呼,出现在文学作品、歌曲等各个领域,广为传诵。

歌曲《我爱你,中国》这样唱道:“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闻一多在诗歌《七子之歌》中这样对祖国写道:“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为什么我们叫“祖国母亲”而不是“祖国父亲”?背后大有深意

似乎在“祖国”后面缀以“母亲”,已经成为大家惯用的语言习惯。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祖国母亲”而不是“祖国父亲”呢?为什么对祖国的称谓一定要是“母亲”这样的长辈,而不是妻子、情人呢?爱人不是更显亲近么?

“祖国母亲”的话语建构,有其深刻的政治、历史、文化、性别内涵。

“祖国”和“祖国母亲”出现的历史语境

在中国古代的语言习惯中,“祖”和“国”一般是不会并列使用的。因为“祖”指的是“乃祀奉始祖神主之庙”,“国”指的是“邦也”。“祖国”一词,并不是古已有之。因为只有知道了有其他国家的存在,才能在“他者”中认识自我,命名“祖国”。

中国人称呼自己的国家为“祖国”是从清末的一批留日学生中开始的。1903年,梁启超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志学说》、邹容在《革命军》开始以“祖国”来称呼中国。秋瑾《柬某君》中也有“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的诗句出现。这是现代意义上的“祖国”出现的最早源头。

将“祖国”比喻为“母亲”并形成一个固定的语言结构,则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了。闻一多在1925年创作的《七子之歌》,在这一说法的形成和广泛流传中居功至伟。他在诗歌的引言中这样说道: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斗云尔。

诗中将祖国比喻为“母亲”,将澳门、香港等被割让的七地比喻为“子女”,深情地呼唤“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而《七子之歌》的广为流传,也使“祖国母亲”一词的使用定型下来,并且得到广泛传播。

为什么我们叫“祖国母亲”而不是“祖国父亲”?背后大有深意

“祖国母亲”一词形成时的历史现状,使得它带上了一层苦情色彩。在列强侵占、割地赔款、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语境下,“祖国母亲”是柔弱的、苦难的、饱受屈辱的。七月派时人胡风在《为祖国而歌》一诗中用了“侮辱”、“苦难”、“眼泪”、“呻吟”、“挣扎”等词来形容“祖国母亲”的遭遇。这时的祖国母亲,是需要国民去保护的。

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之后,"祖国母亲"的隐喻含义便从“苦难的母亲”转变为“强大的母亲”了。

是“母亲”而非“父亲”:国族身份的女性化象征隐喻

在梳理了“祖国”一词出现的历史语境之后,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偏偏是“祖国母亲”而不是“祖国父亲”呢?难道闻一多这么写只是巧合,而后万千国民也就将这巧合给延续下去了?

实际上,这与一种性别文化相关。

早在1914年,胡适就曾在《睡美人歌》中将中国比喻成女子,将西方列强比喻为男子,两者进行联姻:

东方绝代姿,百年久浓睡。一朝西风起,穿伟侵玉臂。碧海扬洪波,红楼醒佳丽。昔年时世装,长袖高螺髻。可怜梦回日,一一与世庆。画眉异深浅,出门受仙刺。殷勤遣群侍,买珠入城市;东市易宫衣,西市问新制。归来奉佳人,百倍旧妹媚。装成齐起舞,“主君寿百岁”。

这位长眠的东方“睡美人”被西方武士唤醒后,发现自己的衣着打扮已经脱离世俗了,便赶紧购置衣物打扮装点,与西方武士结婚贺寿。也就是隐喻中国在被西方列强唤醒之后,努力学习西方的器物,希望两者结合得以存续文明。

为什么我们叫“祖国母亲”而不是“祖国父亲”?背后大有深意

在中国的父权制性别文化中,“男强女弱”的性别本质主义逻辑决定了男性是勇武阳刚的象征,而女性是柔弱可欺的象征。而20世纪中国饱受列强欺凌的处境与父权社会中女性被侮辱、被伤害的境遇相似,故而,灾难深重的“祖国”只能是母亲,而不能是父亲。

受侵略的祖国与被欺凌的女性之间画上等号,是父权文化对女性的本质定位。民族身份的女性化象征隐喻,实际上遵循的还是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性别文化逻辑。

是“母亲”而非“妻子”:国族身份的道德化象征隐喻

明确了中国性别文化逻辑下“祖国”的性别象征只能是女性之后,摆在面前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一定是母亲?诸如妻子、情人的比喻不行吗?

实际上,在中国近代,确实有作家将“祖国”隐喻为恋人。郁达夫在其代表作《沉沦》中这样写道:

我就爱我的祖国,我就把我的祖国当作了情人吧!

郭沫若在诗歌《炉中煤》中也以拟人化的手法,用“炉中煤”的口吻向“我年青的女郎”表达爱意。诗人自己也说:

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心目中就像一位聪俊的有进取心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


为什么我们叫“祖国母亲”而不是“祖国父亲”?背后大有深意

这也就说明了,“母亲”并不是“祖国”唯一的喻体。而“祖国爱人”、“祖国妻子”的隐喻无法在中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传播,则是与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相关。

一方面,孝道始终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儿女孝敬母亲,是血缘关系下的道德义务。将儿女对母亲的爱与敬这种情感体验投射到国民对国家的热爱上,从而使得国民与国家的关系变得更加具体可感。“祖国母亲”的道德化隐喻增强了国民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自觉地作为儿女,去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

为什么我们叫“祖国母亲”而不是“祖国父亲”?背后大有深意

另一方面,中国人对于情感表达是偏保守的,尤其是爱情这样私人化的感情,更加难以宣之于口。所以,将“祖国”隐喻为“妻子”、“情人”,反倒显得这份感情不够纯粹,不够持久。而且,爱情是相互并且平等的,而国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却不能以此类比。

“祖国母亲”的道德化隐喻使之被大家顺利接受,并且从文学领域进入到了政治领域。


正是通过对“祖国”的女性化和道德化隐喻,“祖国母亲”的形象才得以亲切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对“祖国母亲”这一国族身份的解码,也让我们顺利进入历史语境,洞悉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