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方腊的结局是什么?

我的名字不是随便起的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将宋江起义演绎得轰轰烈烈,而一些有关的影视作品也将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栩栩如生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中,但实际上宋江起义只是北宋时期的一场小规模民变,相比之下,方腊起义倒比它大多了。


两宋300多年间,大大小小的起义有300多次,宋江起义开始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以梁山泊为根据地,转战于山东青、齐与河南、河北一带,到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义军从江苏沭阳乘船进攻海州(今连云港),被海州知州张叔夜派伏兵包围,交战之后损失惨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率众投降,由于朝廷对其宽大处理,他们接受了朝廷招安,成为了宋朝官军。


规模较小的宋江起义之所以出名,是因南宋时编印出版了《宣和遗事》,把宋江起义史事演义化、故事化,到了明初又出现小说《水浒传》将宋江起义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动感人,因而使这次本来规模与影响都较小的农民起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广泛流传于民间,以至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在宋江发生起义的一年之后,方腊也率众起义了,很明显,他比宋江更有眼光,在战略上就规划得很好,可以说比宋江的哥们一起打家劫舍强多了,方腊自称圣公,还建元永乐,并设置官吏将帅,俨然一个小政府状态,他的军队以头巾区别等级,从红巾往上分六等,并且用一些迷信的手段煽动诱逼良民加入起义军,不到十天就有数万人参加义军。



方腊起义军先在息坑打败并杀死宋将蔡遵,之后攻占青溪,十二月攻占睦、歙二州,南面攻克衢州,杀死郡守彭汝方;北面横扫新城、桐庐、富阳各县,接着占领杭州,杀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放火烧了六天,死者不计其数。可以说只在两三个月间,方腊起义军就占领了今浙江、上海,福建、江西、安徽和江苏等的一些地方,比宋江起义影响的范围大多了。


方腊起义军的杀人手段非常残忍,凡是抓住宋朝官吏,定要割其肉,断其体,取其肺肠,或者熬成膏油,目的就是想吓跑其他城市守城官吏。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正月,方腊派大将方七佛率众六万进攻秀州(今嘉兴),秀州统军王子武固守城池,之后宋朝朝廷派来的援兵赶到,里应外合大败方腊起义军。那么是谁领导的这支援军呢,这是《水浒传》中认为的奸臣童贯,而且这支宋军中还有一名后来赫赫有名的大将——韩世忠。



宣和三年二月时,宋军包围杭州,宋徽宗想和招安宋江那样招安方腊,但是被方腊拒绝。

由于杭州城中缺粮,方腊在抵抗了宋军一段时间之后撤出了杭州城,然而不到一个月又来进攻杭州城,结果在城外被宋将王禀打败,之后方腊起义军的失败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形势急转直下,歙州、睦州、衢州先后失守,方腊率军从富阳、新城、桐庐一路退到青溪县,最后退守帮源洞,但是这个时候他的手下仍然有二十万人,不过兵无斗志,和宋军交手的时候常常是一战即溃。

宣和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宋军包围帮源洞。方腊在石洞中躲藏起来,时任宋军裨将的韩世忠(后来的抗金英雄)侦查到路径后进入方腊所藏洞中将其活捉,方腊起义彻底失败。

看好了,生擒方腊的并非我们看的电视剧中的行者武松单臂擒方腊,也不是小说中所写的鲁智深擒方腊,而是著名的抗金英雄韩世忠将军。

方腊被擒之后,藏匿在洞中的七万起义军被杀,方腊等人被押往汴京,宣和三年八月二十四日,方腊被处决。

那么宋江的起义军被招安之后,参与了征方腊的行动吗?史学界其实对这个还是有争论的,一些史料中记者的宋江起义被平定的时间晚于被活捉的时间,因为方娜被活捉的时间为宣和三年的四月份,但是宋江起义被张叔夜平定的时间为宣和三年的五月份,那么要是这样的话,宋江是不可能参与征方腊的行动的,更不会像《水浒传》中所讲的那样以主力部队的形式去平定方腊了,不过南宋一些野史中对宋江征方腊有所记载,所以至今尚无定论。


科普大世界


“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民间有这么一句传言。宋江打方腊结果如何呢?


结果是一败涂地。


梁山好汉在征辽、平田虎、打王庆的战役中,没有损失一个人。


但在打方腊时,死亡却高达70人。


那么正史上方腊的结局是什么呢?


方腊,又名方十三,他生活在宋徽宗时代,徽宗特别热衷收集奇花异石。“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所以徽宗朝的各地官员就成立了花石纲这样的特殊队伍,专门给徽宗搜罗天下异石。


方腊家多次被强行索取花石纲,实在不堪其扰,于是利用摩尼教组织群众,在睦州帮源发动起义。



方腊做事有勇有谋,起义准备了很久,虽然开始势力范围不大,但振臂一呼响应的人很多。很快人数扩大到几十万,连续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县。


方腊自此觉得大局已定,就私下称帝,自号圣公,国号永乐,并分封了大臣。


他订下目标,计划划江而守,渐图进取,十年内推翻宋王朝。


方腊起义军的势力越来越大,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先是被招安的宋江主动要求去征讨方腊,失败而回。


后来朝廷派童贯率领精兵十五万南下,水陆并进,连续作战了整整一年。


因叛徒告密,起义军最后一个据点青溪梓桐洞被宋军攻破,方腊父子等52名首领被童贯率领的精兵悍将俘虏,方腊本人也被生擒。



公元1121年8月,方腊被朝廷处死,至此轰轰烈烈的江南方腊起义彻底被剿灭。


方腊农民起义是以宗教为诱饵发动起义的典型,以后的太平天国运动基本上也是学习了这种形式。


方腊农民起义是历史上规模宏大的一场底层人民反抗贵族的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他们有明确的目标,有奋力拼搏的决心。


即使大军压境,方腊集团众志成城,视死如归。


即使被捕,也宁死不屈,表现了起义者坚强的决心。


荒海拾书


北宋末年有两大农民武装反抗组织,以宋江为首的梁山集团和以方腊为首的江南集团。

尽管两支农民武装都失败了,但后世对他们的评价不同:梁山成了好汉们的典范,是草莽英雄,成了

“忠义”的象征,在社会世俗价值观中得到了肯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官府的认可;方腊他们则成了地地道道的造反者。这可能多拜于《水浒》所赐。为了塑造梁山好汉的正义形象,不得不将同为起义者的方腊放在对立面。

《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宋江接受诏安后远征方腊的一战可以用“惨烈”形容,在这场战役中,梁山集团与江南集团两败俱伤。梁山一百零八将,竟然死了
59个,一蹶不振;而方腊集团则全军覆没。

话说当时方腊从帮源洞山顶落荒而逃,在深山旷野中脱了赭黄袍,丢掉金花啐头,脱下朝靴,穿上草履麻鞋,乔装打扮,然后翻山越岭,急忙逃命。连夜翻过五座山头,走到一处山凹边,见一个茅屋嵌在山凹里。方腊肚中饥饿,却待正要去茅屋内寻讨些饭吃,这时松树背后走出一个胖大和尚来,一禅杖将其打翻,然后取条绳索绑了。那和尚不是别人正是花和尚鲁智深。拿了方腊后带到草中取了些饭吃,将方腊带出深山后,迎面碰着搜山的军队,然后一同绑住捉来见宋先锋。

以上是《水浒传》中描写方腊被鲁智深所擒,场景,那真实的历史场景,方腊的结局是什么样呢?

宋史上方腊没有单独的传记,方腊传是附在童贯传中,作为童贯的战绩出现的,在《宋史·卷四百六十八·列传第二百二十七·宦者传三·童贯(附方腊)》,记载如下:

话说三年正月,腊将方七佛率领军队进攻秀州,统军王子武利用坚固的城防固守不出。待大军抵达之后,一起合击贼(方腊),斩首9000,但方腊依然不出。二月,贯、稹率前锋部队抵达清河堰,水陆并进,两路合击。方腊没有办法只能焚烧官舍、府库、民居,连夜逃走。然后诸将刘延庆、王禀、王涣、杨惟忠、辛兴宗相继前来增援,收复了全部失地。四月,在梓桐石穴中生擒方腊及其妻邵、子毫二太子、伪相方肥等五十二人,并杀敌七万。四年三月,余党悉数得以平定。

下面梳理一下方腊起义的最后阶段:

宣和三年正月,方腊派大将方七佛率众六万进攻秀州(今嘉兴),秀州统军

王子武乘城固守,不久宋军援兵赶到,大败起叛军。

宣和三年二月,宋军进攻杭州,方腊不敌,放火烧城,之后撤出杭州。之后起义军所占城池逐个被官军收复。

宣和三年四月,方腊及其部属被宋军包围。方腊在某石洞中躲藏起来,做最后的抵抗,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方腊和妻子、宰相方肥等人被忠州防御使辛兴宗所俘虏,藏匿在洞中的七万起义军被杀,方七佛等人逃走,方腊等人被押往汴京。

《宋史》关于方腊个人的描写到此为止,至于压到汴京后如何,没有记述,但估计难逃一死。


越后汤泽


方腊原是歙州人,后来到了睦州青溪万年乡,靠给当地地主打工维持生计。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明教(摩尼教),对其教义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笃信不疑。很快,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传法活动中,宣扬“二宗三际”说,二宗即明与暗,三际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史书上称他“托左道以惑众”,许多人对大宋朝廷已失去信心,在方腊的鼓动下入教。

当时朱勔在江浙一带督花石纲,致使民怨沸腾。方腊认为机会已经成熟,遂纠集教众,聚于帮源洞。在这里他导演了一出戏,假装受到上天的启示而得到天符牒,虔诚的教众对此深信不疑,遂跟随他揭竿而起,轰轰烈烈的大起义开始了。

起义时间是在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的十一月。

起义军揭竿为旗,斩木为兵,以这种最原始落后的武器向政府军发动进攻。不到十天的时间,队伍已经扩大至数万人,并攻陷青溪县城。两浙都监蔡遵、颜坦率一支军队去镇压起义军,结果大败而回,蔡遵等人被击毙。


在之后的一个月里,起义军几乎所向无敌。

方腊首先攻陷睦州,杀死官兵一千多人。此役令官兵丧胆,附近的寿昌、分水、桐庐、遂安等县也纷纷被义军所攻克。面对来势汹汹的方腊义军,地方政府军完全溃败。继睦州沦陷后,歙州也被义军攻占,宋将郭师中战死。婺源、绩溪、祁门、黟县等官吏一箭未发,弃城而逃。起义军进军神速,轻而易举攻下杭州,东南为之震动。

宋徽宗开始坐卧不安了,为了对付方腊,大宋帝国把血本都押上去了。皇帝任命谭稹为两浙制置使,童贯为宣抚使,率领中央禁军及秦晋蕃汉兵共计十五万人,杀向浙江。

宣和三年(1121年)春,贯兵分两路,一路向杭州,一路向歙州。在童贯领兵出征时,宋徽宗给了他很大的权限:“如有急,即以御笔行之。”童贯虽然是太监,还是比较有本事,代皇帝写了一份“罪己诏”,代表皇帝向大家说声对不起,寡人有过错。然后,他又以最快的速度罢除苏杭造作局与花石纲,以争取民心。

方腊毕竟没有经过专门的军事训练,作战太分散了,未能集中力量对付官兵。很快,官兵乘方腊攻陷处州之际,收复杭州。这时方腊回师再攻杭州,在杭州城外被击败了。

大宋军队节节进逼,连续收复衢州、婺州。对方腊来说,此时的局势已经完全逆转了。起义军不得不退守睦州,宋朝官兵从杭州发兵,占领睦州,并攻陷青溪县。当初起义是从帮源洞开始的,现在还要在这里终结。

方腊的部队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被打得溃不成军,只得回到老巢帮源洞。这时义军还有二十万之众,被围困在山区之中。帮源洞一带山高林密,地形复杂,义军据险而守,与官兵打游击。来自中央及边疆的官兵对地形不熟悉,久攻不下。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宋军将领打开局面。这名将领此时还是个小人物,只是一名裨将,但日后却成为一代名将,他就是韩世忠。

韩世忠是怎么找到路的呢?他率领一支小分队,沿着溪谷潜行,在半路上时,遇到了一个山村匹妇,向她打听山路。在得知秘密通道后,他立即悄悄潜入,突袭方腊的指挥部,竟然侥幸得手,杀数十人,擒方腊。在方腊被擒后,义军群龙无首,终无法突围,遭到官军的血洗,共有七万人死难。

方腊从起义到失败,只有短短的半年时间。时间不长,地域也不算广阔,死于战乱的人口却高达两百万以上,可谓是一场残酷的战争。


君山话史


正史所载方腊为后为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韩世忠亲自擒获,后押往汴京被杀。

宣和三年(1121年)四月二十四日,宋军包围帮源洞。方腊在石洞中躲藏,由于石洞极为隐蔽,官军不知如何进入。时在宋军中任裨将的韩世忠侦查到路径,便率骁勇进入方腊所藏洞中,格杀数十人,亲手擒获了方腊。而非水浒传中武松单臂擒方腊。

《宋史》韩世忠卷载: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穴,格杀数十人,禽腊以出。禽即擒,即韩世忠亲自擒获了方腊。

同时被宋军所擒的还有方腊的妻子及宰相方肥等人,后被押往汴京。同年八月二十四日方腊被杀。

《宋史·卷三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三》记载:“宣和二年,方腊反、江、浙震动,调兵四方,世忠以偏将从王渊讨之……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穴,格杀数十人,禽腊以出。辛兴宗领兵截峒口,掠其俘为己功,故赏不及世忠。别帅杨惟忠还阙,直其事,转承节郎。”

说明当时时任防御使、比韩世忠官大的辛兴宗抢了本是韩世忠的擒方腊之功,但另一个将领杨惟忠替韩世忠说了话。

据1939年出土的《折可存墓志铭》(现保存在西安碑林)记载:宣和初元,王师伐夏,公有斩获绩,升閤门宣赞舍人。方腊之叛,用第四将从军,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将兵。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

从这块碑文内容来看,北宋名将折可存在征方腊时立了功,升为武节大夫,班师回朝后奉旨征讨宋江,几个月后抓获宋江,又升迁为武功大夫。

有关史料也记载:方腊起义后宋廷以童贯为江淮京浙宣抚使,即主帅,前往镇压,时可存为河东第四将,率其部属从童贯南下,可存领其他三将兵(东南第一将、第七将和京畿第四将),冒矢突阵,力擒方腊,迁武节大夫。班师京途中,又奉命镇压宋江起义,因功迁武功大夫。

《宋史》记载是张叔夜平定了宋江起义,张叔夜官职比折可存要高,应该是征讨宋江的主将,折可存则是受张叔夜节制的一名将领,但具体抓宋江应该是折可存干的,功劳记在主将身上也属正常。

如同擒获方腊的本是韩世忠,但功劳分别记在各级将领身上。


赵燕云


剿灭方腊的,是梁山泊的“老朋友”童贯。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拜童贯为宣抚使,率十五万大军镇压方腊,方腊败退;次年因叛徒告密被俘,被押送至汴京处死。整个事件,与梁山泊没有任何关系,至于《水浒传》中的征方腊一节,历史上侯蒙的确向宋徽宗上过书,希望招安宋江以平定方腊,最后宋江也的确接受了招安,但是不是参与了征方腊一战,并无定论。

蔡东藩在写《宋史演义》中就曾将宋江与方腊进行比较,认为二人在性质上同为“亡命之徒”,但宋江为乱小、作恶少,方腊为乱大、作恶多,所以对前者尚有同情,对后者并无宽囿之心。

不过方腊倒真是轰轰烈烈做出了一番事业。他虽然没有称帝,但建立了事实上的政权并以“永乐”为年号,军队一度达到几十万的规模。而宋江呢?无非是在宣和元年(1119年)聚集了三十六个人,做一些杀富济贫、“替天行道”之事。相比而言,方腊有些像太平天国,他是有改朝换代的野心与行动力的;而宋江更像是占山为王的贼寇,从朝廷认为宋江可以招降而方腊不能就可以口味出两者的不同。说到这,倒是有些期待——如果方腊不死而成为“永乐大帝”,能不能抵御之后金国的入侵?又或者方腊成了李自成那样的人物,而宋江成了吴三桂?这一段历史,比起明末,还真有些相似之处。


亚欧研究寮


施耐庵所写的《水浒传》,写到方腊的结局时,写的是方腊是在山中被抓住的,而不是在战场上被生擒。

这与史料所记载的比较接近,方腊确实不是在战场上正面交锋时被抓住的。公元1121年(宋徽宗宣和三年)5-6月份的时候,方腊和妻子、宰相方肥等人被宋朝正规军的军人抓住。

与此同时,方腊起义失败后藏匿在洞中的七万起义军亦被杀,方七佛等人侥幸逃走。随后,方腊等人被押往汴京交给宋朝皇帝。

在《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具体情节之中,并不是这样的,施耐庵将这个重大的历史任务交给了他所写的人物:梁山好汉花和尚鲁智深。

据称,鲁智深受到一位高僧委托,要他去抓捕一条长大汉子。于是,鲁智深藏匿在山中的一个小庵中,蹲守了整整一夜,到了第二天拂晓,终于等来了一个长大汉子,于是冲上前去,与汉子搏杀一番,最后将那厮一禅杖打翻在地,将长大汉子活捉。此大汉不是别人,正是名震宋王朝的起义军圣公,朝廷重要人犯方腊。

现代人看施耐庵原著《水浒传》的恐怕已经不多了,大都是通过电视剧《水浒传》来认识方腊的,电视剧跟原著有一点是完全一样的,说是梁山好汉在接受朝廷招安之后,在宋江的率领之下去征讨方腊。于是,两帮农民起义军在战场之上拼了个你死我活。不过,在抓捕方腊的这个关键情节上,电视剧修改了原著的情节,不是由鲁智深来擒拿方腊了,而是改由梁山好汉武松来执行这一任务了。而且,剧中是在正面战场上,行者武松与方腊遭遇,手臂被方腊斩断,武松仍然英勇奋战,最后将方腊撞下马,将其击打晕之后生擒。

其实,原著和电视剧擒拿方腊的情节都是虚构的!

因为道理很简单:梁山好汉受招安之后征讨方腊的整个情节全是虚构的!

史实之中,不是宋江带领梁山108条好汉去征讨方腊,而是宋徽宗命大将童贯率15万宋朝正规军南下进行镇压。为平息民怨,宋朝廷宣布罢免“花石纲”。方腊义军人数虽有百万之众,但多是农民兄弟,且器械粗劣,纪律性较差,缺乏军事经验,虽然面对镇压的军队,敢于拼杀,敢于战斗,但是,浴血抗敌之中却多次失利,很快土崩瓦解,溃不成军。

那么说来,活捉方腊的人没有留下历史记录?

不,史料有记录。

谁?

他呢,现代人大都熟悉,是宋朝的名将。

名字叫做:韩世忠!

此人不是南宋中兴四将之一,与岳飞齐名的抗金名将么?

是的。

方腊起义是在北宋末年。韩世忠当年在童贯手下还是个小兵。

最后,一句话回答:正史上方腊的结局是什么?

方腊的最后结局是——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八月二十四日,被韩世忠捉住之后押往汴京的方腊被诛杀。

轰轰烈烈的北宋末年的方腊农民起义,至此落下帷幕,成为历史。

历史的谜团在于——

该记名的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记名,不该记名的却名噪小说和电视剧。

所以,不要读(看)文学作品之后,就将它们误会成了历史!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悬疑大师


夜狼文史工作室


方腊,他是北宋歙州人和宋朝大多数起来造反的人一样,他也是被逼造反的,徽宗是一位优秀艺术家,喜欢收藏各种各样的艺术品,其中有一样喜好就是收集奇花异石,在徽宗手下当官,不会做官没关系,懂得欣赏艺术,懂得送礼艺术就能平步青云,所以各地官员就都成立花石纲这支特殊队伍,专门给徽宗搜罗天下异石。

搜集花石纲地方官员升官了,徽宗珍宝变多了,可是老百姓就遭殃了,这些运输劳动力就全转到了老百姓身上,深受压迫,方腊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对宋王室的愤怒,老百姓民怨沸腾,方腊也借机吧这些备受迫害的穷人们组织起来,在宣和二年,方腊率众起义,各地也开始纷纷响应,不过短短几天就有几万人参加义军。

两个月不到连续攻克数城,占下杭州,宣和三年正月起义军在攻打秀州时,遭遇宋朝援军大败,撤退到了杭州,二月徽宗派兵包围了杭州,并下旨招安,方腊拒绝招安,但是却因为杭州缺粮被迫丢城弃逃,三月方腊再次率军攻打杭州,在杭州城外被王禀大败,之后方腊起义军便开始节节败退,四月方腊被俘,七万起义军被杀,方腊于宣和八月被处死。

据说带兵镇压方腊的是大奸臣童贯,活捉方腊的在宋史记载是韩世忠将军,但是我宁肯活捉方腊的是童贯,毕竟方腊起义也有迫于无奈的原因,而韩世忠对我而言是位英雄。


玄坤


在《水浒传》原著里,方腊是逃跑的时候被鲁智深抓住的,但在电视剧版里则是武松被方腊砍掉一条手臂,强忍剧痛单臂将方腊掐晕之后擒住,后来方腊被上交朝廷,斩首示众。

小说中方腊的死也算是极其勇武了,那么真实历史上的方腊最后是什么结局呢?

方腊又名方十三,据《宋史·童贯传附方腊传》记载是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西)人,雇工出身。

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赵佶喜爱奇花异石,浙江青溪县多产竹木漆,是官府重点酷取之地,因而深受剥削压迫之苦,农民无法求生。方腊看到民间疾苦,于是以摩尼教(明教)吸引教徒,宣扬朝廷之害,宣和二年(1120年)揭竿起义。

方腊率众起义后,自称圣公,设置文武百官,不到十天聚敛起数万人。义军先是在息坑打败并杀死宋将蔡遵,然后十一月攻占青溪,十二月攻占睦、歙二州。南面攻克衢州,杀死郡守彭汝方;北面横扫新城、桐庐、富阳各县,进逼杭州。杭州郡守弃城逃走,义军占领杭州,杀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放火烧了六天,死者不计其数。

至此,方腊起义成为整个宋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各方面都远超梁山宋江起义。

北宋对方腊起义毫无准备,被杀了个措手不及,到了第二年正月才调集部队赶来围剿方腊,在秀州(今嘉兴)城下大败方腊部下大将方七佛的七万大军。二月,宋军包围杭州城,朝廷想诏安方腊,但被方腊拒绝。

方腊被围城后,很快就率军从杭州突围而出,然后三月再次攻打杭州城,但在城外被王禀打败。之后,方腊义军开始节节败退,歙州、睦州、衢州、富阳、新城、桐庐等地全部失守,一路败到起事之地青溪县,最后就连青溪县也没守住,方腊带着十多万义军被逼入帮源洞中。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四月二十四日,童贯率大军包围帮源洞,韩世忠摔少数骁勇士兵杀入洞中,格杀数十人。四月二十七日,方腊和妻子、宰相方肥等人被忠州防御使辛兴宗所俘虏,藏匿在洞中的七万起义军被杀,方七佛等人逃走,方腊等人被押往汴京。八月二十四日,方腊被处死。

在《续资治通鉴》中,则说最后是:“裨将韩世忠,潜行清溪溪谷,向一妇人问路,前捣清溪帮源洞,生擒方腊,后来忠州防御使辛兴宗领兵截住洞口,占为己功。方腊及部下方肥等五十二人被俘,于八月被害。史称方腊之乱,「凡破六州,五十二县,戕平民二百万。所掠妇女,自贼洞逃出,裸而缢于林中者,相望百余里。」

让人惊讶的是,宋军征缴方腊时,作战有方,战斗力也颇为强悍,但谁能想到仅仅六年之后,1127年就发生了靖康之变,开封城破,北宋灭亡。


渔樵侃史


关于方腊,在《宋史》上面有他的传记,我们可以来看一下。

“方腊者,睦州青溪人也。世居县堨村,托左道以惑众。”根据这句话的记载,方腊是浙江淳安人。他生来就喜欢用旁门左道忽悠大众。因为早在唐代时候,这里就曾有人起义,所以人们都传说这里有当皇帝的土壤,方腊就觉得他可以做皇帝。

后来,到了宣和二年也就是1120年,因为花石纲弄得怨声载道,方腊聚集了一群人开始起义。宋徽宗大惊,开始派童贯、谭缜、韩世忠等人平定。到了宣和三年,也就是1121年的时候,方腊起义就基本平定了。

那么,究竟是怎么平定的?《宋史·韩世忠传》记载,“世忠穷追至睦州清溪峒,贼深据岩屋为三窟,诸将继至,莫知所入。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穴,格杀数十人,禽腊以出。辛兴宗领兵截峒口,掠其俘为己功,故赏不及世忠”。意思是,在方腊起义快失败的时候,韩世忠追方腊到清溪峒这个地方,方腊等人找了个山洞严防死守,宋军不知道怎么才能找到他们。直到韩世忠问了一个村里面的妇女,才知道如何进入,最终自己只带了小股部队,直捣巢穴,杀了数十人,最终生擒方腊。后来方腊被带到首都汴京,斩首示众。也有资料说,韩世忠是收买了方腊一方的叛徒方京,由他做向导,最终才找到了方腊所在的山洞。

方腊叛乱,一共攻破了六州,五十二个县,戕杀了老百姓多达二百万。而且,就是最后据守山洞的时候,还掳掠了不计其数的妇女,最后这些妇女赤裸的在树林里吊死,死者连结多达百余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