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橋,樂清境內保存最完好的宋橋

文&圖 行者雲龍


慈濟橋,樂清境內保存最完好的宋橋


光緒《樂清縣誌·津樑》記載:慈濟橋,宋劉黻(fu)母解氏建,今謂大橋頭,以上俱三都。

慈濟橋,樂清境內保存最完好的宋橋

慈濟橋位於樂清市石帆街道大界村,橫跨於大界村門前溪上。慈濟橋系二墩三孔梁式石橋,橋兩側不設欄杆,橋長11.6米,寬2.8米。每孔上鋪石板六條成橋面,中孔稍高,邊孔各自下斜,使全橋略呈拱形。多數橋板呈暗紅色,石質堅硬,歷經數百年風雨踩磨,橋面顯得異常光滑。

慈濟橋,樂清境內保存最完好的宋橋

中孔南邊石板側面刻有橋額“慈濟橋”三字,鑿痕極淺,苔跡斑斑。

慈濟橋,樂清境內保存最完好的宋橋

東、西橋墩柱石各為四根,中間橋墩柱石各為五根(其中一處斷裂,缺失一根),上架橫樑石,以承橋面石板。

慈濟橋,樂清境內保存最完好的宋橋

慈濟橋,樂清境內保存最完好的宋橋

中孔橋墩外柱上有刻字,北面左邊刻“太夫人解氏舍錢”,

慈濟橋,樂清境內保存最完好的宋橋

右邊刻“鹹淳十年六月吉日謹建”等字,而南面橋墩外柱上的刻字跟北面則剛好相反,左邊為“……十……月吉日……”,右邊為“太夫人解氏舍錢”。據此可知,慈濟橋為鹹淳十年(1274)解氏捐助修建,而解氏系宋吏部尚書劉黻(fu)之母。

慈濟橋,樂清境內保存最完好的宋橋

慈濟橋,樂清境內保存最完好的宋橋


慈濟橋是現在樂清境內保存最完好的宋橋之一,樑架構件均系七百多年前肇建時的原構。1983年列為樂清縣文物保護單位.

慈濟橋,樂清境內保存最完好的宋橋

劉黻(fu),字聲伯,又字質翁,號蒙川,樂清郭路大橋頭人(今石帆大界村)。黻(fu)淳祐十年(1250)試入太學,秉性剛直,關注國事,評論時政流弊,觸忤權奸,因丁大全謀奪董槐相位,與同舍生陳宜中、黃鏞、林則祖、曾唯、陳宗六人伏闞上書攻丁大全,結果削去學籍,送南安軍,流放橫浦。開慶六年(1259)丁大全罷貶,黻(fu)被召還廷試,由舍選登景定三年(1262)方山京榜進士。此後由昭慶軍節度掌書記,擢監察御史,授集英殿修撰,沿海制置,知慶元府事,累宮至吏部尚書,封樂清開國男。鹹淳十年(1274),母喪解官還鄉家居。德祐二年(1276),南宋亡。陳宜中、陸秀夫、張世傑等圖謀恢復,擁廣、益二王由“溫州入海,以兵迎黻(fu)共政”。黻(fu)年已花甲,決然攜夫人上路,然壯志未酬,至惠州羅浮,以病卒,春秋六十,諡忠肅。《宋史·劉黻(fu)傳》贊黻(fu) “分別邪正,侃侃敢言,亦難能者”。


《宋史·劉黻(fu)傳》裡提及:劉黻(fu)放逐之時,歸別其母。解氏曰:“為臣死忠,以直被貶,分也”。劉黻(fu)在《祭母昌元郡夫人文》中也說到此事:“觸黨禍流落瘴地,吾母雖勉,而亦不能不旦旦以自苦。”由此可見解氏是位賢明的母親,品德可貴。解氏卒於“甲戌六月十七日”這個《母昌元郡夫人解氏墓誌》有記載。慈濟橋建於“鹹淳十年六月”,即甲戌六月,是她一生中最後為地方所做的益事。


慈濟橋,樂清境內保存最完好的宋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