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人的“年三十”

劉高潮

華州歷史十分悠久,民俗底蘊豐厚。華州人過年,主要過農曆三十初一,最繁忙、最有趣的就是“三十兩夜”,因為它是年俗的精華,古人云的“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辭舊迎新,所有的年貨、事情,包括全年的親情、牽掛、溝通、恩怨、情緒等,都必須在本年度的最後一天辦完,綰個結,好輕鬆愉快地、面貌全新地迎接新春的到來。

掃院子 擦桌椅

過年就是除舊佈新,必須一切全新。所以,在華州,三十一大早,全家男女老少齊動員,進行全年最後一次大掃除。男子負責掃院子,掃門前,掃戶對的馬路,連廁所、豬圈、羊欄、狗舍、牛棚等,也要清理得乾乾淨淨,把垃圾、糞便拉運到戶外村邊的糞場,用新挖的黃土苫嚴,這樣,既隔絕了異味,又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女人們主要負責擦抹門窗、桌椅板凳、灶臺案板、風箱炭鍁、刀具菜擦、水甕麵缸,清洗鍋碗盆勺、筷盤餐具、茶壺杯盞、炕桌茶几等。如今打掃完衛生以後,有條件的家庭,還要給屋子前後噴上消毒液,殺滅病毒細菌,再灑一遍香水,以便春節窗明几淨,香氣宜人地接待拜年的來客。

貼對聯 掛紅燈

華州自古就是“書法之鄉”。人們過年時,都要“總把新桃換舊符”,貼一副紅對聯,以祈來年日子紅紅火火。華州人字好,寫字的人也多,農曆臘月二十三小年過後,城鎮街道的十字路口、鄉間場院,每天都有擺攤寫對聯的。對聯又叫春聯,春節必備。農家寫春聯,抄書抄報的多,能提起毛筆的自編自寫;能編內容的結合本人實際編好,讓會寫毛筆字的寫;啥都不會的,掏錢找擺攤的寫……總之,家家門前不能白板,不見紅就過不了年。即使當年家裡起過喪事的,或死了人沒過三年的,也要貼副紫色的對聯。

當人們把自家門窗擦淨晾乾後,就端莊大方地給大門兩邊貼上春聯,給兩爿門扇上貼上門神,喜慶氣氛立馬就出來了。門神過去貼神荼鬱壘、秦瓊敬德、趙公鍾馗、和合二仙,取祈福鎮宅,招財進寶之意。後來也貼年畫,連年有餘、吉祥童子、抓髻娃娃、松鶴延年。最簡單也要寫兩個菱形斗方貼上,“福、祥、喜、財”來客一讀,討個口彩,吉祥如意!

大門楣處掛一對紅燈,有錢人掛宮燈,沒錢人也掛火蛋燈,以召喚紅紅的光景!同時,還要糊窗戶,貼窗花,團花、對花、角花、散花、方勝。有講究的還要裱糊臥室,拉拉花、貼斗方、掛門吊;有的直接貼掛紅字符,上面寫著出門見喜、財源廣進、福壽康寧、人丁興旺等吉祥語,客人進門無意識一念,賓主皆大歡喜。

搭油鍋 敬先人

華州人一般在農曆臘月三十後半天搭油鍋,家家生火,戶戶飄香,男燒火,女備料,將半鍋清油燒沸,鍋臺擱兩根大蔥,以防溢鍋,開始烹炸過年食用作涼菜、燴菜、蒸菜、燜菜、炒菜、湯菜的各種主輔食材。譬如:炸雞、炸魚、炸蝦、炸排骨、炸牛柳、炸肘子、炸大肉方,炸豆腐、炸丸子、炸花生米、炸腰果等;炸紅薯片、炸土豆塊、炸粉帶、炸蝦片,作為配菜、襯菜用料;還有各類待客的小食品,如炸饊子、炸麻葉、炸麻花、炸油糕、炸油條、炸油餅、炸饃片等,這一切備辦停當,大年初一過年時,家長、掌廚的女主人才心裡不慌。

在搭油鍋的同時,家長或老者,要把家裡神府樓樓打掃乾淨,擦抹整潔,將祖先牌位按輩分擺放規整;“文革”後,家中沒神府的,過年也要臨時設箇中堂,把近三四十年過世的祖宗三代的遺像請回,放到一起供上,獻上小年以來新蒸的年饃:貢、花花,棗山、獻貼、蓮花捲、追往包子,以及乾果、蘋果、香蕉、糕點碟子,點燃香火與蠟燭,三拜九叩,向列祖列宗彙報全年家庭工作、人丁狀況、得失打算。每當油鍋炸好一種食材,先用盤子端一碟,到堂前獻給祖宗們先嚐嘗,講究“爺爺聞個氣,娃娃才嘗味。”這也是中國尊老愛幼,“樹有根、水有源,年節不忘敬祖先”的優秀民俗傳統。

以前,逢年過節家家都要敬土地爺、灶王爺、山神、財神、牛馬神、茅廁神,年三十給他們獻花花饃、壓香裱,點明燭,期望他們來年保佑家庭平安、風調雨順、人丁興旺、財源廣進、幸福美滿。

守歲 吃年夜飯

大年三十,華州人從天明忙到天黑,早飯、午飯都是湊合著吃的,年夜飯就顯得特別重要,一是忙活了一整天的補救餐,二是一年到頭的最後一頓晚餐,三是在天南海北的家庭成員,全都趕回家過年的團圓餐。這頓飯,怎麼也要弄四碟菜,涼調素肉、幹炸魚塊、蒜苗蓮菜、油炸豆腐絲拌粉條,講究的人家要上七碟子八碗菜,象徵吉祥富貴、金玉滿堂、連年有餘。吃飯前要動美酒,喝不喝都得倒上。飯席上“四個必須”,即晚輩須給長輩敬酒,男人須給女人敬酒,在外工作的須給家人敬酒,留客須給主人敬酒。即使不會喝,也要象徵性地呡一小口,或聞一下也可,以示對對方的尊重。男敬女,主要是感謝女主人全年操持家務。接下來一人一小碗餛飩餃子,華州人餛飩餃子不分,餛飩包得像餃子,肉菜餡鼓鼓的,活脫脫一個金元寶,只是做法不同,餃子是擀一個小屜一包,餛飩是擀一個大面屜切成幾十個小矩形逐個包,都蘊含著混混圈圈、包羅萬象、團團圓圓之意。包一篦餛飩餃子,其中三五個要包禮錢,過去包麻錢,如今包硬幣,誰吃到禮錢,全年有福,財源茂盛。

吃了年夜飯,就是守歲,全家男女老少不睡覺,守到交子時。守歲守什麼?竊以為就是守平安、守福氣,守天增歲月人添壽。因為傳說洪荒時代的年,是一個像牛一樣兇猛吃人的野獸,倉頡造“年”字就是人騎牛,你若打盹睡覺,就有可能被跑過來的年吃掉!你點燈、放炮,眼睜睜盯著,有防備,年它就平安地過去了。為提神,全家人圍著火爐,沏上濃茶,擺上乾果碟子,裡邊放著核桃、柿餅、花生、大棗、瓜子、杏仁、葵花籽等,大家一邊吃,一邊拉家常,談思念,講打算,交流信息,共話健康養生、發家致富奔小康。在果碟中,必須有一盤紅彤彤的軟柿子,華州南山(秦嶺)坡塬就是柿子產區,搞盤柿子很方便。每人當晚必須吃一個柿子,講究“三十黑來吃忍柿”,吃了忍柿,就得忍事,過年這些天都要高高興興,開開心心,即使有什麼不順,也要忍著過,不能發脾氣、擺臉子,說掃興的話。

如今守歲看“春晚”,一家人難得閒適地坐在一起,其樂融融地共度良宵,評議電視節目、演員,交流國家、世界大事,同樣溫馨喜慶快慰!這期間,在外工作的晚輩,還要給長輩感恩費、孝敬錢。長輩將錢和自己一年工作、勞動的收入一部分,匯合後分成若干份,裝成紅包,留著第二天拜年時,給晚輩發壓歲錢。

放鞭炮 迎財神

守歲守到交子,零點一到,家家戶戶、村村鎮鎮鞭炮齊鳴,謂之“接爺”。相傳新年第一時辰,各路神仙從天宮領旨後下凡,到人間各司其職,誰家炮聲亮、響得既早又準時,財神就先進誰家。你想,能接到財神,還愁新一年不發財?你炮放早了,財神還在天上;放遲了,人家就接走了,要剛好把握住時辰,機遇單等有緣人。接爺,不只放鞭炮,有錢人還放焰火,七彩紛呈,五光十色;膽大的人放火銃、三眼槍、二踢腳、起火帶爆、大炮仗;小孩燃放眼前花、地老鼠、風輪子、鑽天猴、炮打燈等小煙花。此時的華州大地,夜幕中突然躥紅,天上人間,彩光閃爍轟響,鞭炮此起彼伏,燈火璀璨奪目,香菸紫氣氤氳,竹爆、樂曲、人叫聲一片歡騰,把年氣推向了高潮!

若在鄉下,家裡的男丁放完炮,趕緊挑著水擔去搶打頭一桶井水。古人認為新年井水代表財源,搶新水就是搶財富。其實,白天家中的水缸都挑滿了,再搶水是象徵,類似今天要淘第一桶金。由於天黑,搶打水不小心,把桶掉進井裡的,那是搶“財”的小插曲。可千百年來,誰不向往財富呢?!

等這些事忙乎完,人們才可小憩,等天一亮,拜年便開始了。初一少拜老,先自家,再本家,後戶族,最後是全村,新年新天新氣象,人們不分男女老幼,第一天見面,互道萬福,人世間的愛恨情仇,前一年中的恩恩怨怨,在一聲聲“新年好”的問候祝福聲中,全都煙消雲散了!


華州人的“年三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