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起三落”的战国第八强国——鲜虞中山国的兴亡史

导言

在浩瀚的史料中,如果我们不仔细寻找,是很难发现在“

战国七雄”之外,原来还曾有一个非常神秘、且实力不容小觑的诸侯国,那就是中山国。为了与汉代时期的封国中山国区别,考古学家们称之为鲜虞中山国古中山国

“三起三落”的战国第八强国——鲜虞中山国的兴亡史

九州配图:鲜虞中山国

关于中山国的史料记载,最早出现在《左传》一书。在后世的历代《史记》、《汉书》以及《世语》等史书之中也均有提及,但多也语焉不详,致使披在古中山国之上的那层浓厚的迷纱始终无法揭开,反而更增加了其神秘色彩。

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伴随着考古工作者在石家庄周边的平山县三汲乡一带发掘出了一座中山王族墓葬,终于让世人可以通过出土的几万件璀璨文物来,逐渐将这个神秘国度从历史的沉睡中唤醒。

“三起三落”的战国第八强国——鲜虞中山国的兴亡史

九州配图:古中山国王陵文物陈列馆

那么,历史上的中山国最早是怎么缘起和立国的呢?在其发展历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兴衰沉浮呢?还有,古中山国取得过什么样的辉煌成就?最终又是如何覆灭的呢?......为了解开这些谜题,九州今天就借此文带领大家走进这段尘封的历史一探究竟。

“三起三落”的鲜虞中山国

关于古中山国的历史,目前广为认同的是,其前身是白狄鲜虞部落,属于游牧民族的一支。若以见诸史册关于白狄鲜虞的最早记载年份公元前774年为起始,到公元前296年中山国真正覆灭为止来算,那么鲜虞中山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首尾可达478年,其存续近五个世纪之久。

在群雄逐鹿、征伐不断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中山国因其地缘位置始终是三晋以及燕国等列强的眼中钉和肉中刺,个个都想除之而后快,因此中山国常年饱受着列国的排挤和战火的摧残。可以说,鲜虞及鲜虞中山国几百年的存续史,其实就是一部跌宕起伏又绵延不绝的战争史。

  • 缘起及早期发展

根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的“”大致可分为白狄、赤狄、长狄、众狄,其中比较强大的是白狄和赤狄。而白狄最早活跃于今陕西省北部一带,此后因气候变化,于公元前8世纪逐渐开始往东迁徙。其中有一支便迁徙至太行山附近并居住在鲜虞水流域(今山西省五台县境内的清水河),故得名为鲜虞族

“三起三落”的战国第八强国——鲜虞中山国的兴亡史

九州配图:白狄迁徙路线示意图

“中山,古鲜虞国。姬姓也。”——《史记索隐》

《史记索隐》中,明确的指出中山国其前身便是鲜虞族建立的部落政权。然而,为了在列强并争的华夏之地的夹缝中求生存,鲜虞族群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步通过太行山的各个隘口迁徙到了华北平原,并先后征服了其周边的肥、鼓、仇等多个部落小国,组建成了一个实力强大的部落联盟,将权力中心定在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

“三起三落”的战国第八强国——鲜虞中山国的兴亡史

九州配图:春秋早期地图

此后的鲜虞部,抓住了中原各国混乱、无暇他顾的良机,逐渐开始向南发展,经常袭扰周边的晋国边境,甚至于公元前652年灭掉了邢国、于公元前651年差点灭了卫国(卫懿公“乘轩使鹤”的典故便源于此),最后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率联军反击,才算保住了卫国的宗室延续。

“三起三落”的战国第八强国——鲜虞中山国的兴亡史

九州配图:尊王攘夷的齐桓公

此后,鲜虞因惧于齐桓公的威势,其对外扩张之势也被扼制。然而,随着齐桓公的霸业消散,晋国在晋文公的带领下逐渐崛起,开始频繁的攻击中山国,不仅兼并了中山的属国肥、鼓、仇等部落小国,甚至连“老巢”中人城一度差点沦陷。

  • 第一次起落

受到晋国重创的鲜虞部,在此后的百余年间老实做人,没有什么见诸史料的大动作。可以想见,此时的鲜虞应该是在持续的积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

“秋九月,鲜虞人败晋师于平中,获晋观虎,恃其勇也。”——《左传·定公三年》:

公元前507年,在多年的准备之下,恢复元气的鲜虞人反攻国势日微的晋国

,双方激战于平中(古地名),不仅一举收复了此前的失地,还俘虏了晋国大将观虎,取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此战后,鲜虞人在故城中人城正式建国,因城中有山,因而被称为中山国(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06年,已经出现了“中山”的说法,可以推测其正式建国应当早于公元前506年)。

“三起三落”的战国第八强国——鲜虞中山国的兴亡史

九州配图:鲜虞人俘虏晋国大将观虎

正式建国后的鲜虞人,又开始了逐步拓展自己版图的努力。公元前494年,齐、鲁、卫三国邀请鲜虞中山国一起联合攻打晋国,中山国便利用此次大战,顺利抢占了晋国的棘蒲(今河北省赵县),成功将自己的疆域向南显著的拓展,国势一时强盛。

此后的中山国,不但屡屡袭扰晋国边境,甚至还主动介入到晋国的内斗当中。当时的晋国内部基本已经处于四分五裂的状况,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之间斗争非常激烈。中山国在此期间隔山观虎斗伺机而动,收留并支持晋国大夫荀寅对抗当时执政的赵鞅(即赵简子),目的自然是想借此削弱和分化晋国好渔翁得利。然而,此举极大了激怒了赵鞅,因此在公元前489年,赵鞅倾全国之兵全力进攻中山国,并最终将其彻底击溃。

“三起三落”的战国第八强国——鲜虞中山国的兴亡史

九州配图:赵简子

此后二十几年的时间里,未再有任何史料有个只言片语的记载,说明此战对于中山国的打击应该是极为沉重的。

  • 第二次起落

在击溃中山国这个搅局者之后,晋国内部的六卿之间的斗争进一步尖锐化,先是

范氏中行氏首先败亡,紧接着剩下的四卿家族之间继续兼并倾轧,最后在公元前453年,韩氏赵氏魏氏三家联合攻灭了最强大的智氏,并瓜分了晋国。半个世纪过后的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三起三落”的战国第八强国——鲜虞中山国的兴亡史

九州配图:三家分晋

就在晋国内部大动荡的几十年年间,北边的中山人再次得到了难得喘息和发展的机会。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姬窟趁着赵国内乱率领部众离开了中人城摆脱了赵国控制,往东迁徙来到了顾城(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至此,鲜虞人再次以独立的政权形式立于春秋战国。此后,中山武公仿开始效法中原诸侯国的政权体制和礼乐制度,国家面貌为之一变,国力逐渐恢复,强化了对赵、魏两国的武力防范,同时改善外交关系,与东边的齐国交好。

“三起三落”的战国第八强国——鲜虞中山国的兴亡史

九州配图:乐羊攻打中山国

然而,再次崛起的中山国,好景并不长。公元前408年,中山武公不幸英年早逝,随后即位的中山桓公姬恒尚且年幼。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率先完成变法成为最强国的魏国命大将乐羊大举举兵攻打中山国。中山国在与魏军三年苦战之后,最终在公元前406年再一次被灭亡。

  • 第三次起落

中山国再度被灭后,中山桓公收拾残部并退逃入西边的太行山中以图东山再起。经过20多年的养精蓄锐,中山国在桓公的率领下终于在公元前380年成功驱逐了占领其国土的魏军,再度光复故国。此后,中山国向西南方向迁都灵寿(今河北石家庄灵寿县),并继续学习中原的先进制度治国,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三起三落”的战国第八强国——鲜虞中山国的兴亡史

九州配图: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中山国地界

“三起三落”的战国第八强国——鲜虞中山国的兴亡史

九州配图:顾城和灵寿所在地理位置比对

因中山国地处赵国与燕国之间,又时常威胁赵国边境,于是在公元前377年和376年,赵国为了打击刚刚复兴的中山国,便发动了两次大规模进攻,但均被饱受战争洗礼的中山国击败。此后,中山国在与赵国的边境上修筑长城,以抵御赵国的入侵。至此,中山国获得了难得的几十年较为平稳的发展时间。

“三起三落”的战国第八强国——鲜虞中山国的兴亡史

九州配图:中山国修筑长城

桓公去世之后,其子姬约即位,是为中山成公。经过这两代国君的励精图治和苦心经营,到了中山衅王姬厝在位时(前328-前308年),中山国进入了国力最为鼎盛时期,虽然疆域并不辽阔(约3.5万平方公里),但国富兵强,是中原各国不敢小觑的一支力量。

中山衅王薨逝之后,继位的中山王姬姿昏聩软弱,军政败坏,中山国国力出现了明显下滑。而这一时期,旁边的赵国在赵武灵王的治下完成了“胡服骑射”的改革,国力正是蒸蒸日上。公元前305年,赵国便趁此良机开始了对中山国的持续攻伐战,而中山国再也没有像其祖辈那样顽强抵抗,而是不断的妥协和割地以求一时之太平,最终在赵国的持续进攻之下,国都

灵寿沦陷,而姬姿则流亡齐国郁郁而终。

“三起三落”的战国第八强国——鲜虞中山国的兴亡史

九州配图:胡服骑射

此后,末代中山王姬尚即位,带领残部北退,但眼看着要取得全胜的赵国并未停下其攻伐脚步,而是继续对中山国残余势力穷追猛打。终于,在公元前296年,中山国连最后的立锥之地

滹沱也宣告陷落,正式宣告灭亡。

“交相控引,争衡天下”的第八强国,倏而覆亡

通过前文的介绍,我们已经了解了鲜虞中山国的三次立国三次亡国的悲壮历史。但即便它最终被赵国彻底灭亡,消失在战国的滚滚狼烟之中,也无法遮挡其曾经所绽放过的绚丽光芒,尤其是在它第三次复国之后,在中山桓公成公以及中山衅王三代君王的倾心打造之下,在战国纷争的形势中开创了中山国历史上最为辉煌鼎盛的新局面。如果你还觉得太过抽象,那么我们来从以下四个维度一起见识一番:

  • 五国相王

战国中期,在齐、楚、秦均以称王的前提下,剩下的

魏、韩、赵、燕和中山五国,为了拔高国际地位的同时可以合纵起来对抗秦、齐、楚三强,于是在魏国犀首公孙衍的四处活动和斡旋下,在公元前323年相互承认联盟内的各国王位称号,这便是著名的“五国相王”。

“三起三落”的战国第八强国——鲜虞中山国的兴亡史

九州配图:中山国疆域图

要说韩、赵、魏、燕这四国称王也算合乎情理,毕竟他们都是战国七雄之一,是当时屈指可数的列强国家,但是中山

衅王也借此称王,确实让我们有点意外。虽然有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实际上却也较为客观的反映出了,彼时的中山国其国力已经非常强大,以至于各国虽然不大情愿但也不得不承认其强国地位。就这样,中山国在衅王姬厝时获得了与韩、赵、魏、燕四个大国平起平坐的地位,一举跃入列强行列,堪称“战国第八强国”。

  • 交相控引,争衡天下

话说中山衅王也确实是位明君,在他在位期间,沿袭父亲的国策,勤政爱民,举贤任能,高度重视重军事建设,同时在外交上保持着相对低调和中立的姿态以免引火烧身,使得当时中山国的实力达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

“三起三落”的战国第八强国——鲜虞中山国的兴亡史

九州配图:中山国攻打燕国示意图

然而在“五国相王”之后,随着国际地位的极大提升,中山国逐渐的开始活跃于列国之间,频繁的介入中原事务,除多次参与合纵伐秦之外,还曾在公元前314年配合齐国攻伐燕国,成功夺取了燕地“方数百里,列城数十”,并掠夺到大量的珍宝。更是名正言顺的跻身于诸侯之列成为千乘之国。根据清代学者王先谦所著《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补释》中所说:“错处六国之间,纵横捭阖,交相控引,争衡天下”,我们用来形容当时的中山国,甚为贴切。

  • 社会文明高度发展

中山王族墓葬的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情况来看,当时的中山国的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我们仅以留存的文物来说明。

在中山王墓中,河北考古队发现了大量的墓葬和璀璨的古文物,包括青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玉石器、玛瑙器、骨角器、木漆器等数万件之多。而其中最为珍贵的当属铜错金银龙凤方案、十五连盏灯、银首人俑灯、虎噬鹿器座等,尤其是“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的发现更是轰动考古界和历史学界。

“三起三落”的战国第八强国——鲜虞中山国的兴亡史

九州配图:铜错金银龙凤方案

“三起三落”的战国第八强国——鲜虞中山国的兴亡史

九州配图:虎噬鹿器座

从这些代表着两千多年前中山国璀璨文明的器物可以看出,彼时的古中山国其国内的手工业和工艺水平已经达到了极高的程度,远比在其他先秦墓葬出土的文物来的复杂而精巧。这也直观的体现了古中山国这个曾经无比神秘的国度,在其鼎盛时期,其社会文明发展的高度。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曾经有过极为辉煌文明和强大实力的诸侯国,却在风云激荡、强敌环伺的复杂凶险历史背景下,倏忽之间,成了最早从战国历史中除名的列强,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鲜虞中山国盛极忽亡的原因简析

通过前文的复盘和梳理,关于古中山国强而忽衰的原因,我们发现了至少有以下四个因素不同程度的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中山国的自身治国策略改变,是致使其丧失了立足于列强的根基,尤为致命。

  • 首先,中山王姬姿的危机意识丧失,改变此前三代先祖的治国图存策略,这是最为致命的原因。

第三次立国之后的鲜虞中山国,在中山桓公、成公和中山衅王三代君王在位期间,中山国在内政、军事和外交上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高度重视军队建设,一定程度上说是以武力立国的性质,当时的中山国已经是一个千乘之国,按轻乘的配置来算,一乘有车兵甲士3个,车后步卒72个,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那就是至少有3000车兵,72000步兵以及25000后勤兵。此外,根据《鲜虞中山国史》记载,中山国的军事配置除了车兵、步兵两个常规兵种之外,还有骑兵和舟兵两个新兴兵种,虽然数量无法考证,但其战斗力是有案例佐证的,曾经两次大败赵国,还曾经引江河水灌了赵国的鄗城,一直让赵国引以为耻;还有攻取燕国数十个城池;就连赵国最后的攻灭战,前后也耗时近10年。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了中山国的军事实力不容小觑。

“三起三落”的战国第八强国——鲜虞中山国的兴亡史

九州配图:古代兵车配置

二是在外交策略上较为谨慎,特别是从桓公复国到中山衅王在位前期以前的七八十年内,基本上是处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军事外交中立低调姿态。整体上比较冷静、理性的笑看列国纷争,埋头苦干发展国家实力。这样的外交策略,也让它在近百年时间里,基本能够平稳的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随着“五国相王”带来的地位提升,鲜虞中山国的军事外交策略上发生了一定偏离,逐渐变得主动和高调,主动攻伐燕国遭致列国谴责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样的策略改变为后来的灭国埋下了潜在隐患。到了中山王姬姿即位之后,则在偏离的路上走的更远,基本颠覆了原本先祖强兵和中立的存国之策。期间,起用了大量的儒士治国,同时消减了大批甲士回乡耕战,以为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养兵之靡费还能够进一步强化国力,但实际上这是承平环境下长大的姬姿完全丧失了危机意识。这样的治国思路在稳定的社会时期可以,但在战国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纷争年代却是万万不合时宜的。

“三起三落”的战国第八强国——鲜虞中山国的兴亡史

九州配图:重文抑武、消减兵力

事实上,赵国之所以敢在中山国还比较强盛之时持续攻打它,原因就在于赵国君臣看到了问题:“夫好显岩穴之士而朝之,则战士怠于行阵;上尊学者,下士居朝,则农夫惰于田。战士怠于行阵者,则兵弱也;农夫惰于田者,则国贫也。兵弱于敌,国贫于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伐之不亦可乎?

可见,中山王姬姿的危机意识丧失,随意颠覆前三代先祖的治国图存方略,等于自废武功,就是它盛极忽亡的最为致命的原因。

  • 其次,“华夷有别”,中山国的戎狄背景,为列国长期排斥。

古中山国的先祖是白狄鲜虞部,这样的出身背景在华夏诸国看来,是非常受鄙夷的。“华夷有别”的观念在那个年代已经是一个共识。在这样的观念主导之下,华夏诸国对于鲜虞中山国自然是长期排斥和怀有满满敌意的。

“三起三落”的战国第八强国——鲜虞中山国的兴亡史

九州配图:孤立无援的中山国

这样的外围形象,在它国力鼎盛之时没有问题,但每每到了存亡危殆的时刻,就显得尤为明显了。纵观鲜虞人“三起三落”存续历程,从来没有哪一个诸侯国曾经因为中山国被攻伐之时前来相助,已经非常明显的说明了一切。有道是“一个好汉三个帮”,在朝夕危亡的战国时期,长期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就显得尤为危险了。不像魏国围攻韩国和赵国之时,齐国会派兵来援救,以至于魏文候时期乐羊进攻中山国之时,赵国还借道给魏国进兵,其人心向背可见一斑。

  • 再次,地狭人少,处于列国合围之地又无天险,终究是寡不敌众。

古中山国曾经一度非常强盛,但毕竟还是地狭人少,其国力和军事实力至少与七雄中秦、齐、赵、楚等国相比还是要弱上一大截的,尤其是储备力量。同时又处在燕、赵、齐的包围圈内,也是一个典型的四战之地

,且所处华北平原之地,虽有背靠西边太行山脉,但其他三面基本无险可据,这样的地理环境也对它极为不利。

“三起三落”的战国第八强国——鲜虞中山国的兴亡史

九州配图:中山国地理位置

早期的魏国花了三年时间攻灭了鲜虞中山国,而后期的赵国花了近十年最终将它打到弹尽粮绝、亡国灭种,可以看出,中山国虽盛极一时,但受限于人口较少、面积狭小且又无天固之险的劣势,终究还是寡不敌众,一朝覆灭。

  • 第四,赵武灵王的异军突起,最终成功拔除了中山国这根插在赵国腹地的肉中刺。

此外,说到鲜虞中山国的覆亡,自然免不了要提及赵武灵王这位战国雄主。赵武灵王即位之初,对于北边持续受匈奴欺负、东边深受中山国威胁的局面甚为担心,而这两股势力均有较强的骑兵部队,赵国与之交战屡屡受挫。为了是赵国真正具备强大的军事实力,“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打造出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并在此后的多次战争中尝到了改革的好处,真正做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三起三落”的战国第八强国——鲜虞中山国的兴亡史

九州配图:赵武灵王

一直以来,赵武灵王对中山国那次围攻并引江河水灌鄗邑的耻辱耿耿于怀,心心念念想要拔除中山国这根插在赵国腹地的肉中刺。与此同时,作为一块近在咫尺的肥肉,无论是从扫除后方威胁的战略角度考虑还是从拓展疆域的角度,赵武灵王都想把中山国收入囊中。于是,随着赵国国力和军事实力的与日俱增,拳头越来越硬了,赵武灵王一方面厉兵秣马、积蓄力量;一方面派使臣前往中山国了解虚实;再一方面四处运作以离间和孤立中山国,终于在公元前305年对中山国发动了大规模的灭国战,虽然历时九年有余,但终究是成功拔除了中山国这根插在赵国腹地的肉中刺。

“三起三落”的战国第八强国——鲜虞中山国的兴亡史

九州配图:中山国被赵国纳入版图

九州君评

也许很多人并不清楚,今天河北石家庄一带的这片土地,在群雄并争的战国时期,既不属于燕国,亦不属于赵国,而是属于一个由白狄鲜虞部落建立的名叫鲜虞中山的神秘国度。它曾经多次经受战火洗礼而三起三落,也曾在金戈天马之中发展成为一个令战国七雄都不敢忽视的“千乘大国”,然而,最终因各种内外原因的叠加,在盛极一时之后,倏而王厦倾覆,就此沉寂,令无数人扼腕不已。

时至当代,借助史料中的只言片语以及考古学者的野外发掘,终而将古中山国这个神秘国度从沉睡中唤醒,让我们能够借以更多的了解属于它的璀璨文明。

“三起三落”的战国第八强国——鲜虞中山国的兴亡史

1.《史记》

2.《战国策》

3.《左传》

4.《北狄族与中山国》

5.《鲜虞中山国史》

1.图片多源于网络,首先感谢图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本文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之处或观点不一,请留言探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