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密!汉代画像石告诉您“荆轲刺秦”背后的事实真相

荆轲刺秦,是秦国一个将计就计的一个阴谋吗?

秦始皇是一个充满传说色彩的人物,虽已作古两千余年,但在历史上却一直活到今天。

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历来多有争议。

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第一暴君,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这样评价:“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毛泽东赋诗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在各地树立了赞颂自己的刻石,碑文上说:“六国之王,虐杀人民……,”将征服六国看成是正义的统一战争。

而作为被征服的六国而言,当然会把自己当成被侵略的一方,对秦始皇,当然欲杀之而后快。应该“六国之民,击杀始皇”,所以才有了针对他的几次暗杀事件。比如张良、又如高渐离,再如今天的主人公——荆轲。

荆轲刺秦,广为人知,而有人却认为这是秦国一个将计就计的一个阴谋,为的是为秦攻燕国寻找一个借口,事实真的如此吗?

探密!汉代画像石告诉您“荆轲刺秦”背后的事实真相

要想证实这一观点,首先还得回顾一下整个事件的经过。

奉太子丹之命,荆轲带上秦国叛将攀于期的人头,燕国富庶之地的督亢地图,还有那个十二岁就敢杀人的秦舞阳,出发赴秦。

行至易水岸边,太子丹率众送行,皆白衣素裹,好友高渐离为他击筑,荆轲和着筑声唱起悲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送行者无不为之潸然泪下。

歌毕,荆轲登车而去,终无反顾,他无须反顾,也不能反顾,据说那时候人们在出行时如果反顾的话,行程中将会发生不吉利的事情。

探密!汉代画像石告诉您“荆轲刺秦”背后的事实真相

荆轲一行到达咸阳,刺杀秦王的情节也随之进入了高潮。《史记·刺客列传》中是这样记载的:

一入咸阳宫,荆轲手持樊于期人头函,秦舞阳捧着地图匣。一到秦王面前,杀人不眨眼的秦舞阳却怂了,不禁恐惧地颤抖起来,群臣颇感怪异。荆轲回头看了看,笑了笑说:“抱歉,北方蛮夷粗人,没见过天子,原谅他吧。”

秦王说:“承地图上来!”荆轲奉上地图,秦王徐徐展开,图穷,匕首现!

荆轲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持匕首刺了过了,没刺着!秦王大惊立起,衣袖被撕下,秦王想要拔剑,剑太长了!仓皇之间竟一时无法拔出。被荆轲追得绕柱而逃,群臣一时惊愕,手足无措,按照秦法,群臣在殿上不得携带武器,惶急之下有人徒手搏荆轲,御医夏无且将手中的药囊掷向荆轲,秦王还在绕柱逃路,情急之下不知所为,急得大臣边连大喊:“大王负剑!大王负剑!”这才提醒了秦王,背剑拔出,一剑砍断荆轲左腿。荆轲向秦王投出匕首,又没中!却击中柱子。秦王上前,又向荆轲连刺八剑。

荆轲眼见行刺失败了,倚柱而笑:“之所以没成功,是想活着劫持你,逼你签约以报太子之恩。”

这时候,殿外兵士才冲上来,乱刀砍死了荆轲,秦王也弄得目眩神迷,愣怔良久。

汉代画像石告诉您“荆轲刺秦”背后的事实真相。

由于这段描写一波三折,极富戏剧性,所以历来被认为是当时情景再现。

但是,依据后来汉代画像来看,当时的场面却又有许多不同之处,请看下图


探密!汉代画像石告诉您“荆轲刺秦”背后的事实真相

山东省武氏祠石室画像石

图中右侧是荆轲,他正前方是柱子,柱子上是掷出的一把匕首(这个真不像是个匕首),下方有半截衣袖,最下方是人头函,函前是匍匐颤抖的秦舞阳,荆轲身后有人左手持剑。石像左侧是秦王,手中拿的不是剑,而是一个玉壁,作投掷状,秦王前方有一武士,也是有武器的,图中没有御前侍医夏无且。

这里三处与《史记》所载不同:一、秦王拿的不是剑,而是随身所佩带的玉壁,二、秦王殿上是有人携带武器的,三、重要人物待医夏无且没有在画像中出现。

似这等以荆轲刺秦为题的画像石在还有很多,在各地多有发现,例如下图,

探密!汉代画像石告诉您“荆轲刺秦”背后的事实真相

南阳汉代画像石

这幅画像图为《南阳汉代画像石》,反映的更为简单,就像是荆轲与秦王两人在单挑。

这就是说明, 民间关于这些刺杀事件是有着多种多样的版本的,哪个版本是真实的,哪个版又是六国后人站在不同立场虚构的,恐怕谁也说不清了。侍医夏无且这事儿应该是真的,因为这个人据说一直活到汉代,而司马迁是根据《秦史》和民间流传的故事,再加上夏无且的事迹,将之揉合一起收入到了《刺客列传》的。

而即使是秦史,对此事件也仅是简单的记载,大意是:

秦王政二十年,燕太子丹唯恐秦军来袭,遣荆轲去刺杀秦王。秦王发觉此事,杀荆轲,令王翦、辛胜二人攻燕。

注意,是先发觉此事,才杀荆轲,下令攻燕的。

由此来看,荆轲刺秦事件,说是秦国迎进了刺客,是为秦攻燕国寻找一个借口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毕竟战争也是要有正当理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