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機構:建立制度 醫院所有入口設置預檢分診

為適應復工復產的形勢任務需要,省衛健委組織專家深入研究,反覆推敲,先後編印出臺了《黑龍江省防控新冠肺炎傳染病防治監督工作指南》《黑龍江省防控新冠肺炎學校及托幼機構衛生監督工作指南》《黑龍江省防控新冠肺炎商場(超市)衛生監督工作指南》《黑龍江省防控新冠肺炎體育場館、游泳場館衛生監督工作指南》《黑龍江省防控新冠肺炎美髮場所衛生監督工作指南》《黑龍江省防控新冠肺炎工礦企業單位復工復產衛生監督工作指南》《黑龍江省防控新冠肺炎住宿場所衛生監督工作指南》《黑龍江省防控新冠肺炎“兩站一場”衛生監督工作指南》等8個文件。要依法監督商場、超市、“兩站一場”、賓館住宿業、游泳場館等重點場所和部位;加強醫療機構傳染病防治監督,為醫療機構恢復正常診療秩序做準備;加強對復產復工企業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導;加強對各類學校開學前衛生監督工作。要做到關口前移,源頭把控,充分發揮各級衛生監督隊伍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主力軍作用。

黑龍江省防控新冠病毒肺炎 傳染病防治監督工作指南(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

為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防止傳染病在醫療衛生機構內傳播,保障公眾健康,規範疫情期間傳染病防治衛生監督工作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醫療機構傳染病預檢分診管理辦法》《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機構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第一版)》及相關法規、規章、疫情期間下發的《通知》等要求,編制本工作指南。

一、醫療機構傳染病防治監督工作指南

疫情期間,應當建立相應的各項工作制度,重點檢查醫療衛生機構的傳染病疫情控制、消毒隔離制度的執行情況,疫情報告、醫療廢物處置、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等工作情況。

(一)各項制度的建立

1.建立傳染病防治、疫情報告 、醫療廢物、生物安全等管理組織。

2.制定應急預案和工作流程。醫療機構應當根據新型冠狀病毒的病原學特點,結合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和診療條件等,建立預警機制,制定應急預案和工作流程。

(二)做好預檢分診工作

疫情流行期間,做好發熱病人的預檢分診至關重要。醫療機構應當在醫院所有入口設置預檢分診處,負責對所有進入人員進行體溫篩查。

1.標識清楚,相對獨立,通風良好,流程合理,具有消毒隔離條件,分診人員一級防護。

2.配備必要的防護用品和必需的檢查用品-體溫計(槍)等,有流水洗手設施或免洗手消毒劑,發熱病人預檢分診登記本。

3.經預檢查出的發熱病人,應由工作人員送到發熱門診。本院未設發熱門診的,按醫院制定的轉診流程進行轉診。

4.預檢分診處物表定期消毒,遇汙染時隨時消毒,並有相應記錄。

(三)設置發熱門診,規範發熱患者就診流程。

發熱門診應遠離門診、急診,獨立設置。出入口與門診、急診出入口分開,標識醒目。入口處應設預檢分診點,由醫生負責。按是否有流行病史,分診室就診。

1.佈局流程合理,三區兩通道,每區之間設緩衝。至少兩間診室,有相應功能間(隔離留觀室、檢驗室、放射檢查室、藥局、掛號等);隔離留觀室有獨立衛生間。

2.發熱門診出入口應當設有速幹手消毒劑等手衛生設施,患者就診和離開要進行手消毒。

3.發熱門診應加強通風,重點部位應使用人機共存的空氣消毒設備。

4.空氣、物表定期消毒,並有消毒記錄。診室的人機共存消毒設備有患者時應運行。

5.醫務人員開展診療工作應當執行標準預防。要正確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戴口罩前和摘口罩後應當進行洗手或手衛生消毒。進出發熱門診和留觀病房,嚴格按照《醫務人員穿脫防護用品的流程》要求,正確穿脫防護用品。

6.疑似患者應及時上報,並按流程接診、轉診。

7.禁止使用集中空調系統。

(四)隔離病區(房)及管理

隔離病區(房)應獨立設置,佈局流程合理,標識明顯。

1.建築佈局和工作流程應當符合《醫院隔離技術規範》等有關要求。醫患雙通道,分為清潔區、潛在汙染區、汙染區,各區有物理屏障,每兩區間設置緩衝間。

2.設置負壓病區(房)的醫療機構應當按相關要求實施規範管理。非負壓隔離病房應通風良好,可採取排風(包括自然通風和機械排風),也可採用循環風空氣消毒機進行空氣消毒。無人條件下還可用紫外線對空氣進行消毒,用紫外線消毒時,可適當延長照射時間到1小時以上。

3.每間隔離病房應有獨立衛生間。

4.重點部位使用人機共存的空氣消毒設備。

5.醫護人員三級防護。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和分泌物等噴濺時加戴防護面屏(罩)。應當制定醫務人員穿脫防護用品的流程;製作流程圖和配置穿衣鏡。配備熟練感染防控技術的人員督導醫務人員防護用品的穿脫,防止汙染。

6.加強物表消毒,做好記錄。

7.疑似患者和確診患者應當分開安置;疑似病例應進行單間隔離,確診病例可多人安置於同一房間。

8.用於診療疑似或確診患者的聽診器、體溫計、血壓計等醫療器具及護理物品應當專人專用。若條件有限,不能保障醫療器具專人專用時,每次使用後應當進行規範的清潔和消毒。

9.重症患者應當收治在重症監護病房或者具備監護和搶救條件的病室,收治重症患者的監護病房或者具備監護和搶救條件的病室不得收治其他患者。

10.疑似或確診患者出院、轉院時,應當更換乾淨衣服後方可離開,對其接觸環境進行終末消毒。

11.疑似或確診患者死亡的,對屍體應當及時進行處理。

12.患者住院期間使用的個人物品經消毒後方可隨患者或家屬帶回家。

(五)做好消毒隔離工作

1.消毒隔離知識培訓。開展全員培訓。依據崗位職責確定針對不同人員的培訓內容,使其熟練掌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消毒隔離防控知識、方法與技能,做到早防控、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尤其是在疫情流行期間下發的專門針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相關指南的培訓要及時、到位。

2.使用合格的消毒產品。購進消毒產品應執行消毒產品進貨檢查驗收制度,實行索證管理。購進緊急上市的消毒產品應符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部分消毒劑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緊急上市的通知》(國衛辦監督函〔2020〕34號)要求。

3.規範普通患者就診流程。掛號、候診、就診就保持有效距離。一是掛號處應有警示距離;二是候診室座椅應保持有效防護距離;三是門診大廳、候診室、診室等應有自然通風或機械通風系統。

(六)保障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

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應符合二級病原微生物實驗室標準。

1.建立生物安全管理委員會,建立健全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體系和感染應急預案。

2.實驗室佈局合理:相對獨立區域,分清潔區、潛在汙染區和汙染區。

3.設施設備符合相應的條件要求,有生物安全標識和消毒設施(二級實驗室有帶可視窗的自動關閉門、生物安全櫃等)。

4.進入實驗室配備個人防護用具齊全,實驗室靠近出口處設有手衛生設施設備、洗眼器和噴淋裝置。

5.樣本領取、使用、銷燬登記記錄齊全。

6.實驗室樣本在同一建築物消毒滅菌處理,然後按照感染性廢物收集處理。

7.按規定對空氣、物表等消毒處理。

8.實驗室工作人員出現該新冠肺炎感染臨床症狀或者體徵,以及實驗室發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洩漏時,依照規定報告並採取控制措施。

(七)醫療廢物處置

疫情流行期間,做好醫療廢物的處置工作,有效防止疫情的傳播擴散。

1.應制定新冠肺炎醫療廢物處置制度、應急預案。

2.在診療新冠肺炎患者及疑似患者的發熱門診和病區(房)產生的廢棄物,包括醫療廢物和生活垃圾,均應當按照醫療廢物進行分類收集。

3.每個包裝袋、利器盒應當繫有或粘貼中文標籤,標籤內容包括:醫療廢物產生單位、產生部門、產生日期、類別,並在特別說明中標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或者簡寫為“新冠”。

4.雙層包裝袋,每層採用鵝頸結式,分層封扎。盛裝醫療廢物的包裝袋和利器盒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廢物汙染時,應當增加一層包裝袋。

5.在離開汙染區前應當對包裝袋錶面採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噴灑消毒(注意噴灑均勻)或在其外面加套一層醫療廢物包裝袋;清潔區產生的醫療廢物按照常規的醫療廢物處置。

6.在運送醫療廢物前,應當檢查包裝袋或者利器盒的標識、標籤以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

7.每天運送結束後,對運送工具進行清潔和消毒,含氯消毒液濃度為1000mg/L;運送工具被感染性醫療廢物汙染時,應當及時消毒處理。

8.醫療廢物暫存處應當有嚴密的封閉措施,設有工作人員進行管理,防止非工作人員接觸醫療廢物。醫療廢物宜在暫存處單獨設置區域存放,儘快交由醫療廢物處置單位進行處置。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對醫療廢物暫存處地面進行消毒,每天至少兩次。醫療廢物產生部門、運送人員、暫存處工作人員以及醫療廢物處置單位轉運人員之間,要逐層登記交接,並說明其來源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

9.嚴格執行危險廢物轉移聯單管理,對醫療廢物進行登記。登記內容包括醫療廢物的來源、種類、重量或者數量、交接時間,最終去向以及經辦人簽名,特別註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或“新冠”,登記資料保存3年。

(八)醫療汙水處置

1.接收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診療的定點醫療機構以及相關單位,採用液氯、二氧化氯、氯酸鈉、漂白粉或漂白精消毒時,參考有效氯投加量為50mg/L。消毒接觸池的接觸時間≥1.5小時,餘氯量大於6.5mg/L(以遊離氯計),糞大腸菌群數<100個/L。若因現有氯化消毒設施能力限制難以達到前述接觸時間要求,接觸時間為1.0小時的,餘氯大於10mg/L(以遊離氯計),參考有效氯投加量為80mg/L,糞大腸菌群數<100個/L;若接觸時間不足1.0小時的,投氯量與餘氯還需適當加大。

2.採用臭氧消毒,汙水懸浮物濃度應小於20mg/L,接觸時間大於0.5小時,投加量大於50mg/L,大腸菌群去除率不小於99.99%,糞大腸菌群數<100個/L。

3.汙水應急處理的其他技術要點,可參照《醫院汙水處理技術指南》《醫院汙水處理工程技術規範》相關要求。

4.嚴格按照《醫療機構水汙染物排放標準》的規定,對相關處理設施排出口和單位汙水外排口開展水質監測和評價。

(九)醫護人員標準防護

醫療機構應當規範消毒、隔離和防護工作,儲備質量合格、數量充足的防護物資,確保醫務人員個人防護到位。在嚴格落實標準預防的基礎上,強化接觸傳播、飛沫傳播和空氣傳播的感染防控。

1.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應當強化標準預防措施的落實,做好診區、病區(房)的通風管理,嚴格落實《醫務人員手衛生規範》要求,佩戴醫用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必要時戴乳膠手套。

2.採取飛沫隔離、接觸隔離和空氣隔離防護措施,根據不同情形,做到防護到位。

(1)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洩物、嘔吐物及汙染物品時,戴清潔手套,脫手套後洗手。

(2)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等噴濺時,戴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穿防滲隔離衣。

(3)為疑似患者或確診患者實施可能產生氣溶膠的操作(如氣管插管、無創通氣、氣管切開,心肺復甦,插管前手動通氣和支氣管鏡檢查等)時:

①採取空氣隔離措施;

②佩戴醫用防護口罩,並進行密閉性能檢測;

③眼部防護(如護目鏡或面罩);

④穿防體液滲入的長袖隔離衣,戴手套;

⑤操作應當在通風良好的房間內進行;

⑥房間中人數限制在患者所需護理和支持的最低數量。

3.醫務人員使用的防護用品應當符合國家有關標準。

4.醫用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隔離衣等防護用品被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等汙染時應當及時更換。

5.正確使用防護用品,戴手套前應當洗手,脫去手套或隔離服後應當立即流動水洗手。

二、醫學觀察點傳染病防治監督工作指南

為了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觸者管理,有效控制疾病的傳播,根據實際需要,設立集中醫學觀察點。

(一)集中醫學觀察場所原則上應相對獨立,遠離人口密集區,不得在醫療機構設置集中隔離場所。

(二)集中醫學觀察場所內部根據需要進行分區,分為生活區、物質保障供應區和醫學觀察區等,分區標示要明確。有保證集中隔離人員正常生活的基礎設施,應具備通風條件,並能滿足日常消毒措施的落實。

(三)集中醫學觀察場所需為密切接觸者提供單間居住環境,並提供獨立的衛生間。

(四)集中醫學觀察場所最好具有獨立化糞池。汙水在進入市政排水管網前,進行消毒處理;如無獨立化糞池,則用專門容器收集排洩物,消毒處理後再排放,消毒方式參照《特定場所消毒技術方案》中糞便與汙水消毒方法。

(五)隔離人員產生的所有垃圾均按醫療廢物管理。

三、防控新冠肺炎傳染病防治衛生監督工作要點

(一)綜合管理

1.各項制度和組織機構的建立。

2.制度是否與本單位實際情況相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能否滿足實際工作需要。

(二)消毒隔離工作

1.培訓工作:查看培訓檔案,應有計劃,課件、簽到簿和考核資料等。

2.消毒產品進貨檢查驗收的執行情況。

3.各項消毒記錄。

(三)疫情控制

1.嚴格執行發熱病人的預檢分診。

2.發熱門診佈局流程及消毒。

3.隔離病區佈局流程及消毒。

4.醫護人員防護。

(四)病原微生物實驗室

1.佈局流程及設備設施。

2.生物安全操作。

3.標本的接收和處理。

(五)醫療廢物、汙水、汙物處置

1.醫療廢物暫存間。

2.醫療廢物的處置、收集、轉運。

3.汙水消毒效果,餘氯和生物檢測,加藥記錄。

4.患者糞便的處理。

(六)醫學觀察點

1.空氣物表的消毒及記錄。

2.人員體溫監測和醫護人員防護。

3.醫療廢物和生活垃圾處理。

4.隔離人員糞便處理。


防護指南1| 醫療機構:建立制度 醫院所有入口設置預檢分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