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之俠”與“文學之俠”——從多角度出發,剖析俠的文化面相


“歷史之俠”與“文學之俠”——從多角度出發,剖析俠的文化面相

說起“俠”這個中華文化特有的符號、傳統文化中獨特而獨立的圖騰,想必每個人少年時期都曾經為此熱血沸騰,人人都有一個“大俠夢”。 是以撰文,比較歷史之俠與文學之俠之異同。

歷史上的俠客形象,例如司馬遷《史記》中的《遊俠列傳》、《刺客列傳》。歷史之俠,便是“武”和“不士”的結合體。文學中的俠客形象,例如古代俠義小說、現代武俠小說中的俠客,筆者也曾寫過武俠小說,深有感觸,文學之俠便是“武”和“君子”的結合體

一、歷史之俠與文學之俠背景環境之異同

文學之俠通常背景模糊,大多是平民,屬於某個門派,或者是獨行俠,他們雖然沒有正式工作,卻不知為何總是非常有錢,至少從不缺錢——甚至連“丐幫”也從不考慮錢的問題。他們往往和所在朝代的歷史事件沒有太大關係,只需要考慮“行俠仗義”,“武功修為”等等,帶有非常強的童話色彩

歷史之俠,一般誕生於 “士族”階層,少有出身於平民的。也就是說,歷史上,“大俠”多出於“武士”(會“武”的“士族”)。這可能和熟知“文學之俠”的今人的認知相違背。不過,修煉武術,本來就屬於周朝貴族的教育體系“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其中“射”是射箭,“御”是駕車,都屬於武術的一部分。此外,俠客常用的劍術,貴族(包括士族)也有巨大的優勢。優越家境決定了貴族有武術上的優勢

1、“射藝”射箭

弓箭作為非常古老的武器,似乎材料非常易得,成本看起來並不高。但是,“六藝”中所記載的“射禮”,不僅有“大射”“賓射”“燕射“鄉射”等等不同場合之分,射箭過程又有“配耦”“ 倚旌”“習射”“二番射”“三番射”等諸多環節構成。

“歷史之俠”與“文學之俠”——從多角度出發,剖析俠的文化面相

這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貴族在訓練射箭的時候,是有一整套科學的訓練方法,和接近實戰的比賽標準的!並且,射箭訓練需要很大的場地,需要專人伺箭,需要請成名的“箭術大師”家教,無論哪一項,都是一筆不菲的開銷

假設,一位出身平民的“大俠”,想要學習射箭,那麼他只能投胎在林中狩獵的獵戶家中,這樣才能擁有場地和可以用來訓練的箭矢。不過,他沒辦法請“名師”家教,也沒辦法參加貴族舉辦的“射禮”(射箭大賽)。並且,他所能比較的隊友,只有同樣沒有經過正規訓練的其他獵戶。可以得出結論,由於學習射箭的高門檻、高要求,精通射箭的“大俠”,較難在平民當中產生

2、“御藝”駕車

同為六藝的“御”,也就是駕車。分為“鳴和鸞”(初學上手)、“逐水曲”(過彎能力)、“過君表”(車身控制力)、“舞交衢”(綜合能力)、“逐禽左”(實戰訓練)六個

複雜的課程

古代的戰車,一般有4匹馬,車上乘坐3-4名甲士。整車價值昂貴。《論語·學而》“道千乘之國”,當時的一箇中等封建國家不過兩千輛戰車。所以,無論是從學習難度,還是學習成本上講,出生平民的“大俠”都絕無可能在“御”這項武藝上與貴族相較。

那麼不討論駕車,騎馬呢?首先私盜戰馬會被判處死刑,其次馬匹的價格十分昂貴。唐代一匹戰馬價值35匹絹帛。宋《通鑑紀事本末》中,一匹戰馬價值數萬銅錢,即數十兩銀子。《水滸傳》中一匹較好的馬價值七八十兩銀子,一匹普通馬約35兩銀子。而平民家庭的年收入在20兩銀子左右。也就是說,一匹最普通的馬,也是平民所難以負擔的。所以,如果這位“大俠”真的出身平民的話,那他最大可能是騎驢的。

“歷史之俠”與“文學之俠”——從多角度出發,剖析俠的文化面相

西周戰車

3、劍術(武術)

劍術為代表的一系列武術可能是最容易被誤解的。“文學之俠”,通常會在山洞、懸崖下、人跡罕至的小島上,或者美女師父教授下,學到高超的劍術。且不論這類“奇遇”是不是能夠發生,先思考一下這個問題:高超的劍術秘籍可能出現在遠離戰場的地方嗎

歷史上的劍術高手,通常都是貴族或將軍。例如,趙國的貴族少年學習劍術,其師父通常都是久經沙場的將軍或者著名劍術高手。又如《莊子·說劍》所言“論以刑德,開以陰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案之無下,運之無旁。上決浮雲,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劍也”,而莊子本人亦為宋國貴族後裔

戰國魏國第一劍術高手,是魏王身邊的紅人、有“龍陽之好”之名的龍陽君。《典論》中記載,曹丕劍術師從著名劍術大師王越,因此在一場以甘蔗代劍的切磋中,擊敗了將軍鄧展。許多史料都可以間接證明,劍術這種武術也許存在著“貴族壟斷”的現象。

而與之相似,長矛、大刀等兵器的高手,大多是貴族或將軍。例如項羽出身楚國項氏貴族,使得霸王槍,是長槍高手。關羽是蜀國大將,青龍偃月刀,千古流傳,英名遠揚,被尊為武聖。此外,李廣的弓、宇文成都的鏜、秦叔寶的雙鐧等等不一而足,基本上這些人的出身都是貴族或將軍

“歷史之俠”與“文學之俠”——從多角度出發,剖析俠的文化面相

關羽

略懂拳擊、散打、摔跤等現代搏擊的人都知道,系統訓練是學習武術的最好途徑,而實踐是檢驗武術戰績的唯一標準。器械類武術,如劍術、長矛、大刀等也不例外。在古代,系統訓練武術的唯一途徑,就是請名師做“家教”,這顯然不是平民能夠負擔的。而武術的實踐,就意味著必須要上戰場——某個山洞裡一本沒有經過戰爭檢驗的武術秘籍,必然毫無實戰戰鬥力

綜上所述,“文學之俠”出現所需的“不缺錢”“奇遇學武”之類的條件,根本就不存在。“歷史之俠”與“文學之俠”在背景上的天壤之別,意味著二者根本就不可能是同一種文化面相

二、歷史之俠與文學之俠核心精神之異同

1、歷史之俠核心精神

史書所載之俠,多出於先秦、漢代,有墨子的“兼愛”“非攻”,有韓非子口中的“俠以武犯禁” 。《史記·遊俠列傳》,“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可以說,歷史之俠,

武而“不士”,不僅不是君子,也不如“士”般有愛國精神,只是其講義氣的行為,令人尊敬。

無論哪一本史書中的俠,都離不開“違法”二字。舉一個典型的例子,班固《漢書·遊俠傳》中的遊俠,“上失其道,民散久矣”“棄背禮義專任威力”“非明王在上,視之以好惡,齊之以禮法,民何知禁而反正乎?”在班固看來,遊俠對社會正常的法制秩序是一種危害,並且完全處在禮法的對立面。

例如魯國朱家、楚國劇孟等出生豪門的“俠客”,所做之事是散盡家財幫助他人。但往往出現 “藏匿‘豪傑’”“天下騷動”等行為,危害國家的安全和統一。雖然太史公是一番讚賞態度,但歸根結底,這些人所行之義,是“朋友小義”,而不是“國家大義”。

戰國四君子,都喜歡養門客。其中門客不乏豪俠之士,將愛國主義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例如侯嬴、毛遂等人。不過,細看史書,便會發現,這些人出現在《魏公子列傳》《平原君列傳》當中,而不是《遊俠列傳》,

並且被太史公稱為“士”而不是“俠”。因此得出結論,太史公的眼中,“士”和“俠”的重要區別就是:士愛國,俠不愛國

“歷史之俠”與“文學之俠”——從多角度出發,剖析俠的文化面相

《荊軻刺秦王》劇照

誠然,遊俠如荊軻之流,青史留名。但細看史書記載可知,荊軻在為遊俠之時,似乎就是個遊手好閒的

“混混”,見到著名劍客蓋聶被其嚇跑,被傳為笑談。此外,荊軻和燕太子丹斬女子之手一事,著實令人詬病。可以發現,荊軻雖然已經是遊俠中的佼佼者,“四大刺客”之一,是在正史中被認可的英雄,卻依然稱不上“道德楷模”

而秉承“兼愛非攻”的墨家,應該是道德高尚的典型例子之一。但其俠義之事多見於民間,而不見於正史,非常令人生疑。所以,墨家也難以將“歷史之俠”和“文學之俠”的道德水平之間畫上等號

2、文學之俠核心精神

武俠小說所述之俠,出於各個朝代。“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是金庸《射鵰英雄傳》中提出的一個概念。這個概念也很好的詮釋了文學之俠的核心精神——“俠首先是君子”。例如,作為

“江南七怪”之一的柯鎮惡,武功並不高強,卻被人稱作“大俠”,正是因為他嫉惡如仇,主持公道,是“道德標杆”。

與之對比,楊過在斷臂之前,武功就已經明顯超過柯鎮惡,卻依舊被江湖眾人所不齒,原因是他“離經叛道”,與美女師父談戀愛,並且試圖暗殺鎮守襄陽城、抵抗外敵的郭靖。而在斷臂之後,逐漸被稱為“神鵰大俠”,是因為他助人為樂,保家衛國。顯然,楊過後來被稱為大俠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武功變強,而是因為其行為展示出了“君子”的道德水平

舉一個反面例子,“君子劍”嶽不群。書中前期嶽不群武功並不算高強,他苦練的“紫霞神功”根本對付不了嵩山派的刺客。但是,在江湖眾人眼中,嶽不群是“君子劍”,因為在表面上,他的行為符合儒家思想中“君子”的道德定義。但在後來,嶽不群武功大幅提高,也露出了他貪婪自私的小人本性,於是變成了江湖眾人口中的“偽君子”,人人得以誅之。

“歷史之俠”與“文學之俠”——從多角度出發,剖析俠的文化面相

《江南七怪》劇照

三、歷史之俠與文學之俠社會影響之異同

實際上,歷史之俠並沒有在歷史上掀起多大水花。朱家 、劇孟之流的“歷史之俠”在“江湖”的影響力,遠遠比不上“武聖”關羽。而文學之俠,則在世俗當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從唐俠義小說,到明朝《水滸傳》

“路見不平一聲吼”,到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中“仙俠斬魔救世”,再到金庸武俠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對當代流行文化、電影電視劇等影響深遠。

四、總結

綜上所述,歷史之俠,和文學之俠,在背景、精神、影響力方面都相去甚遠,可以說,根本不是同一個文化面相。但是,在俠義小說、武俠小說的巨大影響下,“俠”這個文化符號,已經成為了中國式英雄形象的一部分。

可以這樣認為,“俠”的含義,已經在一代又一代文學家小說家的創作下,完成了從“歷史之俠”到“文學之俠”的大轉變,從“不肖貴族”變成了“平民”,從“遊離於法制之外”變成了“愛國守法”,從“不士”變成了“君子”。恐怕二者唯一的相同點,就僅剩“武”了。

1. 《中的遊俠是怎樣的群體?》

2. 《水滸傳》

3. 《史記》

4. 《漢書》

5. 《射鵰英雄傳》

6. 《神鵰俠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