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昭廉」一“摔”出盛世


「鉴史昭廉」一“摔”出盛世


张公谨(594——632),字弘慎,唐朝魏州繁水(今南乐县)人。唐初著名将领,历任洧州长史、武卫将军、代州都督、定襄都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大业元年,隋炀帝杨广弑父为君,即位后大兴土木,频繁征战,致使黎民涂炭,苦不堪言。各地义军揭竿而起,战祸延绵。隋朝宫廷震荡,群臣难安,人心大乱。

时任河南洧州长史的张公谨与刺史崔枢商议,拟要面君进谏。此事被手握重权、心胸狭隘、专横跋扈的王世充得知,他认为属下越职言事,有失自己颜面,于是一声令下,将张公谨、崔枢绳捆索绑,要推至门外斩首。

时逢李世民平乱路过此地,因他早知张公谨、崔枢是栋梁之才,岂能见死不救?后经与王世充交涉,终将二人救下。张公谨和崔枢本是义气之人,又早闻李世民谦恭待人,气度不凡,岂能知恩不报。于是,便恳求投奔麾下以尽犬马。李世民本是爱将之人,自然满口答应,遂封张公谨为检校、邹州别驾,崔枢另当别封。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长兄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军出征。李建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李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排挤和陷害李世民。李世民为了争夺权位,多次密谋不果。适逢李渊病重,李世民认为时机已到。

一日,李世民召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心腹大臣商议对策,大家都劝李世民果断发起兵变,除掉李建成与李元吉。李世民心中犹豫,就在大厅用龟甲占卜,祈求神灵明示该不该行动。恰在此时,张公谨前来报事,待得知李世民用占卜定事,就抓起案上的龟甲狠狠地摔在地上说:“黄泉自有路,生死不由天。一旦木成舟,只怕后悔晚。眼下大势已定,不能再犹豫不决,此时不动,欲待何时!”张公谨此举,坚定了李世民决心。史书称此事为“投龟定议”。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等人在玄武门埋下伏兵。李建成、李元吉骑马来到玄武门时,察觉时态有变,就立即掉转马头准备向东返回东宫和齐王府。李世民在后面呼唤他们,李元吉心虚,立刻张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一连三次都没有射中。李世民张弓搭箭射向李建成,李建成应声落马而死。这时尉迟恭也一箭将李元吉射杀。张公谨率兵打散太子亲兵,并告诉李世民赶快入宫,自己独守玄武门与太子余党和李元吉的卫队大战。几经鏖战,硬是守住了玄武门,保证了兵变成功。李世民入宫后,逼迫其父李渊立自己为太子。两个月后,李世民继承皇位,为唐太宗,年号贞观。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

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以功授张公谨为左武卫将军,封定远郡公,后出任代州都督,与兵部尚书李靖经略突厥,大败东突厥于阴山,并将可汗颉利擒获,以功授封为邹国公,后改为定襄都督。

张公谨还以惠政而闻名,他屡向太宗进谏,陈述时政得失,并提出改进建议,多被采纳。李世民常对群臣说:“今日之盛唐,张公谨之功多也!”

贞观六年,张公谨病逝,年仅38岁。唐太宗追赠张公谨为左骁卫大将军,谥号“襄”,还命人画了张公谨的画像,与尉迟敬德等24人的画像一起悬挂在长安凌烟阁上。将画像置于凌烟阁,是当时对大唐功臣名将的最高褒奖。

有诗赞曰:

掷龟坚定秦王心,挺身决胜玄武门。

经略突厥擒颉利,无愧凌烟阁上人。

——选自《鉴史昭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