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最早完成現代化,靠的是技術而非文明

文 |二草軒

經濟、金融永遠離不開政治和文化。今天要聊的是我很久前讀的一本書《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這本書對深入理解當今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大有裨益。當然,這本書的讀後感不好寫,尤其在考慮到要儘快通過頭條系統審核的情況下,我盡力。

《文明的衝突》|西方最早完成現代化,靠的是技術而非文明

西方人視為普遍存在的價值觀,其實是西方獨有的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享譽世界的著作,其影響力甚至超越了學術圈範疇,而成為了一本暢銷書。

這本書的成功不是沒有道理的:書中閃爍著真知灼見,其思想深度足以使它成為學術專著中的扛鼎之作。然而更難得的是,該書出人意料的通俗易懂,絲毫沒有一般政治學著的艱深晦澀,讀起來暢快淋漓。

該書的主要觀點流傳很廣,很多尚未閱讀該書的人可能都聽說過。

作者認為,冷戰後的世界不會出現一個單一的普世文化,而是許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並存。主要的文明包括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東正教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以及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這些文明的領導國家或是核心國家­——美國、歐盟、中國、俄羅斯、日本和印度,將來可能還有巴西和南非,或許再加上某個伊斯蘭國家,將是世界舞臺的主要活動者。

全球政治主要和最危險的方面將是不同文明集團之間的衝突,而最有可能發生衝突的地區是文明之間的斷層線上。

該書的觀點在學術界有很大爭議,但書中對現今世界各種文明所作的研究和剖析則很深入。

這本書對我啟發很大的一點,就是作者對西方文明和現代化之間關係的描述。

不同於“歷史的終結”所描繪的自由民主制度遍佈全世界的景象,亨廷頓著力告訴讀者尤其是西方讀者,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獨特產物。很多西方人視為理所當然的、普遍存在的價值觀,非西方人則將其視為西方所獨有。而西方人往往很難認識到自身在這方面的獨特性。

《文明的衝突》|西方最早完成現代化,靠的是技術而非文明

西方贏得世界的,是技術而非文明

1500年之前,世界上幾個主要文明在地理上相互分離,發展相對獨立,思想和技術的傳播緩慢,文明之間的交往很有限。

1500年之後,西方文明取得了對其他文明的優勢地位。歐洲順利進行了文藝復興,社會多元主義、分工和貿易以及技術突破為一個全球政治的新紀元提供了基礎。

西方擴張的直接根源是技術(運輸能力、軍事能力),技術是西方贏得世界的首要工具,而後西方的思想、價值觀和宗教才得以傳播。

隨著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範圍的傳播,西方人將其視為普世文明,但對世界其他文明來說,它只是西方文明,其他文明中幾乎沒有多少人真正皈依西方文明。

得益於技術的驚人進步,起源於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現代工廠生產出琳琅滿目的商品,城市聚集了大量人口、高樓林立,識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會動員程度都得到了很大提升,職業結構也更加複雜多樣。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控制和營造他們的環境。現代社會中的人的態度、價值觀、知識和文化極大的不同於傳統社會。

毫無疑問,西方文明是第一個實現了現代化的文明,這使得人們一度將現代化誤認為就是西方化,而這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西方文明經歷了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其他文明也會經歷這種轉變,只不過時間有先後。

西方遠在現代化之前就是西方,使西方區別於其他文明的主要特徵產生於西方現代化之前。這些特徵包括:古典遺產、天主教和新教、歐洲語言、精神權威和世俗權威的分離、法治、社會多元主義、代議機構、個人主義。這些因素單獨來說幾乎沒有一個是西方獨有的。然而,所有這些因素的結合卻是西方獨有的。它們是西方之為西方的東西,但不是西方之為現代的東西,不過,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是使西方能夠在實現自身和世界的現代化中起帶頭作用的因素。

現代化並不一定意味著西方化。非西方社會在沒有放棄它們自己文化和全盤採用西方價值觀、體制和實踐的前提下,能夠實現並已經實現了現代化。那種認為現代化將導致“單一”文化勝利,從而使得世界各偉大文明中的多元性終結的觀點是幼稚可笑的。

因此,西方文明一點都不普世,它和其他文明一樣具有自身獨特的屬性。它率先實現了現代化,其他文明則在陸續進行這一過程。

而且,現代化的過程還加強了其他文明,並減弱了西方文明的相對力量。世界正在從很本上變得較多現代化和較少西方化。也就是說,西方文明正在衰落。

《文明的衝突》|西方最早完成現代化,靠的是技術而非文明

西方文明正在衰落

在一般印象裡,美國人似乎是樂觀而又大喇喇的形象,但事實上美國是一個具有強烈危機感的民族。美國人對“美國衰落”這個話題情有獨鍾,全世界最愛講美國衰落的,其實就是美國人自己。

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術界就美國衰落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辯論,一直持續到90年代中期。其中有兩位學者的觀點非常具有代表性,他們分別是“美國衰落論”的主張者保羅·肯尼迪和“美國復興論”的倡導者約瑟夫·奈。

在《大國的興衰》中,肯尼迪通過追溯“自西歐新的君主制及跨大洋的全球國家體系形成以來”出現的諸霸權,即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這些霸權的興衰成敗歷史,得出美國正在衰落的結論。約瑟夫·奈則藉助“軟權力”的概念,認為權力的本質在不斷髮生變化,觀念、金融、傳媒、文化等軟權力的影響正越來越重要,在這些領域美國享有明顯優勢。

雖然奈批判了肯尼迪《大國的興衰》中的觀點,但兩位學者對當時美國的霸權狀況的認知還是存在一些相似點。他們都認為,與二戰剛剛結束時相比,美國的力量優勢正在下降,佔世界力量的份額在下降,他們的區別僅僅是下降的程度不同。

美國的衰落其實是西方文明衰落的一個縮影。

相對於其他文明而言,西方呈現出兩幅畫面。第一幅是西方處於壓倒性的、成功的、支配性的地位,以冷戰的結束和福山的“歷史的終結”為代表。

第二幅是一個衰落的文明,西方在政治、經濟和軍事領域的力量正在下降。西方在冷戰中獲得的不是勝利,而是衰竭。

這兩幅關於西方世界地位的相反畫面,究竟哪一幅描繪了現實?答案當然是:它們描繪的都是現實。

時至今日,西方仍然在實力和影響力方面保持世界第一,但文明間的力量對比也發生了逐步的、無情的、根本的變化,西方的力量相對於其他文明將繼續衰落。

《文明的衝突》|西方最早完成現代化,靠的是技術而非文明

非西方文化在全世界復興

但是,這種衰落有兩個特點。第一,這個過程極為緩慢。西方力量的上升歷時400年之久,它的衰退可能也需要同樣長的時間。英國著名學者布爾認為,西方對國際社會的控制在1900年左右達到了頂點,此後就一直衰落。“西方的衰落”甚至一直是20世紀曆史的主題。

第二,衰落並不是直線的,它極不規則,並帶有間歇和反覆。西方開放的民主社會具有巨大的自我更新能力。與許多文明不同,西方有兩個主要的力量中心:西歐和北美。布爾所看到的始於1900年左右的衰落,實質上是西方文明中歐洲部分的衰落。從二戰起,西方主導地位中的美國階段開始了。

從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所標誌的現代國際體系出現以來,歐洲的幾個大國便是這個體系的主導者,它們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關係牽動著全世界。

當時的歐洲大陸有點類似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小國林立,戰爭不斷,每個國家都想做大做強,不想被鄰國吞併。但每當歐洲大陸出現有實力可能一統歐洲的霸權時,英國便堅定的舉起反對大旗,出錢出力,拉著歐洲大陸東側的陸上強國一起對抗,維護著幾個歐洲大國之間的均勢。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軍事技術的進步、戰爭烈度的升級、國家動員能力的提升,英國發現,想要靠自己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卻來越難,而且歐洲大陸東側的陸上強國很可能選擇投靠霸權,而不是跟自己一起對抗。

這時,維持歐洲均勢就有賴於歐洲之外的力量。美國、俄國,這兩個歐洲傳統力量之外的國家逐漸成為主導歐洲國家命運的力量。

當然,把外界的力量引進來,就可能會“養虎為患”,自己反受其所制。所以,歐洲國家也都淪落為“二流國家”,西方的力量中心也就從歐洲轉移到了美國。

把這個過程說這麼詳細,其實是想告訴大家,盛衰都有相對性,權勢到達頂點時也是衰落的開始。

歐洲殖民主義已經結束,美國的霸權正在衰落。隨著本土的、植根於歷史的習俗、語言、信仰及體制的自我伸張,西方文化也受到侵蝕。

現代化所帶來的非西方社會權力的日益增長,正導致非西方文化在全世界的復興。

《文明的衝突》|西方最早完成現代化,靠的是技術而非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