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滬包郵區的教育傳奇

江浙滬包郵區的教育傳奇


1


公元1015年,北宋大中祥符八年,一個叫朱說的26歲蘇州“寒儒”苦讀及第,繼而入朝為官。與此同時,他歸宗複姓,恢復范仲淹之名。

范仲淹是蘇州進士的名人代表,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風亮節留名青史。出身於蘇州的進士名人還有南宋詩人范成大、明末東林黨領袖錢謙益、明末民族英雄瞿式耜、晚清狀元翹楚翁同龢等。

蘇州是有名的進士之鄉,僅明清兩朝,進士就有1882名。也是狀元之鄉,狀元居全國之首,明清兩代出了201名狀元。其中,錢棨是中國歷史上唯二的“六元狀元”(即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均為第一名),不折不扣的超級大學霸。

蘇州位於江蘇省南部,東臨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長江。自古文化昌盛,經濟繁榮,士習文運昂揚勃發,蘇州進士綿綿不絕,蔚為大觀。

距離蘇州不遠的常州,同樣也盛產進士。陸游讚譽“儒風蔚然為東南冠”,龔自珍讚歎“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

1109年,北宋大觀三年,全國取進士300名,常州獨中53人,一時轟動全國。

兩宋期間,常州出進士776人,居全國之最;明清兩代,每6個進士中,就有一個是常州人;清代每10個狀元,就有一位常州人。

常州的“科舉奇觀”以莊氏家族最為有名,常州莊氏被稱為中國科舉第一家族。明清時期,中舉79人,進士35人,著實很生猛。莊氏家族的房子從城東到城西,佔據了半個常州城,有常半城的說法。

浙江杭州,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傳奇故事也不少。在南宋一朝,晉升為國都,到達鼎盛。

拱墅山川靈秀,是隱秘的進士盛產區,明清兩朝出進士53人,其中有3名狀元。從唐朝科舉開端到清朝,杭州共有狀元15人,登科進士3036人,人數之眾,洋洋大觀。

科學巨星沈括、民族英雄于謙、一代才豪袁枚、愛國詩人龔自珍都是從杭州走出來的科考種子選手。高手要算商輅,他是明代近三百年科舉考試中第二個“三元及第”,後無來者。

“書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寧波也是著名的進士之鄉,從唐至清,寧波共有進士2483名,其中僅明代,餘姚就產生了進士339人,鄞縣250人,慈溪213人,為浙江產生進士最多的三個縣。

寧波的走馬塘,被譽為中國第一進士村,歷朝歷代,這裡出過76名進士。

寧波文教繁盛,餘姚人王守仁功不可沒,其陽明心學橫空出世,一度扭轉了考場風向。王守仁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

對了,王守仁的父親王華是明成華十七年(1481年)的狀元。

紹興在歷史上以師爺出名,進士也不少。據統計,總共出了1216名進士,其中狀元11名,榜眼7名,探花5名。

賀知章於唐武后證聖元年(695年)中狀元,他是浙江歷史上第一位有資料記載的狀元,為人曠達不羈,有“清談風流”之譽。大詩人陸游出身名門望族,仕途不暢,但並不影響其詩詞文卓越的藝術成就。

在漫長的1300年科舉考試中,總共生產出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他們都是中國古代政治的主角。江浙滬區域貢獻了最頂級的陣營,邁著六親不認的步伐從歷史深入走來。


2


2015年,寧波人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而獲得諾貝爾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一時間引發了國內外轟動。

時光流轉,寧波這個曾經的“進士之鄉”,在當代搖身一變,成了“院士之鄉”。從這裡,走出了115位兩院院士,居全國各大城市前列。

中國實驗胚胎學創始人童第周、“生命之父”貝時璋、“中國的摩爾根”談家楨、“斷肢再植之父”陳中偉、“當代預測宗師”翁文灝……這些扎堆湧現的科學大咖,是寧波獻給中國乃至世界的智慧大禮包。

蘇州也不甘人後,甚至有趕超寧波之勢。截至2018年,蘇州籍院士達到了139位,這個全國第一不要太牛。

蘇州網絡電視臺曾製作過一檔名為《院士風采錄》的節目,群星璀璨,熠熠生輝,完美展示了蘇州院士的群像。蘇州院士名甲天下,名頭響亮得很!

江蘇宜興也必須提及,這裡有著院士之鄉、教授之鄉、校長搖籃的美譽,“一門七博士”“父子雙院士”“父子皆校長”“兄弟皆教授”的科教世家屢見不鮮。

宜興地方不算大,卻從這裡走出了30位院士。不久前,宜興還出版了《宜興籍兩院院士》一書,自豪與驕傲之感躍然紙上。

上海在近代發展成南方第一大城市,十里洋場,寸土寸金,號稱“遠東第一大都市”。再加上覆古又現代的混搭風格,是魔都無疑了。

上海的滿地繁華並不影響人才輩出,截至2019年,在滬院士118人。近年來,上海當選院士屢創新高,2017年10位當選,2019年11位當選,人數僅次北京。

黃興公園內,坐落著一所上海院士風采館,是全國以集中展示兩院院士風采為主題的專門展館。

院士們在這裡傳播科學理念,在交流中捕捉思想火花;市民們在這裡感受院士精神,汲取智慧的力量;孩子們在這裡種下科學的理想,學習用勤奮澆灌追求卓越的嫩芽。

放眼全國,院士排位賽,執牛耳者,江蘇也,以498人穩居第一。緊隨其後是浙江,425名院士也足以笑傲江湖。

江浙滬這片神奇的區域,院士總人數遠超1000餘人,遙遙領先。相較於過往產出進士的成績,這屆產出院士的成果還不錯,延續了曾經的輝煌。

“院士”來源於古希臘傳說中一位拯救雅典免遭劫難而犧牲的英雄,如今成為學術界給予科學家的最高榮譽稱號,有著無上榮光。

江浙滬共同築起的人才高地,是一座讓人仰望的高山。


3


1035年,北宋景佑二年,范仲淹在蘇州設學立廟,創建文廟府學,成為江南學府之冠。

與此同時,他請來一個叫胡瑗的人擔任首任教席,並讓長子範純佑拜其為師。胡瑗辦學有方,一時名聞天下,成為各地州,縣學效仿的楷模。

胡瑗自小就是左右鄉鄰眼中的奇才,可惜7次應考不中,後從事教育,“白衣而為天下師”,並自創“蘇湖教法”,受教育者不下數千人,對中國古代教育事業作出了莫大貢獻,是當時名噪一時的教育家。

胡瑗祖籍陝西安定,生於泰州海陵(今江蘇如皋),在蘇州一展身手,揚名天下。

葉聖陶則是土生土長的蘇州人了。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葉聖陶出生在懸橋巷的一個平民家庭裡,那時候他還叫葉紹鈞。17歲時,請先生章伯寅取字,章伯寅說,有詩曰“聖人陶鈞萬物”,就取“聖陶”為字吧。葉聖陶滿意而去。

中學畢業後,葉聖陶就成為了一名小學老師,此後餘生,與教育打了一輩子交道,始終與學生打成一片。

葉聖陶還擅長編寫中小學課本和青少年讀物,新中國的《中學語文科課程標準》就是他起草的。他還首先提出並在全國始用“語文”一詞。

葉聖陶有著豐富而獨特的教學思想,一生主張“愛的教育”和平等的學生觀,高舉兒童現代教育的旗幟,名聲斐然於教育界。

紹興人蔡元培的段位更高,毛澤東譽其“學界泰斗、人世楷模”,他對中國近現代教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25歲的蔡元培高中進士,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高光時刻。

1912年年初,44歲蔡元培就任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頒佈《普通教育暫行辦法》,主持制定《大學令》和《中學令》,這是中國第一個大學和中學校令。

1916年年底,48歲的蔡元培受命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主張“思想自由,兼容幷包”,實行教授治校,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蔡元培的教育模式新穎,不拘一格,自他開始,中國才形成了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體系和教育制度。在20世紀的中國教育歷史上,蔡元培所產生的重大影響,無人可比。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說:“全世界各國大學校長比較一下,牛津、劍橋、巴黎、哈佛、哥倫比亞等,這些校長之中,他們有的在某一個學科確有成就,但是以一個校長的身份而能領導那個大學,對那個民族、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了蔡元培,恐怕還找不出第二個。”

北大學子馮友蘭曾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寫道:每每走過蔡先生身旁,他即使不說一句話,也有如沐春風之感。

從大清皇帝的“天子門生”到民國一代宗師,蔡元培受到舉世景仰是名至實歸,他是名副其實的國民“大先生”。


4


蔡元培的朋友圈中,有一位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的奇女子——王謝長達,她是蔡元培的師母,在丈夫王芾卿去世後,定居蘇州十全街,開始了一生的輝煌事業。

1906年,王謝長達創辦振華女校,名震江南大地。另一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振華是數一數二的學校,是振興女子教育最早的先鋒。”

歷經時代更迭,頗負盛譽的振華女中成為了蘇州十中,同樣聲名赫赫,號稱“最中國”的學校。

自古江浙名校多,最牛的要數上海中學、揚州中學、蘇州中學和杭州高級中學,它們並稱“江浙四大名中”,又稱“江南四大名中”。

上海中學坐擁黃金地段,有著神級實力,世界、國內名牌大學統統都能考到碗裡來,時刻為國家儲備人才。

蘇州中學的前身正是范仲淹當年創辦的蘇州府學,歷經千年修煉,成了最像大學的中學。

揚州中學是江澤民、胡喬木、朱自清的母校,“懷念先賢,激勵後昆”,衝刺五星。

杭州高級中學走出了徐志摩、郁達夫、豐子愷和金庸,還有一顆“杭高星”的小行星。

2018年,網絡上流傳著一張全國最好的高中百強榜,江蘇高中上榜數量達14所之多,穩居第一。

同系列全國最好初中的榜單中,江蘇同樣獨佔鰲頭,15所初中進入百強之列。上海有9所,浙江有8所,傳說中的江浙滬教育大省並非浪得虛名。

全國最好小學的百強榜單中,江蘇屈居第二,有8所小學入圍;上海第三,7所小學入圍。

江浙滬作為教育高地,高校領域也都是頂級配置,這裡同樣有著最優秀的大學。例如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都是緊隨清華北大之後的有利競爭者。

浙江大學早在中華民國時期,在竺可楨校長的帶領下,迎來了百年曆史上最輝煌的時期,被英國學者李約瑟譽為“東方劍橋”。今天的浙江大學迎來了又一個黃金時期,走上了強勁的復興之路。

復旦大學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創始人為中國近代知名教育家馬相伯,首任校董為國父孫中山。“復旦”二字選自《尚書大傳·虞夏傳》:“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意在自強不息,寄託當時中國知識分子自主辦學、教育強國的希望。

南京大學還保留著當初國立中央大學的風範,餘韻猶存。國立中央大學是中華民國時期中國最高學府,也是中華民國國立大學中系科設置最齊全、規模最大的大學。

據統計,上海有4所985高校,11所211高校,僅次北京;南京也同樣名校雲集,2所985高校,8所211大學,高校數量和211數量排名全國第三。

近期有江湖傳言,江浙滬京基礎教育稱霸全球!理由是由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組成的中國部分地區聯合體,參加第七輪國際學生評估(簡稱PISA)測試,以閱讀555分、數學591分和科學590分,包攬了三項第一。

PISA被喻為“教育界的世界盃”競賽,取得如此佳績自然可喜可賀。自詡全球第一,不管是不是自嗨,但有一點可以確定,以江浙滬的教育水準,是有足夠的資格代表中國參加世界比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