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包邮区的教育传奇

江浙沪包邮区的教育传奇


1


公元1015年,北宋大中祥符八年,一个叫朱说的26岁苏州“寒儒”苦读及第,继而入朝为官。与此同时,他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

范仲淹是苏州进士的名人代表,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风亮节留名青史。出身于苏州的进士名人还有南宋诗人范成大、明末东林党领袖钱谦益、明末民族英雄瞿式耜、晚清状元翘楚翁同龢等。

苏州是有名的进士之乡,仅明清两朝,进士就有1882名。也是状元之乡,状元居全国之首,明清两代出了201名状元。其中,钱棨是中国历史上唯二的“六元状元”(即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不折不扣的超级大学霸。

苏州位于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自古文化昌盛,经济繁荣,士习文运昂扬勃发,苏州进士绵绵不绝,蔚为大观。

距离苏州不远的常州,同样也盛产进士。陆游赞誉“儒风蔚然为东南冠”,龚自珍赞叹“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

1109年,北宋大观三年,全国取进士300名,常州独中53人,一时轰动全国。

两宋期间,常州出进士776人,居全国之最;明清两代,每6个进士中,就有一个是常州人;清代每10个状元,就有一位常州人。

常州的“科举奇观”以庄氏家族最为有名,常州庄氏被称为中国科举第一家族。明清时期,中举79人,进士35人,着实很生猛。庄氏家族的房子从城东到城西,占据了半个常州城,有常半城的说法。

浙江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传奇故事也不少。在南宋一朝,晋升为国都,到达鼎盛。

拱墅山川灵秀,是隐秘的进士盛产区,明清两朝出进士53人,其中有3名状元。从唐朝科举开端到清朝,杭州共有状元15人,登科进士3036人,人数之众,洋洋大观。

科学巨星沈括、民族英雄于谦、一代才豪袁枚、爱国诗人龚自珍都是从杭州走出来的科考种子选手。高手要算商辂,他是明代近三百年科举考试中第二个“三元及第”,后无来者。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宁波也是著名的进士之乡,从唐至清,宁波共有进士2483名,其中仅明代,余姚就产生了进士339人,鄞县250人,慈溪213人,为浙江产生进士最多的三个县。

宁波的走马塘,被誉为中国第一进士村,历朝历代,这里出过76名进士。

宁波文教繁盛,余姚人王守仁功不可没,其阳明心学横空出世,一度扭转了考场风向。王守仁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对了,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是明成华十七年(1481年)的状元。

绍兴在历史上以师爷出名,进士也不少。据统计,总共出了1216名进士,其中状元11名,榜眼7名,探花5名。

贺知章于唐武后证圣元年(695年)中状元,他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大诗人陆游出身名门望族,仕途不畅,但并不影响其诗词文卓越的艺术成就。

在漫长的1300年科举考试中,总共生产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他们都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主角。江浙沪区域贡献了最顶级的阵营,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从历史深入走来。


2


2015年,宁波人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一时间引发了国内外轰动。

时光流转,宁波这个曾经的“进士之乡”,在当代摇身一变,成了“院士之乡”。从这里,走出了115位两院院士,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

中国实验胚胎学创始人童第周、“生命之父”贝时璋、“中国的摩尔根”谈家桢、“断肢再植之父”陈中伟、“当代预测宗师”翁文灏……这些扎堆涌现的科学大咖,是宁波献给中国乃至世界的智慧大礼包。

苏州也不甘人后,甚至有赶超宁波之势。截至2018年,苏州籍院士达到了139位,这个全国第一不要太牛。

苏州网络电视台曾制作过一档名为《院士风采录》的节目,群星璀璨,熠熠生辉,完美展示了苏州院士的群像。苏州院士名甲天下,名头响亮得很!

江苏宜兴也必须提及,这里有着院士之乡、教授之乡、校长摇篮的美誉,“一门七博士”“父子双院士”“父子皆校长”“兄弟皆教授”的科教世家屡见不鲜。

宜兴地方不算大,却从这里走出了30位院士。不久前,宜兴还出版了《宜兴籍两院院士》一书,自豪与骄傲之感跃然纸上。

上海在近代发展成南方第一大城市,十里洋场,寸土寸金,号称“远东第一大都市”。再加上复古又现代的混搭风格,是魔都无疑了。

上海的满地繁华并不影响人才辈出,截至2019年,在沪院士118人。近年来,上海当选院士屡创新高,2017年10位当选,2019年11位当选,人数仅次北京。

黄兴公园内,坐落着一所上海院士风采馆,是全国以集中展示两院院士风采为主题的专门展馆。

院士们在这里传播科学理念,在交流中捕捉思想火花;市民们在这里感受院士精神,汲取智慧的力量;孩子们在这里种下科学的理想,学习用勤奋浇灌追求卓越的嫩芽。

放眼全国,院士排位赛,执牛耳者,江苏也,以498人稳居第一。紧随其后是浙江,425名院士也足以笑傲江湖。

江浙沪这片神奇的区域,院士总人数远超1000余人,遥遥领先。相较于过往产出进士的成绩,这届产出院士的成果还不错,延续了曾经的辉煌。

“院士”来源于古希腊传说中一位拯救雅典免遭劫难而牺牲的英雄,如今成为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有着无上荣光。

江浙沪共同筑起的人才高地,是一座让人仰望的高山。


3


1035年,北宋景佑二年,范仲淹在苏州设学立庙,创建文庙府学,成为江南学府之冠。

与此同时,他请来一个叫胡瑗的人担任首任教席,并让长子范纯佑拜其为师。胡瑗办学有方,一时名闻天下,成为各地州,县学效仿的楷模。

胡瑗自小就是左右乡邻眼中的奇才,可惜7次应考不中,后从事教育,“白衣而为天下师”,并自创“苏湖教法”,受教育者不下数千人,对中国古代教育事业作出了莫大贡献,是当时名噪一时的教育家。

胡瑗祖籍陕西安定,生于泰州海陵(今江苏如皋),在苏州一展身手,扬名天下。

叶圣陶则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了。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叶圣陶出生在悬桥巷的一个平民家庭里,那时候他还叫叶绍钧。17岁时,请先生章伯寅取字,章伯寅说,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叶圣陶满意而去。

中学毕业后,叶圣陶就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此后余生,与教育打了一辈子交道,始终与学生打成一片。

叶圣陶还擅长编写中小学课本和青少年读物,新中国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就是他起草的。他还首先提出并在全国始用“语文”一词。

叶圣陶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教学思想,一生主张“爱的教育”和平等的学生观,高举儿童现代教育的旗帜,名声斐然于教育界。

绍兴人蔡元培的段位更高,毛泽东誉其“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25岁的蔡元培高中进士,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高光时刻。

1912年年初,44岁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主持制定《大学令》和《中学令》,这是中国第一个大学和中学校令。

1916年年底,48岁的蔡元培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蔡元培的教育模式新颖,不拘一格,自他开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在20世纪的中国教育历史上,蔡元培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无人可比。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全世界各国大学校长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哈佛、哥伦比亚等,这些校长之中,他们有的在某一个学科确有成就,但是以一个校长的身份而能领导那个大学,对那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了蔡元培,恐怕还找不出第二个。”

北大学子冯友兰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每每走过蔡先生身旁,他即使不说一句话,也有如沐春风之感。

从大清皇帝的“天子门生”到民国一代宗师,蔡元培受到举世景仰是名至实归,他是名副其实的国民“大先生”。


4


蔡元培的朋友圈中,有一位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奇女子——王谢长达,她是蔡元培的师母,在丈夫王芾卿去世后,定居苏州十全街,开始了一生的辉煌事业。

1906年,王谢长达创办振华女校,名震江南大地。另一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振华是数一数二的学校,是振兴女子教育最早的先锋。”

历经时代更迭,颇负盛誉的振华女中成为了苏州十中,同样声名赫赫,号称“最中国”的学校。

自古江浙名校多,最牛的要数上海中学、扬州中学、苏州中学和杭州高级中学,它们并称“江浙四大名中”,又称“江南四大名中”。

上海中学坐拥黄金地段,有着神级实力,世界、国内名牌大学统统都能考到碗里来,时刻为国家储备人才。

苏州中学的前身正是范仲淹当年创办的苏州府学,历经千年修炼,成了最像大学的中学。

扬州中学是江泽民、胡乔木、朱自清的母校,“怀念先贤,激励后昆”,冲刺五星。

杭州高级中学走出了徐志摩、郁达夫、丰子恺和金庸,还有一颗“杭高星”的小行星。

2018年,网络上流传着一张全国最好的高中百强榜,江苏高中上榜数量达14所之多,稳居第一。

同系列全国最好初中的榜单中,江苏同样独占鳌头,15所初中进入百强之列。上海有9所,浙江有8所,传说中的江浙沪教育大省并非浪得虚名。

全国最好小学的百强榜单中,江苏屈居第二,有8所小学入围;上海第三,7所小学入围。

江浙沪作为教育高地,高校领域也都是顶级配置,这里同样有着最优秀的大学。例如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都是紧随清华北大之后的有利竞争者。

浙江大学早在中华民国时期,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迎来了百年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今天的浙江大学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时期,走上了强劲的复兴之路。

复旦大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国父孙中山。“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南京大学还保留着当初国立中央大学的风范,余韵犹存。国立中央大学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也是中华民国国立大学中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据统计,上海有4所985高校,11所211高校,仅次北京;南京也同样名校云集,2所985高校,8所211大学,高校数量和211数量排名全国第三。

近期有江湖传言,江浙沪京基础教育称霸全球!理由是由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组成的中国部分地区联合体,参加第七轮国际学生评估(简称PISA)测试,以阅读555分、数学591分和科学590分,包揽了三项第一。

PISA被喻为“教育界的世界杯”竞赛,取得如此佳绩自然可喜可贺。自诩全球第一,不管是不是自嗨,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以江浙沪的教育水准,是有足够的资格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比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