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彭州走出去的唐发宽,妙手仁“心”,白大褂里塑军魂

从彭州走出去的唐发宽,妙手仁“心”,白大褂里塑军魂

从彭州走出去的唐发宽,妙手仁“心”,白大褂里塑军魂

从默默无闻到声名远扬,

他在临床一线与各种心血管疾病斗争了36年,

亲自主刀过数千例心脏介入手术无一差错,

为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希望之光;

从一个普通小科室到优势和特色科室,

他担任原解放军第309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20年,

带领全院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走在前列;

坚守原解放军第309医院心血管内科36载。

医者仁心、军人责任,

他肩负着双重的使命和军队的传统,

以赤子之心担负着守护官兵和百姓健康的重任。

心血管病中心主任

兼心血管内科主任

从彭州走出去的唐发宽,妙手仁“心”,白大褂里塑军魂

◆◆

结缘医学 军营助梦圆

◆◆

1960年6月,唐发宽出生在四川省彭州市濛阳镇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自幼随父亲在彭县酒厂生活,到了上学的年纪回到了老家濛阳镇,先后在濛阳工农兵子弟学校上小学、濛阳中学(原温江地区重点中学)上初中和高中。1978年7月,高中毕业的唐发宽赶上

国家恢复了高考,参加了“文革”后第一批全国高等院校统一考试。“我的高考成绩是那一年学校最高的,考了371分,当时清华、北大在四川的招生分数是340分”,而令人意外的是,他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并没有选择这些名牌大学,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第三军医大学首批录取。

选择参军学医,唐发宽有自己的理由:一部分是因为家庭困难,家中兄妹多,读军医大学可以给家里减轻负担;同时也是因为他早在心里埋下了理想的种子。唐发宽从小生长的濛阳镇是中医七大派“中西医汇通派”创始人之一唐宗海的故乡,而老家又和公社医院一墙之隔,经常能看到身穿白色长衣的医护人员步履匆匆,治病救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和环境熏陶下,少年唐发宽暗下决心,长大后也要当一名医生,救济生命。

从彭州走出去的唐发宽,妙手仁“心”,白大褂里塑军魂

1978年,唐发宽濛阳中学高中毕业合影

1978年10月,圆了梦想的唐发宽正式成为一名军人,进入了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军医系学习。开学仅三个月后,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他参加了战争的后勤医疗救护工作。正是这一次经历,让唐发宽深刻感受到了知识的匮乏,对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他要把以前流逝的时间夺回来。于是,教室、图书馆和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留存为他绝大部分的大学时光,“那五年我觉得收获挺大的,很多医学知识,我现在都还记得住”,回忆起大学的这段经历,唐发宽仍感慨万千。

◆◆

从彭州走出去的唐发宽,妙手仁“心”,白大褂里塑军魂

1979年,唐发宽在龙兴寺合影

◆◆

大医精诚 坎坷出妙手

◆◆

大学期间,唐发宽在天津的原解放军第254医院实习,那时就已经显露出一个临床医生的手术灵巧聪慧。作为实习医生,他就成为精源细胞癌腹膜后大清扫术、子宫大部切除术、胆囊摘除术等重大手术的第一助手,并主刀剖宫产等中等手术,这让带教老师深为震撼。也正是在254医院心内科实习期间,一件事情,唐发宽30多年未曾忘记,这也成为了他后来选择做一名心内科医生的动机。当天夜间值班,一名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半夜病情发生了变化,他看了病人后只是进行了常规处理,但病人病情没有好转,反而更重了。幸亏科室主任及时赶到,为病人做了特殊处理,才使病人转危为安。“当时我没看出来,像是室速,其实是室颤。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是两个概念,室速可以不死人,室颤病人就已经发生猝死了。”这件事情,让唐发宽惊出了一身冷汗,“病人把命交给你了,没有认识到危险性,一条命可能就没有了!”他说正是那次深刻的经历,才让他真正懂得了什么是一名医生的责任,并发誓要当一名优秀的心血管内科医生,主攻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并在心中默写下了“卧薪尝胆,勇闯禁区”的誓言。

从彭州走出去的唐发宽,妙手仁“心”,白大褂里塑军魂

大学时期的唐发宽

1983年7月,唐发宽以内外科双98分(满分100分)的优秀成绩毕业,被分到了北京原解放军第309医院。作为“文革”后309医院迎来的第一批本科生,唐发宽和同学备受院方重视,打算安排他进入人才极度缺乏的外科。然而,那时外科设置的专科没有心脏外科,立志要研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唐发宽,立即找到了心血管内科的老

主任沈文锦,希望能去心内科工作。“老主任说,小唐你要来可以,但必须答应我三个条件:第一,28岁之前不准结婚;第二,五年之内不准考研究生;第三,要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临床和科研上,把技术打牢”,唐发宽没有考虑,当场就答应了沈主任的全部条件,“这事儿放现在来讲或许没人愿干,不过真正要感谢老主任,让我收获了继大学毕业后的又一笔人生财富:进入自己最心仪的医学专业心内科!”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唐发宽几乎都泡在办公室和病房里,每晚十点后才回到宿舍。虽然工作繁重又忙碌,但他不觉得辛苦反倒挺充实,他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充分结合,专业水平急速提升。努力付出等来的,就是他业务发展中一个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1985年,他的个案文章《临床心电图分析第36例——快心率依赖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在学术期刊《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他成为医院医生中出学术成果最年轻的一个。那一年,他25岁。

1987年1月,因医院评三甲需要,他前往成都军区总医院心内科进修半年学习心脏介入技术。同年8月,学成归来的他成功完成了医院历史上第一例心导管手术,开创了医院心内科掌握运用心脏介入技术的新局面。

从彭州走出去的唐发宽,妙手仁“心”,白大褂里塑军魂

唐发宽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第一次来到天安门

1991年,他参加全军首次统考的硕士学位入学考试,成功考上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原解放军第30

1医院)攻读心血管内科医学硕士学位,第一年基础课结束后即成功答辩硕士学位论文,提前2年获医学硕士学位。

1994年,他前往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进修学习心脏介入复杂技术——冠心病介入、射频消融、以及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回来后随即独立开展了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推动医院心内科心脏介入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接踵而来的成绩,在唐发宽眼里是催促自己继续前行的号角。他先后开展了数十项具有国内外和军内外先进水平的心血管疾病检查项目和各种心脏和血管介入诊治技术等,填补了医院在相关领域的空白。

2002年11月,唐发宽在国内获得了首批美国心脏学会心脏介入技术资格培训合格证书。他开始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内外专家教授进行了心脏介入手术的技术交流和学习。顺应心血管内科的发展要求,2005年8月,309医院心血管内科建立了心内科导管室;2007年3月,建立了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病房),使心肌梗死的病人死亡率明显降低,并保持在6%左右,处于当时国内先进水平。

唐发宽深知,提高业务水平,就是提高救治生命的能力,为此,除提高临床技术外,他对心血管疾病的科学研究也一直保持着常人少有的活力与激情。2007年,他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合作,参与国家“863”项目——基于SQUID超导技术探讨心磁图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初步探索了生物磁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变化特点和规律性等,得到国内同行的赞赏。事实上,在从医的36年里,唐发宽不仅见证了原解放军第309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发展与壮大,更率领心血管内科一步步走向全军、全国。

从彭州走出去的唐发宽,妙手仁“心”,白大褂里塑军魂

◆◆

上善若水 仁心成大道

◆◆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深,以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形势严峻,已成为我国人口排名前列的死因之一。为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唐发宽紧跟现代医学模式和诊疗技术的发展,在临床与科研的双重摸索中,逐渐形成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理念和治疗体系。30多年来,他累计接诊和治疗不同类型心血管病患者数万人,让许多不幸的家庭重拾曾经的幸福。“怎样才能做一个好医生?三个条件,一是医德,二是热情,三是医术。”唐发宽把医德和热情放在了医术前面,他有自己的道理:“古人常说,欲行医于天下者先治其身,欲治其身者先正其心。没有医德,不能救人还会害人;没有热情,就受不了医生的苦。”

从彭州走出去的唐发宽,妙手仁“心”,白大褂里塑军魂

唐发宽全神贯注做心脏介入手术

从36年前分配到原解放军第309医院开始,唐发宽只要不出差,从周一到周六,早上6点到晚上9点,他肯定在办公室、导管室或者病房。即便是周日,他也一定要去查一次房。“医生的时间都是病人的。患者找我们看病,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不能辜负这份信任,尤其是术前诊断和术中、术后监控,不能有一丁点失误,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病人的生命很有可能因此而无法挽救。”作为医生的唐发宽这样要求自己,而作为科室主任的他也经常提醒着科室的医务人员:“我最不堪忍受的痛苦就是看着渴望生命的病人抱憾地离去。”

尤其是对待手术,他有句格言:慎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他说,手术的成功离不开周密的术前检查和术前准备,给病人手术、为病人服务切忌急功近利,更忌讳利益私心。为此,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病人身上,手术台上总有他忙碌的身影,病房里总有他对病人关切的身影,走廊里则是他叮嘱病人家属如何照顾病人、如何为病人膳食的身影。

从彭州走出去的唐发宽,妙手仁“心”,白大褂里塑军魂

心血管病中心医疗精英团队

彭彭在网上搜索到一封患者写给唐发宽的感谢信,信中讲了一个细节:“唐主任从手术室出来,他看到我光着脚,说‘百病由脚寒生,快把脚用棉被裹起来’,顿时,一股暖流涌上我心头。”当彭彭向他询问此事,他说自己实在记不得了。“这个病人得到我一句话语上的关心,就非常感动,还写了出来发到网上。其实这样的事我每天都在做,随时都在发生。对待患者,医生应该像对待亲人一样。”

如果说唐发宽对患者以“慈”相待,那么对管理下属就显得近乎苛刻了。医嘱记录单哪个数据不准确、哪个字迹不清楚都逃不过他的眼睛。科室的医生护士告诉彭彭,唐主任留给他们最深的印象就是“严”。在唐发宽看来,医学是一个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领域,来不得半点马虎,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医生必须对生命负责,须付出全身心的努力和爱心去帮助和关心病人。如今,严谨细致的作风已内化为科室医护人员的习惯。

从彭州走出去的唐发宽,妙手仁“心”,白大褂里塑军魂

唐发宽送医送药到藏区

◆◆

康养彭州 风好正扬帆

◆◆

现代医学经历了从经验医学、循证医学、精准医学的发展,再演变到如今的整合医学。如何用“整合医学”的理念进行心血管病的诊疗,这也成为唐发宽当下主攻的方向。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患者急诊入院,我们立即进行了相关检查,诊断其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随即进行心脏介入手术,抢救了生命。可没过多久,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我们又进行了基因检测,发现患者有基因变异,说明病人存在有抗凝药抵抗,抗凝效果不好,通过复查冠脉造影显示血管再堵,证实上述诊断准确,立即调整了用药方案,后来心绞痛没再复发。最后经过我们的心脏康复,病人三个月后完全恢复。这就是典型的全程式疾病管理医学模式。

从彭州走出去的唐发宽,妙手仁“心”,白大褂里塑军魂

唐发宽参加国家科技奖励大会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要重视康养,因为我们需要从疾病的预防、早期疾病的发现到专科治疗、治疗后器官功能恢复的全程式疾病管理”,唐发宽如是说。

作为彭州人,唐发宽欣喜地表示,故乡彭州发展康养产业有很好的潜力,彭州境内拥有白水河国家森林公园、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门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大熊猫国家公园等五个国家级品牌资源,这些都是突出的生态资源禀赋;彭州典藏有32万册中医古方,走出多位中医药名家,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中医文化源远流长;打造的天府中药城正推进医药产业快速集聚,开发的止马岛中医药文化综合体正加快建设,中医药产业氛围浓厚。

建议彭州专门打造一个以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康养中心,运用针灸、拔罐、熏蒸、推拿、口服中药、外用中药等丰富的中医疗法,结合西医和康复手段来防病、治病和康复。希望老百姓通过中医药知识的普及,能够不得病、少得病、晚一点得病,得病了以后能够用比较合理的医学措施、低廉的价格来治疗疾病,尽快回归社会。

从彭州走出去的唐发宽,妙手仁“心”,白大褂里塑军魂

唐发宽在第二届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整合康复大会上发言

虽然在北京已经生活了36年,

可在唐发宽内心深处,

却从来没忘记自己是从故乡彭州出发的。

唐发宽也会尽量抽空回到彭州看看。

因为在他的心底,

彭州就是一杯家乡的素花茶,

忘不掉的味道是乡愁。

想了解更多要闻和资讯,请关注品鉴彭州APP↓↓↓

期数:1667期

文字:《品鉴彭州》第十期杂志

亲,读完文章,记得在页面最下方点赞哦!谢谢关注和支持!

有一种美好生活,叫彭州!

亲爱的小伙伴们,“品鉴彭州”微信面向全网征集优秀稿件啦!

投稿邮箱:2840955915@qq.com

主办:彭州市委宣传部

主编:王玉岩

副主编:叶韬 冯艳丽

编辑: 孙小洁 刘代萱 邓茹月 魏悦

出品:彭州市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