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廟村姓氏考

郭家廟村姓氏

郭家廟村姓氏考


公元2018年7月26日(農曆6月14日),是公祭唐名將郭子儀壽誕的日子,是年1237週年。我於7月29日前往渭南市華州區西馬村瞻仰。此行目的並非認祖歸宗,只是想解除一個心中疑惑:我們郭家廟村人的祖先到底和子儀公有無淵源?

長期以來我一直受一誤導:村中鄉友說村西頭解放前有《郭家廟碑》,後來被西安碑林博物館收藏。如果他說的是真的,那麼我們村人肯定是子儀公的後人。後來查資料知道:郭子儀因功封汾陽王,在府邸為父親郭敬之建家廟供奉。《郭家廟碑》由皇帝題額,大書法家顏真卿撰文並書寫。從碑陰可看到郭敬之活了七十八歲,生了九個子,郭子儀次子,按照封建宗法制度,家廟裡只能供奉郭敬之的牌位。汾陽王府舊址在

北院門附近,明清兩代是西安府布政司所在地,碑在其中,解放後移入西安碑林。

郭家廟村姓氏考


郭家廟村的廟是郭子儀廟。傳說唐朝時郭子儀曾斬蟒精除害,民人建廟紀念之。這純屬坊間傳聞,不足為信。一千二百多年,這座廟建了毀,毀了再建,一直存在到解放初期,誰會守在這裡,誰會如此執著,誰會如此擔當?除了郭子儀的嫡系後代子還會有誰?在封建社會,沒有祖先就沒有社會地位,所以才會一直供奉祖先神位。大廟有郭子儀神像供奉,有戲臺逢廟會必唱《大拜壽》、《打金枝》。這是後代在緬懷祭奠自己的祖先,我們郭家廟村人才是郭子儀嫡系後代的正柱子啊!

郭家廟村姓氏考


郭子儀廟建在郭家村的土地裡,據載有三畝多地,不算太大。我查了旁邊張家堡村的村史。清同治年間回民起義,張家堡毀於兵火,民國初期重建此村。郭家廟村村史上沒有這次動亂的記載,郭子儀廟也完好無損。這說明廟是郭家廟村的廟,和旁邊的村子毫無關係。

關於起源, 村中有山西移民之說。郭子儀廟建在唐朝,明朝官府安置郭姓移民不會湊巧安排在廟周圍吧?這種概率太低。如果是明朝建的廟,我村人絕對是郭子儀的後代。郭家廟村原名郭家堡,是明朝時對有駐軍的村以莊或堡命名,沿用到清中葉,後因村中有廟,改名為郭家廟村。

郭子儀生有八子、八女,第二子郭旰早亡,葬在華州。接班人是郭曖,嫡世子。郭曖就是醉打金枝的那位,他和兒子、孫子四五個人都是駙馬,可見皇帝對郭家的優待。也許是壓力太大吧,他只活了48歲。因為是世襲,他的後代應該多生活在長安。在西安建廟祭祀子儀公的多半是他的後

。郭子儀第三子郭晞娶的是長孫皇后的侄孫女,生活在南郊今電子城紫花園,死後葬在今長安王曲。郭子儀為後代計,其他兒孫都安排在外地為官。

郭子儀死後陪葬唐肅宗建陵,有後代守陵,所以今禮泉縣楊坡村有郭姓後人。

郭家廟村姓氏考


村中還有家奴、僕人後之說。我以為此說是不瞭解封建制度。在封建時期,祭祀是國家、宗族中的大事,守陵、祭奠這樣的事要親自或交給有親的人負責,否則就是大不敬。一般皇家的守陵人都是宗室,權力不大,但品級很高。再說這是一輩接一輩的事,只能是有血緣關係的人來承擔,怎麼會交給外人或下人呢?

以上是我一己之見,只是從為數不多的資料中推測而來,心中萬分惶恐。我不敢冒認祖宗,但也推崇子儀公的生平事和功勳,以姓郭為。平定叛亂,單騎退回紇,郭令公膽略過人;有再造唐室的功績,位高權重,祖墳被人挖掘,他“打掉牙齒和血吞”,反省自己卻不予追究;郭曖“打金枝”後,郭子儀立即綁上兒子進宮請罪。功高卻不震主,這是他得以善終的原因。後世稱其為“中華第一完人”雖有過譽,但他“忠貞、智勇、寬仁、豁達”的精神卻實至名歸,令人心嚮往之。時隔一千二百

年,無名郭氏後伏惟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