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庙村姓氏考

郭家庙村姓氏

郭家庙村姓氏考


公元2018年7月26日(农历6月14日),是公祭唐名将郭子仪寿诞的日子,是年1237周年。我于7月29日前往渭南市华州区西马村瞻仰。此行目的并非认祖归宗,只是想解除一个心中疑惑:我们郭家庙村人的祖先到底和子仪公有无渊源?

长期以来我一直受一误导:村中乡友说村西头解放前有《郭家庙碑》,后来被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如果他说的是真的,那么我们村人肯定是子仪公的后人。后来查资料知道:郭子仪因功封汾阳王,在府邸为父亲郭敬之建家庙供奉。《郭家庙碑》由皇帝题额,大书法家颜真卿撰文并书写。从碑阴可看到郭敬之活了七十八岁,生了九个子,郭子仪次子,按照封建宗法制度,家庙里只能供奉郭敬之的牌位。汾阳王府旧址在

北院门附近,明清两代是西安府布政司所在地,碑在其中,解放后移入西安碑林。

郭家庙村姓氏考


郭家庙村的庙是郭子仪庙。传说唐朝时郭子仪曾斩蟒精除害,民人建庙纪念之。这纯属坊间传闻,不足为信。一千二百多年,这座庙建了毁,毁了再建,一直存在到解放初期,谁会守在这里,谁会如此执着,谁会如此担当?除了郭子仪的嫡系后代子还会有谁?在封建社会,没有祖先就没有社会地位,所以才会一直供奉祖先神位。大庙有郭子仪神像供奉,有戏台逢庙会必唱《大拜寿》、《打金枝》。这是后代在缅怀祭奠自己的祖先,我们郭家庙村人才是郭子仪嫡系后代的正柱子啊!

郭家庙村姓氏考


郭子仪庙建在郭家村的土地里,据载有三亩多地,不算太大。我查了旁边张家堡村的村史。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张家堡毁于兵火,民国初期重建此村。郭家庙村村史上没有这次动乱的记载,郭子仪庙也完好无损。这说明庙是郭家庙村的庙,和旁边的村子毫无关系。

关于起源, 村中有山西移民之说。郭子仪庙建在唐朝,明朝官府安置郭姓移民不会凑巧安排在庙周围吧?这种概率太低。如果是明朝建的庙,我村人绝对是郭子仪的后代。郭家庙村原名郭家堡,是明朝时对有驻军的村以庄或堡命名,沿用到清中叶,后因村中有庙,改名为郭家庙村。

郭子仪生有八子、八女,第二子郭旰早亡,葬在华州。接班人是郭暧,嫡世子。郭暧就是醉打金枝的那位,他和儿子、孙子四五个人都是驸马,可见皇帝对郭家的优待。也许是压力太大吧,他只活了48岁。因为是世袭,他的后代应该多生活在长安。在西安建庙祭祀子仪公的多半是他的后

。郭子仪第三子郭晞娶的是长孙皇后的侄孙女,生活在南郊今电子城紫花园,死后葬在今长安王曲。郭子仪为后代计,其他儿孙都安排在外地为官。

郭子仪死后陪葬唐肃宗建陵,有后代守陵,所以今礼泉县杨坡村有郭姓后人。

郭家庙村姓氏考


村中还有家奴、仆人后之说。我以为此说是不了解封建制度。在封建时期,祭祀是国家、宗族中的大事,守陵、祭奠这样的事要亲自或交给有亲的人负责,否则就是大不敬。一般皇家的守陵人都是宗室,权力不大,但品级很高。再说这是一辈接一辈的事,只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人来承担,怎么会交给外人或下人呢?

以上是我一己之见,只是从为数不多的资料中推测而来,心中万分惶恐。我不敢冒认祖宗,但也推崇子仪公的生平事和功勋,以姓郭为。平定叛乱,单骑退回纥,郭令公胆略过人;有再造唐室的功绩,位高权重,祖坟被人挖掘,他“打掉牙齿和血吞”,反省自己却不予追究;郭暧“打金枝”后,郭子仪立即绑上儿子进宫请罪。功高却不震主,这是他得以善终的原因。后世称其为“中华第一完人”虽有过誉,但他“忠贞、智勇、宽仁、豁达”的精神却实至名归,令人心向往之。时隔一千二百

年,无名郭氏后伏惟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