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白日夢想家》為例,分析"衝突原則"在電影當中的運用

《白日夢想家》是一部上映於2013年的美國喜劇電影,它翻拍自1947年上映的電影《夢裡乾坤》,由美國著名喜劇演員本·斯蒂勒自導自演。這兩部電影同一般建立在生活中"啼笑皆非"基礎上的喜劇有所不同,它們的笑點依靠主人公的幻想產生。《白日夢想家》在豆瓣上有近25萬觀眾參與評價,評分高達8.4,被認為好於94%的喜劇片,同時也好於91%的冒險片。影片用看似無厘頭的表達方式,從"白日夢"這一人們經常會做,但又常常忽視的現象切入,最終用笑點引人深思。

以《白日夢想家》為例,分析

《白日夢想家》的主人公是愛做白日夢的沃特·米蒂,他是《Life》雜誌社負責底片管理的一名主任,所屬部門加上他一共兩個人。雜誌社剛剛被併購,員工們面臨大規模的裁員,而最後一期雜誌的封面底片突然消失不見。沃特依據攝影師尚恩留下的線索,開始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冒險旅程。經歷了這些之後,沃特不再頻繁地陷入白日夢,並且開始勇敢地面對生活。本文將從角色塑造和場面背景兩個角度,分析"衝突原則"在《白日夢想家》中的運用。

以《白日夢想家》為例,分析

一、角色塑造:理想與現實的巨大沖突,受挫的個體不得不在想象世界中自我安慰

人們之所以會做"白日夢",根據心理學的解釋,他的產生原因是:個體遇到挫折或難以解決的問題時,便脫離實際,想入非非,把自己放到想象的世界中,企圖以虛構的方式應付挫折,獲得滿足。白日夢便是一種幻想,白日夢者往往超越現實,打破時間空間的界限,某些需要,伴有一定的欣快感。

沃特是一個愛做白日夢的人,通過影片中的情節,我們大致可以得出他之所以沉浸在白日夢中,有以下幾種原因:

  • 1、 個性自卑的現實,使他在想象中滿足自己對於勇敢和自信心的需求

影片一開始,沃特在自己賬本上對每一筆錢精打細算,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態度謹慎且經濟拮据的人。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卻願意額外花一筆錢用於婚戀網站的會費,目的是為了吸引他暗戀的一位女同事謝麗爾的注意。可是,他在一遍遍看過謝麗爾的主頁之後,猶豫再三也不敢主動發送消息。真正體現他個性膽怯的地方,恰恰是他爽快的交會費與發送信息時的猶疑不定所形成的巨大反差。

以《白日夢想家》為例,分析

除此之外,我們通過影片可以發現,沃特和謝麗爾每個工作日都會相見,只要他勇敢一些,他完全可以面對面的和她交流,而不必藉助網絡。事實上,沃特之所以藉助網絡和愛做白日夢,這些都是出自他的自卑、逃避心理。他在自己的白日夢裡,幻想自己是一個勇敢、聰明、魅力四射的男性,謝麗爾面對著這樣的自己時是滿眼愛意的。這也就說明,他把現實中謝麗爾對自己忽視歸結為自己的膽怯和魅力不足。

  • 2、 職場上的不順心,使他在頻頻遭受挫折之後渴望反擊

沃特在《Life》雜誌社工作了十幾年,卻有著極低的存在感。他像所有同事一樣進入這個看起來光鮮亮麗的公司,然而他的工位卻在陰暗、擁擠、寂靜的角落。新來的經理一心想著裁員和向電子雜誌轉型,他非但不會顧及到老員工的感受,反而高高在上,對沃特多次戲弄和侮辱。沃特在面對這位傲慢無禮的經理時,他會不由自主地"走神",在他的白日夢裡幻想著自己既可以口齒伶俐地反擊上司,又能夠用自己的拳頭教訓上司。

以《白日夢想家》為例,分析

  • 3、 生活的不如人意,他把真正的自己藏在幻想中

沃特在青少年時期是一個極富個性的男孩,他留著朋克頭,會玩滑板,渴望遠方。可是父親的突然離世,年僅十七歲的他不得不離家工作,以照顧母親和妹妹。這麼多年來,他從一個想要"超越社會"的朋克少年,變成了一個朝九晚五的中年男人,生活磨去了他的戾氣,也消去了他的志氣。沃特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身上的這一變化,在生活的重壓下,他把最真實的自己藏在幻想中。在他的白日夢裡,他是一個自由的人,他可以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以《白日夢想家》為例,分析

觀眾在探究沃特為何會沉迷於白日夢的過程當中,沃特這一人物形象也就漸漸得以豐滿。他是一個自卑、受挫、有著生活壓力的中年男人,他渴望自由、活力與愛情,他孤獨、憂鬱、內心勇敢。造成他形成這一性格的原因正是理想與現實的巨大沖突,在他的內心深處,有一個理想化的自己,可是現實中的他和理想中的他有著巨大差距。這種差距使他面對現實的不如意時更加痛苦,而越是痛苦,他就越沉迷於白日夢所帶給他的歡愉與滿足當中。

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發現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好時,我們就會下意識地失落。這種失落情緒正是理想與現實的衝突造成的,這種情緒也是身為觀眾的我們能夠體會的。用大家深有體會的方式去塑造人物,使觀眾與角色產生共情,這就是沃特這一人物能夠打動人心的重要原因。

以《白日夢想家》為例,分析

二、場面背景:自然與城市的衝突,通過鏡頭的轉換與對比,側面揭示影片主題

沃特在現實生活中只是一個平凡的小人物,但在他的理想世界中,他是一位到處歷險的英雄。多年來,他一直默默忍受著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帶給他的煎熬,從未下定決心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去做一個真實的自己。這次封面底片的消失,促使他終於鼓起勇氣踏上了一條冒險之旅。鏡頭在城市與自然之間來回轉換,觀眾能夠在多角度對比後,從自然與城市的衝突中理解影片的主題。

  • 1、 安穩的城市生活與刺激的自然世界

在城市中,沃特每天的生活非常規律,上班、下班、看望母親、照顧妹妹,直到一個月前謝麗爾的突然出現,他那顆沉寂了多年的心才終於燃起了愛的火苗。在謝麗爾的鼓勵下,沃特循著線索去找攝影師尚恩。他第一次來到從未踏足過的格陵蘭島,冒著生命危險搭乘一個由醉鬼開的直升機,此後又經歷跳海、鯊魚口下逃生、火山噴發等一系列他之前只能在幻想中經歷過的事。這些讓他感到刺激、使他歡快的事都發生在大自然中,與他之前平穩、壓抑的城市生活有了鮮明的對比。

以《白日夢想家》為例,分析

  • 2、 鋼筋水泥鑄就的冷漠城市與綠樹青山組成的人情自然

在城市中,沃特是微不足道的、平庸的,當他被上司侮辱時,他的同事只會冷眼旁觀。當他突然陷入自己的白日夢中時,同事們只會在他的背後指點嘲笑。整個公司,能給他安慰的只有謝麗爾和他唯一的下屬。當他離開城市以後,他所遇見的陌生人們對他分外友好,他們給予沃特許多關懷和幫助。冷漠的城市人與溫暖的陌生人之間再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以《白日夢想家》為例,分析

  • 3、 逼仄的城市空間與壯偉的自然風光

沃特的父親曾經為他的母親買過一架大鋼琴,這架鋼琴對他們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可是沃特經濟拮据,他們要保留鋼琴,就必須為母親租下一個別墅才能放下,這些開支遠遠超出他的預期,但是沃特還是毫不猶豫的決定保留鋼琴。在別墅裝修好以前,這架鋼琴被放置在他的公寓,原本不大的房間又住進了母親和妹妹,放置了一架鋼琴之後更顯逼仄。他在公司在庫房辦公,在回家路上,行人摩肩擦踵,城市裡到處都是建築、車輛、行人和噪音。

以《白日夢想家》為例,分析

當他離開城市以後,他親眼看見群山連綿的壯觀景象,他可以一個人在人煙稀少的公路上自由滑行,他站在喜馬拉雅山上看壯偉的自然風光。大自然用它的博大接納著沃特,沃特也從大自然中體味到了什麼才是真實的生活。城市是人類在自然基礎之上的再創造,組成它的建築、文化和人類都已經脫離了最原始的面貌,在這樣的環境下,沃特才一步步變得膽怯、自卑、喪失鬥志、選擇逃避。當他親眼見過、親身經歷過最真實的生活之後,他終於學會勇敢的面對生活。

縱觀整部《白日夢想家》,作為喜劇電影而言,它能帶給觀眾的爆笑場景並不多,更多的是觀眾們在看到沃特的幻想之後的"會心一笑"。有一些觀眾在評價該電影時,認為它和一些鼓勵"說走就走"的、用旅行治癒心傷的電影沒什麼區別,這實則是對這部電影的誤解。

以《白日夢想家》為例,分析

《白日夢想家》所真正要表達的並不是通過旅行就可以治癒一切,它的焦點在於"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上。沃特是一個向生活妥協過的人,"白日夢"是他對生活最後的抗爭,他在這種沒有任何殺傷力的反擊中自欺欺人,以此來獲得心理上的自我安慰。沃特的理想不是去旅行,"旅行"對沃特而言不是逃避困境,也不是找一個地方放鬆歇息,而是找尋真正的自我,找回他曾失去的勇氣。

沃特之所以想要成為一個英雄,也不是想要獲得別人稱讚,而是為了滿足他內心中對自己的期待,成為一個勇敢、自信、聰明、自由、獨立的人。影片用奇幻的手法去誇大沃特的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但它最後的落腳點仍舊是每一個普通人最普通的願望,它所寄寓的是導演對生活中每一個深陷現實困境的人的祝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