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仇池:氐族楊氏政權的延續——武都國,艱難建立與最終滅亡

在 和 二文中,分別講述了前仇池國和後仇池國的興衰,氐族楊氏並沒有就此消沉,而是在劉宋正確的扶持下又建立了武都國。

一、氐族楊氏政權的延續


西北仇池:氐族楊氏政權的延續——武都國,艱難建立與最終滅亡

武都

武都國是氐族楊氏在南北朝時期建立的五個系脈相承地方政權之一,前有前仇池國、後仇池國,而後有武興國和陰平國,可謂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雖然在魏晉南北朝經歷的諸政權中武都國只是一個小小的地方政權,但它卻是歷史鏈條中不可或缺構件。

劉宋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後仇池國被北魏攻滅,並派兵駐守仇池,把這裡當做入川的橋頭堡。這裡經過前、後仇池國近二百多年的經營,已經成為南北方軍事勢力的緩衝地帶和爭相奪去的戰略之地。在後仇池國滅亡之後仇池地區被北魏佔據,對於劉宋政權來說極其不利,失去了抵禦的前哨,使劉宋的陝南、川北地區暴露在北魏仇視下。

劉宋的建立者劉裕也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不會就偏安一隅,也有著一統天下的大志,可想要達成志向,就必須先將隴右收入囊中。說幹就幹,劉宋元嘉二十年(443年)春天派符達、任朏等北上與駐守隴右的拓跋齊作戰,將其擊敗佔領了白崖(今陝西勉縣西北),保障了陝南的安全。

但是這只是一步小小勝利,想要控制整個隴右何其容易。在劉宋軍隊攻打拓跋齊的同時,隴南的氐族人受不了北魏酷吏的暴政,群起造反。流落在白崖的氐族楊氏想要恢復本民族的自治權利,劉宋政權也覺得可以利用氐族楊氏的勢力為自己賣命。所以符達、任朏就擁立後仇池國主楊難當的侄子楊文德,建立了武都國。

二、武都國的發展與衰落

1、第一階段(公元443年至454年)


西北仇池:氐族楊氏政權的延續——武都國,艱難建立與最終滅亡

北魏騎兵

既然已經立了國,首要任務就是要收復老家失地,即要向西北用兵。真是天助武都國,隴右地區爆發了一場由漢、氐、羌等各族人民聯合反抗北魏的大起義,這就給楊文德收復老家提供了極好的有利條件。起義軍中勢力大概共有四萬萬餘人,其中邊冏和梁會領四千多人攻打上邽,還有其他氐羌起義軍駐守在南嶺和北嶺,互為援助。

楊文德此時的軍隊數量還很少,才兩千多人,梁會在佔領秦州州城之後想要聯合楊文德共同抗擊北魏,楊文德積極響應,出兵佔據茄蘆城。坐鎮在秦州的封敕文急忙給拓跋燾上書說:“仇池鎮將,淮陽公臣豹子遣使潛行,以今月二十日來達臣鎮。稱楊文德受劉義隆職爵,領兵聚眾,在仇池境中,沮動民人。規竊城鎮,且梁會反逆以來,南勾文德,援勢相連,武都氏羌盡相唇齒,為文德起軍,所在屯結,兵眾已集,克來不遠,臣備邊鎮,與賊相持……但 以腹背有敵,攻城有疑,討(計)度文德,克來助會,若文德既至,百姓響應,賊黨遂甚,用功益難。”

封敕文的意思很明白,就是想讓朝廷趕快增派援軍,在楊文德和梁會匯合之前把起義鎮壓下去。而拓跋燾畢竟不是平庸之輩,甚至隴右地區對於北魏政權的重要性,在還沒有看到封敕文奏請的急信的時候,拓跋燾就命令坐鎮仇池的皮豹子反擊楊文德。楊文德佔據險要,頑強抵抗北魏攻擊,但是“千里之堤毀於蟻穴”,文德軍中部將楊高臨陣叛變,致使茄蘆城又落到北魏手裡,楊文德只得逃跑到漢中。

到達漢中之後,楊文德被劉宋雍州刺史劉駿押到京城,還被治了罪,“免官,削爵土”,剛剛建立的武都國就這樣消失了。


西北仇池:氐族楊氏政權的延續——武都國,艱難建立與最終滅亡

白馬氐族美女

劉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七月,劉裕大舉北伐,起用楊文德為輔國將軍,率兵從漢中向西進攻,殺死叛徒楊高,陰平和平武諸地重新劃為武都國版圖。然而事情總是難以順利發展,在攻打今甘肅文縣的啖提氏時楊文德失敗了,被早有叛宋之心的梁州刺史劉秀之抓住交給茂州劉義宣。四年後,劉義宣背叛劉宋,楊文德誓死不從被殺害,武都國暫告一段落。維持楊氏勢力的是駐守在茄蘆城的叢祖兄楊頭。

2、第二階段(公元454年至466年)

在楊文德死後,武都國分為兩股勢力,一股是楊文德從弟徵虜將軍楊元和鎮守在白水,另一股就是楊文德從祖兄楊頭駐守在茄蘆城。從親屬關係上來看,楊元和是楊文德親叔叔的兒子,屬於嫡系,楊頭較為疏遠,要是推正宗非楊元和無疑。可是楊元和卻“年小才弱,不能綏御所部,”,而楊頭則是智勇出眾,對劉宋也是“堅守無二心”。劉宋政權也知道要想運用氐羌的力量,要是其中沒有一個統一的領袖,反而存在著很多不穩定因素,難以有效管理。

劉宋雍州刺史王玄謨曾經建議劉宋武帝劉駿先讓楊頭統領氐羌,等到楊元和長大之後看他有沒有領導的才能,要是有再把氐羌還給他治理,要是沒有才能就讓楊頭繼續統領。其實這條建議在當下戰亂的環境下是最穩妥的,可劉駿沒有采納,而是在公元463年將楊元和封為武都王,治白水。然而,這楊元和還真不是但領導的料,封王后的第三年就獻城叛宋歸降北魏,被“內徙京師”。

3、第三階段(公元466年至478年)

就在楊元和叛逃的時候,楊文德從弟楊僧嗣在茄蘆城內自立為主,還組織了劉宋大將程法度出征梁州的去路,意思很明顯:你劉宋不給我的名號麼?新上任的宋明帝封楊僧嗣為“北秦州刺史、武都王”,武都國這才在分裂了十二年之久之後又再度興起。


西北仇池:氐族楊氏政權的延續——武都國,艱難建立與最終滅亡

劉宋孝武帝劉駿

楊僧嗣是個出類拔萃的人才,他有敢於叫板劉宋的膽識,在他執政期間與劉宋並遷就於於劉宋保持兒臣關係,而是強硬的平等地位。劉宋深知楊僧嗣的武都國所在地是自己的北大門,又加上他的強硬,劉宋政權承認武都國的存在,還給楊僧嗣加封了“加持節、都北秦雍二州諸軍事,進號徵西將軍,校尉”等職位,武都國再次發展壯大,雄立於南北之間。

楊僧嗣執政七年後去世,從弟楊文度自立為武興王,卻派使者上表歸順了北魏,可不久有反叛北魏投歸劉宋,劉宋封其為龍驤將軍、略陽太守、武都王。不管楊文度來回搖擺有多可恥,但他還在想著能夠收復仇池故地。他聯合仇池氐民共同進攻仇池,在駱谷(今天甘肅西和縣南)與北魏守將吳保元激戰,最後趕走吳保元佔據駱谷。但是,北魏卻沒有就此作罷,而是掉價鎮守秦益二州的刺史呂羅漢、急詔長孫觀從吐谷渾回師、徵調投靠北魏的宕昌王軍隊,組成聯軍將駱谷收了回來,楊文度只得敗退到茄蘆城。

劉宋元徽四年(476年),楊文度派弟弟楊文宏再次攻打仇池,正好在第二年秦州北面的略陽爆發了萬元壽發起的大起義,楊文宏抓住機會一舉攻陷仇池。這是武都國第一次打回自己的老家,也是最後一次。北魏將仇池看做是“國之要番”,仇池的失陷使北魏政權大為震驚,當然要不惜成本的拿回來。

北魏又是調集了徵西將軍、廣州公皮歡喜,徵西將軍梁醜奴,平西將軍楊靈珍等三路人馬共四萬之眾南下,大軍還未到仇池,楊文弘就先棄城逃跑了,大軍順便攻下了濁水。投降了北魏的氐族將領楊靈珍又擊敗了仇池太守楊真,拿下仇池。按照雙方的實力,要是作戰也只是羊入虎口,根本不敵,逃跑確實是上計。

楊文度在茄蘆城裡想要做最後的掙扎,派強大黑據險守住津道阻止魏軍前進,但還是擋不住呀!第二年,北魏軍隊就攻破茄蘆城,殺死楊文度,武都國自此滅亡。前後僅存續了短暫的三十五年。

西北仇池:氐族楊氏政權的延續——武都國,艱難建立與最終滅亡

騎兵

三、武都國興敗原因

雖然武都國在歷史上只存在了三十五年,但是其興敗的過程中也有一些值得總結的經驗。因為西北地區是多民族地區,在南北朝時期是民族政權紛紛登場表演,自匈奴族劉淵建立前趙到北魏滅北涼這段時間裡,加上前仇池國和後仇池國,就有二十一個國家輪番登場。而且除了漢人建立的前涼、冉魏、西涼、北燕之外,其餘國家政權都是少數民族所建立。

那麼狹隘民族主義的驅使下,自然是這個民族看不起那個民族,你們族建立了政權我就要推翻你自己做主人,所以大大小小的國家只是顯赫一時,最終還是擺脫不了覆滅的命運。而正是這種民族矛盾引發的混亂中,武都國才建立起來,並趁機壯大力量、擴大地盤。

武都國和前仇池國、後仇池國一樣都處在南北政權勢力的邊界,而他們所佔據的茄蘆城向東就是白崖,白崖離漢中不到25公里,是漢中的大門,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而漢中更是入蜀的大門,有著“無漢中則無蜀”的說法,可見其重要性。對於劉宋政權而言,能夠守好漢中是第一要務,可當時劉宋的國力減弱,正好可以運用武都國的力量為自己守好大門,替自己當炮灰,豈不很好。

興有原因,那麼敗亡也肯定有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兩點:一是武都國阻礙了南北勢力對峙中任何一方趨向統一的步伐,被向著一統的歷史潮流所淹沒;二是其統治者內心裡缺乏大一統、大融合的思想,不但與自己的合作的政權形不成凝聚力和向心力,當然也不能見所有的氐族勢力有效組織起來。長久穩固發展的夢准將實現不了。

西北仇池:氐族楊氏政權的延續——武都國,艱難建立與最終滅亡

甘肅武都縣

四、結語

最後,我想說的是:任何民族或者政權要想獲得更大的成功,首先是要具備不可分割、榮辱與共的內聚力,就像現在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樣,只有內部各界人士和力量團結一心,抗疫終會取得全面勝利。

致敬逆行者、致敬人民軍隊、致敬你我他每一箇中國人!加油,勝利就在前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