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素一
趙麗穎復出,與鄭曉龍導演現身北京某餐廳用餐,一時間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
可見能出演鄭曉龍導演的作品,即使對於一個頂級明星來說,也是件十分榮幸的事情。
那麼鄭曉龍到底是誰,也許很多人並不熟悉他的名字。
的確,和那些動不動微博粉絲千萬的明星來比,忙碌如他,鄭曉龍的微博只能由工作室打理。然而國民上下,從50後的爺爺奶奶到00後大學生,相信沒有人沒看過鄭曉龍導演的作品,比如《渴望》,比如《金婚》,比如《甄嬛傳》、《羋月傳》。
鄭曉龍三個字,可以和上乘影視作品劃等號。
而如此紮實的大導演,卻和普通人一樣,有個小小的癖好,和他合作過的演員都知道,那就是“嗑瓜子”。
這樣親民的導演,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世界。
01苦難是成長最好的助推劑
鄭曉龍,1952年出生在北京一個軍人家庭,他的父親是上海人,母親是東北人。
鄭曉龍在家中排行第4,他還有3個姐姐,1個弟弟。
鄭曉龍從小在大院中長大。
鄭曉龍的父親並非一般人們想象中的嚴父,在鄭曉龍小時候淘氣不聽話的時候,父親沒有一次打過他活罵過他,父親只是一個勁的跟他講道理,不停的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不那樣做。
小時候,最令鄭曉龍印象深刻的是家中那幾大箱子的藏書,在他慢慢開始讀書、長大成人後,是那些父母親的藏書,滿足了他對知識的渴望,也成了他在朋友、同學面前引以為榮的資本。
到了讀高中的年紀,鄭曉龍一家的生活卻因為那次國內政治運動,而改變了原有的平靜。
鄭曉龍的父親曾擔任某部宣傳部長,後來被打成了“反革命”,因為有了這樣定性的家屬,鄭曉龍只能離開北京,遠赴北大荒建設兵團去插隊。
16歲的鄭曉龍,在去插隊途中的火車站,為幫戰友搶回屬於他的糧票,出頭打抱不平,結果肩胛骨被插了一刀,那刀足有7公分那麼長。也因為這件事,鄭曉龍被和勞改犯分配到一起,去最苦最累的基建班幹活,上山打石頭、放炮,沒日沒夜的勞動。
而即使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鄭曉龍每天帶著一本《辭海》,手不離書、書不離手,強烈的求知慾,催促著他抓住一切機會,實現對知識的渴求。
02 有夢想的人才能抓住機會
因為環境的惡劣和艱苦,更出於人的本性,鄭曉龍曾逃跑過,但是被抓回去以後,會被捆綁起來批鬥。
在逃亡了2次以後,第3次鄭曉龍成功了。他在雪地裡拼命的奔跑,終於扒上了一輛貨車,從東北逃回了北京。
1970年,18歲的鄭曉龍通過走後門,來到了河南某部隊成了一名普通的士兵。
服兵役的日子依然是艱苦的,但比起插隊要好很多,於是鄭曉龍拿起了紙筆,開始了自己的文學創作。
由於他對文字的熱情,當兵不到半年的鄭曉龍就被指導員青睞,並安排他寫全連的年終總結。
鄭曉龍當然不會辜負這樣的好機會,他從接到任務後就奮筆疾書,一寫就是2個星期,兩個星期他啥事都沒幹,最終完成了70多頁的總結。
因為這次出色的完成任務,鄭曉龍後來被調任到機關做宣傳幹事,專職從事部隊的新聞報道工作。他寫的文章還經常被刊登在軍內外的報紙上。
而調職更讓鄭曉龍受益匪淺的是,他在機關圖書館,發現了大量的文學藏書,古典的現代的、國內的國外的都有,這些書籍讓鄭曉龍陷入了狂熱的閱讀之中,也是在這一時期鄭曉龍完成了大量的文學名著的閱讀。
1975年,鄭曉龍被分配到了北京人民廣播電視臺農村部做記者。
雖然是農村部,但是這段做記者的經歷,讓鄭曉龍得以親自到一線去採訪、回來再歸納總結寫成稿件,一系列流程的完美結合,豐富了他的創作能力和也增加了實踐經驗和閱歷。
1978年,國家恢復了高考制度。一天也沒有複習過的鄭曉龍,和臺裡的幾個好同事、好朋友一起參加了高考。因為不懂數學,他們都缺考了這一科。
只是抱著檢驗一下自己真實文化水平心態的鄭曉龍,沒想到通過這一場高考,改變了命運。聽同事們總結,寫新聞的人,因為缺少文學底子,所以寫出來的東西總是乾巴巴的,所以要上大學學學中文才行,所以鄭曉龍報考了中文系,誰知這一考,他就考上了北京大學分校的中文系。
16歲的鄭曉龍遭遇了最無奈的時代,相隔10年,因為他沒有放棄,於是26歲的他又趕上了最好時代,鄭曉龍開始了4年的大學生活。在大學期間,鄭曉龍發表了小說《輕輕的敲門聲》,還完成了一部電影劇本《兩航歸夢》的創作。
1982年,鄭曉龍大學畢業,他沒有再回原來的電視臺,而是選擇了當時新成立的,與文學最近的北京電視製片廠。
在那裡,鄭曉龍工作第一年就當上了文學部的主任,又過了半年,他被任命為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副主任。
03美好姻緣,因共同追求不期而遇
1985年的春天,鄭曉龍在南京參加一個小說的頒獎活動中,在那裡他結識了妻子王小平。
當時的王小平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一名編輯,她優雅恬靜的氣質深深的吸引了鄭曉龍,兩人因同是文學愛好者,又同來自北京,一見如故。後來他們同遊了南京的夫子廟、中山陵,還一起回顧了過往的知青歲月。
後來王小平知道鄭曉龍是電視製片廠的主任,就把自己看到的適合改編成影視劇的小說推薦給鄭曉龍。
1985年底,鄭曉龍到海南拍攝電視劇,王小平在廣東寫稿,於是隨他同去了。到了海南,王小平因為水土不服病倒了,鄭曉龍一邊忙工作,一邊照顧王小平。看醫生吃藥不管用,鄭曉龍還拿出當年做知青時從老鄉那取得的偏方給王小平治病,後來王小平真的吃了偏方好了起來。
在海南期間,鄭曉龍每次外景拍攝的間隙,會去採一些野花,回來後紮成花束送給王小平。劇組的工作人員都笑話鄭曉龍,說他摳門,捨不得花錢買鮮花送人。鄭曉龍卻說,
野花更好,那是頑強生命力的代表,我希望小平也能像他們一樣美麗堅強。
1986年,鄭曉龍到西南邊境拍攝電視劇,條件十分艱苦,甚至要冒著生命危險,臨行前,他對王小平說,這次要是我回來了,希望我們今生永遠在一起。
當鄭曉龍電視劇順利拍完,凱旋而歸時,因為火車晚點,王小平大冬日裡在火車站等了他3個小時。王小平還花了半個月的工資,給鄭曉龍買了一件厚實的大衣。兩人一見面,愛情結局就已經鎖定。
1990年,王小平決定出國深造,而鄭曉龍在國內的事業正如火如荼,無奈為了各自的追求和理想,兩人只能暫別。
1992年,鄭曉龍和王小平在美國舉辦了婚禮。當時的鄭曉龍已經40歲。
上天從未辜負一個才華與勤奮共存的人,人到中年的鄭曉龍,此時迎來的不止是愛情的圓滿,還有事業的春天。
04一個電視人的覺悟
從大學畢業到進入電視製片廠,鄭曉龍和他的團隊,他們那一代人著力探討的主題就是,如何讓電視劇拍的好看,而收視率和娛樂性都不在當時考量的標準之內。
《渴望》的創作背景,正是基於像鄭曉龍這樣的老一批電視人、拓荒者的理念,他們希望通過電視劇的表現形式,以前所未有的室內表演的方式,傳播真善美、鞭撻假惡醜,然後才有了《渴望》的創作。
更難能可貴的、也是鄭曉龍這麼多年一直堅持的一個信念,那就是他一定要創作貼近生活,給老百姓看的作品。也正是因為如此,劉慧芳這樣一個美好女性的故事才應運而生。
1989年的年初,當決定了要做這樣一部電視劇後,鄭曉龍找來了李曉明、王朔、鄭萬龍,4個人坐下來一起聊,聊怎麼拍這個故事,怎麼設置情節讓觀眾喜歡看,而且要沒有外景。他們決定把它寫成一個女性的故事,年齡在30歲左右,讓她在人生最美的時光,用她的善良、忍辱負重把人性的優點放大,再用多災多難的遭遇,反襯她的偉大。於是定下來之後,李曉明編劇回家寫了17萬字的大綱,劇本就這麼成了。
1991年由鄭曉龍擔任總策劃的電視劇《渴望》播出了,作為中國的第一部“室內劇”,它一播出,就達到了萬人空巷的收視效果。據說當時因為這部劇的熱播,直接降低了當年全國的犯罪率,該劇還得到了公安部的表彰。
《渴望》之後,1991年,鄭曉龍又組織拍攝了大型室內情景喜劇《編輯部的故事》,這部電視劇也成就了王朔、葛優、馮小剛等一批響噹噹的明星、大腕。
而在當時片子要通過政審,順利開拍,即使在今天看來都是有些難度的。
要知道在劇中,張國立飾演的是一個同性戀角色。另外,裡面的大段經典臺詞,都有著超前的語境,諷刺、犀利。
最後是鄭曉龍找來廣電總局的老領導擔保,才使劇目立項開拍,然後又跳躍了流程,直接把成片拿去給中央辦公廳的人試看,最後才得以在全國播出。
當時為了籌措資金,鄭曉龍更是史無前例的首次在電視劇中插播了廣告,潔廁靈贊助了這部電視劇。潔廁靈的老闆也因為該劇的熱播,開上了大奔,身價翻翻。
作為40年前的國劇的開拓者,鄭曉龍是勇敢且真誠的,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他的電視人理念,是這種從無到有的墾荒精神,讓中國的電視劇時代的開啟了一個新篇章。
04婚姻是場修行,好的結合互為階梯、互相成就
鄭曉龍拍電視劇,還有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那就是貼近時代。
90年代初期,中國正流行“出國潮”,包括他的妻子王小平也是在美國深造大潮中的一員。
此時《北京人在紐約》的小說被推薦給了鄭曉龍,在作家曹桂林的小說《北京人在紐約》中,作者在書中展現的旅美生活,和當時人們熱烈追捧的出國熱、異國天堂的想象有著天壤之別。
鄭曉龍敏銳的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現實題材作品,如果拍出來,對當時人們的生活也會產生很好的指導意義,於是他開始籌備拍攝這部電視劇。
作為第一部走出國門拍攝的電視劇,製片人鄭曉龍首當其衝面對的問題還是資金。
王小平為了幫助丈夫籌措資金,向在美國的親戚朋友、同學借錢,才勉強供給了劇組在美國僅僅1個月的拍攝。
而在這1個月的拍攝期間王小平不僅成為劇組的專職翻譯,還開著皮卡到處採購食材,給大火煮飯,甚至耽誤了自己在美國的學業,被校方處分。
後期的製作費用更加緊張,即使拉來了廣告也填不上預算的空白,為了把電視劇拍下去,鄭曉龍只能提出抵押自己家房產貸款的方式湊夠資金,王小平聽了二話沒說,堅決支持老公的事業。
1994年,這部投資120萬元的電視劇上映,全民沸騰,在海內外創下了收視高潮,並獲得了包括金鷹獎在內的多項電視大獎。
同年,鄭曉龍和王小平的愛子在美國出生。鄭曉龍因為工作無法抽身,孩子滿月時,他才第一次見到自己的兒子。
2000年,鄭曉龍再次赴美拍攝了電影《刮痧》,劇本由妻子王小平參與改編,她把當年丈夫對兒子生命到來的感動,也寫在劇本中。
這部電影不同於《北京人在紐約》,它全程在美國拍攝,得到了當地華人的大力支持。
《刮痧》之後,鄭曉龍又陸續拍了電視劇《永不放棄》、《幸福像花兒一樣》,以及擔任《少年包青天》的出品人。
2006年,鄭曉龍又成了另一部時代鉅作《金婚》的出品人,鄭曉龍憑藉此劇獲得了白玉蘭最佳導演獎。
轉眼間,夫妻兩人從合作《北京人在紐約》到《刮痧》,來到了2010年,他們又迎來了新劇《甄嬛傳》,這是夫妻相隔6年後第三次聯手。
2006年,王小平在網上看到了《後宮·甄嬛傳》的故事,她篤定的告訴鄭曉龍,這個故事肯定能拍出來好戲,鄭曉龍看了之後,果斷買下了改編權。
2009年,《甄嬛傳》立項開拍,此時王小平已經去了美國陪兒子讀書。鄭曉龍電話裡調侃妻子,你人走了,任務不能留下,這個戲的編劇就是你當了。於是王小平開始對劇本進行了修改,最終改了三稿,電視劇才開拍。
別看他們兩夫妻合作完成的作品部部都是佳作,但是他們的合作過程卻充滿了火花四射,兩個人都堅持、都有自己的看法,有時候需要據理力爭,爭吵往往是家常便飯。
這次的《甄嬛傳》劇本,王小平的第二稿,寫華妃為了假懷孕,吃酸黃瓜。鄭曉龍看了很不滿意,要去掉,但王小平卻堅持要這樣改。
鄭曉龍事後笑稱,王小平是劇組裡最不聽指揮的成員。
要知道鄭曉龍當年看了《編輯部的故事》的劇本17集的初稿,除了王朔寫的2集,其餘的15集都當場就給否了,可見他作為導演的絕對權威。
但鄭曉龍知道,和王小平較真,無疑是自討苦吃,誰讓她除了是編劇,還是自己的妻子。
最後電視劇這一情節保留了。
王小平苦笑,難道我這個老婆還能寫出來劇本害你這個大導演不成。
《甄嬛傳》播出後,觀眾個個叫好,兩岸三地收視率再創紀錄。
鄭曉龍大讚,妻子王小平是才是《甄嬛傳》裡最美的女人。
鄭曉龍說的沒錯,要知道,劇中大小人物、從年齡到性格,到出場次序,到名字,王小平個個都是親自把關。
2014年,夫妻二人又再接再厲,改編拍攝電視劇《羋月傳》,此劇再次成為了古裝劇的高峰之作,同時也成就了孫儷等一批優秀的演員。
然而在接受採訪時,鄭曉龍坦言,夫妻合體拍戲,一個寫劇本,一個做導演,實際上是一件十分傷夫妻感情的事情。兩個工作態度都認真的人湊到了一起,在劇本、在人物方面一旦產生不同意見,彼此都據理力爭,勢必會傷了和氣。
但無論過程是多麼的艱辛,我們看到了兩個人最終的彼此成就,一部部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成了他們夫妻默契的做好證明。
05國劇40年,他一直在線
有的導演,一年拍六七部戲,而鄭曉龍,一年最多拍一部。
當年的《北京人在紐約》,鄭曉龍用1年的時間從小說改編成劇本,《金婚》從有了初始的想法到落實到劇本花了3年半,《甄嬛傳》從買下改編權到拍攝完成,前後精心打磨了5年。
是鄭曉龍這種精益求精的慢,讓他的作品相隔30多年始終保持了高水準;是這種慢,讓《渴望》和《甄嬛傳》相隔20多年,同樣出現了萬人空巷的收視奇蹟。
鄭曉龍說:
“誰能耐得住寂寞,誰未來就能比別人高一塊。把拳頭收回來,是為了打出去的時候更有力。”
從90年代初期,為主旋律事業的鬆土之作,展現人性真善美的《渴望》,到“出國潮”展現真實留學生活的《北京人在紐約》,再到21世紀之初,透過50年風雨歷程展現的夫妻情《金婚》,鄭曉龍做到了他所說的“拍老百姓喜歡看的電視劇”,他始終站在了平民的視角,緊跟時代的步伐,帶大眾一起透過有溫度的現實題材電視劇,反思當下的生活。
一部宮鬥風格的《甄嬛傳》,一部大氣磅礴的歷史劇《羋月傳》,鄭曉龍通過細膩的人物刻畫和嚴謹的拍攝風格,又再次抓住了新時代觀眾的心。
無論是50後,60後,70後、還是80後、90後,國民上下,都能從鄭曉龍的作品中,切切實實的找到生活的影子、他的作品也反應了不同時代民生、民情。
鄭曉龍真真切切的實踐了他“心裡裝著老百姓”的執導理念,並將此進行到底。
鄭曉龍說,他常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為誰創作”。
可以說他每一次的創作,都穩紮穩打、摸準了觀眾的心理,一擊即中,用強烈的共鳴、認同、共情,使作品深入人心,讓人們記住。
鄭曉龍是人民的導演,是老百姓的導演,他的從業歷程,他的奮鬥歷程是一代電視人不斷探索的縮影,伴著時代的和聲,他所拍出的具有現實意義的良心之作,沒有辜負人們的期望,這些作品也將永遠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深處。
-END
請關注【素一的人生導圖】,讓我們一起閱讀優秀的人和事,用正能量激勵人生。閱讀更多 素一的人生導圖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