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施光南的音樂講座,感悟施光南的音樂人生和精神家園


聆聽施光南的音樂講座,感悟施光南的音樂人生和精神家園

音樂界有一個普遍的共識:一個作曲家,即便一生只有一首經典曲目流傳了下來,他的藝術生涯就沒有白費,他就是許多專業作曲家羨慕的對象。


而音樂大師施光南創作的經典歌曲,不是一首、兩首,而是一連串閃閃發光的珍珠:《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假如你要認識我》等等……每一首歌的發表,都帶來潮水般的好評,廣泛的傳唱;每一部作品都那麼優美動聽、韻味十足,成為百唱不厭、經久不衰的音樂經典.。


此外,才華卓著的施光南還在歌劇、各種器樂曲、聲樂套曲以及戲曲音樂方面多有建樹。並留給後人大量的寶貴音樂遺作資料等。


正因為如此,施光南是新中國成立後榮獲"人民音樂家"稱號的唯一藝術家,也是黨中央、國務院隆重表彰的"100位改革先鋒"中唯一的音樂家。施光南譜曲的《祝酒歌》還被編入了世界性音樂教材。


當代作曲家取得如此輝煌成就的,維有施光南,無出其右。

聆聽施光南的音樂講座,感悟施光南的音樂人生和精神家園

上世紀80年代,筆者有幸參加了由《歌曲》雜誌舉辦的系列音樂講座。在那個音樂大師雲集、少有功利色彩的年代,《歌曲》雜誌居然邀請到了施光南、唐柯、生茂、呂遠、喬羽、王酩、王立平等當代詞曲大師親自主講,安排每人每個週末免費主講一期。


現在看來,講座中大師們貢獻的是個人音樂創作中最寶貴的心得和造詣,是他們對音樂本質最濃縮最精華的見解,是大師們對個人音樂生涯的階段性總結,是難得的第一手寶貴資料,應該作為重要的"口述歷史"資料整理保護起來。不知相關的錄音資料是否得到了有效的保存。


所有的系列講座中,施光南的講座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音樂生涯之坎坷,創作經歷之波折,藝術見解之犀利,令筆者至今回想起來依然感嘆不已。


為了留住這段回憶,筆者特意將講座中印象最為深刻的部分,整理編入本文,以表達對這位人民音樂家的深深敬意和懷念。


《打起手鼓唱起歌》,一枝傲霜鬥雪、盛開不敗的雪蓮花


提起《打起手鼓唱起歌》,許多人會有這樣的感嘆,這首旋律優美的歌曲似乎什麼時候唱都不過時,什麼時候聽都那麼新穎時尚。彷彿天山上盛開不敗的雪蓮,永遠是那麼的新奇鬥豔。


然而,有誰會想到這首韻律感十足、充滿新疆風情的歌曲,是1972年創作的作品呢?又有誰會知道,這隻歌壇盛開的雪蓮花,跟它的主人一起,經歷過一番傲霜鬥雪的磨難呢?


如果說上個世紀的"文革",是一場慘烈浩劫的話,那麼當時的文藝界更是萬馬齊喑、一片肅殺之氣。音樂界先是否定一切中外優秀的音樂遺產,"高、硬、響"的"語錄歌"盛行,緊接著歌曲創作被全面壓制,除了《國際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少數按"規定"可以演唱的歌曲,以及八個樣板戲之外,其餘幾乎全部處於禁錮狀態,人為造就了一片荒蕪可怕的音樂沙漠。


直到1971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周恩來對文革初期標語口號式的詞曲提出多次批評,主張音樂創作要"有張有弛,有激有抒",並鼓勵發展新的歌曲音樂。在此背景下,包括《打起手鼓唱起歌》在內的一批新的抒情曲和歌舞音樂才得以應運而生。


1972年,中央樂團恢復了星期音樂會的演出,面臨無歌可唱尷尬境地的著名女中音歌唱家羅天嬋,請求青年作曲家施光南寫一首適合女中音演唱的歌曲,施光南痛快的答應了。


深厚的音樂功底,使得才華橫溢的施光南在創作熱情的驅使下,很快譜出了曲子,並寄給多年的好友、詞作家韓偉填詞。此曲歡快動感的手鼓般的旋律、十足的新疆風味,啟發了詞作者的靈感,歌曲的填詞很快完成了。《打起手鼓唱起歌》,這首享譽中外、經久不衰的金歌名曲從此誕生了。


歌曲完成後,施光南甚至第一時間把它作為生日禮物送給愛人洪如丁,可見施光南對該作品的喜愛程度。


可以想象,在那個音樂文化極度枯竭的年代,久旱逢甘霖的人們面對這首沙漠清泉般的歌曲,展開了怎樣的狂熱追捧,大江南北,田間地頭,無不揮灑飄蕩著《打起手鼓唱起歌》優美的旋律。

聆聽施光南的音樂講座,感悟施光南的音樂人生和精神家園

沒有經歷過文革的年輕人,大概永遠無法理解奇葩的年代會產生怎樣荒唐奇葩的故事。這首聲勢蓋過了當紅的"革命樣板戲"的歌曲,無疑觸犯了以"文化旗手"江青為首的文化當權者。一道中央文革小組的禁令文件,徹底封殺了該曲的播放和演出。


理由更加奇葩,居然是:該曲犯了"少、洋、輕"的形式主義錯誤,是典型的"資產階級靡靡之音"。按照當時國務院文化組副組長於會泳(作曲家出身,文革後期爬到了文化部部長的高位,粉碎"四人幫"後被隔離審查)的說法就是:《打起手鼓唱起歌》是"修正主義路線的回潮"。


年方30,倔強耿直、不諳政治的施光南,三次上書提起申訴和抗爭。在其中一封寫給於會泳的信中,大意說道:《打起手鼓唱起歌》因為用了襯字"來來來……"就被批為形式主義,那麼您的《女社員之歌》中有那麼多的"喲來嗬喂,喲哇來",為什麼就不是形式主義,還可以被傳唱呢?


太歲頭上動土的結果,使得施光南和詞作者韓偉一起,被先後發配到農村、煤礦和大港油田下放勞動。不準作曲,只能幹活。


真正受人民喜愛的音樂是永遠壓制不住的,聽眾的喜愛是作曲家永遠的精神支柱。一件下放勞動期間發生的"小事"讓施光南始終難以忘懷。


某天放工回家的路上,為了抄近路,需要走過一條橫跨在河兩岸的30米長的油管。文弱的施光南戰戰兢兢走到油管一半的時候,感到雙腿發軟幾乎堅持不住了,此時河對岸忽然飄來一陣《打起手鼓唱起歌》的旋律,兩個年輕的電焊工人,正在一邊焊接管道一邊哼唱著這首歡快的歌曲。


聽到歌聲的施光南忽然渾身充滿了力量,一下子站立了起來,案首闊步的走過了油管。


說到此處,筆者親眼見證了施光南臉上洋溢著發自內心的快樂和自豪。


是什麼給予了施光南突然的勇氣和力量,是什麼讓施光南對這件小事始終念念不忘,一再提起呢?


筆者以為,一個內心有真情、有熱血、有人民的音樂家,老百姓對作品的喜愛就是他最大的精神支柱,就是他最大的創作源泉。一個動情於人民、感恩於人民的音樂家,才能寫出讓人民感動的作品。


這,也就是一個人民藝術家與個別熱衷於功利和政治投機的藝術家之間本質的區別。


是金子總會發光,當年不可一世的"文化旗手"以及於會泳一夥,早已化為歷史的塵埃,歷經磨難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卻成了世人傳唱不息的金曲,成為歌曲世界中一朵永遠綻放的高山雪蓮。


豐厚的戲曲音樂功底,令"文革"紅人、戲曲音樂才子陷入尷尬境地


如果說《打起手鼓唱起歌》的多舛命運令人感慨萬千的話,著名的于會泳強行修改施光南曲譜事件,則構成了講座的另一個精彩篇章,讓全體聽眾忍俊不禁,發出會心的微笑。


在施光南下放勞動期間,山東京劇團慕名施光南豐厚的戲曲音樂功底,借調他負責京劇《紅雲崗》的唱腔設計。熟悉各種戲曲唱腔和流派的施光南,在主要角色唱腔的設計上,除借鑑廣受好評的程硯秋程派低迴婉轉的唱腔外,還大膽吸收、加入了山東民歌的元素,以及崑曲、豫劇、棒子等素材。令唱腔設計耳目一新,別具一格,受到團內上下的廣泛好評。


該劇公演前,由國務院文化組蒞臨指導,其實就是審戲。此事自然少不了文化組組長、文革紅人于會泳的親自參與。而此時施光南因臨時有事不在劇團。


京劇《紅雲崗》新穎的唱腔、優美的旋律,不得不讓作曲家出身、參與多部樣板戲唱腔設計的于會泳折服,並幾次鼓掌。然而,當聽說唱腔設計者是施光南時,因《打起手鼓唱起歌》與施光南有過"前隙"的于會泳,臉色瞬間陰沉了下來。


唱腔設計有問題,必須改!在指出了一些"缺陷"之後 ,于會泳的態度很堅決。有人提出改動有困難,于會泳當場拿過筆說:怎麼不能改,我親自來改!


在眾人屏住呼吸,無聲的等待中,于會泳對著曲譜沉吟良久,終於無奈的放下了筆。原因很簡單,施光南的唱腔設計優美而完整,戲曲才子于會泳發現自己已經無從下筆了。最後只好尷尬的宣稱:只此一回,下不為例。

聆聽施光南的音樂講座,感悟施光南的音樂人生和精神家園

事實上,施光南對民間戲曲音樂的學習積累,深受其父親的影響,從中學時代就開始了。據施光南介紹,那時養病在家、酷愛戲曲的父親藏有很多戲曲唱片,施光南每天都要搖著手搖唱機為父親播放各種戲曲唱片。


據施光南迴憶,一開始,那些滋滋啦啦的老式戲曲唱腔實在難以接受,只能硬著頭皮邊搖唱機邊陪父親欣賞。漸漸的,音樂天賦超強的施光南在父親的薰陶下,漸漸將自己融入到這些這些傳統戲曲當中,越聽越有滋味,並能背誦其中多個唱段。也正是憑著這一點,他被破格吸收為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作曲班插班生,從此走上專業音樂創作的道路。之後的大量學習與實踐更是將施光南的戲曲音樂功底推向了一個難得的高度。


堅守音樂藝術真諦,獨守音樂藝術的精神家園


1)"施光南不僅是一個傑出音樂家,而且是一個獨守自己的精神家園、達到物我兩忘崇高境界的人",這是一篇《人民日報》上的文章對施光南的真實評價。


的確,縱觀施光南的一生,堅守音樂藝術的真善美,獨守音樂藝術的精神家園,是施光南音樂人生的真實寫照。


據施光南介紹,"文革"期間,"四人幫"勢力對音樂創作的壓制和干擾,已經到了令人髮指、匪夷所思的地步,比如,凡歌中提到領袖名字的地方,一律要求聲調必須高昂激越,否則就會被指責為大不敬,給作者帶來嚴重影響。


"文革"中,施光南也曾被強令要求對作品按上述要求進行修改,被施光南堅決頂住。正像施光南指出的那樣,這種完全違背藝術創作規律、簡單粗暴的教條規定,才是對領袖人物最大的不尊重,對音樂藝術的不尊重。


"你讓我改,我就是不改",在講座中,施光南內心的激動和倔強依然溢於言表。


無論是拒絕改歌,還是為《打起手鼓唱起歌》被封殺而上書,都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音樂家對音樂藝術的執著追求和可貴的堅守。

聆聽施光南的音樂講座,感悟施光南的音樂人生和精神家園

2)而這份堅守,還包括了為了音樂藝術,甘於忍受清貧的堅守。(以下內容不再涉及施光南的講座內容)


在音樂界,一個令人心酸的笑談被傳了很多年,說的是著名作曲家鐵源創作的歌曲《十五的月亮》,稿費只拿到16元左右,正好應和了"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元)"這句民間俗語。


是的,在那個沒有版稅、勞動報酬分配體制嚴重扭曲的年代,你想象不到作為國家一級作曲家的施光南,創作收入有多麼微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稿費30元;《祝酒歌》,稿費只有15元,這就是他創作一首優秀經典歌曲的全部收入!由施光南譜曲完成的大型歌劇《傷逝》獲得了演出成功,更是連一分錢的報酬都沒有。


清貧的生活無處不在,為了裝一部電話,施光南需要忍痛賣掉自己的摩托車,靠騎自行車上下班;歌劇《屈原》的鋼琴譜,是他冒著夏日酷暑,在沒有空調的房間內,揮汗如雨完成的;


《屈原》於1990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進行了首演,雖然大門口停滿了各種汽車,而施光南一家卻是騎著自行車去看演出的。


藝術上的突出成就與生活上的清貧形成的強烈反差,令人感慨萬千。


事實上,在上世紀80年代,施光南有很多改善收入和生活狀態的機會。可以輕鬆的寫一些正在流行的通俗音樂;可以給某些文化名人的詩詞譜曲,出一些應景之作;也可以出國掙錢也有機會"當官"走仕途之路等。


然而,為了追求自己的音樂理想,施光南對上述機會均選擇的了迴避和放棄,將更多的經歷放到他極為看重的歌劇音樂的創作上,直到因腦溢血突發倒在了創作的鋼琴鍵盤上。


正如施光南的學生關牧村評價的那樣:"施光南從不看重名利和地位,始終保持一顆平凡而真誠的心,過著一種物質上平常而藝術上精益求精的生活。"


是的,當我們見識了某些藝術界人士熱衷於追逐名利、一切向錢看,甚至不惜偷稅漏稅的無良表現時,施光南對藝術的這份堅守,對名利的淡泊,難道不是更加觸及靈魂、更加難能可貴嗎?


有多高的精神境界,就能飛得多高,走得多遠!


施光南的音樂講座雖然結束了,他的珍貴的藝術作品和可貴的精神境界卻留給了我們。


隨著時光的流逝,施光南的音樂藝術不是被人們漸漸遺忘,而是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和懷念,他的作品至今還被人們反覆吟唱;相關的紀念、研究文章一再發表;施光南的專題紀念音樂會多次舉辦,施光南紀念館、標誌性建築物也在多地拔地而起。

聆聽施光南的音樂講座,感悟施光南的音樂人生和精神家園

我們的時代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施光南早期音樂創作所經受的磨難不會再有,有才華有成就的藝術家更不會再面臨施光南經歷過的清貧生活狀態。我們的社會給予了藝術家足夠馳騁的天地。


然而,人們似乎也看到,在文藝界,功利與浮躁的心態多了,埋頭潛心鑽研藝術的人少了;曇花一現的口水歌多了,久唱不衰的經典音樂少了。


聆聽施光南的音樂講座,感悟施光南的音樂人生和精神家園


因此,我們今天紀念施光南,其意義絕不僅僅是紀念他的藝術作品和藝術成就,更應該是紀念和頌揚他對人民、對音樂藝術的無限熱愛,紀念和頌揚他堅守音樂藝術真諦,獨守音樂藝術精神家園的崇高境界。

音樂大師施光南用自己的一生,向我們詮釋了:有多高的精神境界,你就能飛得多高,走得多遠!

《點評:二十八個半風雲人物成與敗》之"懷念施光南:斯人雖逝黃鐘長鳴" —— 李樹喜 光明日報出版社 2001年

《文革"中後期歌曲創作分析》——蔡夢 中國音樂學(季刊)2014年第4期

《施光南傳》—— 何民勝 2015年

《永遠的"打起手鼓唱起歌"》 ——北京青年報 2015年04月30日

《人生斷裂層——記人民音樂家施光南》—— 傅溪鵬

《施光南與戲曲音樂》——錢國禎 《人民音樂》 1994年09期

《施光南:新中國成立後唯一的"人民音樂家"》——馬和來 邵雪 金華日報 2011年06月14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