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封戲曲(二)越調名家在儀封

在西平縣楊莊鄉儀封村,很多人都能哼上兩句越調。一些年齡較大的村民,還能唱上幾段。

儀封人為何如此喜歡越調?儀封村83歲的老教師、有 “儀封村活史書”之稱的趙星耀老人一語道破原因:越調在儀封有悠久的歷史,群眾聽得多了,看得多了,就會唱了。

如趙星耀老人所言,越調在儀封有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儀封戲曲(二)越調名家在儀封

儀封戲曲(二)

越調名家在儀封

□晚報記者 戶向陽 通訊員 張金城

“一龍一鳳”越調名藝人

據趙星耀和西平廣播電視臺退休幹部、主任記者張金城考證,清咸豐年間,當時的儀封鎮就有人會唱越調,但沒有越調戲班。後來,從南陽方城來了一個唱地攤戲的越調戲班。班主孟恩啟演的青衣、姜高演的鬚生、白遲演的花臉、楊青演的武生、王頭演的黑頭都很受群眾歡迎。

這個戲班開始有10多人,後來儀封一帶會唱越調的10多個年輕人也加入了戲班。有一年的農曆三月初八,儀封村舉行祭孔廟會,這個戲班第一次把越調戲搬上了高臺。

鎮長趙幹輜和鎮上幾個頭面人物為了把越調戲班留在儀封,捐銀200兩給劇團增添了戲裝和道具,並正式定名為儀封越調戲班。該戲班經常在儀封山陝會館和周邊各縣演出,很快便唱紅了豫南。

1885年前後,儀封梆子戲班因演員青黃不接解散。越調戲班的幾個主要演員也已年過半百。酷愛戲曲的鎮長趙連珠和班主孟恩啟商議,招收了30名青少年演員,一邊學戲,一邊跟隨戲班演出。儀封南寨門外殷莊的尚雲亭、尚富亭兄弟倆同時報名加入了越調戲班。

“說起尚雲亭、尚富亭兄弟倆,在儀封一帶流傳著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趙星耀老人說,尚雲亭7歲那年,寶豐和魯山一帶的土匪攻打儀封鎮未果,非常氣憤,一把火燒了南寨門外的殷莊,尚雲亭的父母被燒死。兄弟二人在鄉親們的幫助下把父母安葬在儀封西南1公里處的龍尾巴溝。幾個月後,一個風水先生路過此處,自言自語地說:“此墳佔了好風水,後代必出一龍一鳳。”在旁邊鋤地的儀封人王迷聽見此話哈哈大笑:“兩個孤兒,成天要飯,哪能有龍鳳之機緣。”風水先生說:“5年後可見分曉。”

尚氏兄弟進入越調戲班後,老大尚雲亭長得眉清目秀,拜班主孟恩啟為師,專攻旦角。老二尚富亭長得高大壯實,拜姜高為師,專攻鬚生。

尚雲亭11歲登臺,13歲成為戲班的臺柱子。一年春季廟會時,風水先生又路過儀封,儀封越調戲班正演出《哭殿》,尚雲亭飾長孫皇后,尚富亭演皇上。王迷看到風水先生哈哈大笑:“你的話神了,我請你喝酒!”

後來,兄弟二人都成為越調名藝人,並培養出一大批徒弟。

從儀封走出越調泰斗張秀卿

儀封戲曲(二)越調名家在儀封

張秀卿在越調《哭殿》中飾演李世民。(《魅力越調》資料圖)

尚雲亭、尚富亭兄弟二人成年後,老大當班主,老二當導演,經常帶領儀封越調戲班到外地演出,足跡遍及河南、湖北的40多個縣。

1928年,兄弟二人為了培養新人,在儀封開辦了越調窩班,招收學員。一天,有母女3人到戲班報名學藝。這3人是西平縣五溝營鎮人,大姑娘9歲,叫張秀卿,二姑娘7歲,叫張桂花。她們聽說儀封越調戲班招收學員,就沿路乞討而來。尚雲亭見兩個姑娘長得機靈俊秀,當即收之為徒。

資料顯示,張秀卿9歲登臺演戲,11歲在《小二姐做夢》中飾演小二姐,雅嫩乖巧,觀眾呼之為“小寶貝”。她15歲即通小旦、小生、鬚生、青衣多行,聲名日盛,後被舞陽縣俊秀班請去當主演,到各地演出,深受歡迎,觀眾改呼她為“大寶貝”。

解放後,張秀卿先後在開封專區越調劇團、商丘專區實驗越調劇團等擔任主演。

張秀卿戲路廣,生旦淨醜無所不能,悲喜劇皆宜,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形象,開創了越調女鬚生之先河,將《天水關》中的諸葛亮唱紅。

她還對越調現代戲的表演藝術做了開拓性嘗試,終成著名越調錶演藝術家,是越調“豪放派”的創始人,被譽為越調的“蓋河南”、越調泰斗。1960年,年僅41歲的張秀卿不幸病逝,留下了太多的遺憾。

著名越調錶演藝術家,現代越調戲曲奠基人之一張秀蘭是張秀卿哥哥和嫂子、著名越調演員楊桂芝(藝名“二寶貝”)的義女,後拜張秀卿為師,6歲掛牌登臺,號稱“六歲紅”。她長期跟隨張秀卿在儀封學藝、演出。解放後,她和申鳳梅同臺演戲數十載,親如姐妹。1964年應邀赴中南海演出,受到周總理的接見和稱讚。

她塑造了周瑜、趙雲、李天寶等文武生形象。京劇藝術大師袁世海在《北京晚報》撰文推介,稱其為“不可多得的戲劇界女武生”。

越調錶演藝術家、西平越調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陳金英,8歲拜張秀卿為師學唱越調,16歲出科,因為學藝刻苦,又特別酷似張秀卿,觀眾送其名曰“三寶貝”,解放後長期在西平越調劇團擔任主演。

申鳳梅、毛愛蓮等越調大師,也都學習借鑑了張秀卿的唱腔。

張秀卿和申鳳梅、毛愛蓮的友情

張秀卿和申鳳梅都是河南越調的名角,而且都在儀封學過戲、唱過戲,但陰差陽錯,解放前兩個人一直沒有見過面。

新中國成立後,張秀卿在周口越調劇團工作,申鳳梅在項城縣越調劇團工作。她們在一次座談會上見了面。申鳳梅拉著張秀卿的手激動地說:“早聞你的大名,只是過去沒緣相見,今後我要好好向你學習。” 張秀卿親切地摟著她的肩膀說:“我也早就聽說你了,今後咱們互相學習,共同努力,把越調這個劇種發展起來。”

後來,在會議上和其他場合,兩人又見過幾次面,友誼日深。申鳳梅常提一些表演、唱腔中的問題,請教張秀卿。張秀卿總是儘自己所知,耐心回答。

1956年,申鳳梅、張秀卿都參加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會議期間,申鳳梅除代表項城越調劇團主演《收姜維》外,還同張秀卿合作,同臺演出了《哭殿》。在排練、演出過程中,申鳳梅處處虛心學習,對張秀卿的一招一式、一句一字都不漏過。

1958年,中央工作會議在鄭州召開,兩人又同臺為毛主席和中央領導演出了《收姜維》。申鳳梅飾演諸葛亮,張秀卿飾演馬遵。二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演出十分成功。

張秀卿對申鳳梅在《收姜維》中飾演諸葛亮幫助很大。申鳳梅曾說:“在和久負盛名的張秀卿交往中,她對我演諸葛亮有很大的幫助和啟迪,對我改革諸葛亮的唱腔和表演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作為越調“婉約派”的奠基人毛愛蓮,也學習和借鑑了不少張秀卿的表演藝術,兩人交情很好。資料顯示,1941年,張秀卿、毛愛蓮就在西平縣師靈鎮楊環村演出過。1951年,兩人還合作演出越調《李鳳姐賣酒》,張秀卿飾正德皇帝,毛愛蓮飾李鳳姐,成為越調戲曲史上的經典一幕。1956年, 在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毛愛蓮參與了《哭殿》的演出,在劇中飾詹妃。張秀卿、申鳳梅、毛愛蓮在這次大會上,都獲得了一等獎。

儀封人心目中的“大梅”和“小愛”

申鳳梅、毛愛蓮也與儀封有淵源。

據張金城考證,1942年,河南大災荒,很多戲班難以餬口,被迫解散,演員四處流浪。申鳳梅(小名“大梅”)、毛愛蓮(小名“小愛”)、劉松山等一批小演員,先後來到儀封,一邊唱戲,一邊向老藝人尚雲亭、尚富亭、姜高等學戲,並連續8年在儀封演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儀封北街村民趙尊奎,生前常向人們講述在儀封越調戲班排戲、唱戲的情景:“我剛加入戲班時當演員,和大梅、小愛、金英她們都同臺演出過。後來,班主讓我學拉弦子,給她們伴奏,大家就像親兄弟姐妹一樣。”

出生於清朝末年的儀封南街人楊實一,和尚雲亭、尚富亭兄弟倆是鄰居,也是好朋友,曾長期在儀封戲班、同樂劇社和醒民劇社當箱管,搞後勤。他生前常說:“沒有君子不養藝人。咱儀封是方園百里最大的集鎮,做生意的人多,還都喜歡看戲,大方仗義。遇上災荒年,鎮上的人就是自已勒緊褲腰腰帶,也不會讓劇團的人餓著。

趙星耀老人說,越調名家在儀封雲集,足見儀封越調在河南越調中的地位,儀封實為河南越調的發源地之一。

從儀封鎮醒民劇社到西平縣越調劇團

據張金城考證,1943年初,陳金英在尚雲亭的支持下,同劉松山、李運亭、馮秀峰、陳朝等組建了同樂劇社。1945年,新四軍挺進河南,同樂劇社被豫中軍分區接收,更名為“豫中軍分區文工團”。新四軍轉移後,文工團重歸儀封鎮,名仍為“同樂劇社”。1949年初,儀封解放後,“同樂劇社”更名為“醒民劇社”,排演了《血淚仇》、《白毛女》、《王貴與李香香》等現代戲,有力地配合了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和新婚姻法的施行。1950年8月,儀封鎮醒民劇社由西平縣人民政府接管,更名為西平縣越調劇團,翻開了儀封越調發展新的一頁。

西平縣越調劇團保留劇目有《收姜維》、《哭殿》、《白奶奶醉酒》、《火焚繡樓》、《哭四門》等10多個。陳金榮擔任主演,長期在河南、湖北、河北等地演出,廣受歡迎。

文革期間,劇團幾經衰落,1983年恢復建制,1989年起人才逐漸流失,1993年劇團解散。20年後的2013年,經過越調錶演藝術家、原西平縣越調劇團團長陳玲花與丁志山共同努力,又創建了西平縣利民越調劇團。幾年來,劇團恢復排演了原西平縣越調劇團演唱的《哭殿》、《劉金定下南唐》、《火焚繡樓》、《白奶奶醉酒》、《五鳳山》等10餘部大戲,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傳承弘揚越調藝術。(來源:駐馬店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