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給岳飛平反時,宋高宗還在世,為何他就敢這樣做

岳飛的死,實際上是宋高宗主使的,畢竟他是皇帝,沒有他的准許,誰都無法輕易害死國家重臣。

而他之所以殺死岳飛,主要是為了阻止抗金行動,想要通過割地賠款,來換取暫時的安寧。

不過這樣做,很容易激起民憤,畢竟岳飛一直積極抗金,軍民對他都十分敬重。就算宋高宗不想抗金,也不能隨隨便便就殺掉一個愛國將軍。於是,他必須找到一個合適的理由,這個理由就是岳飛“不忠”。

大家敬重岳飛,是因為岳飛精忠愛國,那麼宋高宗就給他扣個“謀大逆”的罪名。這一下就讓岳飛從“忠臣”,變成了國家的“逆臣”。就這樣,岳飛就在宋高宗的主使下,含冤而亡。

宋孝宗給岳飛平反時,宋高宗還在世,為何他就敢這樣做

既然是宋高宗主導的,那就說明“證據確鑿”,任何人都不得反駁,如果你敢反駁,就等於和他一樣有謀逆之心,分分鐘判你個同謀之罪。不過也有人能夠為其平反,那就是後世的皇帝。

一般皇帝去世後,新皇帝為了表示自己的仁德,往往就會為之前被冤枉的人平反。就好比明憲宗即位後,就為明英宗打擊的人平了反。乾隆即位後,就為被雍正打擊過的人平了反。

也就是說,宋高宗之後的皇帝,就可以為岳飛平反,以示自己的仁德。而宋孝宗也的確為岳飛平了反,不過有一情況很難理解。

之前說到新皇帝給人平反,都是在老皇帝去世後的情況下,然而宋孝宗給岳飛平反時,宋高宗還在世,為何他就敢這樣做呢?這不是等於當面否定自己的父親嗎?

宋孝宗給岳飛平反時,宋高宗還在世,為何他就敢這樣做

或許有的人會說,宋孝宗已經是皇帝了,肯定都是他說了算啊。就好像李世民登基後,李淵就沒有說話的資格了,李亨稱帝后,李隆基也只能乖乖交上印璽。

可是這兩人都是奪權稱帝的,說明他們已經掌握了實權,太上皇就算想反抗,也沒有那個能力。而宋孝宗是通過父親禪位,才得到的皇位,情況與李世民、李亨就大不相同了。

就好像乾隆傳位給嘉慶,表面上嘉慶是皇帝,但實際仍是乾隆說了算。就連乾隆的寵臣和珅,都比嘉慶有話語權,下面的人甚至稱呼和珅為“二皇帝”,可見嘉慶連“二皇帝”都算不上。

雖說宋孝宗不像嘉慶那樣慘,但宋高宗對他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就從他死後的廟號是“孝”,就可以看出他對父親宋高宗,實則是非常恭敬孝順的。因此他不敢隨意反駁宋高宗的決定。

既然如此,為何他還敢趁父親在世時,就為岳飛平反呢?

宋孝宗給岳飛平反時,宋高宗還在世,為何他就敢這樣做

宋孝宗敢這樣做,只能說明,這件事得到了宋高宗的默許。那麼宋高宗為什麼要默許此事呢,這不等於自己打自己的臉嗎?

宋高宗傳位給兒子的時候,已經六十歲,在古代這已經算高齡了。但即使如此,他也並不是很想讓位,畢竟誰不想永永遠遠做皇帝。可他沒有辦法,因為當時金國再次南侵。

當時金國的皇帝是完顏亮,他一直想吞併南宋,於是就發動了戰爭。

不過最終失敗了,雖然南侵沒有成功,但宋高宗看清楚一件事,就是金國不會老老實實履行協議,而是會一直侵宋。如果宋朝不主動出擊,遲早會被金國給吞掉。

宋孝宗給岳飛平反時,宋高宗還在世,為何他就敢這樣做

當時就有個很好的機會,完顏亮在回去的途中,被自己的部下給殺死了。完顏亮一死,金國內部便發生混亂,如果宋朝這時候出兵,便有極大的機會可以收復失地。

然而前面提到了,此時的宋高宗已經六十歲了,他早已有心無力。再者,他一直主和,對於抗金一事並不積極。還有就是,當時宋朝已經無人可用,宋高宗無計可施,便只好退位讓賢了。

很明顯,宋孝宗也知道父親退位的意思,所以他即位後,一直積極準備北伐。北伐必然就要調動軍隊,可是自從岳飛死後,宋朝的士氣大跌,很多士兵都不願為其效力了。

宋孝宗給岳飛平反時,宋高宗還在世,為何他就敢這樣做

因此要想北伐,就必須提高士氣,要提高士氣,就必須為岳飛平反。可岳飛是宋高宗下旨處死的,有什麼辦法可以平反呢?於是宋孝宗就想出一招,將所有事情都推到秦檜身上。

反正當時秦檜已經死了,就說當初宋高宗是受了“奸臣矇蔽”,才會誤殺了岳飛。如此一來,宋高宗的“錯”,變成了秦檜的“矇蔽聖聽”,他洗白了。另外,士兵知道岳飛一事得以平反,士氣自然就高了。

所以說,在宋高宗傳位給宋孝宗,以及宋孝宗為岳飛平反這兩件事上,高宗、孝宗父子是心照不宣的。所以宋孝宗才敢在父親在世時,就為岳飛平反。

(參考文獻《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