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家有倔子不敗家,國有烈臣不亡國”?

策馬奔騰79568555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俗語諺語也是中華文化的表現形式,包含這古人的人生忠告,也是對一些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的總結。研究好這些俗語諺語,至少能修好身,齊好家,以後才能治國平天下。今天這句“家有倔子不敗家,國有烈臣不亡國”就既有治家之道,也有治國之道。

先看“家有倔子不敗家”,這個“倔”字,並非事事與家長對著幹的熊孩子,而是指的性格耿直,有這樣的孩子,家道不會衰落。因為父母也是人,也並非全都是對的,在做錯事的時候怎麼辦?如果一位屈從父母,可能也會跟著犯錯。

比如有的家長不孝順老人,那孩子怎麼辦?有的孩子就是性格耿直,敢於指出父母的錯誤,自己不管父母如何也要孝敬爺爺奶奶,這就是“倔”的一種表現。

這種孩子,往往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堅強自立的性格,這種性格對於孩子今後的發展大有裨益。很多孩子從小嬌生慣養,父母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辦,結果孩子從小就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養成溫順的性格,在社會上就會碰壁。

而性格倔強的孩子,即使家中遇到困難,也能咬牙堅持。他們會憑著自己的努力和奮鬥來改變家中的困難,而不是選擇向命運低頭。有這樣的孩子,家業如何會敗呢?反觀像《活著》裡面的主人公,在一開始的就是好吃懶做吃喝嫖賭,把偌大的家業都敗光了。

“國有烈臣不亡國”就更好理解了,國家有了忠臣,有了耿直的大臣,國運就會興旺,就不會亡國。相反,如果奸臣當道,小人弄權,國家就會混亂,就會有亡國亡種的危險。

這種教訓在歷史上實在是太多了,唐玄宗前期有杜如晦等名臣,所以國運興旺,後期有楊國忠、李林甫等奸臣,所以導致了安史之亂;明朝崇禎時期,朝中沒有烈臣,明朝都快要亡了還是沒有人願意捐錢,到了李自成進京之後,從這些官員家中搜出大量的財富,這樣的朝代不滅亡都奇怪了。

所以說,這句話雖然不長,但是卻包含了中國人最樸素的家國情懷,教導國人要管好家,在家中培養好後代,在走向工作崗位後也能做一個正直的人,這樣國家才會更加有希望!


小朵朵愛吃書


我就是我們家的倔子,從小就有自己的主意,也是我們兄弟姐妹們捱打最多,最不受父母待見的。我哥是老大,從小我哥就很聽話,說話也是父母愛聽的,我要是發現父母不對我就會當面直接說出來,我哥從來不這樣,為此我哥私下還教訓過我好多次。家裡大事小事從來不會找我商量。奶奶去世,姥姥姥爺去世都沒有告訴我。從小家裡有錢,有好東西都是給我哥,我到上大學前都幾乎沒有穿過新衣服,基本上都是我哥穿完的,等到上初中後就意識到將來一定要靠自己創造自己的生活。一定要獨立。


西安爺們兒


“家有倔子不敗家,國有烈臣不亡國”這句話很容易理解,意思是:“家裡有個倔強不認輸的兒子不會敗家;國家有剛烈忠臣不會亡國。

我對這句話深有體會,因為“家有倔子不敗家”這件事就發生在我身邊。

民國時期,有個叫子敏的少年,人很聰明長得又帥氣,其祖上是前清狀元出身,家庭富裕,是一個書香門第官吏之家。

但是到了爺爺那輩家道中落,到了他父親這一輩,也就淪落成了窮人。



為什麼有如此落差?難道“富不過三代”是真的?

原來這都是祖上為官不肯同流合汙,加上正直、不會溜鬚拍馬,得罪了權貴被打擊報復所致。

子敏家中衰敗,沒錢上學,但他從沒放棄自學,這在當時被人看作是異類。

子敏的舉動被同村一富戶千金看在眼裡,認定他是一個有出息的男人,愛戀之情油然而生。

小姐家中在縣城開了三家生藥鋪,家財萬貫。老爸原本打算把女兒嫁給縣令的公子,小姐要嫁給一個窮小子是老爸萬萬沒想到的。

但無論怎樣勸說也改變不了女兒的初衷。



老爸說:“你要嫁給窮小子一分彩禮也別想得到”。女兒當晚就背起自己的衣服包袱去了子敏家,小姐的行動在當時成了爆炸性新聞。

老爸一看女兒真的嫁給子敏也只好默認了。

為了緩和與女兒之間的衝突,一年過後,老爸提出僱傭子敏當生藥鋪的夥計,但只管吃住不給工資,老爸說把子敏工資折成股份入股,意思是幫助子敏。子敏沒多想就答應了下來。

轉眼十年過去了,子敏一直沒領過工資,家中窮苦情況依然如故。

但有一種變化,那就是小姐的父親因病去世了,小姐的弟弟接管了生藥鋪。

小姐的弟弟沒有多大能力,經常和一個能說會道的酒肉朋友臭蛋來往。


臭蛋會說奉承話,負責進貨銷售業務,子敏老老實實在鋪子裡幹活,平時少言無語,沒事就翻看醫書。

突然有一天,小姐的弟弟和臭蛋一起把生藥鋪的資金抽出來投資買了期貨,這一切都瞞著子敏偷偷進行的。當時他倆看到棉紗很搶手,二人也想撈一把。

這樣一來,可把子敏坑苦了,他不但沒拿到工資,而且股金被二人拿走了,生藥鋪沒有資金支撐被迫停業。

當時小姐氣不過去和弟弟理論,說,你把股金還給我們,你幹什麼我們沒意見”。但弟弟就是不算賬。小姐沒辦法,氣得哭著離開了。

子敏白乾了十幾年,他沒有去吵去鬧,而是回到家默默鑽研起了醫書。



他幹了十年的夥計,對裡面的知識瞭解很多。他以一種不認輸的精神,經過五年的刻苦鑽研,終於在縣城開了一家“三聚通”藥房,之後生意興隆,子敏乘熱打鐵,接連開了四家連鎖店。

而小姐的弟弟和臭蛋卻因紗市波動不穩而賠了個精光,害人者最後害了自己,二人窮困潦倒流落街頭。

而倔強的子敏,經過多年的打拼,恢復了曾經祖上的輝煌,腰纏萬貫,富甲一方。親們想想看,如果他沒有倔強的性格能有後來的發達嗎?

有人可能會問,你怎麼知道的這麼詳細呢?子敏不是別人,正是我的爺爺。所以我認為,“家有倔子不敗家”這句話很有道理。



“國有烈臣不亡國”這句話更有道理。

忠烈之臣是一個國家的脊樑,是一種精神的鼓舞。往往在國家存亡之際挺身而出,力挽狂瀾。

抗日戰爭時期,東北抗聯楊靖宇將軍就相當於古代的剛烈之臣,寧死不投降日本鬼子,他的不屈不撓的精神鼓舞了一代人,革命先烈前仆後繼,趕走了日本鬼子,中國沒有亡國。

解放戰爭期間,捨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奮不顧身撲向敵人槍眼的黃繼光,也相當於古代的烈臣。



也許我這種比喻不太恰當,但是我認為“英雄”和“烈臣”們的精神是一樣的,他們的行為是讓人肅然起敬的。

比如民族英雄岳飛,難道他不是烈臣呢?都像秦檜那樣,再強盛的國家也會滅亡。只要有岳飛這樣的人存在,國家就不會滅亡。

還有民族英雄文天祥、禮部侍郎陸秀夫,雖然二人不能改變南宋亡國的結局,但二人誓死不投降元朝,表現出來的民族氣節同樣讓人尊敬,同樣是南宋的烈臣。

再就是明代的于謙,當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刺俘虜後,想以皇帝為人質要挾大明,想得到更多的利益。



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于謙斷然拒絕了也先提出的任何條件,同時表態“社稷為重,君為輕。”說實話,講這句話于謙要有很大的勇氣,假如明英宗歸來,會給他扣上對皇上不敬之罪。

隨後于謙發動和開展了“北京保衛戰”,打退了瓦刺軍的一次次進攻,與此同時他扶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徹底擊碎了也先以皇帝為人質的要挾,使明朝避免了亡國之危。試問國家有這樣的烈臣能亡國嗎?


秉燭讀春秋


這句話前一句相信大家都有體會,一個家庭如果出現一個上躥下跳、挺會折騰的兒女,一般都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幫助,把全家老少安排得妥妥當當。因為倔子不服輸,不接受現狀,敢於奮鬥和鬥爭,因此他容易把握機會,並逐步夯實自己的事業基礎。

後一句就更容易理解,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領導團隊不可能人人精英,一些人得過且過,一些人貪汙腐化,把國家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因此如果某個時代,國家沒有棟樑之才出現,就很容易衰敗。歷史上每個朝代最後的沒落,都是因為昏庸無道造成的。而每個朝代的的興盛皆因有一幫能臣相扶。

在現代社會,各個國家都推崇精英治國,精英就是以前所謂的烈臣,是專業能力、國家責任、民族大義、人格道德的綜合典範。這樣的精英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精英會在國家民族危難的時候臨危受命,挺身而出,扶大廈於即倒。這樣的精英高瞻遠矚,會不斷推動社會的變革,追趕世界的發展趨勢,確保國家和民族不受欺侮。




龍首精裝科技


《舊唐書》

“家有倔子不敗家,國有烈臣不亡國”,這句話是出自《舊唐書》,其原文是:“天子有諍臣,雖無道不失其天下;父有諍子,雖無道不陷於不義;故云子不可不諍於父,臣不可不諍於君;”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國家如果有直言進諫的臣子,那麼這個國家就不會滅亡,如果一個家庭能有一個敢於直言的兒子,那麼這個家庭也是會興盛繁榮。

所謂的倔子和烈臣給人聽上去就是那種性子耿直,直言不諱的人。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帝王講究的是權衡天下,就是天下之人都歸於他之下,所以很多皇帝都是十分的心高氣傲,根本就聽不進一點忠言,凡是他覺得別人所反對他的都是逆臣,所以這也導致朝廷中會出現很多的宦官奸臣,他們專門以拍皇帝馬屁而上位,往往一個國家的滅亡就是從他們開始。

家有倔子不敗家

倔子其實也不完全是指性格和脾氣秉性比較倔強的人,從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成是誇讚,那就是有骨氣的人,自古以來有骨氣之人方可頂天立地,國家大義之前必定要先放棄個人的利益。比如在抗日戰爭時期,有千千萬萬的中國人為了國家的和平和完整致死也不願投降於日本,在民族大義面前,雖然他們 犧牲了,但是他們的精神足以光耀門楣。

國有烈臣不亡國

烈臣就是指一些性格剛烈之人,性格剛烈在加上正義那就是一個比較正直的人,這樣的臣子是敢於直諫忠言,最著名的一個直言進諫的人那就是丞相魏徵。正是因為魏徵的直言進諫才能輔佐唐太宗完成唐朝的“貞觀之治”。他更是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長孫皇后對魏徵的評價是:嘗聞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聞其諫,乃能以義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願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聞公言,故令將物相賞。公有事即道,勿為形跡也。從這段評價就可以看出魏徵在唐朝的作用是多麼的大。

不過往往在古代這種“倔子”和“烈臣”往往是得不到重用的,如果是那種很荒唐的皇帝或者父親是根本無法聽進去他們的忠言的,反而往往認為這是一種忤逆,不知道大家怎麼看?

人皆可為舜禹


之所以說“家有倔子不敗家,國有烈臣不亡國”,主要還是因為倔子與烈臣看似難以管理,叛逆。但實際上都有自己的主見與思想,很多時候能夠為決策者或者家中長者查缺補漏,促進家族或者國家的發展。這句話也是古人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來的俗語,包含了古人的智慧。



一:先說一下“家有倔子不敗家”: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倔子有他自己的思想,而且性格倔強的人一般都比較有毅力,抗壓和抗挫折能力強有闖勁,因為家庭一般,那麼父母的一些思維肯定也缺少眼光,如果一味順從那麼家庭也就沒有翻身的希望了,所以說倔子的性格就給了普通家庭翻身的機會。對於富裕家庭而言,再厲害的人也有失誤的時候,倔子的一些意見和建議就能起到提示的作用防止大的失誤出現,導致財富受損失。


二:再說一下“國有烈臣不亡國”:著名的就是唐朝的魏徵了,即使再英明的天子也有失誤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有烈臣站出來指出錯誤之處,防止國家發生動亂,國家也就穩定了。如果滿朝文武都一味順從帝王,那麼帝王的失誤決策越積越多,國家終究也就亡國了。


所以說“家有倔子不敗家,國有烈臣不亡國”,這句話也充分體現了古代先輩的智慧。


尋夢人xmr


我以前沒聽過這句話,但是單看字面意思,應該不難理解。我個人對這句話比較認同,而且認為這是有智慧的人說的話。

所謂倔子和烈臣,給人第一印象就是不聽話、叛逆。我們的傳統文化講究忠孝,潛臺詞就是要對上位者順從、聽話。然而,是人就會有錯,身居高位不等於智力高、思維高、決策高,如果一味強調對家長和長官的服從,就會形成尊卑秩序大於是非對錯的氛圍。如果是太平盛世、明君賢長也便罷了,碰上多事之秋、長者無能,還能指望平時只會唯唯諾諾的孝子順臣有什麼作為?

通常來說,一個人越是順從他人,就表示越是懂得讓渡自己獨立思考和表達的權利。時間長了,或者所處的環境都把這種順從看成天經地義的話,人就會越來越失去獨立思考和表達的能力。如果環境告訴他,只要順從已有的秩序,就可以獲得好的回報,否則還會被打擊,趨利避害的人性自然會使他選擇順從,而不是去當吃力不討好的倔子、烈臣。久而久之,不但會越來越平庸,也會越來越功利。用大白話說,就是越來越沒腦子,也越來越事不關己。如果一個家庭充滿這樣的人,面對危機時誰來解決?如果一個國家充滿這樣的人,遇到危難時誰來解救?

相反,倔子和烈臣,代表的是獨立意識強烈,堅持獨立思考和獨立表達的人。他們既然在一個推崇順從的環境裡選擇走“叛逆”這條艱難的路,就表示他們堅持擔當自己交付給自己的一份責任。不走尋常路,表示不功利。堅持不妥協,表示不平庸。不功利,不平庸,只要對家庭對國家還有一份責任心在,家國危難之際,還真的只能依靠這樣的人力挽狂瀾。

退一步說,就算碰不上需要他們展露才乾的危機時刻,這種有頭腦又有責任心的人才也是必須的。否則,人人都學會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氛圍中得過且過,如何才能選拔堪當大任的繼位者?本來在講究尊卑秩序的環境中,上位者的個人能力就無比重要了,如果因為不提倡倔子、烈臣而培養不出有能力的繼承人,那就等同於上位者一代不如一代,那如何能保證不敗家、不亡國?

以上是頭條號“海闊天空詩酒花”的回答。歡迎在今日頭條APP關注“海闊天空詩酒花”,圖文、問答、視頻,海闊天空隨便聊。


海闊天空詩酒花


倔子,性格獨特,聰明霸道,思維敏銳,獨立性強,具有領導天賦。的孩子不性格的孩子一般從出生就能看出來,不一樣。超出常人,站的高度與聽話孩子不同,想法兒,做事兒,方式方法,與眾不同。別人很難琢磨,常常給人跟不上節奏的感覺。這樣的孩子,父母是駕馭不了的,只有巧妙,融合,配合誘導,引導似陪伴教育,家長不智慧並改變自我,只能是誤人子弟,育不出好苗子,好人才,所以感恩,慶幸,生養了倔子孩子,好好努力培育,教育如此的孩子,才夠明智。耐心去做吧。加油。[微笑][微笑]國有烈臣永不亡國,鐵錚錚的道理,烈臣一般都出自孩童年紀的倔子,所以,當了臣以後,忠貞為國,勇敢果斷,敢說敢做,說的犀利,做的銳利,鋼皆有韌,輔佐國家,一把好劍。烈臣能文,巧言妙招,出謀劃策。烈臣能武,衝鋒陷陣,不懼生死,都是保家衛國的將才。有如此人才,家怎能敗,國怎能亡?[微笑][微笑][玫瑰][玫瑰]


212899鈺億


這句話的原話是“家有犟子不敗家,國有諍臣不亡國”,意思是指:家有父親能勸諫兒子的,家不會敗;國家有帝王敢勸諫臣子的,國不會亡!

凡事都有兩面性!



從字面來看,倔子就是“倔強的兒子”,倔強在漢語裡的意思就是堅持自己的想法,剛強而且堅韌,不為外力或者別人的意見而改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這種人一般都有自己的個性,堅持自己的選擇。

這裡的倔子應該是褒義詞,以為年輕人肯定在思想上面是進步的,堅持觀點,總能做好!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試想一下,如果在家裡,父親連兒子都管不了的話,那還不反了天了。這樣的家還能興旺嗎?

同理,作為國家來講,烈臣就是剛烈的臣子,古代多見的就是諫臣,能夠時刻讓皇帝保持清醒的狀態,唐朝有名的就是魏徵,清代有名的就是姚啟聖!他們在不同程度上給了君王一些阻力,在某些程度上幫助了皇帝,最終取得了成功!

反過來講,如果一個諫臣或者諍臣沒有遇到開明的君主也是枉然,就像商紂王和明末的崇禎皇帝一樣,剛愎自用,不聽勸諫,最終國破家亡!

你覺得呢?


吾天


家有倔子不敗家,國有烈臣不亡國:,,這是從前教育年輕人一種方法,也是總結朝代遇到外敵時忠臣:與奸臣分水嶺的經驗。家有倔子這裡指子女面臨家庭經濟困難或事物受阻時,他們敢於擔當,性格剛強,倔犟有股不服輸精神。積極奮力拼搏進取。把困境轉化為順利,並能欣欣向榮發展。哪個國家在軟弱時都有受外敵干擾入侵情況。國家真正受到侵略危害時,忠臣敢於為國捐軀,不畏強敵,保家衛國。奸臣平時口號振天響,好話說盡,用到時他們卻萎縮不前,貪生怕死。國家受外敵侵略危機時才能分清忠心烈臣與奸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