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書法中無錯字,是這樣的嗎?你怎麼認為的?

醉墨客


書法中無錯字,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也是沒有任何依據的,不值得提倡。有些書法家喜歡寫異體字來炫耀,甚至拿“書法無錯字”來當錯字“擋箭牌”,這是不可取的。細說如下:

首先“書法中無錯字”的說法應該是來源於對古代碑帖中一些不規範用字的認識。在古代由於中華版圖內長期存在分裂的狀態,各國文字並不統一,秦朝統一了小篆。但秦以後各體書法的發展依然沒有統一規範,致使很多字大體相似,但存在個別多一點、少一點、多一橫、少一橫的現象;或存在一些名家、皇家貴族留下的筆跡中的不規範現象,這些都是歷史造成的。

其次,用古代碑帖中的這種個別現象來以偏概全,明顯是犯了邏輯錯誤。即使在古代,也只有個別少數不規範或者存在少數異體字的寫法,大多數的漢字都是約定俗成的。況且新中國成立以後,對原來的文字進行了逐步的規範,不能再讓不規範的漢字放任自流。有些人喜歡寫異體字,異體字嚴格說可以不算錯字,但屬於不規範字,現代人不值得提倡。

最後,“書法中無錯字”的說法放任自流,明顯會對書法發展不利。事物的發展總是從不規範到規範,從沒有法度到有法可依。見上圖,一個“看”字就有5種以上的異體寫法,學書法在臨帖過程中可以尊重原帖的寫法,但是在創作當中,儘量需要採用規範的漢字,才便於鑑賞、交流和傳播。如果現代人在寫字過程中仍然對古代的很多不規範寫法抱殘守缺,明顯對於書法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是不利的。

以上為麓風軒個人看法,讀者朋友們怎麼看?歡迎留言共同交流。


麓風軒


“書中無錯字”指的是書法藝術審美的核心在筆墨章法,而非用字是否準確。古代漢字的規範性比不得現在,康熙詞典裡收錄的大量的異體字,都是古人在正典典籍中使用過的。古人也會有錯別字,今人稱其“通假”。

“書中無錯字”的觀點,抓住了書法藝術審美的主要矛盾。能不錯字最好,真的錯了字也大是大事,關鍵是能把字給寫精彩。這其實是一種哲學智慧,不蔓不枝,直奔要害。所謂“書中無錯字”,主要也就是針對異體字或通假字較為普遍的情況,堅持“書法”功夫第一,有大行不顧細謹、瑕不掩瑜的意思。

“書中無錯字”的觀點,體現在諸多的名家名作之中。王右軍的《蘭亭序》出現多處勘誤修改的墨團,顏魯公的《祭侄文稿》直接大筆刪改,塗畫得不成樣子,照樣是天下第一第二行書。因此這句話不只是流於空泛的思想,更有生動的實踐佐證。



“書中無錯字”的觀點品質,值得今人學習借鑑。這就又回到了“簡繁混用”的老話題。古時的異體字其實很多就是當時的簡化寫法,也就是說,古人寫書法也有簡繁混用的。在不少書友眼中,出現了簡繁混用就代表著尚未入門、文化水平不高,這就不免有些僵固舊窠了。能統一當然最好,即便出現了簡繁混用,我認為這不是什麼大毛病大問題,關鍵還是看字的功夫。



抱庸妄談。


抱庸詩書


中國自有文字以來,每個造字與文字演變都是全才書法家在不斷完善而完善的,近代有過幾次文字規範改革,清,康熙年間是最成功最完善的文字規範改革,民國時期有過繁體簡體字改革,但沒有成功,新中國先後兩次,最後一次成功,才以法律規範定局,最值得我們思考的是:之前數千年的文字演變規範都是全才書法家來完善的,到了新中國就沒有全才書法人才參與,所以把文字改變得面目全非,尤其第一次改革,參與的都是一些崇洋媚外的文人,書法人不敢冒尖參與,才有了新中國簡體改革第一次失敗,今天小編再一次把古人留下的異體字,抽象說成錯別字,是不取的,我們是不是可以定義小編又是一個崇洋媚外的傢伙。


大哥相識滿天下


感覺大家對書法作品只要筆法好,存在錯字無所謂。事實上,書法中無錯字,作為法則,不允許有錯字,不容有異議。

書法,講的就是法。法不僅僅是技法,還包括書寫的規則。在技法方面,筆法、筆勢、結構。在造句用字方面要求準確無誤。它的範圍包括所有的書寫形式。銘文、碑文、奏摺、公交、書籍、筆記、書信…………



然而我們在古代書法作品中,錯字、別字、塗抹的地方屢見不鮮。這些有修改的書作,全部是在書信、草稿之類的作品之中。正式的作品中是不會有錯誤存在的。出錯最多的書法作品,是個人所撰的底稿。如《蘭亭序》《祭侄兒文稿》《書譜》等。底稿修改是很正常的事。


我們再去看看敦煌寫經,動不動幾萬幾十萬字的經文,有初核、核對、檢校、再審、總核,經過層層把關,最後才能算完成。碑文上的字,有哪一塊出現了錯字?沒有。寫給皇上的奏摺,能出錯嗎?官府寫的告示,記錄的檔案,文書,誰見過有寫錯的?沒有人見過。

我們學習書法,是學法學規矩。不是去學他人犯的錯。如果把他人寫錯塗抹當成了書法就是這樣才好,就與“法”背道而馳了!不能產生可以錯來作為自己寫錯的念頭。犯錯再所難免。但把書法理解成寫錯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就錯了。


子衿書法


書法中無錯字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態了,我們做創作時肯定要想清楚,準備好了再寫。

但是這個話也太絕對。縱觀古今,很多書法作品中都存在“錯字”,要看什麼叫錯,以前多一筆和少一筆的情況是有的,通假字用錯也是有的。絕大多數人把一個字寫成長橫,但有人偏偏寫成短橫也是有的。看起來個別不合乎法度,但到今天也是很經典的。

人無完人,字肯定也不可能完美,絕對無錯,是很難的。

當然現在人們文化程度在不斷提高,研究的東西越來越有規律,包容性也更強,所以錯誤率也會大大降低。


見心書畫工作室


小編抽空了解一下書法中異體字,而後看下紅圈中的字是否錯了。


老爸蒙城


書法中不允許錯字,還儘量做到字無瑕疵,就是在整幅書法裡,出現幾個不相稱蹩腳的醜字,影響美觀和不爽朗,只有書寫功底深厚的,做到精緻完美。


竹林堡人


不要評論古人的書法對與錯,錯了也是對的,因為我們現在的文字都古人傳世下來的…


手機用戶5919161170


不知為什麼宗祠牌匾的“文魁”的魁字總是寫成“𣁽”,少了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