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也是唐朝第七位皇帝,于756年—762年在位。唐朝后期,宦官掌权,危害至深,我们了解到唐肃宗居然是被太监吓死的?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李亨(711年-762年5月19日),是唐玄宗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


唐朝时期,宦官很多,他们嚣张跋扈,肆无忌惮,还误国误民。唐肃宗时期有个很牛的太监,叫李辅国。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李辅国(704年―762年),本名李静忠。唐朝中期权宦,唐代第一个封王拜相的宦官


李辅国本来是一个主管宫廷马匹簿籍的小官,而且是个太监,但是因为服侍李亨服侍的特别好,渐渐的成了李亨的心腹,后来有拥护其称帝,李亨很是信任他,于是封了他的官,还把军政大事都委托给他。

渐渐的,李辅国就大权在握了,天下的所有事情几乎先通过他再告诉肃宗。李辅国还专门派人监督官员,对于不顺从他的官员给予打击,他每每都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处理国事,还常常谎称是“皇意”。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李辅国就大权在握了,天下的所有事情几乎先通过他再告诉肃宗。李辅国还专门派人监督官员,打击不顺从他的官


李辅国权倾朝野,任何人不管是宰相还是大臣,想见肃宗都必须经过李辅国的安排,而肃宗的诏书也要李辅国书名才行。但是当时没有人敢提出意见,甚至当时的宰相李揆更称李辅国为“五父”。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张皇后(?-762年),唐肃宗的皇后,美貌可人,自小聪明机警,能说会道,但长大后变得狡黠刻薄,巧言令色


李辅国之所以为所欲为,还得益于与肃宗皇后张氏的勾结。张皇后与李辅国内外相应,控制政权。他们对不利于自己的人,无论是高官还是显贵都是除之而后快。唐肃宗的第三子建宁王李倓聪明过人,尽心辅佐太子广平王李豫,深得皇帝的欢心。然而由于张皇后与李辅国的中伤,以致最后皇帝下诏赐死了建宁王。李辅国与张皇后的狼狈为奸是为了各自的利益。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李倓,唐肃宗李亨第三子,母为张宫人。天宝年间封为建宁王,授太常卿同正员


在肃宗病重期间,张皇后想要诛杀李辅国与程元振。宝应元年(762年),唐肃宗病重。唐玄宗病死。唐肃宗听说之后,病的更重了。张皇后为了便于自己将来继续插手政局,密谋准备杀掉唐肃宗所立的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张皇后与越王在宫中组织了有武勇者二百余人。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李豫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安史之乱中,以天下兵马元帅名义先后收复长安、洛阳。758年,被立太子


张皇后召越王李系,李系派人挑了200多个强健的太监,给他们发兵器,准备动手。但是这其中有人偷偷的告诉了李辅国。李辅国和他的同党去打探消息,正好遇到太子,于是谎称宫中有变,阻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唐肃宗李亨被太监李辅国吓死,成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皇帝被太监吓死事件,堪称历史奇迹。

止太子去探望肃宗,然后又把太子劫持监视起来,李辅国又假传太子令,鼓动士兵将李系等人抓住。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张皇后逃到了肃宗的寝宫躲避,并哀求肃宗救命,肃宗受到了惊吓,说不上话,李辅国又将张皇后拖出寝宫


张皇后知道后,逃到了肃宗的寝宫躲避,并哀求肃宗救命,肃宗受到了惊吓,说不上话。李辅国又将张皇后拖出寝宫,而肃宗因为受到了太大的惊吓,而死于寝宫。这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皇帝被太监吓死事件,堪称历史奇迹。

唐肃宗坎坷人生

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5月19日),是唐玄宗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外,756年8月12日—762年5月19日在位)。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九月三日出生在东宫之别殿,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被立为太子。安史之乱爆发后,与玄宗、杨贵妃仓皇逃往成都,行经马嵬驿,军士哗变杀杨国忠,并逼迫玄宗赐死杨贵妃。马嵬民众拦阻玄宗请留,玄宗不从,李亨留下,同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唐肃宗在位仅六年,死于762年5月19日,享年五十二岁。庙号肃宗,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葬建陵。

早期经历

睿宗景云

李亨二年(711)九月三日,肃宗李亨出生在东宫之别殿,初名嗣升,后来多次改名。李亨的名字是在天宝三载(744)新取的,以后就再也没有改动,因此习惯上把他称为李亨。

他的母亲杨氏出身于弘农华阴(今属陕西)杨家,为关陇地区名门望族。杨氏曾祖父杨士达在隋代任门下省纳言(宰相),父亲杨知庆以祖荫为官。值得一提者,武则天的生母就是杨士达的女儿。若从武则天的母亲这里算起来,杨氏要比李隆基高了一辈,这种不同班辈之间的婚姻关系在李唐皇室中并不稀奇。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景云元年(710)八月与杨氏成婚前几天,李隆基刚被册立为太子,李亨二年(711)九月三日,肃宗李亨出生

景云元年(710)八月与杨氏成婚前几天,李隆基刚被册立为太子。太宗时太子李承乾喜好声色,因特别宠爱一位太常乐人,招致太宗皇帝大怒,也终被废黜。正由于这种原因,李隆基内心焦虑,便让属下秘密弄来一些堕胎药,打算将这一小生命扼杀于母腹之中,但思来想去,最终没有施行。

李亨出生以后,没有能够与生母杨氏生活在一起。因为杨氏仅是太子姬妾,而太子妃则是后来做了玄宗皇后的王氏。在等级森严的宫廷中,太子妃(正妻)的地位要比其他姬妾优越得多。此时的太子妃王氏一直没有生养,杨氏自觉班次在王妃之下,不敢独享为人母的喜悦。王氏便把李亨接到自己身边,对他百倍呵护,极为疼爱,“慈甚所生”。

少年培养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李瑛(706-737年),本名李嗣谦,唐朝宗室,唐玄宗李隆基次子,母为赵丽妃


开元三年(715)正月,李亨的次兄李嗣谦(即李瑛)被册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李亨被拜为安西大都护,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蕃大使,各设副使,他所任职事只系遥领,并不出阁就职,从此,唐朝始开诸王遥领节度使之例。这一年,李亨才6岁。玄宗特意为诸王子选派了师傅教其学业,李亨有幸以贺知章、潘肃、吕向、皇甫彬等名士为侍读,他的文化知识与素养提高很快。

开元十三年(725)十一月,玄宗于泰山行封禅大典。归来后,他在安国寺东附苑城修建了一处巨大的宅院,号称“十王宅”,玄宗把业已长大成人的皇子安置在十王宅中,诸王分院而居,由宦官担任监院使,负责管理诸王的日常活动。李亨在以忠王身份居于十王宅中时,已是英姿翩翩的15岁少年。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十王宅——玄宗诸子年长封王之后所共居的大宅。宅在长安安国寺东。


肃宗在十王宅中一直生活了13年,直到开元二十六年(738)六月被立为皇太子。这是太子瑛被废以后,玄宗经过斟酌做出的决定。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立李亨为皇太子的制书是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六月三日颁布的,举行册礼是在七月二日。


立李亨为皇太子的制书是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六月三日颁布的,举行册礼是在七月二日。韦氏也在七月十二日被册为太子妃。

被立太子

从被推上政治前台的那一刻起,李亨就被显而易见的政治威胁所包围。威胁首先来自宰相李林甫,在开元末年之后的李林甫以及后来的杨国忠等宰相成员成为对太子威胁最大的政治势力。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李林甫(683年-753年1月3日),小字哥奴,祖籍陇西,唐朝宗室、宰相,长平王李叔良曾孙


在李林甫与太子之间的较量与斗争中,玄宗的内心世界是颇值得探秘的。玄宗几乎不出面遏制或阻拦宰相李林甫对太子李亨的轮番冲击,这说明,他也是不情愿看到太子李亨羽翼丰满、势力扩张。对于李亨来说,成长在一个太平盛世,充当一位富有巨大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帝王的继承人,很难说是什么幸事。也许,在李亨的心里,会不时泛起几丝淡淡的悲哀。不过,在开元天宝之交的七八个年头,身为皇太子的李亨尽管心情会有些抑郁,这却是他此后一生政治生活道路上最为安定的一个时期。这期间,来自宰相李林甫方面的种种打击还没有能严重到危及其太子地位的程度,朝廷之上对册立皇太子之事也暂时减少了议论与猜测。玄宗对于在十王宅中成长起来的皇三子李亨的政治资本颇为知悉,因此对他也没有什么不放心。玄宗也不愿再如当年一日废弃三子那样剥夺李亨的继承权。至少在天宝四载(745)年底之前,李亨伴着大唐帝国的辉煌度过了一段颇为难得的好时光。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李亨父亲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天宝五载(746),对于太子李亨来说,真可谓多灾多难的年头。这一年,太子亨相对安宁的生活被打破,从此,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以往的平静与安谧已是不可复求了。

政权争斗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皇甫惟明又兼任河西节度使。后入朝,见李林甫专权,意颇不平,曾劝玄宗去李林甫,为李林甫记恨。


天宝五载(746)正月,曾任忠王友的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兼领河西节度使,从驻地来到京师长安,向玄宗进献对吐蕃作战中的战利品,并与太子亨之间互有往来。皇甫惟明向玄宗明确表达了应当将李林甫撤职的态度,又大加赞誉韦坚的才干。边将皇甫惟明的介入,使双方暗中的较量一下子成为公开的秘密。李林甫在得悉了皇甫惟明的密奏后,便利用宰相的有利身份,开始布置反击并加快了行动的步骤。这时候,杨慎矜成为李林甫对付太子集团的一员干将。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杨慎矜隋炀帝杨广玄孙,齐王杨暕曾孙 ,隋王杨政道之孙,弘农郡公杨崇礼之子,唐朝官员


杨慎矜,乃隋皇族一脉,隋炀帝杨广的玄孙,因“沉毅有材干”充太府出纳,颇以政能知名。李林甫觉得此人可用,破格将他擢升,并有意让他取代太子集团中的韦坚。韦坚是太子妃的哥哥,他有个姐姐是睿宗第五子也就是玄宗五弟薛王李隆业(后赠惠宣太子)的妃子。就是说,韦坚的姐妹分别嫁给了肃宗李亨和他的叔叔为妻。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韦坚,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字子金,为唐代大臣,由秘书丞历任奉先


三庶之祸

天宝五载(746)正月十五日元宵之夜,风清月朗,太子亨出游,在市井之中与韦坚相见。之后韦坚又匆匆与皇甫惟明相约夜游,一同前往位于城内崇仁坊中的景龙道观。以二人太子妃兄与边镇节帅的身份,夜间相约,私相往来,势必会给宰相李林甫以可乘之机。果然,这一次极秘密的行动没有逃出李林甫的暗中监视。李林甫立即要御史中丞杨慎矜写成报告,以韦坚乃皇亲国戚,不应与边将“狎昵”为由对韦坚提出弹劾。李林甫则向玄宗奏称他们结谋,“欲共立太子”,玄宗得奏,毫不犹豫地下诏进行审讯。李林甫得旨,遂指使手下罗织罪状,想把太子牵扯进来。玄宗虽然也怀疑韦坚与皇甫惟明有构谋之心,却不想轻易涉及太子,“三庶之祸”的教训太深刻了。玄宗不想把韦坚案扩大化,要求立即结案,遂给韦坚定了“干进不已”的罪名,将他由刑部尚书贬为缙云郡(今属浙江)太守,皇甫惟明则以“离间君臣”的罪名,解除河西、陇右节度使的职务,贬为播川郡(治今贵州遵义)太守,并籍没其家。这一处理,只是限于惩治韦坚、皇甫惟明的个人过失,并未有任何针对太子亨之处。皇甫惟明的兵权则移交给朔方、河东两道节度使王忠嗣。王忠嗣与太子亨关系亲密,朝廷上人人皆知。这一结果,太子亨有惊无险,李林甫也无奈何。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李亨以与韦妃“情义不睦”为由,请求父皇准许他们离婚,以表明“不以亲废法”。韦妃不得不从此削发为尼


然而,事态逆转,平地惊雷,一下子把太子亨推到了危险的境地。原来,韦坚被贬之后,他的弟弟将作少匠韦兰、兵部员外郎韦芝上疏替他鸣冤叫屈,二人为了达到目的,还引太子亨作证,谁知这样一来,招致玄宗龙颜震怒。事情一下变得复杂起来。太子亨见状,极感恐惧,为了逃脱自己与韦坚兄弟之间的干系,立即上表替自己辩解,并以与韦妃“情义不睦”为由,请求父皇准许他们离婚,以表明“不以亲废法”。玄宗着意对太子亨加以慰抚,听任他与韦氏离婚,断绝了关系。太子亨的谨慎确实使他度过了这场政治危机,只是共同生活多年的韦妃不得不从此削发为尼,在禁中的佛寺之中做了永成陌路的出家人。李林甫对韦坚一案大加株连,不依不饶,牢狱为满,被逼死者甚多。一直到天宝十一载(752)李林甫死后,此事方才停止。

政治风暴

天宝五载(746)年底,太子之杜良娣(地位低于太子妃的姬妾,秩正三品)的父亲杜有邻惹上了官司,这又是一起政治案件。杜有邻时任赞善大夫,是太子东宫官属。告发杜有邻的不是别人,而是他的另一位女婿、左骁卫兵曹柳勣。柳勣之妻是杜良娣的姐姐。柳勣生性狂疏,喜好功名,善交结豪杰。自淄川(今属山东)太守裴敦复荐之于北海(治所在今山东潍坊)太守李邕,柳勣就与李邕打成一片,成为至交。李邕性喜豪侈,不拘小节,任职期间纵求财货,驰猎自恣,多次因贪污被人告发,屡遭贬斥,但才艺出众,人人望其风采,尤其他擅作碑颂、精于书法,人们往往手持金帛,求取他的书法和文章。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柳勣状告杜有邻的罪名是“亡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


柳勣状告杜有邻的罪名是“亡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由于案情重大,直接由宰相李林甫负责委派人员审讯。柳勣告发岳父杜有邻,缘由是他与妻族不协,想陷害妻子的家人,谁知事情被李林甫

华蓥山

揪住不放,将李邕、王曾等一批好友都牵扯进去。最后太子也被牵连进来,玄宗立即令京兆府会同御史台官员审问。案情很快明朗,原来都是柳勣搞鬼。但李林甫授意手下指使柳勣诬告,先将案情扩大,又引李邕作证,使案情一下子扩大到地方官员,大有废太子李亨于朝夕之势。但玄宗仍旧态度谨慎,他对下级官员的告密未加宽贷,因柳勣、杜有邻等与皇室有亲戚关系,特予免死,判杖决,贬往岭南。但杖刑在执行中出入很大,杜有邻、柳勣均在重杖之下丧命,积尸大理寺,妻儿家小流徙远方。由于牵连出李邕,李林甫特命人奉敕往北海将其决杀,李邕时年已70多岁。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杜良娣被迁出东宫,废为庶人。杜氏家人已是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境遇十分凄惨


杜有邻一案使李亨十分不安,他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无私,再次将杜良娣抛出来,宣布与她离婚,杜良娣被迁出东宫,废为庶人。杜氏家人已是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境遇十分凄惨。

婚变动荡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李亨身心由此蒙受巨大的创伤,精神受到极大刺激。


两次大案,两次婚变,接踵而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都与自身个人安危直接相关,李亨身心由此蒙受巨大的创伤,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有一次,他入宫觐见,玄宗在他行礼时,发现这位尚未到中年的儿子,头发已有几分脱落,间或有几丝的花白,有些进入暮年的感觉。久历政治风雨的玄宗也不免心生几丝恻隐,他对发生的事情很清楚,不少的内情他还是了解得到。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高力士幼年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武则天的赏识。唐玄宗统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


高力士不时地在他问询时传递一些朝廷上的真实情形,还经常赞誉太子亨的仁孝与谨慎,说太子很识大体。玄宗也感到,太子在遭受冲击时,很能忍辱负重,他在上表中从没有向皇帝寻求保护,而是按自己的方式来应付。玄宗心中有几丝的安慰,因为他觉得太子可以托付大事。不过,正是太子这种表现,又让他心中有了几分的苦涩与踌躇。或许,太子亨应付事变的能力与忍受困顿的耐力超出了玄宗的想像,他心情有些复杂,也有些态度暖昧。

李亨的孝谨并没有得到玄宗给他任何的政治许诺。不过,在父皇的安排下,李亨两次离婚之后,再一次成婚,似乎说明玄宗还没有动过废他的念头。因为,这次续娶的是一位很有背景的女子,她就是后来成为李亨皇后的张氏。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张皇后(?-762年),美貌可人,自小聪明机警,能说会道,纳为良娣,颇得宠爱。肃宗即位后,册为淑妃


张氏的祖母窦氏与玄宗的母亲昭成太后是亲姊妹。玄宗小时候,母亲窦氏被武则天处死,是这位姨母亲自将他鞠养成人。因此,玄宗一直对姨母怀有特殊的感情,即位后,封她为邓国夫人。姨母的5个儿子也都封为高官,其中一位名叫张去盈的儿子还娶了玄宗的女儿常芬公主。当玄宗见太子忧思劳形、鬓发斑白时,就想到用婚嫁之事给李亨些暗示,希望他能够放松一些。为此,玄宗想到了姨母这位待嫁的孙女张氏。不久,张氏即被选立为太子良娣。

宫廷明争暗斗

李亨并未因为娶了张良娣就感觉太平无事了,他依旧谨慎,处处小心,就连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也从不敢大意。有一次,宫中专门负责膳食的尚食局做了一桌熟食,其中有一只烤羊腿,玄宗就让太子李亨割来吃。李亨奉命割罢羊腿,手上全是油渍,他就顺势用旁边的饼子把手揩净,这一动作,玄宗看到很不高兴,但忍着没有发作。李亨装作没有看见,待慢慢将手揩拭之后,又不紧不慢地把擦过油渍的饼子拿起来,大口地吃起来。这一下大大出乎玄宗意料,不禁喜上眉梢,对李亨道:“福当如是爱惜。”李亨借此进一步博得了父皇好感。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唐玄宗意料,不禁喜上眉梢,对李亨道:“福当如是爱惜。”李亨借此进一步博得了父皇好感


但是,李林甫并没有因为这一态势而改变初衷,他对太子的态度依然如故。这就是说,太子李亨并没有因为续娶张良娣而使自己的处境根本改观。天宝十载(751),张良娣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李佋——后封为兴王。转过年来,李林甫一命归西,李亨少了一个政敌,但是继任宰相的杨国忠在清算李林甫的同时,仍旧是太子李亨的死对头。此后,李亨与杨国忠明争暗斗,度过了几年貌似平静实则险象环生的时光。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才找到反击的良机。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杨国忠出身于弘农杨氏河中房,早年落魄,在杨玉环得宠后飞黄腾达,直至升任宰相,封卫国公。身兼四十余职。


马嵬之变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安史之乱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四日,在玄宗逃亡途经马嵬时,发生了兵变。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马嵬之变。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马嵬之变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至马嵬驿。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强迫杨玉环自尽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陈玄礼在太子李亨支持下,发动兵变杀杨国忠及杨氏姐妹,并逼唐玄宗李隆基缢死了杨贵妃


按照旧史的说法,兵变的首倡者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出身于飞龙军系统的太子贴身宦官李辅国乃是中介人,太子李亨只是被动的角色。其实,这样的记载是为尊者讳,掩盖了历史真相。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太子李亨同亲信密定之后,派李辅国去拉拢陈玄礼,密谋策划以非常手段对付杨国忠,这一行动或许在长安城内就已开始。玄宗避乱出逃,离开京师时的全部队伍约有3000余人,殿后的太子李亨的后队人马就有2000人,其中包括禁军中的精锐部队——飞龙禁军。他的儿子广平王和建宁王在出逃的队伍中“典亲兵扈从”,这给李亨发动政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果说唐前期历次宫廷政变都要煞费苦心地攻占玄武门才能取得成功的话,此番君臣已离宫禁,僻处野外荒郊,利用手中掌握的禁军发动一场政变,已可稳操胜券。

六月十四日,逃亡队伍到达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北23里)。禁军将士因饥疲劳顿,已有不逊怨言。队伍的骚动给暗中操纵与策划兵变的太子李亨提供了绝好时机。

偏又凑巧,杨国忠骑马从驿中出来,被二十几位吐蕃使者拦住,向他陈诉无食,并请示归途。正在这个时候,禁军中有人大声喊叫:“杨国忠与胡虏谋反。”喊声惊动了杨国忠,他见事不妙,拨马想走。有位叫张小敬的骑兵飞射一箭,将他射落马下,布置周密的禁军追到马嵬驿的西门内,把他乱刀砍死,割下首级,挂在驿门之外示众。他的儿子杨暄及韩国夫人也被乱军杀死。宰相魏方进出面斥责众人,也被一刀砍死。同时闻讯而出的另一位宰相韦见素,被击伤头部,军中有人大叫“勿伤韦相公”,韦见素才侥幸免于祸患。张小敬的飞箭和军中的高喊,提示人们明白,这次兵变事前已做了周密谋划,并确定了明确的攻击目标。不过,杀死杨国忠父子,事变才只是完成了第一步。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唐玄宗和高力士


玄宗亲自告谕军士,令各归本队,并加以慰劳。嘈杂的禁军队伍集于驿站之外,仍不散去,不时传来刀枪的撞击声。玄宗发现自己的话失去了威力。这时,陈玄礼出面奏道:“杨国忠谋反,众将已把他处决,贵妃尚在左右供奉,请陛下割恩正法。”玄宗见禁军要挟自己杀死杨贵妃,感到了事态严重,便倚仗回身转入驿内,倾首而立,很久未发一言,神情有些悲怆。他认为:“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的反谋?朕若杀她岂不是累及无辜!”高力士见状,忙上前跪禀:“贵妃确实无罪,但将士们已杀了宰相,贵妃仍在左右,将士岂能自安?请陛下审时度势,将士心安才能确保陛下平安呀!”玄宗见已无法挽回,无奈之中命高力士传谕,赐贵妃死,同时与她诀别,愿她“善处转生”,贵妃也挥泪揖别,并叮嘱皇上前路保重。就这样,年仅38岁的杨贵妃被缢杀于驿中之佛堂。死后,尚陈尸于天井之中,请禁军将士验明正身。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年仅38岁的杨贵妃被缢杀于驿中之佛堂。死后,尚陈尸于天井之中,请禁军将士验明正身


逼杀杨贵妃,是太子发动马嵬兵变的又一步骤。但令李亨始料不及的是,陈玄礼身为禁军首领,在处死贵妃后,带头向玄宗表示效忠。在诛杨一事上陈玄礼与李亨意见一致,但是他仍然忠于玄宗。这确保了玄宗的人身安全。因此,太子策划政变虽然意在夺权,但并没有像历史上很多政变一样危及皇帝,应当说,陈玄礼的政治立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嵬之变的结局。这也正是陈玄礼日后追随玄宗入蜀,玄宗不予怪罪,而返长安后却被李亨勒令致仕的真实原因。

李亨一手策划马嵬兵变,诛杀杨氏,矛头已指向了玄宗。玄宗入蜀不可逆转,父子分道扬镳也已势在必行。李亨不可能再随父皇一路西行,只有分兵,另谋发展。所以说:“马嵬涂地,太子不敢西行。”这一点,他们父子心中都很清楚。

玄宗一路艰阻,到达成都时,扈从官吏军士总共1300人,宫女仅24人而已。

与玄宗情况毫无二致,李亨分兵后的境况也极其窘促。旧史中说“太子既北上渡渭,一日百战”,未必真实,但一路之上,草动风吹,仓皇颠沛,惊魂难定,“太子或过时不得食”,当不是夸张。直到顺利抵达朔方军治所灵武,狼狈不堪的太子李亨一行才得以喘息。

登上皇位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李亨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登基后,改年号为至德,并且将当年改为至德元载


天宝十五载(756)七月九日,李亨在杜鸿渐等人的陪同下,抵达朔方军大本营灵武。经过一番布置与筹划,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登基后,改年号为至德,并且将当年改为至德元载,玄宗被推尊为太上皇。当天,肃宗就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报告这一消息。宋代史学家范祖禹评价说,肃宗至灵武称帝,此乃“太子叛父”,是“不孝”,也就是说,是一次未经玄宗许可的擅立。

那一天,李亨的内心是复杂的。多年来险象环生的太子生涯从此划上句号,多年的对头杨国忠也已命丧马嵬,今日登基,终于可以一展愁眉,一吐怨气。但是,身处灵武,与京师相距遥遥,叛军已占据两京,收复失地,平叛靖乱仍任重道远。

无论怎么说,肃宗灵武即位,毕竟打出了平叛靖乱的大旗。消息传到叛军占领区,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的抵抗运动,从政治上扭转了玄宗出逃后全国平叛战争的被动局面。肃宗在四海近乎分崩离析的严峻时刻,在灵武举起平叛的大旗,给全国臣民的复兴带来了希望,各地又重新点燃了报国抗敌、誓死与叛军决战的熊熊火焰。这是肃宗灵武自立朝廷的理由,也是他赖以发展的惟一前提。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李嗣业拜骠骑大将军、右金吾卫大将军。参与收复两京,功勋卓著,授开府仪同三司、卫尉卿、虢国公,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王思礼(?-761年),高句丽人。唐朝中期将领,朔方军将王虔威之子。

九月十七日,李亨派出的唐朝大军以正副元帅广平王李豫、郭子乱仪为中军,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率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之兵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大军,从凤翔出发,东讨叛军。李亨命令广平王李豫与回纥太子叶护结为兄弟,回纥太子叶护大喜,称广平王李豫为兄。 官军进至长安西,于香积寺北大破叛军,斩敌六万人,叛将张通儒弃城逃走,官军一战收复长安。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李豫说现在刚克复了京师,如果大肆进行抢掠,那么在东京的人就会为叛军死守,难以再攻取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安史之乱爆发,仆固怀恩跟随郭子仪作战,任朔方左武锋使,骁勇果敢,屡立战功,封为丰国公。交好回纥部落,


回纥军想进长安抢掠。原来肃宗急于收复京师,与回纥相约定攻克长安时“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这时,回纥叶护要按约定执行。广平王李豫与回纥叶护太子说:“现在刚克复了京师,如果大肆进行抢掠,那么在东京的人就会为叛军死守,难以再攻取,希望到东京后再履行约定。”回纥叶护太子吃惊地跳下马跪下来捧着广平王李豫的脚,说:“我当率军为殿下立刻前往东京。”于是与仆固怀恩率领回纥、西域的军队从长安城南经过,扎营于水东岸。(当时的“拜”不等于“跪拜”,唐朝太子广平王李豫只是拜没有跪,而回纥叶护太子立即又拜又跪)。百姓、军士以及胡人纷纷拜广平王李豫,都哭泣着说:“广平王真不愧汉夷各族的主人!”肃宗得知后高兴地说:“朕不如广平王!”于是广平王李豫整军入京城,城中百姓不分男女老幼,都夹道欢呼悲泣。李豫留在长安,镇守安抚了三天后,率领大军向东去收复洛阳。任命太子少傅虢王李巨为西京留守。

唐朝官军与回纥军大破叛军,叛军严庄与张通儒等人放弃陕郡逃跑,广平王李豫与郭子仪进入陕城,仆固怀恩率兵分头追击叛军。 严庄先进入洛阳向安庆绪报告败状。安庆绪率领他的部下逃跑,放弃洛阳。回纥军进入洛阳府库收取财帛,在市井村坊劫掠财物三天。唐朝拿出罗锦一万匹给回纥,回纥停止了劫掠。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至德二年(757年),安庆绪杀死安禄山

至德二年(757年),安庆绪杀死安禄山,肃宗没有听从谋士李泌的建议趁乱直捣叛军老巢,错失歼敌良机。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李泌安史之乱时,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召李泌参谋军事,宠遇有加。但他又被权宦李辅国等诬陷,再次隐居衡岳


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安史叛军与唐军在相州展开激战,肃宗却为了防范武将而不设元帅,只派宦官鱼朝恩监军,鱼根本不懂兵法,不知用兵,致使唐军大败,鱼朝恩将相州失利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肃宗李亨不明是非,罢免了郭子仪兵权。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宦官鱼朝恩监军,鱼根本不懂兵法,不知用兵,致使唐军大败,鱼朝恩将相州失利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


祸起萧墙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肃宗同时又宠信张皇后,纵容她干预政事。唐肃宗因为受制于张皇后,而不能去探望唐玄宗


在朝中,自鱼朝恩之后,唐肃宗李亨开始信用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操纵军政大权,宦官势力日益嚣张。 肃宗同时又宠信张皇后,纵容她干预政事。唐肃宗因为受制于张皇后,而不能去探望唐玄宗。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狡猾阴险的宦官李辅国附会肃宗宠幸张良娣,互相唱合。建宁王李倓屡次向肃宗奏言此事,李辅国与张良娣反诬奏建宁王“恨不得为元帅,谋害广平王” 。肃宗一怒之下,赐死建宁王李倓。广平王李豫为此有些内怕,欲谋杀李辅国和张良娣,经李泌劝说而止。后来,张皇后与李辅国有矛盾,张皇后想废掉唐肃宗所立的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为太子,还想杀掉李辅国、程元振。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程元振净身入宫,进入内侍省任职,迁内射生使。联合李辅国拥立唐代宗,拜右监门将军,知内侍省事


因病逝世

上元二年(761年)末,肃宗患重病,不理朝政,即命太子监国。宝应元年(762年)四月,玄宗去世,肃宗病危。张皇后惧太子“功高难制”,暗中把越王李系召至宫中,阴谋废立太子。张皇后趁机召见太子,要太子李豫帮她杀李辅国、程元振。太子李豫不允许杀李辅国、程元振。张皇后与内官朱辉光等人谋划废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张皇后选择在唐肃宗即将病死时发动政变,召太子李豫进宫,准备与越王李系除掉太子。程元振得知了他们的阴谋,告诉了李辅国。李辅国阻止了太子,出兵把太子保护起来,然后率兵逮捕了张皇后与李系的党羽,将张皇后囚禁在别殿。这一晚,李辅国、程元振出兵擒获了与唐肃宗有矛盾的张皇后、杀越王系、兖王僴。当夜,李亨病死,时年五十二岁。 庙号肃宗,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本有希望成为唐朝中兴之君却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肃宗一生颇有波折:在初生之日,即险遭不测;幼年、少年时代,又耳闻目睹了皇宫内院的纷争与倾轧;成年之后,他眼见大唐帝国由繁荣昌盛转向衰落。安史之乱的混乱政局,给他个人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在他7年的帝王生涯中,有两个鲜明的主题:一是“北集戎事”,也就是组织平叛,收复两京、消灭叛军;二是“南奉圣皇”,也就是处理先在成都后来迎归的太上皇玄宗的关系。他最后壮志难酬,平叛没有取得最终胜利。

总的来说,肃宗是位乱世天子,他继承了天宝盛世的成果,在致力平叛的同时尝试解决天宝以来政治、经济体制运作中的各种弊端,并为身后的帝国打下了一定基础。当然,由于他的主要精力在平叛,无法对后宫、宦官势力的膨胀进行限制,反倒给安史之乱后的重建留下了难消的隐患,这是肃宗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