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鎮起義是因為孝文帝漢化?不打仗又不給糧,當然得找個名頭造反

六鎮起義是因為孝文帝漢化?不打仗又不給糧,當然得找個名頭造反

六鎮起義是因為孝文帝漢化?不打仗又不給糧,當然得找個名頭造反

編者按:一直以來,網絡上有這樣一個疑問:中原王朝對於北部邊患,為何不能一直保持一支強悍的邊防軍呢?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北魏年間的六鎮大起義來說明。 北魏正光五年(524年),沃野鎮民匈奴人破六韓拔陵因為“高闕戍主,率下失和”,殺死戍主起兵,自號真王。隨後,六鎮起義軍迅速攻克了沃野鎮,並引兵勢如破竹了的包圍了武川、懷朔二鎮。於此同時,高平鎮民赫連恩等造反,推敕勒酋長鬍琛為王,響應破六韓拔陵。自此,六鎮的鎮民相繼起義,不久後,帝國曾經的北大門悉數被六鎮鎮民所佔有。

六鎮起義是因為孝文帝漢化?不打仗又不給糧,當然得找個名頭造反

一些傳統的觀點認為,北方六鎮戍卒和各族人民起義是因為北魏首都南遷洛陽以後,六鎮鮮卑和鮮卑化北鎮豪帥和士卒因為孝文帝的大力漢化,文化上尋求不到認同感且地位從親侍勳貴驟然劇降為破落戶,因而在北鎮出現了逆漢化的現象。而其實,在六鎮起義的過程中,並沒有出現反漢化的旗號,至少反漢化不是其主要目的。真正讓北方動亂的,是傳統上補給模式的破壞,進而導致六鎮鎮民生活日趨困頓。

六鎮起義是因為孝文帝漢化?不打仗又不給糧,當然得找個名頭造反

早期六鎮的供給模式北魏對於六鎮的設置時間在史書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應該是在太武帝拓跋燾時期。服務於對柔然的作戰需要,北魏在西起陰山,東至灤河的千里防線上設置了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六鎮。六鎮的社會結構則是由原本歸附於北魏的代人、部落酋長、漢人豪強構成鎮將作為統治階級,匈奴、高車、丁零等後附部落構成鎮民作為被統治階級所組成。在陰山以北安置了大量人口的北魏,對於六鎮的供給自然也尤為重要。

六鎮起義是因為孝文帝漢化?不打仗又不給糧,當然得找個名頭造反

太武帝雖然在六鎮地區設置了管理機構,但為了方便管理,並沒有打散安置部落的基層體制,也並沒有改變漠南地區以畜牧為主的主要生產形式,而六鎮地區氣候惡劣,且處在歷史上的寒冷期,常常在六月仍有“隕霜”、“寒雪”的情況。對於畜牧為主的漠南地區而言,這一直是一個嚴重的威脅。面對這種情況,北魏政府嘗試通過在六鎮推行“計口授田”來擴大耕種面積,就此改善六鎮薄弱的生產情況,但效果卻非常一般。直到文成帝拓跋濬太安五年(459年)時,六鎮地區的農業基礎仍然十分薄弱,在當年年末文成帝的詔書中說:“六鎮、雲中、高平、二雍、秦州,遍遇災旱,年穀不收。其遣開倉廩以賑之。”

六鎮起義是因為孝文帝漢化?不打仗又不給糧,當然得找個名頭造反

但好在,六鎮的供給多年來還能靠作戰所得和朝廷輸血。太武帝拓跋燾執政期間,拓跋燾曾多次率軍親征柔然,而每次親征之後,太武帝都會通過班賜的形式將作戰所獲得的物資投放給六鎮將民。六鎮臨近柔然,則省去了運輸的費用,做地分贓自然是賺的盆滿缽滿。

六鎮起義是因為孝文帝漢化?不打仗又不給糧,當然得找個名頭造反

在太武朝寵臣崔浩諫阻太武帝攻宋的信裡中,崔浩提到:“在朝群臣及西北守將,從陛下征討,西滅赫連,北破蠕蠕,多獲美女珍寶,馬畜成群。南鎮諸將,聞而生羨,亦欲南抄。”可以見得,早期北魏六鎮的供給中,對柔然作戰後的戰利品分配是極為重要的一個部分,甚至到了讓已經在南方發財的諸將看了眼紅的程度。

六鎮起義是因為孝文帝漢化?不打仗又不給糧,當然得找個名頭造反

太武帝之後,隨著對柔然作戰的逐漸減少,北魏對於六鎮的供給開始轉為輸血模式。獻文帝時,北魏在南征戰果頗豐的情況下實行了租輸三等九品制,即通過編戶資產的多少分為三品和九等來評定編戶應該繳納多少賦稅的制度。作為賦稅徵收依據,北魏的上三品戶輸入京師,中三品戶輸入他州要倉,下三品輸入本州。而對於六鎮地區來說,三等九品租輸製為其提供了一個自京師達於邊鎮的供給體系,除了本地的賦稅收入之外,還有來自於臨近六鎮州縣的補給和京師平城的輸血,這在孝文帝遷洛以前,這個體系基本保證了六鎮的供給問題。

孝文帝遷洛以後六鎮供給的崩潰對於六鎮,我們通常有一個錯誤的認知,即在孝文帝遷都之前北魏六鎮處於北魏統治的上層,由勳貴子弟組成,地位崇高。但實際上,六鎮即便是作為鎮將的統治階級來說,在北魏的統治序列中只是處於中層,並非北魏統治的核心成員。以婚姻來講,六鎮的領民酋長以及漢族豪強、代地豪帥之間多有通婚的記錄,本軍鎮之間互相籠絡屢見不鮮,卻很難同北魏的勳貴階層和漢族高門聯姻。從地位上來講,六鎮的將民在孝文帝遷洛並沒有經歷很大的改變,基本上六鎮地區鎮將和鎮民之間還是保持了原有的統治關係。而遷洛以後原有的三等九品租輸制度的崩壞才讓六鎮起義開始發酵。

六鎮起義是因為孝文帝漢化?不打仗又不給糧,當然得找個名頭造反

在遷洛之前,擔心由於遷都導致六鎮斷糧的孝文帝,多次下詔加大對六鎮地區推行“三長制”和蒐括隱戶的力度,試圖推動六鎮地區的農業發展。事與願違的是,因為六鎮地區的豪帥壟斷了軍鎮中大小職務並通過聯姻、鄉里關係等構成了共同的利益關係,三長制這種以“五家為鄰,五鄰為裡,五里為黨”分設三長來推行均田,並嚴重損害豪帥利益的制度在六鎮地區實行基礎很差。

六鎮起義是因為孝文帝漢化?不打仗又不給糧,當然得找個名頭造反

宣武帝景明四年(505年)時,使持節源懷奉命巡視六鎮時發現:“主將參僚,專擅腴美,瘠土荒疇給百姓,因此困弊,日月滋甚。”這種強佔耕地、剝削鎮民的現象在北魏末年的六鎮之中屢屢出現,六鎮基層的鎮民過得相當潦倒,以致於這幾個曾經國家最重要的軍鎮的軍備廢弛到了“戎馬甲兵,十分闕八”的程度。



六鎮起義是因為孝文帝漢化?不打仗又不給糧,當然得找個名頭造反

雖然說,在北魏末年時六鎮地區已經有了一定的農業化,但是因為豪帥的剝削以及氣候原因,農業生產十分不牢靠。雪上加霜的是,由於國家首都不再設在臨近六鎮的平城,加上戰略重心的南移,北魏對南朝在東線的淮水、中線的漢水、西線的漢中從孝文帝到宣武帝兩朝屢興大戰。這無疑需要囤積大量的糧草,當北魏的財政漸漸困窘,甚至出現赤字之後,原先依靠三等九品租輸的輸血政策已經難以實行,以往對六鎮的的物資輸送自然大不如前。從此,六鎮鎮民生活上也僅僅能夠勉強度日,若是出現點天災人禍的話,就只能餓肚子了。

六鎮起義是因為孝文帝漢化?不打仗又不給糧,當然得找個名頭造反

在北魏朝廷數次派遣官員前往六鎮巡視的過程中,不乏有像源懷這樣的官員向朝廷申明六鎮的隱患,然而因為其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中央遲遲不肯下決心整治六鎮豪帥肆意妄為的亂象,更無法恢復從前的輸血,這種巡視,似乎也只剩下政治上的宣示意義。當六鎮地區逐漸成為北魏藏汙納垢之處後,被剝削過度的六鎮鎮民舉起了反叛的旗幟。雖然六鎮之亂最終為北魏平息,但這些鎮民的叛亂還是將北魏帶向了滅亡。

六鎮起義是因為孝文帝漢化?不打仗又不給糧,當然得找個名頭造反

總之,對於北方邊患,歷代中原王朝很多都想著設置一支強大的邊防軍來對應。但這支強大的邊防軍對於古典的農業帝國來說,就是一頭吞金巨獸。早期面對嚴重邊患還可以努力維持,後期隨著邊患的消失或減弱,朝廷自然就很難繼續全力供養。這頭巨獸要麼因為營養不良而無法面對未來的新興邊患,要麼反噬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