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字是不是象形文字?

笑满容


要证明汉字不是象形文字太容易。小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汉字分实词和虚词。这两大类中随便可以举出不属于象形文字的汉字。如实词中的——好、坏、快、慢、红、绿、你、我——不胜枚举。如虚词中的——很、最、极、的、地、得、都、总——同样不胜枚举。谁能说清这些字如何“象形”呢?它们都不是象形字,而另有其构字的方法。

仅仅说到这里还不够,汉字确实是从象形文字发展来的。

世界上所有的原生文字都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国际上通行的看法,认为这样的原生文字主要有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的象形文字、古印度的象形文字以及中国的甲骨文等。


(古埃及象形文字)


(苏美尔象形文字)


(古印度象形文字)

人类最早的文字是象形文字,这是有缘由的。自诞生以后,人类经历了两三百万年漫长的进化和发展过程,直到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时候,才有了跨越式的质的飞跃。这个时期,人们制造工具更为娴熟,狩猎收获大大增加,特别是农业逐渐形成,剩余产品多了,社会组织趋于雏形。结果是,人们需要记录的事情大量增加,仅像以前靠人脑记忆以及口口相传,已远远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于是,世界上的一些地区的一些原始部落,发明了“结绳记事”的方法。


中国的《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结绳怎么记事呢?古书解释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之多少,随物众寡”。显然,结绳记事不太好用。慢慢地有了图画(岩画)和花纹的简单文字。再进一步发展,就产生了上述的几种象形文字。

埃及的象形文字,大约成熟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甲骨文成熟于公元前1200年左右。但实际上,中国近代出土的大量甲骨证明,在公元前1800-前1200年的商代,甲骨文已经被广泛、成熟地使用。


必须要说的是,目前发现的4000多个甲骨文文字中,已被识别1490个字。从这些已识别的字来看,甲骨文虽然还具有明显的象形文字特点,但其中形声字已约占27%,而且有大量的会意字。可见,甲骨文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了。

还要说的是,我国考古发现,距今8000年前河南裴李岗文化的贾湖契刻与甲骨文有着惊人的相同——书写工具相同,皆以利器把符号刻在龟甲、骨器上;记载内容相同,皆与占卜相关;造字原理相同,皆为事理符号。中国专家认为,“贾湖契刻的发现,为商代甲骨文的历史源头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说明什么呢?极有可能甲骨文诞生的时间会大大提前;成熟汉字形成(甲骨文不再作为一种象形文字而是成熟文字)的时间会大大提前。当然,这还有待于考古进一步的发现和专家们进一步的研究。

最初的这几种原生象形文字中,埃及、苏美尔、古印度的三种,后来都逐渐“死亡”了。取代它们的是拼音文字。只有中国的象形文字,一直稳定地存在并不断完善发展——应该把甲骨文看作是这种完善发展的重要中间环节——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同源文字。

现在的汉字不能说成是象形文字,那是什么文字呢?回答这个问题前,需要先了解一下汉字的基本构成法。

东汉的许慎,用21年时间(公元100-121)写了《说文解字》一书,对汉字的构成做了精辟解读,详解了汉字构成的根本法则——“六书”,即象形、会意、指示、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构字的方法。该书收录了单字汉字9353个,异体字1163个。应该是基本没有遗漏地收录了当时的全部汉字。书中对每个字的来源、读音、含义都做了令人信服的解释。这本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字典。

许慎在这部书里总结说,“文字”一词连在一起但表示不同的含义——文和字是汉字的两个发展阶段——汉字经历了由图画符号过渡为标音符号的过程。“依类象形”是描绘事物的形象和状态,这是象形阶段和类型。“形声相益”是偏旁加音符,成为标音的字。《说文》中收录的一万余字,依类象形的“文”约占百分之二十,形声相益的“字”占约百分之八十。“文”代表字源,“字”是在“文”的基础上孳乳派生出来的。

许慎对汉字的六种构字法则做了具体解释:“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把事物的轮廓或特征部分描画出来创造汉字)”,比如“日”和“月”。“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比如“上”和“下”。“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把两个字或多个字的字形和字意合在一起,从而表现出这个字的意思)”,比如“武”和“信”。“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比如“江”与“河”。许慎对“转注”和“假借”也做了说明。但囿于时代,存在一些偏颇,这里不做介绍了。对汉字中通过“转注”和“假借”构字,做出重大研究贡献的是近代的章炳麟。

讲了这么多许慎,就是为说明,汉字是如何从象形发展而来的,发展以后又如何构字的。

汉字不是象形文字,是什么呢?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世界上的所有文字,分为表音文字和语素文字。表音文字的一个基本单位(字母),对应着语言的语音。语素文字的一个基本单位(字),对应着一个语素。语素是语言的最小语义单位。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语素文字。

需要说明,语素文字也有表音的成分,所以语素文字也称“意音文字”。汉字亦是“意音文字”。

语素文字的早期阶段以表意为主。大致变化的过程是:图画字-象形文字-形意文字-意音文字。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字里面,承载了太多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哲学、数学、科学、历史、天文、文学等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汉字和汉语,还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发展繁荣的强大纽带。至于汉字作为语素文字,具有“形、音、意”三维结合的特点,因而内涵丰富,表达力强,便于学习等等,就不再多说了。在“悟空问答”里,我还就汉字写了几篇小文,如有兴趣,可以搜出来看看。


一老沈一


先回答问题,现代汉字包含但不限于象形文字。

世界文字可以大致划分为两类:拼音文字+象形文字。

现在的文化普及度较之从前简直两个档次,每个人最少都会那么一两句外语。

就拼音文字而言:日语、英语、法语、德语、韩语,全部都是拼音文字。

其中以日语为最,早先因为好奇接触了一点日语,发现他们的文字简直就是会说就会写,简单的要命!

以老师为例:日语读作“せんせい”;“せ”读音“se”“ん”发“n”音,“い”发“e”长音。

简直就是把我们的汉语拼音拿出来直接当文字啊!其它国家的语言虽然没有这么随便,但是也有音标或拼读法,实际上都是大同小异。

汉字则与以上内容均不同

经历了几千年的沿革,汉字现在业已不单单仅有象形这一种概念了,但是你说它是象形文字,其实不算对,也不算特别错。


汉字可分为: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等内容,接下来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后方多图,多文字,没耐心的看到这就可以了。

象形字

很多人会说,随着汉字的不断进化,中国已经没有象形文字了(这是翻看前人答案总结出的内容),我却认为这种说法稍显偏颇。

我们以最简单的“刀”为例:

【刀】在甲骨文时写作表示有长柄的锋利兵刃,金文在其基础上稍稍做了变更,其实就是刀柄变短了

我们现在楷书的写法中,也仅仅是去掉了“刀柄的弧度”而已。

会意字

会意字,明显就是将两个单字组成一个字,以将其合并为一个意思。

在这里我们以“采”为例:

树上结了果实,我们要伸手摘下,这个过程就是【采】。所以在甲骨文中,采写作

这其中上半部分的“爪”,指用手摘取

下半部分的指结了果的树木。

果子既然被摘下,自然要省去【木】上的那三个小圆圈了。所以后来的金文变成了

到了篆文,人们为了更突显采摘的动作,将“手爪”放在了果树的上面

指事字

指事字,采用象征性的符号表示抽象意义。

在这里面多数人会举“上”或“下”两个字为例子。不过考虑到“一”曾经也是表示天地初开之态的特殊指事字,在这里我们承接上文,以【刃】为例:

刃在甲骨文中写作

那一点,表示刀口最锋利的部分。

到了篆文,因为“刀”这一字有了变形,所以【刃】自然也要发生改变,但从表意上仍旧指一把刀最锋利的部分。

形声字

形声字我们见得简直太多了,这里就不一一为大家举例了。不过有些字即是形声字,也是会意字,需要和大家重点说明一下。

如【犷】,粗犷的犷字,左面“犭”部,右声部与本字相同都读作“guǎng”,我们很自然地会将其归类到【形声字】这一范畴。

然而【广】这一字,即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高大”。

篆文中的

左面“犭”部表示野兽,此字为“犬”的变形,音同“quǎn”。

右面“廣”即表示本字读音,又有高大之意。

《说文解字》:獷,犬獷獷不可附也。从犬,廣聲。漁陽有獷平縣。

【犷】字原意:身材壮硕高大的恶犬。

当然,我们中国文字的分类可不止上面四种,还有“假借”“专注”等诸多划分,篇幅原因,不在此赘述了。

能够坚持读到这里的朋友,说明您一定也是个热爱研究中国文字的人,点个赞活加个关注可好?


鑫时空科技


问题错误,汉字的起源就是象形文字。

迄今为止,最早的汉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也可能还有更早的文字,比如夏朝,或者尧舜禹时期也有文字,可是,现在没有发现哪。

甲骨文是典型的象形文字,属于一字一形一义的造字方式。再通俗一点,基本上是通过意会画出来的文字。举个例子,山和火的甲骨文都是三面围住,上面波浪形状,有不固定尖顶的图案,但是,山下面是直线,代表地面。火下面是弧形,代表火燃烧的形状。

文字的发展最能够体现出人类文明的进化历程,几十万片的甲骨文现在认出来的只有一千多字,还有四千多字认不出来。所以,汉字随后又经历了殷周交替发展的金文,大篆,真正使文字统一是战国末期,秦朝时期的小篆,不再局限于象形,而是有了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可以说,许慎的《说文解字》奠定了文字成型的基础。

由此可见,象形字是汉字的鼻祖,怎能说,汉字不是象形文字呢?


本枢


现代汉字是古代汉字的继承与发展。经历了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反反复复漫长的进化过程。最初的甲骨文、金文比较简约,进化到大篆小篆是为由简到繁(商朝至春秋战国);从小篆到隶书又是一个由繁到简过程(秦朝至汉朝);隶书到楷书又由简到繁(汉朝至东晋),此后汉字形态基本固定,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进一步规范了现代简体汉字。

现代汉字与古代汉字一脉相承,虽有某些变化,但造字原理未变,始终保持自汉代以来的“造字六法”:即象形、形声、会意、指事、转注和假借。严格来说,转注和假借当属用字方法,主要是前四法。

象形字,如山、田、土、石;花、鸟、虫、鱼等虽然楷化简化后与原始形态有较大差异,但仍保留着明显的象形痕迹。

形声字,如杨、柏、钉、灯等,一边偏旁表示字的性质属性,一边主要部分表示字的读音。形声字占古代现代汉字很大部分,约80%。

会意字,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形成一个新字。如:酒,就是一个陶器装上液体,意为酒;鸣,就是一只鸟用口在叫;解,就是用刀分剖一头牛和角,等等。

指事字,有点象象形字,区别在于取形态上较抽象部分,指向事物的某个部位,合成一个新字。如“刃”,在刀边加注一点,指向刀的边缘锋利部分;“眉”,就是在一只大眼睛上,加上一大笔,表示眼睛上面那个东东叫“眉”。

所以古代汉字就不是简单的象形文字,现代汉字当然也如此。


云卷飞山


现代汉字已是不象形的象形字了。

在中国文字史上,隶书的出现是个大事件,史称“隶变”。

隶书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甲骨文、籀文、小篆等,统称篆书,基本上符合文字产生的六义,由古时的象形符号发展而成。

隶书的出现,文字由圆变方,同时破坏了文字产生的六义,让汉字由象形文字变成了方块汉字。

此后的文字,离象形越来越远,今天,我们只能追根溯源,在早期的篆书里才能寻找到象形的影子。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汉字如何不是象形文字?有人说现在汉字80%是形声字,已经不算象形文字。那么,知道汉字的组成结构是什么不?自汉字简化后,我们学习汉字丢弃了汉字的基本构字法“六书”,导致导致大多数人学习汉字只知其形不知其义,是以才有了汉字不是象形文字的谬论。汉字自殷商甲骨文起,最初形成的原始汉字均为独体字,而这些独体字结构简单而表意明确,多以图形表达,这就是最基础的象形字,如日、月、牛、羊等字。而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则在象形基础上加以指事符表示其义,如“刃”字,在象形字刀基础上加上指事符的点表示刀刃,任然属于独体字。后来随汉字演变的复杂化准确化,独体字逐渐不够用了,于是出现了形声字与会意字为主的合体字,如“權”字形声,木表义雚表音,表示发号施令的权杖。“信”字会意,从人从言,表示说出来的话要有信用。但即便是合体字也是由独体字组成,这些作为组成元素的独体字被称为汉字字根,按许慎《说文解字》共计540部,这些字根均为象形指事字。所以无论形声会意占据汉字中多大的部分,其基本结构字根依然脱离不了象形,所谓汉字不属于象形文字不过是一群不知诂学不懂汉字之人妄言以哗众取宠罢了。


牧云散人


本题,应该反过来,证明“汉字是象形文字”。研究可分析语言,都会涉及音形义,涉及音位学(phonology)、形位学(morphology)、义位学(semology)。这里,我只谈及形位。

位,是单位的简称,表示基本元素。形状的基本单位,简称形位,或形素。汉字的形位,就是构造汉字的基本笔画。包括:横(一)、竖(丨)、点/捺(丶)、折(乛)、勾(√)。

横,表示水平、一个。例如:一,二,三,平、上、下、車。

竖,表示垂直、挺立。例如:卜、干、木、末、本。

点,表示水滴、指事。例如:氵、卜、主、办、下。其中,主之丶,意思是在上为王,卜之丶,意思是指着竖杆的一边。

捺,表示倾斜、延伸。例如:入、人、木、来。其中,人的古形是弯腰劳动。


折,表示方框、圆圈。例如:口,像一个圈⭕。国,外框象征边境。可,是男丁女口,原本象形阳器与阴器,这也见证,郭沫若的“文字始于两性”说。

勾,表示勾连,有横勾、竖勾、弯钩、折勾。例如:买、欠、割、刹、丁,打,饭、飞、弋、我、司、包。

大家都知道,“永字八法”,汉字的基本笔画,皆在其中。永的含义,不妨牵强附会:一点在上,直上👆苍穹,水形加折(乛),有如上善若水,源远流长。


当然,要提及“汉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通假、转义。其实,都与象形脱不了干系。例如:

仁=人+二,本指二人相爱,其象形、会意、转义,皆有。次=二/第二+欠/欠缺,既是会意,也含着象形。盯=目+丁,不只是形声,也含着会意。

综上所述,汉字的象形理念,贯穿于每一个汉字当中。结论是:汉字属于象形文字。

附英文术语:音位/音素(phoneme),形位/形素(morpheme),义位/义素(sememe)。


物理新视野


前贤总结汉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仅仅其中一类而已。若止于象形,汉字早亡了。因为象形的限制太大了,难以表达抽象概念。上下左右,是象形吗?鸡鸭鹅靠象形如何区分?必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才能超出具象,汉字才能生存至今。否则可能走向纯粹表音的道路了。


憑闌客


首先,这是一个很可笑的问题,首先逻辑就有问题。用集合概念来说,就是象形文字与汉字这两个集合有交集,但又不相互包含。也就是说,汉字有一部分文字是象形文字,而所有象形文字中,除了汉字外,还有其它文字。对集合有基本了解的话,也就知道这两者的逻辑关系。不能简单地说象形文字是汉字,或者汉字是象形文字。

其次,对汉字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汉字的构字法有六种: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假借和转注。这六种构字法中,象形与指事是最基础的,是其它构字法的基础。汉字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越来的,虽然目前使用的汉字中,90%以上都不是象形文字,但你不能因此来否认汉字不是象形文字


染柒柒杂柒


从提问者给的图片来看,本是想说:如何证明汉字不是图画文字? 前面我说过新文化运动搅乱了汉字的字本义,将很多词义混为一团,如:数码——数字混为一团写论文会出笑话,有人不以为然,反笑之; 如今小编提的又是一个类似问题:就是胡乱翻译混淆词汇的问题!从小编给的图片来看,那是——图画文字,而新文化运动后将之翻译成“象形文字”,于是国人就始终不能自圆其说了,怎么证明汉字都是错!都是原始的! 其实不然,图画文字和象形文字有天壤之别和本质的差别!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也完全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