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味道

今天去鄉下采訪,午飯安置在好朋友李鳳翔家中。六人就餐,兩個涼拌,六碗羊湯,白饃管夠,大家吃的很是盡興。 就餐完畢,欲打道回府,這時一件令我喜出望外的好事情發生了,足以讓我手舞足蹈,你猜是啥好事情?

別猜了,好事就快點告訴大家,讓大家也高興高興:鳳翔嫂變戲法似的從裡屋拎出三袋各有半斤的鮮嫩苜蓿,說是讓我們三個城裡人回去嚐嚐鮮。 平日,我極不喜好接受人家的饋贈,可今天這禮物實在是太誘人了,幾聲道謝之後,這鮮嫩東西便成了俺老吳的了。

一路上心情極好,回到家向俺老媳婦兒炫耀一番,她連聲說好,問我啥時候受用,我說:"趕快和麵,我給咱做一頓美味,嗨,今天的晚餐準讓你吃美!"

和麵做什麼美味?我自己胸有成竹,我索性自己和麵,為的是做出真正的"媽媽的味道"。要做出兒時媽媽的手擀湯麵鍋裡下苜蓿。這"媽媽的味道",面怎樣和,面擀好怎麼切,苜蓿什麼火候往鍋裡下,水、面、苜蓿的比例似乎也有講究,就連媽往碗裡盛飯的動作我至今還記憶猶新。

那時父親在運城幹事,每月就那三幾十塊錢的薪水,媽媽在家裡操持家務,頭等大事就是要管好我們姊妹五個五張嘴,儘量讓我們填飽肚子。記得媽媽盛飯時,總是先往碗裡舀上多半碗滾燙的綠綠的苜蓿湯,然後用筷子往碗裡挑面,挑面時目光總投向鍋裡的面,又不由自主地用筷子把碗裡的面向上挑來挑去,像是在思量著如何讓圍坐在小桌邊的每個孩子都滿足各自的慾望。現在想起來覺得媽媽好可笑,你再挑來挑去,再費思量,鍋裡就那點"乾貨",而孩子一個也沒減少!

沒想到,那種"媽媽的味道"、媽媽盛飯的動作和技巧,卻讓我養成一個"吃稀不吃稠"的習慣:後來參軍吃軍糧,當記者享美味,總對一些"乾貨"有偏見,就喜歡湯湯水水的東西,就連我那老媳婦兒也隨了我這個習慣。就像今天這"媽媽的味道",我問她吃著咋樣,她連聲說:"好,吃著真美,以後下鄉操個心,還有那綠綠的油菜葉,人家給你你甭推辭,都往回拿!"

"媽媽的味道"——兒時的記憶,暮年的追尋,它足以讓我們幸福,賜予我們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